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 >

书籍设计古典意境美法分析

一、古典意境美诠释

1、“意境”理论的发展历史

“意境”的前身是“意象”,先秦时期已经有人在思考言、象、意的关系,《易传》中有“立象以尽意”的记载,庄子也有“言不尽意”的相关表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对这个关系的哲学思考更丰富,这个时期也是一个思想解放,艺术大发展的时期,“得意忘言”的艺术创作目标被确立,大量的文艺理论著作中记载了对“意象”的深入探讨,这些成果对意境的产生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意境”说的诞生是在唐代,作为概念最初出现在王昌龄的《诗格》中,王昌龄把诗境分为三类:物境、情境、意境,意境在此指内心意识境界。此后,历史上谈论“意境”的人数不胜数,但是由于我国文化具有重经验描述,轻逻辑分析的特点,所以留下的多是感悟心语、欣赏点评之类。泛泛来看,“意境”通常被看作是艺术作品中的物象能体现出创作者的情感,并能引发欣赏者类似情感;作品蕴意深厚,耐人寻味。对“意境”的理性探讨是近现代的事情,大家宏观认识一致,但是细化后众说纷纭,导致至今没有公认的定义。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在《论中国意境之诞生》中说:“‘意境’是化实景为虚景,是艺术形象或情景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形象的有机统一。‘意’,侧重于艺术家情志、理想的主观创造,心与物、情与理的结合;‘境’,则侧重于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是形与神的统一。”①

2、“意境”的审美特征

“意境”理论产生之初其探讨领域是诗歌,后逐步渗入绘画、音乐、书法、园林、词曲、小说等,可以说其在古典艺术审美中无处不在,并且是重要概念。本文从其最重要的两个特征来分析。

(1)情景交融

审美对象要有情有景,从情感的角度来看,物我合一。中国的艺术创作特别在意情,写景其实是在写情,一草一木总关情,草木于艺术家,就是他们情感的载体,承载着他们甚至用语言都无法准确表达的深情。

(2)虚实相生

虚实表明“意境”的产生,是以具体可感的事物引发人们的想象和联想,从而获得比这具体事物更丰富的事物,体验到更深彻的情感。从细微之处看,对于如何区分虚实,历史上有诸多不同:有人认为景为实,情为虚;有人认为形为实,以神为虚;有人认为境为实,意为虚等等。总起来看,都是认为实就是真实存在,可以通过感官感受到的;虚就是由真实存在联想到的,存在于脑海中的景象,可以表述为空灵境界。

二、古典意境美的主要形式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介绍了二十四中艺术风格:雄浑、冲淡、纤穰、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归纳起来看,其实都是对意境的进一步解释:什么样的意境。在此详细介绍现代人最为关注的两种意境:空灵和飘逸。

1、空灵

“空灵”是充满禅意的审美境界。禅宗讲顿悟,指瞬间觉解到世界的自性本是空,是一种以直觉的方式体验真谛的办法。所谓“空”并非空无一物,不是真空,是空掉了人的执着———将世界看作是实有与妄识———不能认识自我的自性和世界的自性。“空灵”境界中如果有人物,则侧重突出人物因心如明镜而带来的心如止水、淡泊超脱、处变不惊。再如王维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其中的“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表面上看是写一个人无目的顺着水流而行走,走到水的尽头无路可走了,索性坐下来看天上的云;实际上是在突出作者无私无欲、无念无心的纯然本性。“空灵”的境界不单是清冷寂静,加上人的活动和快乐的情感味道依然在。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充满着生机勃勃的人世热情,描述着自然带给人的愉快感、和谐感,特别能体现出禅悦。禅悦体现出“空灵”的审美情感不是冷漠节制情感,而是超凡脱俗的审美的愉快情感,它终归带着静、寂的非世俗色彩,但恬淡、安宁之拈花微笑式审美体验也不可忽略。禅悦鲜明地体现出禅宗同佛教的差别,少了佛教中的青灯古佛等清规戒律,宗教色彩减弱,而世俗生活中人生哲学的成分增多,特别强调审美化的人生态度和由此带来的愉悦的审美情感体验。

2、飘逸

“飘逸”比“空灵”进一步走向现实生活。叶朗将“飘逸”归为道家审美文化的总体特征,很有道理,因为道家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存在,对尘世的理解的确比佛禅的解释更接近现实。飘逸的境界以洒脱、不沾世俗、自尊、有仙气,与“空灵”相比,其不看重对世界静、寂的直觉觉解,而是着力于超越世俗的情感宣泄。“飘逸”传达出对人欲横流的现实社会的蔑视与不屑,是高雅、高贵。“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飘逸”之不食人间烟火的高贵,在同“神妙”的不食人间烟火比较中更突出出来。“神”与“妙”均是古典审美中出现频率相当高的词,而这两个词的结合出现在清代画家黄钺的《二十四画品》中,“神”一词进入到美学领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例如“神采”、“神气”、“神明”、“风神”、“神会”、“神遇”等等,“神”除了指与“形”相对的人的内在精神、作品的内在精神,还包括神明、神灵。“神妙”欲突出的是妙不可言,非人间所有;“飘逸”欲突出的是文采出众,非人间所有。

三、意境是中国古典审美中境界最高的范畴

审美分为三个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如果一个人通过审美进入到对生命、宇宙的本质及存在意义的体悟,那么他已经进入了志神的层面。我们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提供了数不清的积淀,中国的审美形态很丰富,“意境”是中国审美中境界最高的范畴,中国审美有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以有限的表象揭示无限深意的特点,从这个角度看,“意境”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不可不谈。

其一,追求哲学形而上的认知

中国的审美绝不停留在耳目欣赏的层次,一定要往志神层面升华,最令人向往的是达到形而上的哲学高度,从情感上来体悟哲学理性。中国的哲学理性它以人的世界、人的生命为其思考对象,以安顿人的心灵为旨归,而它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方式最终是体悟的形式———宇宙的奥妙不可言说,只能感受,感性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于是哲学同审美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割,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审天地之美的境界;审美的最高境界是认知到哲学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境界。中国传统思想有轻外部世界认知,重内在感受的特点,于是同审美有紧密的联系。在内心精神和情感世界,不存在现实层面的人同自然、社会的真正冲突,二者在人的情感层面得到了和谐,自然与社会的压迫,甚至苦难人生,都被理性看作是自由关照的对象,被体会为只需要内心征服的对象。那些士人,在内心世界做到了对功名利禄、浮名美色等的厌弃,做到了对生死离别等的淡然处之,怀有淡泊的心态,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就充满着超凡脱俗的意味,显示出高贵人格和透彻理性。中国的艺术家首先是文人士大夫,他们讲求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其创造初衷,不在艺术本身,而是修身养性,所以中国的音乐、书法、绘画、诗词等形式,其真实的价值往往是作者的表达心情、娱乐把玩、托物言志、自我开导和开导别人等等。

其二、以佛道思想影响为最大

中国审美形态有儒家的基础,例如“中和”思想。但总体来说,佛道思想影响最大,最根本。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儒家精神着眼于入世,而佛道关注出世,在境界上高于入世,引导人们摆脱名利层面的束缚,超凡脱俗,获得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完满,所以更适用于指导艺术和审美。《老子》、《庄子》、《易经》和佛禅思想是中国古典艺术和美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解析古典审美形态有意义。近些年,书籍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因素的现象在增长,从中也能看出传统文化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在现代科技与文化综合的今天,许多有远识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目光纷纷投向自己民族的传统,以便从中得到走向未来的启迪。他们将注意力转向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极力将其与现代艺术融为一体,这种回归意识、寻根意识和民族意识与设计意识相结合,体现了民族心理的延续与发展,同时也体现了民族审美特征的强化。”②书籍设计偏重于视觉艺术,无法直接理性申述,它加入了更多感性因素,让读者能感受到它的品味和格调,从而给人一种整体印象。中国图书设计走向世界最典型的代表是入选“世界最美的书”。德国莱比锡一年一度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中国入选的图书有《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2003年获得了全球唯一金奖)等十余本之多。这个评选活动的评委来自德、美、英、法、日等世界出版大国,均是业内著名书籍设计师或著名艺术设计师,评选过程严格,得到世界各国出版界的重视和认可。这些获奖图书各有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氛围浓厚。证明着鲁迅先生曾说过的“越民族性,越世界性”的论断。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叶朗.美在意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作者:刘燕飞 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更多行政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书籍设计古典意境美法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xzgl/112528.html

    相关专题: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新农村建设规划


    上一篇:英美影视作品与英美文化综述
    下一篇: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监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