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 >

高职教育在全国的地位分析

湖北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高职教育大省,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高职教育强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亟需采取对策,全面提升湖北高职教育水平,争取早日跻身全国高职教育强省之列。

一、湖北高职教育在全国的地位

(一)大而不强

就规模而言,湖北是中国高职教育大省。至2012年湖北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总数达56所,居全国第8位[1]。2010年,湖北高职教育招生数15.7万人、在校生数44.68万人,均排名全国第6位[2](P231)。湖北高职教育除个别国家示范性高职实力较强外,整体实力普遍较弱,办学质量不高,即使在中部地区也处于一般状态。湖北高职院校生均教学辅助及行政用房、生均图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等项指标均低于国家标准或全国平均水平,办学条件较差。湖北高职教育在生师比、双师教师比例、研究生教师比例等师资力量方面几乎都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100所示范性高职中,第一方阵的江苏有7所,浙江、山东、四川各有6所;在中南地区,湖南有5所,河南有4所,湖北有4所,湖北数量只居于全国中等状况。湖北高职教育在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国家精品课程等“国字号”优质资源方面均处于全国中下等状况。湖北高职院校在2008-2011年四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均没有获得过一等奖。历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数量均处于中下等状况,凸显湖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从毕业生就业率来看,湖北高职教育的质量也不容乐观,与高职强省差距明显。专业设置与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不够。专业设置与本省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有差距,面向石化、食品、纺织、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专业、专业点数及在校生数明显偏少,面向新材料等产业的专业更是空白[3](P13)。毕业生本省就业率低。2012年湖北高职院校的本省就业率仅为54%,高技能人才流失严重。

(二)社会评价较低

1.供给需求水平低上海教科院马树超等人的国家级课题研究成果,从供给(院校布局、资源、经费、师资、质量)与需求(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水平对全国各省高职教育进行了分类。该研究显示,浙江、江苏、山东等省是供需双维较高型,具备向高水平均衡发展的条件,应该鼓励它们改革,先行先试。中部地区的湖南、江西属于供给单维较高型,处于主动赶超阶段,发展力度较大,应加强内涵建设;河南属于需求单维较高型,处于被动赶超阶段,值得国家重点扶持。湖北属于供给需求双维较低型省份,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应该加大投入,全面提升[4]。从供给需求水平看,湖北高职教育水平不高,即使在中部地区也处于落后状况。2.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湖北高职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不高。《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中原区域经济体(包括河南、湖北、湖南三省)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和推荐度在全国各区域中都是最低,对母校很不满意的占9%,不满意的占29%,满意度仅为62%,低于68%的全国平均水平;愿意推荐母校的仅为39%,低于43%的全国平均水平,不愿意推荐母校的为36%,高于32%的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教育部“中国学位网”组织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对母校综合满意度排名中,湖北高职院校进入前50名的只有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一所,远远低于其他省份。

二、湖北高职教育大而不强的根源

(一)对高职教育认识存在误区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是造成湖北高职教育大而不强的最重要主观原因。首先,社会上对高等职业教育有一定误解。认为只有普通高等教育才是正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招收的是高考失败者、本科高校的淘汰者,培养的是工人,因此,一些家长和考生宁愿上费用昂贵的“民办本科”或复读,也不愿意上高职。虽然全国各省都有此社会现象,但湖北作为高等教育发达省份更突出一些。其次,重本科教育,轻高职教育。高职院校未享受高等教育的“国民待遇”。在经费投入上,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差距悬殊。高职院校的生均经费不足6000元,低于省属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均经费(8000元左右),大大低于部属高校的生均经费(10000元左右)。在“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等质量工程和教学成果奖评审时,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指标一般是1:10左右,高职院校基本上是一种点缀。在高校科研基地的设置上,高职院校基本上被排除在外,没有申报资格。再次,对高职教育投入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因实验实训的特殊要求,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本比一般普通高等院校的办学成本要高得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高职院校的投入是一般普通高等教育的2.5倍。湖北省对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投入呈倒置状态,对高职院校的投入远少于普通本科院校。

(二)经费投入不足

投入不足是造成湖北高职教育大而不强的最重要原因。湖北省对高职教育总体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与高职教育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湖北高职院校在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财政投入比例等项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2010年,全国高职高专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13458.92元。北京高达34921.94元、浙江、上海均在2万以上。湖北只有11962.24元,居全国第20位。2010年,全国高职高专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为6280.05元。湖北为4383.24元,居全国第25位[5](p605)。2011年湖北高职经费结构为财政投入34.4%,学费46%,其他19.60%[1],财政投入比例远小于学费比例,经费结构不合理。各省都有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处于全国中上等水平,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不应处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

(三)办学体制、机制活力不足

体制机制的制度瓶颈是造成湖北高等职业教育大而不强的根本原因。一是办学体制单一。公办高职院校的资金来源,基本上是财政投入和学费收入,缺乏民间资金、海外资本融入,融资渠道单一,经费缺乏的矛盾不能根本缓解。二是缺乏完善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中职与高职衔接不紧密,高职与技术应用性本科脱节。高职学生期望提高学历,不少人走与专业技能无关的专升本之路,失去了技能型人才特征。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没有建立。三是招生制度呆板。目前湖北省高职院校办学严重依赖高考招生,一旦出现生源荒,就可能出现“高职破产”。湖北省高职招生办法远没有达到多元化选拔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四是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统制过死。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没有完全落实。完全没有专业自主设置权和调整权,缺乏必要的人事权(如引进企业高技术人员受制太多),一些政府部门对高职院校具体事务的干预太多太细(如教师引进干预太多;强制性课程设置太多)。

三、关于湖北建设高职教育强省的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出了重大部署,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已开始促进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新一轮大发展。当前,建设又大又强的湖北高职教育既迫在眉睫,又遇到良机。为了促进湖北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正视现状

正视现状,是建设湖北高职教育强省的基本前提。湖北作为高教大省,高等职业教育大而不强,在全国地位不高,竞争力偏弱,即使在中部地区也处于落后状态,与“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全省发展战略不符,与高教大省地位极不相称。湖北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身高职教育的危机感,认识到由高职教育大省转变为强省的艰巨性与紧迫性,抢抓高职教育发展新机遇。

(二)进一步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

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是湖北高职教育由弱变强的基本保证。一是积极引导社会正确认识高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相对新型的高等教育形式,需要政府对社会加以引导。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性质、类型上的区别,两者没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政府应组织舆论宣传,引导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有正确、理性的认识。二是认真落实高职教育的“国民待遇”。逐步实现高职院校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达到本地区同类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均预算内经费标准。调整高职院校的收费额度,逐步达到与本科院校同等数额。在质量工程和成果奖评审方面,增加高职院校的指标。三是进一步增加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制定和落实高职院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从政策上解决拨款标准偏低问题。合理确定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增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

(三)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基本办学条件的改善,是做强湖北高职教育的先决条件。一要增加财政投入,改善硬件设施。通过前述(制定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财政投入增长机制)措施,缓解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使高职院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或全国平均水平。二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建立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大学),专门培养职业院校师资。建议将湖北省属某所师范学院改办为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大学),改变师范院校虽多却无一培养职业院校师资的局面,从根本上找到培养职业院校师资的途径。三要探索建立真正、完全的双师型教师制度。提高双师型教师门槛,规定双师型教师必须有2-3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经历。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难度,确定职业资格证书与毕业证书具有同等的价值,增强职业资格证书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四要突出技能训练,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申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高职院校参加全国、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营造技能训练的高级平台。专门立项建设高职院校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组织高职院校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等虚拟实践教学资源,补助实践教学环节不足的缺陷。

(四)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激发高职教育活力

改革创新,是湖北建设高职强省的根本途径。1.创新办学体制,激活高职教育一是拓宽办学主体,改变单一的办学体制。政府控股,鼓励行业、企业、社会有关利益者、民间资本、海外资本等参股、入股高职院校,组建高职教育集团,建立董事会,实行多元化办学格局。这样既可以解决高职办学投入不足问题,又可以倒逼高职院校多元化发展。同时改变政府单纯拨款模式,营造高职公办民办公平竞争的环境,促使高职办学创特色,避免同质化倾向。二是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立交桥,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提升办学层次,兴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湖北省已在2002年提出了兴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但试点院校过少。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应普遍实行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暂不能办本科的院校,实行高职“3+2”、“2+2”模式,学生入高职两年或三年后到相关学校读本科。兴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既是技能型人才自身提高的需要,又是杜绝技能型人才因追求学历而变性的根本途径。打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上下通道,开展中职与高职分段培养、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通过学制衔接、课程衔接等多种途径,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应用型硕士有机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面向终身教育,打通技能型人才成长的上下通道,让有志成为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和通道,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三是实行注册入学制度。允许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员免试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实行宽进严出的招生培养模式。允许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人员实行“注册+技能考试”模式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借鉴浙江经验,实行优秀中职生免试升高职、优秀高职生免试升本科的政策。2.改革管理机制,激发高职院校办学积极性一是下放专业设置权。由高职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自主设置、调整专业,撤销、开设新专业不再层层审批。二是下放职称评审权。制定符合高职特点的职称评审办法。统一核定高职院校职称职数,由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现状进行评审、聘用。三是下放人事权。在统一核定编制内,高职院校岗位设置、人员使用,特别是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聘请,由高职院校自己决定(借鉴湖南省),减少不必要的限制。四是减少对教学秩序的干预。行政管理部门对高职院校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特别是对高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甚至教学时数都加以限制,使高职院校办学产生人为冲突与矛盾。

(五)加强宏观指导,提高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政府宏观指导,是打造湖北高职教育强省的强力措施。一是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学习河南省经验,以省政府的名义,出台《湖北省职业教育条例》、《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鼓励省直有关部门与地方政府联合共建、共管高职院校,提高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明确企业责任、权利和义务,对承担顶岗实习或接受老师(学生)实习实训的企业予以税收减免或补贴等,大力推动校企合作。二是指导高职院校优化专业结构,增强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匹配。重点扶持与区域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的高职专业,尤其是目前专业点数、在校生数偏少的面向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等产业的专业。

(六)整合高等教育资源,促进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协同发展

整合高教资源,是促进湖北高职教育又大又强的战略选择。一是建立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对口帮扶制度,促进协同发展。利用普通本科院校的丰富资源,探索普通本科院校对口帮扶高职院校办法。普通本科院校可以在培训师资、图书资源、实习实训、课程贯通等多方面给高职院校提供帮扶。开展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办学,培养高职本科生。二是调整高等教育格局。将竞争性不强原“三本院校改为“应用型本科”,如“XX技师学院”,与高职对接。或改为本科职业院校,与高职同类,消除“三本”院校与高职院校潜在的恶性竞争。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OL].

[2]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马必学.区域职业教育研究专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

[4]张晨.分类指导,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

[5]教育部财务司等.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作者:何德廷 涂文学 叶学文


    更多行政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高职教育在全国的地位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xzgl/106141.html

    相关专题:加拿大移动运营商 溶洞处理


    上一篇:经济原则与英汉广告语篇论述
    下一篇:计算机实验教学管理调查及对策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