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现状
在发达的西方国家,小组合作学习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公元1世纪的时候,古罗马非常有影响力的昆体良学派就认可了合作学习,到了17世纪不得不提到捷克大教育学家———对整个世界教育做出伟大贡献的夸美纽斯,在他的教育思想里可以看到合作学习的影子。而在18世纪,安德鲁·贝尔和约瑟夫·兰喀斯特在英国当地积极推进小组合作学习,他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现如今,小组合作学习的浪潮已经席卷了美国、澳大利亚、中国、以色列,还有加拿大、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可见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而且这种广泛性也不仅表现在中小学的课堂上,甚至有些大学也开始应用。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总结,我们了解到,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另一方面也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小组合作学习在当今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已经毋庸置疑。在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思想,如孔子的《论语》中记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就是说在同学和朋友之间,通过交流和合作就能从别人那里学到自己身上没有的东西。
在1932年的时候,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小先生”制,这也是合作学习在我国发展的表现。我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通过对国外成熟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的借鉴,再结合我国自身的教育制度,逐渐地在一些中学和高中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90年代初期,浙江杭州大学教学系的教师在一些学校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到了90年代中期,有很多教学研究所对合作教学研究进行了实验活动,最近几年又有许多研究实验来促进着中国小组合作学习的发展。虽然不能说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熟到完美无瑕疵,它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但由于它所具备的优越性,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小学课堂,还是初高中课堂,甚至是大学课堂,都可以经常看见小组合作学习的身影。
二、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存在“搭便车”现象
由于小组合作中每个人员的素质有着好坏之分。有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好,思维比较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有的学生则有可能性格内向,不喜欢和别人沟通,或者是学习成绩比较差,不想去思考,他们觉得无论自己是否发表建议,对于自己的小组是没有作用的,所以,他们会主动把自己的观点靠向学习好的同学,自己要么没有观点,要么就是对自己的观点没信心,从而只能“随大流”,跟着别人的观点走。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是让学生能够参与课堂中去,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但是这种搭便车的现象,让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失去了意义。
2.学生参与性不强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进行分工合作,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每个人都应该是为了团队的目标而努力,而不是自己单独地去做自己的事,而不与别人讨论,亦或者是各说各的,互不相让,最终不能达成统一的意见。学生的这种表现是不想融入到小组中去,也就不能称之为小组合作学习了。
3.教师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就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更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由于小组合作学习自由度比较大,对教师的管理能力相应要求比较高,有的教师也许在讲述课本上的知识时是个能手,但是在管理学生上,尤其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就差了许多,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多年的应试教育造成的。目前现在很多的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给他们分几个小组,然后设计一些问题进行讨论,然而后续的引导工作却没有做足,导致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比较混乱,达不到效果。
三、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不管是国家的方针政策还是学校的任务,要想落实到学生那里,必然要通过教师这一环节,教师的观念和态度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笔者认为,教师的观点是比较容易影响学生的,所以只有教师科学地认识小组合作学习,了解数学素养,才能够带领学生合理地进行小组合作教学。高中的学生如果硬靠教师去“填”、去“灌”,很多数学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都会感到疲惫,对数学慢慢失去信心。
2.科学管理每一个合作小组
在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总体设计者,也是主要的组织者。在课堂的实际操作中,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管理能力,能够及时、适度地组织和调控,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这里就涉及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组成,教师必须先把学生进行分组,分组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就是说让每一个组的水平大概持平,差距不要太大,否则很容易打击那些比较差的组。当然,如果发现有些组内非常不和谐,教师也需要适时做些调整。其次,每个小组必须要有组长,组长的任务非常重要,他是一个组的核心和灵魂。组长可以由教师指派或者是组内成员推举,但是一旦发现现任组长不能适应职务的话,教师必须及时进行调整,以免影响小组,导致小组分裂。组长存在的意义重大,是一个组的领导者,小组的正常运作和组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组长是教师和学生的联系者,组长需要及时地将小组的问题向教师反映,如上课不懂的地方,组员间的矛盾摩擦,又或者是对课堂的建议。教师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跟每名同学都能及时沟通,这时就显得组长的作用很大;另一方面,组长的责任很大,必须要把整个组团结起来,所以这就要求组长要有一定的能力,如调节能力、倾听能力、交流能力等,要让组员对自己的组有认同感,为了共同进步的目标一起前进。对于非组长的组员,教师也应该安排其适当的责任或者角色,如管理纪律的、管理作业的、管理卫生的、管理计分的。
笔者认为只有让每个组员都“尽其用”,才能让大家更加团结,避免“绿叶衬红花”的现象。当然,要想使合作小组能够健康地发展,还得靠教师对小组的日常管理。比如,教师应该把班级的工作分派给每个小组,以组为单位,这样可以很好地促进各小组之间的竞争,进而来提升小组内部的凝聚力;其次,教师还得定期对小组进行管理教育,增强组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再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的观念,慢慢培养学生合作的态度、技巧。班级团结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合作与竞争在哲学上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我们可以通过组内合作来促进组间竞争,也可以通过组间竞争来促进组内合作。对于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不良影响,更需要教师来发挥自己的应变能力,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影响,从而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完成,另外教师对小组进行评比时,不仅评比每个组课堂的得分情况、作业或者任务的情况,还应该评价组内成员合作、协作方面的情况,慢慢地让每名学生都形成责任感,加强小组的凝聚力。
3.科学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根据数学素养的构成要素,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要合理地选择合作内容,切不可把要学的知识统统都让学生交流讨论。比如数学概念,在高中数学书一共涉及到很多概念,这个数量必然是惊人的,而数学概念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分析理解,不能单让学生去理解思考,所以在概念教授课上,教师要发挥的作用很大。高中教材涉及的知识点众多,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毫无选择地进行合作学习,特别是概念知识,主要还是得靠教师帮助学生去理解,去接受,绝不能纯碎地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去直接应用。数学教师和数学家是不一样的,数学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理解的机会,让学生明白概念,而数学家则是在创造新概念。比如,高二年级复数的问题,第一节是数系的扩充,涉及到虚数单位等问题,这点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突兀,觉得很奇怪,像这样的概念问题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去理解,弄清楚来龙去脉。而像高二《数学》选修第二章“推理与证明”,就很适合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数学的奇妙,去发现规律,体会成功。特别像归纳推理,很类似于小时候的找规律题型,学生也感兴趣。
如果让教师带着学,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学生很容易感觉枯燥,而且还会产生“太容易”、没必要学的思想。但是到这一章的第二节类比推理时,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扮演的角色分量加大了,类比推理的难度远高于归纳推理,从条件到结论跳跃性非常大,让很多学生根本找不到思路,如果再一味地搞合作学习,很可能是在浪费时间,还会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所以科学地选取合作学习的内容很重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还有漫长的道路,只有不断在实践中改进,在改进中思考,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巨大的作用。
作者:肖慧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铜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