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施教者通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信息制作、组织和传播,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和影响,让其在有效接受的情况下,对信息中所包含的正确价值观念、道德伦理、政治观点、行为方式等内涵进行消化和吸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信息熵理论的提出,为信息传播过程的效果控制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在现实教育信息传播实践中,合理运用信息熵和冗余信息理论,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播效果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
一、信息熵和冗余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理论
1865年,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休斯最早提出熵的概念。1923年,德国量子力学科学家普朗克来南京讲学,将这一概念传入中国。克劳休斯认为,熵是用来统计一个系统内部混乱程序的计量单位,即热力自觉从高温物体转向低温物体过程中,虽然总体能量守恒,但已经发生了很大贬值,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熵的提出不仅影响物理学界,也对其他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信息传播学领域。1948年,美国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香农将熵的概念引入信息论,至此人们对信息传播的研究更加微观具体。信息原是一个抽象概念,通常理解为人类传播活动的一切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信息的多少似乎很难用量度衡量,直到香农提出信息熵概念,才将信息定义为“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这里,不确定的东西即熵的意义。熵是系统无序和混乱的状态,熵值越低,系统越有序;熵值越高,系统越混乱。克劳修斯将熵的概念局限于一个封闭的、没有外力作用的系统中。但香农的信息传播系统是开放的,即熵值变高时,可引入一种外界因素对其进行控制,从而降低熵值,使系统重新趋于有序、平稳。这种被引入的外界信息称为负熵,它可以使系统始终保持活力。相反,如果信息系统中一些信息丢失,那么熵值就会增加,无序程度也随之增加,所传播的信息也就更加不确定。根据香农信息熵理论的基本观点,信息效果的有效性取决于信息传播系统中熵值的高低。如果熵值过高,接受者理解难度就大,相反就小。而熵值的高低又取决于信息传播过程的每一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人生观念、道德标准和普世价值的信息制作、传播和接收过程。各种类型的教育形式都是信息传播的载体,而本质内容是让这个传播过程在有序状态下顺利进行。从信息熵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如何把握熵值的高低,适时引入负熵,减少系统消耗。
二、信息熵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面的运用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系统和其他信息传播系统相同,包括信息的处理、传播、接收、反馈四个基本方面。现实生活中,这是一个浩大的系统,需要消耗大量教育资源保持传播效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以学校教育为例,从小学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没有放松过。但是,正这种高消耗系统会使信息熵不断增加,表现为在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不断降低。有时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效果却并不理想。如果从信息熵的角度出发,那么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断从外界吸收负熵信息,从而不断提高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能力,以保持信息传播系统的均衡和效果的持久稳定。因此,信息负熵的引入应贯穿思政信息传播过程的方方面面。
(一)从信息处理角度出发
高熵值的思政信息主要表现在小概率信息或一些理论性强、专业性强、抽象晦涩难懂的信息。比如,党和国家提出的新理论,如果接受者的理论水平有限或对概念缺乏基本理解,对他们来说信息接收的概率就小,熵值就高。现实生活中经常在街上看到一些很难懂的口号或标语,如“四个必须、三个强调、两个贯彻、一个决心”。信息制作者用看似精炼的语言把完成某项工作的态度和决心表现出来,但标语的受众有可能并不知道“四、三、二、一”的具体内涵,传播效果可想而知。对传播者而言,处理信息时要首先考虑目标受众的认知背景和接受能力。在理论信息可以转化为低熵值信息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小概率语言的使用,比如,缩略语生僻词、行业术语、专业用语、民族语言、网络用语、古代汉语等,最大程度涵盖受众群体,减少因信息难懂而造成的效果损耗。
(二)从信息传播渠道角度出发
高校思政教育要符合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多渠道传播有助于控制信息熵值。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常态化的传播渠道是课堂教学、学术报告、班会、谈心交流等。如果始终采用这种模式化方式,结果不是熵值的增高,而是熵值的降低,甚至为零。对受教育者来说,虽然接受这种低熵值的信息没有难度,但很容易让他们觉得乏味和无趣,很难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三)从受众接受角度出发
信息熵值过高或过低都不能使受教育者很好地消化接受传播者的意图。接受过程中,受众的记忆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保证传播效果,势必要占领被教育者的长期记忆空间。在香农的信息系统中,影响受众接受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是噪音,即干扰信息。受众长期记忆的实现需要很好地将符号化的语言、文字、图像信息进行解码和再现,而噪音影响解码效果的优劣。
三、冗余信息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中的功能
信息论中,香农把传播过程中为减少噪音消耗而必须重复的信息称为冗余信息。冗余是和熵相对的概念,是对信息的确定性、有序性和可预见程度的计量。也就是说,冗余越多,所传播的信息量越少,反之信息量越大。香农认为,冗余信息同样是信息的一种,并不等于无效信息或者垃圾信息。冗余信息的存在,正是为了克服开放系统信息传播中不可避免的噪音干扰。噪音存在于信息传播系统的方方面面,与传播者、媒介、受众和外界环境都有联系。在一定条件下,适度的冗余信息可以更清楚地表达传播者的意图,增强传播效果。口语和文字传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不管是书面学习还是口头教育,语言因素都是产生冗余信息的主要条件。比如,考试前,高校思政工作者都会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强调诚信考试的行为规范和违纪作弊的预期处理后果。从传播结果看,单次传播不可能实现所有学生都将诚信观念内化为自身行动,此时冗余就显得非常必要。这也正是高校思政工作者不断通过班会、谈话、文件传达等方式强化教育的原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思政教育所包含的语言因素内容如果不加以改进,那么将导致冗余信息的累加和传播效果的急剧降低。考试诚信教育中,高校中低年级学生出现作弊的机率要低于高年级学生。抛开个人主观因素,从信息传播角度可以理解为高年级学生在每次诚信教育中都接收了信息,但每次的信息内容都大同小异,结果导致前期产生的效果被后期大量的冗余所取代,信息传播效率不佳。冗余信息产生的非语言因素,主要指传播形式的单调性和传播频率的高重复性。高传播频率指在一定时期内过于频繁向对象传播信息。由于信息量过多带来接受困难,或同一内容的不断重复导致受众心理上的逆反,所以针对个别学生过错的面对面教育中,教师应在引导教育后让学生自我沉淀、反思。这个过程正是避免冗余信息产生的过程。如果教师连续几天喋喋不休地就某个问题批评教育学生,不仅不能起到教育效果,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心理。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冗余信息保持传播系统的顺利运行,保证传播效果不被外界干扰信息和噪音消耗。同时,过度冗余产生的负面效果也应引起传播者的足够重视。高熵值信息因其独特性和新颖性能激发受众的接受兴趣,但熵值过高也会让受众难以理解信息内容的核心,在解码传播者意图时产生困惑。而熵值过低又会被受众忽视,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因此,合理掌握熵和冗余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熵和冗余都应被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一方面让信息始终保持活力;另一方面,也让受众准确理解其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积极影响。
作者:刘一夫 马亚琼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