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 >

农村经济发展意义与对策(7篇)

第一篇:互联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探索

内容摘要: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亟待创新发展。而“互联网+”作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应与农业生产领域深度融合,促进传统农业市场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规模化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本文从“互联网+信息、生产、销售、技术和创新”等角度入手,深入分析农村大力发展“互联网+”的可行性及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作用,并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经济;模式;探索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稳定持续的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截至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同比增长11.2%,比城镇居民高2.2个百分点。尽管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农业的弱质性。我国农村大多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生产经营较分散、生产规模小、种类单一、质量普遍不高。同时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二是农民的弱势地位。经营农业的农民大多文化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获取知识渠道不足,不利于农业科技化、规模化发展。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我国大多数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水利设施陈旧,直接影响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四是生产成本高。受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农业生产效益下降,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却逆势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村经济收入增长缓慢。五是城镇化发展滞后。2014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54.8%,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由于城镇化水平低,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偏低,且后劲不足。六是农业科技金融等支持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体制、产权制度、土地流转等改革不到位,农村家庭财产性收入占比较低,农民贷款难、担保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互联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支持“互联网+”发展2015年,国家提出“互联网+”战略计划,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大引擎,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各传统领域,促进我国经济改革、创新、发展。互联网与传统农业领域有效结合,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有效解决农村信息资源不足的问题,拓宽农民获取知识渠道,提高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二)互联网渗透率不断提升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和网络环境的逐渐完善,农村互联网快速发展,农村网民规模进一步扩大,互联网渗透率不断提升,为农村发展“互联网+”提供了基础条件。一是随着智能手机的研发和推广,成本呈下降趋势;同时农村手机市场竞争力度加大,智能手机价格持续走低,为农村互联网普及奠定了基础。二是在政府扶持下,运营商逐渐降低上网资费,提升农村网络覆盖能力,优化农村上网环境,降低手机上网门槛。三是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的丰富提升了网民使用意愿。移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加速融合,开发与生活紧密关联的各类新应用,吸引传统行业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截至2015年6月末,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为27.9%,规模达1.86亿,相比2014年底增加了800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28.8%,约为2007年的4倍。(三)互联网核心理念为农村发展“互联网+”提供了可能互联网技术自20世纪在美国诞生以来,以“开放、平等、共享”的核心理念改变了人类社会。互联网利用覆盖全球的网点,提供全天候的服务,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客户为核心进行多点扩张,并以几何级数倍增长,能快速吸引大量客户,使农业信息资源被更多人共享。(四)农村消费习惯转变且互联网认知度提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大提升农村消费能力,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网络消费成为当前消费的主流,打破了传统的农村消费习惯。随着80后、90后熟悉网络、互联网技术的一代人进入农村市场,对互联网服务需求更加多样化,加速了“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探索

(一)“互联网+信息”模式,促进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互联网利用覆盖全球的网点优势、全天候的服务优势和资源优势聚集大量客户,为农业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性。一是建立覆盖全国的农业信息基础数据库。通过互联网纽带和日新月异的储存技术,将分散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各环节的信息有效采集、整合,建立涵盖农村耕地情况、土壤资源、区域气象资源、产业状况资源、林业资源、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生产、农产品流通与销售、农业科技等为一体的、综合的农业基础资源数据库,促进农业信息资源互通互联,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预测。结合地方特色,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土壤、气候、耕地等状况进行综合分析,选择适宜地方种植生产的农产品,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并对农产品进行产能监测,有效对接供需双方。三是利用互联网开放、共享的特征,建立公益性、商业性的农业信息资源网站,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分类,形成信息集聚、分类、集群指导优势,实现农业资源有效配置。(二)“互联网+生产”模式,推动传统农业生产智能化发展一是构建智能化农业生产系统。将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最新技术应用于稻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林业种植、水产养殖等过程,形成集信息、感知、传输、控制、监测为一体的智能农业生产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高效化。二是对农业生产进行智能化管理。在智能生产管理的基础上,结合产品质量监测、产能分析、耗能监测、产品供需等管理项目,引导农业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形成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三是构建智能农业生产数据模型。整合品种、土肥、气候、植保、栽培知识库体系,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建立合理分析模式,建立农业生产智能化决策系统,指导农村农业生产品种布局,科学种植。(三)“互联网+销售”模式,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电商”模式,丰富农产品销售渠道,将产销模式变为“生产基地+消费者”。通过互联网逐渐去中介化,有效对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省去中间销售环节,大大提升流通效率,降低销售成本,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双赢格局。一是借助淘宝、京东、一号店等成熟的电商销售平台,利用平台客源、信息、人气优势,大力推广具有地方优势的农副产品。二是打造区域性销售平台。集区域产品、特色优势,将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品等推向消费者,与消费者需求有效对接,为客户需求提供信息咨询、交易撮合等服务。三是建立客户体验服务区。以客户体验、优化交互方式为核心,建立全方位互动营销体验区,实现传统农业渠道的互联网化,建立农副产品超市、精品店、直销店在内的“网上商城”,增强客户体验度。(四)“互联网+技术”模式,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互联网凭借技术优势进入农村市场,通过其规模效应,有效对接农业信息供需双方,实现农业科技技术全能一体化综合服务。一是推广农业技术线上服务。将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等线下模式推广至线上,建立广覆盖、开放的展示平台。二是全国农业知识智库。建立一体化智能平台,为有需要的农村、农户提供技术、知识支撑,同时建立线上交流学习平台,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农业技术交流和推广,提升广大农村专业技术能力。(五)“互联网+创新”模式,推动农村经济创新升级农业要快速发展,即要突破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开展多元化模式,发展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通过大力发展庄园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旅游休闲文化、农家乐、健康养生等多种模式,通过与互联网文化结合,与互联网形成有机整体。通过互联网客户的广泛性,开放经营模式,提升知名度,拓宽市场范围。同时,利用互联网信息交流的便利性,大大提升信息交流速度和反馈机制,不断完善经营模式,提升经营效率。

推动“互联网+”模式发展的建议

(一)制定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为“互联网+”在农业领域发展提供战略支持根据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结合我国农村实际,制定具有操作性、实用性、指导性、战略性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在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法规、规划及意见中,制定国家层面的总体设计,鼓励农村互联网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创新发展。结合国家战略规划,各省、市、县应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为农业生产、经营、流通、销售等环节提供便利,为“互联网+农业”发展提供便利。(二)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技术普及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策扶持力度,提升农村人口对于互联网的认知度和使用率。一是深入推进宽带、互联网村村通工程。加快适合农村发展的互联网研发和推广工作,实现宽带、互联网村村通。二是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村发展的低成本、操作简单的智能终端,提升互联网终端的普及率。三是加大互联网知识培训力度,提升农村市场主体的互联网素养。四是引进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应重视人才培养,通过重点培养或引进既懂农业生产经营,同时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互联网的复合型人才,为“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奠定基础。(三)创新监管方式,确保“互联网+农业”有序发展一是实现农业生产领域的智能化管理。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互联网高新技术,将生产区域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因素与农作物生产状况信息有机结合,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准确指导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生产向智能化、精准化和标准化发展。二是对产品流通环节进行有效监管,实现“从产到销”全程监控。建立实时交流及咨询平台,及时回答消费者的信息咨询、受理消费者投诉案件,接受消费者的监管、举报,实现与消费者的“零距离”交流,最终打破农产品安全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三是完善农业信息披露和共享机制。强化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提升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环境、供给需求、成本收益等监测预警水平,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完善农业信息发布制度。四是建立互联网诚信惩罚机制。利用覆盖全球的互联网,树立诚信经营理念,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确保农村互联网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升级,实现“互联网+农业”的科技化和高端化发展利用互联网科技和创新思维,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农村科研队伍,增加农村科研投入,支持研发推广实用信息技术和产品,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推广成熟的农业物联网模式,发展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管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建立农业科研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对海量的农业信息进行有效整理、准确分析,对农业生产、经营、消费环节准确定位、预测、分析,实现农业科技资源共享的同时,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村传统农业升级。(五)搭建多样化的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农产品走向全球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农业供需矛盾,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鼓励电商平台、互联网企业凭借客户、资源和技术等优势进军农村市场,将优质的、特色的、无公害的产品推向全国乃至世界。二是建立专业电商平台,进行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构建大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立适用于“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农产品产业链、资金流、信息流的农业网络化运营体系,推动涉农企业、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平台进行产品销售和推广。三是利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契机,加快推进美丽乡村、“一村一品”、乡村旅游等项目建设,激发活力,加速成果转化,促进农村经济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章源.互联网农业发展探索.经济观察,2015(7)

2.刘玉忠.“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创新科技,2015(7)

3.夏青.用互联网思维做农业.农经,2014(8)

作者:常艳妮 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第二篇: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摘要:建立完善的农村政治金融市场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理论证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为此,笔者在本文中结合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对如何促进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有益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有益建议

引言: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的一句俗语,这句话反映了中国人对农业的重视,对粮食的尊重。农业是人类的生存和一切生产之本。一直以来我国都将农业视为立国之本,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发展农业能够有效带动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但农村不同于城市,各个农村的经济活动内容相差甚大,人口、社会经济活动的集中程度也不尽相同,因而农村经济问题是我国经济转型阶段面临的一个不可逾越的根本性问题。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在金融体制和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日益激化,导致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协调的恶性循环,农村经济发展受挫,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此本文从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原理着手,提出促使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有益建议。

一、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在农村金融机构以及相关部分的协调配合下,农村各种资源得到可持续的优化配置,促使农村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继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协调发展最终目标是:二者发展速度平稳、持续、适中;农村金融与实体经济总量相对平衡、结构相互适应;机制健全、组织合理;监管有力,执行到位。现代意义上的农村金融是由三个层面组成,本文主要研究其中一个层面,即一般性的农村金融组织及其机构,也是通常意义上的农村金融。在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不协调发展影响下,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较小,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经济效益下降,影响农民经济收入。二是农业关联产业加速发展。

二、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农村金融,从字面意思看是指在我国广大农村进行的一切金融活动。从金融本质出发,农村金融主要包括农村金融政策的实施和法律建设的完善、农村金融主体的建设与活动、农村金融体系以及信用环境等。在农村金融体系中,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是最为常见的金融组织体系,也是农村正规金融的主体。而在农村金融金融市场中,债券融资的地位与影响也不容忽视,资金供求者之间通过民间的金融机构间接完成或者直接完成融资,而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根源则是农村正规金融的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不协调,存在缺口。农村金融主体的发展状况如下:(1)中国农业银行在经营上已成为商业性的银行,其自负盈亏、自担风险。(2)农业发展银行在我国成立较晚,它是政策性银行,专门执行国家农业政策调节。各个省地区的农业发展银行自成立以来,以支农为己任,积极执行当地政府的农业政策,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扶持下,由开始的低端存贷业务传变为高层次的系统化管理体系,各项支农工作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增长。但农发行依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中央银行再贷款比重大,通货稳定和宏观调控效果不佳;二是资产与负债结构不对称,资金链断裂。(3)农村信用社体制受限,不能充分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如部分农村信用社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注重经济效益核算,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等。(4)民间金融虽然活跃,但缺乏市场化的引导,规范性不强。(二)我国农村经济现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村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农业实现稳定增长,尤其是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非农产业飞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有效增长。

三、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有益建议

(一)营造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制度环境。一是以公平高效为目标,构建和谐完善的协调发展机制。引导农民参与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活动,培育与保护农民平等的市场地位,尊重不同产权主体平等的地位,积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机制。二是统筹发展,制定和实施协调发展策略。三农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杜绝损害农民利益行为,统筹城乡经济,有效化解二元经济,并在协调发展中强化政府职能,提高政府人力资本,优化政府治理机构,实现统筹发展,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营造良好、和谐环境。(二)解除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农村经济约束。(1)加速农村生产要素流动,改善农村经济发展质态。优化生产要素分配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很多农村地物劳动力大量转移,土地承包规模有限,交易成本过高,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也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加速农村生产要素流动,优化生产要素分配,一是要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在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化发展建设过程中,政府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有益建议探究用人单位要平等对待农民工,尊重与保护农民就业权利,并成立农村职业技术学校,提高农村的就业服务。二是推动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扩大规模经济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被物化,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社会化等农村土地经营形式是新农业特征,利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三是进一步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挥地区农业优势,提升农产品营销能力,推广农业标准化,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四是提升农村科技水平,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建立农村经济主体的市场共识,强化其市场能力,组建多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稳固农业的市场地位。(2)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稳固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划分公共产品供给责任需要科学合理划分,政府要提高公共产品决策的可行性,鼓励农民参与决策,改变以往的由上而下决策形式,变为由下而上,注重体现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在公共产品供给时,还需要确定供给优先程序和最佳的供给方式,以形成多格局供给特点。此外为了确保农村公共产品所需资金及时到位,政府应该建立稳定的支农资金渠道,以制度化的方式纳入到财政预算内。同时建立公共资源使用的监管制度,优先考虑选民利益,真正实现农村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三)深化改革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是调整农业银行的经营战略,发挥其传统优势。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其应该审时度势,科学寻找自己的重点支农对象,积极调整经营战略,发挥自身传统优势,适应市场竞争。二是进一步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农发行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业务拓宽需求,尽可能减少自身对中央银行的资金依赖,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规范与有效化解政策性金融风险,完善经营机制,如信贷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和资金管理制度等,提高自身的信贷资产质量,完善和提高自己的金融功能。三是对农村信用社继续深化改革。信用社要加强法人治理,转化经营机制,强化内控机制,优化服务环境和服务功能,实现长期、有效发展。四是鼓励、引导民营金融组织融入市场,规范民间金融活动。民营金融组织有助于实现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因此政府要对其降低门槛,但要严监管,规范民间金融活动,使其逐步融入市场经济,得到健康、稳定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唯有实现的良好的产业发展,构建信用关系才能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各个方面发展,最终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丹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经济纵横.2013(10)

[2]叶维武.金融深化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作者:莫志骞 谢静远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第三篇: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摘要】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尤其是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正视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准,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意义

一、前言

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要实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与生态的和谐统一。农村经济为了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型生态系统经济。

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概述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主要目标是实现人与社会、资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共存,良性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的发展与繁荣。这一建设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下的经济,主要立足于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发挥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重视发挥资源的潜力,发照相的生态经济,形成合理的体制,实现生态健康,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于经济发展,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其发展的新时期。对于农村经济,在实现腾飞的同时,促进环境保护,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发展,达到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协调一致。因此,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生态经济的进步,意义重大。但是,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进行积极应对,在根本上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三、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农业农村经济高效发展的保障

(一)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的更新是基础和关键。要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的思想上,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对于农业,要因地制宜,强化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加大宣传,转变其根本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普及生态文明的理念,形成更好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二)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中,主要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两个方面,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其得以长久发展的关键,需要服务于人与自然的矛盾。在根本上说,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在人类发展中,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要避免对当下人类生存产生的不良影响,又要避免对后代产生的威胁,要实现社会发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文明发展的道路。(三)加对城乡环保的统筹在新农村建设中国,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制定,将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有效结合,保证生态建设有法可依。另外,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避免同一化,要因地制宜,实现城乡有效统筹,发挥各种优势,不能以发展农村建设的理由,对环境进行破坏。(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农业是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渠道,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立足与此,自然生态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也就是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农业实现高效、优质和长远的保障。(五)推广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优势产业当前,环保绿色理念得到重视,深入人心,人们对环境、饮食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保护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更希望能够回归自然,这也成为一种新风尚。这也就是使得一些远离城市、环境状态保护良好的偏远地区反倒成为自然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生态经济价值潜力较大的优势,因此,要推广绿色环保观念,重视环境保护。在农业发展道路上,重视发展绿色、高效、优质的安全现代农业,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产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各个环节的良性发展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其主要依赖的是资源的优势,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对资源的有效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一)要重视绿色消费的观念和发展的特点在绿色生态消费发展的时代要求下,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为整个社会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农业产品。将生态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关键点,对广大群众进行生态农业知识的普及,地方政府也要重视推广生态农业的理念,做好示范工程,形成科学的标准,注重生态农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加强过程监督,强化产业化和标准,增强产品的优质性,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形成绿色品牌,主球生态农业经济效益。另外,要拓宽农业产品的种类,尤其是一些地方特色产品,为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对传统的农村工业化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方式进行改变要重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和发展,以优质生态资源为基础,注重精深加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增值增效的目标。同时,重视循环经济,注重资源节约型企业的形成和建设,注重横向资源的共享,加企业间的联合,在增长的同时,降低能耗。(三)加快生态乡村建设要大量发展优美乡村建设,以此为基础,为生态文件建设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发展清洁家园、绿色基地等,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实现对室内外、公共场所的美化。同时,重视对污染企业的管控,推广无公害资源的循环利用,在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

五、重视对生态脆弱地区生态养护,奠定生态建设的基础

首先,要重视对生态脆弱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政府要加大对生态脆弱地区公共设施和服务的投入,营造更加优质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同时,实现对公益事业最低收费标准,使得当地居民能够感受到现代文明的发展优势。其次,注重生态保护措施的执行。注重对这些地区进行水源和植被的保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促进环境保护。再次,重视对青少年技术培训。对于当地的青少年,要加强技术培训和教育,降低对环境产生的压力。

六、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对于循环经济,主要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建设环境污染,加大废物资源化,实现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支出,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用发展的观念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解决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矛盾,这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要重视对农民的交易,开展多种形式的循环再利用工程,逐步引导农村走向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和发展的道路。

七、农业生态文明有助于限制农业的盲目开发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下,能够事项对生产布局的规划,在总体目标上实现宜农则农的目标,发挥自然规律的作用,降低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另外,要推动生态治理工程的进展,促进生态的保护和恢复。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地区性设计和布局,保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有效统一。

八、立足生态文明,重视生态项目发展,打造农村生态经济要重视

高端农业的发展,大量促进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业的融合。减少农业生产中对化学肥料和添加剂的使用,倡导原生态生产,提高无公害性。要在发展生态农业基地,对农业区域、布局以及品种结构进行不断优化。

九、结束语

综上,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以此为基础,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有序发展,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发展优势产业类型,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梅.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1.

[2]孟占伟.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3.

[3]何福仁.涪陵区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1-16.

作者:李伟 单位:山东省龙口市农村工作办公室

第四篇:农村经济管理问题与发展对策

摘要:国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效益是较为重要的,只有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才能促进国家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然而,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经常出现经济管理问题,无法提升农村的经济效益,对国家的发展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需要各个部门共同探讨解决此类问题。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问题解剖;解决对策

在社会经济与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农村经济管理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在国家提出“一免三补”计划之后,农村经济管理直接影响其发展情况,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对此类问题加以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村经济管理问题,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村经济管理概述

农村经济管理,就是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市场经济效益的分析,将国家的激励政策作为基础,有组织并自觉的对经济进行管理。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内容而言,国家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通过对市场的调查数据,制定完善的方案与战略性目标,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使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提升。另外,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管理人员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对农村经济进行合理的分配与置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根据农村经济信息实施规划管理工作,保证能够促进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二、农村经济管理问题

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影响其发展的问题。具体问题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缺乏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工作还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忽视自身工作职责,即使部分农村区域已经制定了经济管理制度,但是,还是不能将制度落实,这不仅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对国家的进步造成不利影响。第二,无法有效解决农村经济矛盾。在农村经济管理的时候,农民之间还存在着大量的经济纷争与矛盾,而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却不能正确的处理相关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农村经济矛盾,甚至会越来越严重,导致农村经济无法得到有效发展。第三,农村经济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农村经济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直接决定管理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并不能得到阶段性的培训,无法有效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不利于农村的发展。

三、农村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在农村实际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经济管理问题,无法有效提升农村的经济效益与国家核心竞争能力,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以下几点:

(一)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农村经济发展是较为重要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将规划与发展作为重点内容,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基础上,完善保障体系。同时,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要重视经济发展大局,创新管理体制,进而创新管理制度,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树立正确的经济管理意识

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经济管理意识,侧重国家优惠政策的落实,建立完善的制度,保证其能够根据预期目标促进农村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同时,管理人员还要重视农民群众利益的维护,充分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农村经济效益得以提升,将农民收入作为重点关注内容之一。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而言,相关管理人员也要端正工作态度,对其予以一定的重视,使农村建设工作得以有效开展。另外,对于农村经济管理的设备费用、人力资源费用以及硬件费用而言,政府也要给予一定的支持,进而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三)健全农村经济管理法律法规

农村经济管理法律法规是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各个级别的政府都要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完善法律法规,保证执法人员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还要设定专门的执法岗位,并且明确岗位职责,制定完善的责任制度,以便于提升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要制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保证能够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进而形成较为科学的工作流程与方式,确保国家农村经济管理政策得以有效落实。

(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外向型经济也是较为重要的,管理人员可以借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其作用,树立正确观念,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到所创办的企业中参加工作,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作问题,还能促进农村经济效益的提升,为其发展奠定基础。(五)合理处理农村债务对于农村的债务问题,经济管理人员要对其予以重视,以减轻农村经济负担为目标,制定费用包干与资产盘活等制度,同时,还要避免出现新的债务,加强对经济管理的监督与管理,制定完善的借款审批制度,进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结束语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对其发展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能够促进农村经济效益的提升,管理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根据完善的管理措施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农村相关部门还要重视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阶段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技能,为农村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立军.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5(5):100-100

[2]陈国珍.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初探[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5(5):98-98

[3]史海军.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经贸,2014(9):57-57

[4]李俊兰.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学种养,2015(12):2

作者:赵彩凤 单位:蓬莱市大辛店经营管理服务站

第五篇: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引言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整体经济实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在我国,农业无利可图,城乡二元分割,农民收入微薄,“三农”问题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瓶颈”。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思考、待以解决的重大问题。当前,农业发展所需资金的来源主要是财政支农资金,农业信贷资金与农村的集体资金。其中农业信贷资金始终是我国农业资金的最主要来源,根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业信贷资金已经占到农业投资总额的40%以上。由此可见,在未来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信贷资金将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来源。研究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研究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有利于了解两者之间的具体对比度,可以适时的根据现实数据制定方针政策。第二:农业问题关系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解决粮食问题对于中国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变得非常必要。第三,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都不尽相同,由此,要找出浙江省的数据变得十分有必要,根据浙江省的数据来研究浙江省的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有利于促进浙江省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农业发展效率。

二、文献综述

(一)农业信贷与农业GDP,总产值存在正相关关系管鹏,刘荣茂(2007)基于协整分析,并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对1990~2005年间江苏省农业信贷、对政支农投入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民人均纯收人与财政支农投入,农业信贷投人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董晓林(2008)等通过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对社会边际资本生产率、储蓄———投资转化率和储蓄率等三个决定因素的影响机制,建立了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的内生增长模型,实证结果表明,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李艳秋,吴亚,辛立秋(2009)通过对黑龙江省的农业信贷投入对农村经济支持作用的实证研究,得出,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农业贷款的增长率每提高1%,农业总产值的对数将增长0.12%。蒋柳(2011)基于对我国农业信贷、财政支农和农村经济的研究,得出,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农业信贷、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东部、中部地区农业信贷、地方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既具有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又具有短期因果关系;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增长既具有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又具有短期因果关系,但是西部地区的农业信贷仅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因果关系不显著。此外,高艳(2007),,马驰与张忠明(2008)等也通过各种实证分析,验证了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二)农业信贷与农业GDP,总产量不存在正的相关关系林强(2008)选用1978~2006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和农业贷款的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贷款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在1%和5%的置信水平下,1978~2006年间中国农业经济增长均不是农业贷款增长的Granger原因。季凯文和武鹏(2008)提出了由于中国农村金融运作相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要求缺乏效率,中国农村金融深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但没有给当前农村经济增长带来明显的效果,并且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的结论。梁传栋、董彬(2009)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1980~2005年间中国农业信贷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村人均贷款对农村人均收入增加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裴辉儒(2010)利用统计描述和PanelData模型分析了我国31个省份1978~2007年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显示,我国农业信贷和农村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总体上的长期均衡关系不明显。此外,温涛,王煜宇(2005),刘树军,杨红(2006)等也得出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存在正相关关系甚至存在负相关关系的结论。(三)国内外具体研究的结论由上面可见,不同的专家学者各自持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农业信贷与农业GDP之间存在正相关,有人认为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甚至存在负相关关系。而同一个学者也认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省份之间,两者的关系也不尽相同,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信贷较少,江苏省农业信贷较大,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所以,对于浙江省的农业信贷与农业GDP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其特有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三、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分析

农业信贷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农业信贷主要是对农民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是国家从资金方面支援农业生产的重要形式之一,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信贷资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第一,储蓄———投资的转化作用。农业信贷就是储蓄转化为生产型投资的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农村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工具将农村闲置资金不断吸纳为储蓄存款,继而又通过信贷的方式将储蓄转化为生产性投资。第二,资源配置作用。与政府无偿贷款资金相比,农业信贷是有偿的,这就会促使借贷者将农业资金投向资本边际收益率较高的项目中去,提高了资金配置效率,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第三,生产能力的提高作用。随着农村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政府就能以较低利率进行农业信贷的投放,不断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开发和运用,间接也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第四,良性循环作用。通过农业信贷政策对农户的资金支持,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储蓄将会增加,农村金融机构又会将这些储蓄通过信贷方式投向农村,农户不断运用自身资本积累和国家农业信贷支持加大农业投资,从而又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

四、浙江省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前面的几个章节从理论上面分析了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但是这些前提是开放的,是全国范围内的,而不是浙江省范围内的,而对于浙江省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是与2016年第8期下旬刊(总第634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8,2016(CumulativetyNO.634)TimesFinance全国不是很相同的。因此,对于浙江省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就浙江省的现实情况来看,基本符合这些理论条件,但是也存在着自身的特点,要具体分析出浙江省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是否存在联动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方向性就要通过计量模型来验证。(一)数据的选取在浙江省农业信贷方面,本文选取了2007年到2015年的浙江省农业贷款的数据,令其为K;而在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本文选取了2007年到2015年浙江省农业总产出的数据令其为Y,在劳动投入量方面,选取了2007年到2015年浙江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令其为L。主要数据来自于浙江省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官方网站。(二)建模分析的步骤设计1.制定模型。在设定经济增长的模型时,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反映一些性质,所以本文也采用这一函数,并对这一函数取对数。得到:lnY=lnA+alnL+blnK,其中A为常数,L为劳动投入,K为资本投入,Y为农村经济总产出。浙江省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性的实证检验2.单位根检验。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人认为,要提高浙江省的农村经济,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政府要大力加强各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力度,努力并积极的完善立法,以保障农业投资稳定增长在1993年,我国虽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但是它只是对于农业资金投入过程中的责任业务加以界定,而没有涉及其他农业投资主体。而浙江省作为一个工业大省,投入到工业以及第三产业当中的贷款比例较大,但对于浙江省的农业已经其贷款比重就相对较小。所以政府有必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各金融机构的投资业务。我认为,政府可以根据浙江省的具体情况,从支农职责分工与业务、新增贷款比例、财政性补偿等方面进行界定,从而能正确引导正规金融信贷资金投入到农业中去。一方面,正规的农业信贷,可以促进农业平稳较快的发展,保障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正规的农业信贷,具有较为低廉的贷款利率和较低的风险,能适合广大农民。(二)政府要积极引导民间信贷资本投资农业产业领域,对于民间信贷,要适时监督,并规范其借贷数额,保障安全要使得合法的民间信贷活动规范化,浙江省可以通过制定相对应的民间信贷法律法规,赋予正规的民间融资行为主体及其行为以应有的法律地位。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民间信贷资本积极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并努力引导其流向相对高效益的农业项目;规范农村民间金融市场,在正规金融机构尚无开办用于生活支出方面的贷款项目的情况下,发挥民间信贷门槛低、手续简便的特点,满足广大农民生活性贷款需求。当然,政府也要积极加强对于民间信贷的贷后监督管理,防止农业贷款用于其他农业生产以外的用途,提高农业信贷资金利用率。另外,政府要加强农业贷款发放、使用过程的透明度,防止寻租行为的发生,提高农业贷款向农业投资转款的比率,实现农业信贷资金的优化配置。政府要对于不合法,不规范的民间信贷加以严厉的取缔,依法打击不法行为。(三)浙江省要根据不同地域的农村经济和省情,实现农村金融多元化,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政策浙江省东中西,南北地区的资源禀赋的不同,而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地区农村所面临的生产条件、市场环境也不尽相同,其生产经营方式和理念也存在较大差异。如杭嘉湖平原地区多为平原,丘陵,适合种植水稻等作物,而浙江省南部地区多山地,盆地,适合种植果树等植物。又如,在浙江省东部沿海地区等地,农村经济较为发达,私营经济在这些县市中具有非常大的作用,那么这些地区的农业可以获得较多的资金支持,所以政府的信贷可以相对较少一些。而浙江省中部,西部等地,农村经济较为东部落后,所得到的借贷金额相对较少,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这些地区农村和农业的贷款,不断促进该地区有潜质的农业经济项目的发展。

作者:沈波涛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第六篇: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国民经济水平的基本条件。通过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探讨农业政策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农业政策;农村经济;发展影响

1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改革始于农村,而农村的改革又是从农业开始的。近几年农村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农产品品质较差,我国农产品由原先长期的短缺,变为现在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的过剩,虽然产品的数量上升,但是人均资源匮乏和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大大降低,很多农产品积压;其二农村劳动力过剩,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基数大,使得农村劳动力就业依然面临着挑战;其三农民收入偏低,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非农产业发展不足,使得无法将更多的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导致剩余劳动力较多以及农民素质较低等等,此外农民的负担较大,农村对城市贸易条件恶化,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民收入较低;其四农村生产性投资不足,使得农民通过投资来改善生活的条件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大改善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村经济发展政策

2.1农村税费改革

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农村各种费用和税收取消掉。税费的取消主要有四取消,这四取消包括:取消城乡统筹;取消屠宰税;取消国家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取消向农民征收的教育集资资金和政府性基金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自2005年开始国家开始免征牧业税,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

2.2“四补贴”和“一奖励”政策

国家为了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因此采取了四补贴和一奖励政策。四补贴政策包括对农民实施直接补贴,给农民予以良种补贴以及对农民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和综合生产资料的补贴。一奖励是指对全国粮食主要生产基地和县乡和全国贫困县乡实施奖励和补助。我国优良种子的补贴是在2003开始实施的,2004年开始实施粮食种子的直接补助,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全国29个省区,同年对全国实施农机补贴,补贴涉及的范围有31个省,合计500个县。

2.3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

近几年来农业生产资金不足和贷款困难已经成为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农村金融体制落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探索,到目前为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仍然是金融体制改革中推动难度最大、思想最模糊的一项改革。随着金融机构逐渐撤出农村以后,农村的金融体制改革更是难上加难。为了促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央文件明确指出农村金融改革要从农民实际问题和需求出发,增加农村和企业的贷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目前国内许多地方开始深化农村信用改革,逐步将信用社打造成为农村金融企业。为了扩大农村信用贷款覆盖面,信用社可以增加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等等。为了完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农民的收入,缩短城乡差距,减少农民数量,尽量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农村中小企业是转移劳动力的最好办法,农村劳动力密集的中小企业,可以吸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由于农村没有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使得这些企业融资困难、贷款困难、没有金融服务,因此无法得到很好的发展。为了促进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需加快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为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保障,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能够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专业,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3.1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2010年国家对于农村三农的建设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国家资金的投入主要是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建设的内容有:大型灌溉设施和节水设施,以及大型的排涝泵站,为农村的灌溉和防洪以及防旱涝提供保障,进而促进农村种植业的发展,增加粮食的产量。国家还加大农业工业的投入,比如支持各种大型的粮油生产基地等等,这些带动了各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大供水设施和供电设施的建设力度,供水设施的建设不仅仅解决农村居民的饮水问题,还可以促进农村养殖业的发展;供电设施的建设,农村用电得到保障,各种农业机械能够使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的生产效率。因此基础设施的建设既能够保障农民的生活质量,也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2完善各项补贴政策,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想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增加,首先要做的就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达到农村经济稳步增长的效果。比如加大各种补贴,农民得到实惠,也降低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我国各种补贴都逐渐增加,直接补贴稳步增长,从2006年到2009年,对种粮直接补贴由156亿元增加到了756亿元,可以看出农村直接补贴的增幅很大,补贴了翻了几番。自2009年以后开始实施家电补贴,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的政策,使得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10年国家进一步加大家电下乡的投入,使得下乡的家电的种类逐渐增加,质量也逐渐的增加,家电下乡促进了农村的消费和提高了农村的生活的质量,进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3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农民利益有保障

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很大一部分的经济来源是来自粮食的收入,如果粮食的收购价格太低,会导致农村居民的收入降低,从而降低农村居民下一年的种植积极性,农村粮食的产量也会降低,因此制定粮食最低收购价至关重要。自2006年开始我国就开始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根据实施情况来看,效果比较良好,农民的收入增加,得到了实惠,此外最低收购价出台以后,农民的收入增加,大大刺激了农民,从而也调动了农民粮食种植的积极性。因此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3.4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中国2600多年的历史中,农民都是要上交农业税,以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农村税收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一直是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农业税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但自2006年后,国家减免了农业税,消除了农民的负担,此外国家还出台了农村补贴政策,这使得农民的经济收入增加,农业税费的减免和农业补贴,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得粮食产量增加,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5农村沼气建设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自2003年以后,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的建设。农村沼气建设,能够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缓解农村资源的短缺。农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从粗放到集约,从不可持续到可持续。农村沼气建设能够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耕地的节约利用提供资金和技术条件。农村沼气的建设能够节约资源,保持农村耕地面积,减少秸秆等的焚烧,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抑制环境恶化。因此可以看出农村沼气建设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够优化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贾乐芳.现代农业与生态文明[J].理论月刊,2008(12).

[3]蔡苏文,许建平,袁晓莉,等.农业补贴政策调整对青岛市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作者:郑尽立 单位:河南省宜阳县赵保镇人民政府

第七篇: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究

[摘要]目前,我国农业经济正处于重大的历史转型期,经实践发现,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对整体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生态农业的兴起与发展,体现出了农业改革的创新精神,对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文章则从生态农业视域分析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我国实施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而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对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逐渐由传统的粗放型转变为现代集约型,生态农业应运而生,而且在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农村”的要求下,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生态农业逐渐地成为社会研究探讨的热点话题。另外,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避免资源浪费,全面地提高该产品生产效率及质量,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和输送,为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问题

1.1农业生产技术与成果之间转化受到限制

传统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投入,不注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其经济发展状况令人堪忧,而农业发展转型现阶段,则需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科技水平越来越高,需要利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全面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受到限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步伐与其相对应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不相符,而且在相关科研上的投入力度比较小,呈现出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现象,最终使得农业发展动力不足,难以高效地推行落实生态农业,且现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其效果不佳是不争的事实。

1.2政策支持落实不到位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依赖政策的支持,目前,国家政府虽然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但是缺乏完善的生态农业扶持制度,且政策的执行上,往往流于形式。另外,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约束,从微观经济发展角度分析,我们会发现:我国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传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身存在的缺陷,便充分地暴露出来。而且这种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生产效率比较低下,且资源配置往往不合理,因此,对农业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从宏观经济视角分析,则城乡二元经济不协调机制依旧存在,在“三农”得到重视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社会歧视,存在各种各样不公正现象,这也会对农业经济增长造成阻碍。

1.3缺乏专业人才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需要专业人才的推广落实,但是,目前在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具有较大的差距。农业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均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持,然而人才匮乏是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人才流失率上升,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涌向城市,农业人口大幅度流动,难以满足农业经济建设的需要,这无疑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困扰。

2生态农业视域下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2.1全面地推行生态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

全面推行生态农业,首先要加强生态农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宣教,让更多人民群众掌握生态农业的基本规律、发展规则等,让人民群众知道在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另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农业发展结构,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促进资源与能力的合理流动,并且以环境的承载力为界限,构建土地资源的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机制,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依存关系,这样做的目的为保证生态农业的稳定性与开放性的并存,以便科学合理的分配和组织农业经济活动,并且搞活农业经济发展形态,全面提升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2大力地发展环保产业,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地体现出“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的要求,与外部的生态环境之间建立友好的互动关系,各种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农业经济活动中,需要大力的发展环保产业且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开发、营销环保产品,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地探索旅游市场,使得农业经济发展渠道更加宽广。与此同时,在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强化相关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从道义和经济上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双重动力。

2.3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注重相关人才培养,提升其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

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将其放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之中,而目前我国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因此,需要不断地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且加强人才培养。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尽快地出台颁布相关优惠政策,如农业投资、贷款惠农政策等,且鼓励支持生态农产品外销和出口,拓展海外市场,从而保证生态农产品拥有强大的市场,与此同时,需要拓展规模、经营试点等。全面拓宽集约型农业经济的发展范围,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全面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促使农民更加全面地掌握生态农业技术,另外,可以专门开设生态农业技术培训班,培养专业人才。

2.4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质量的保证,经实践经验证实优质的环境质量,能够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起到保障农产品质量的作用,而且满足消费人群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因此,在积极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使得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而且,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是有效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但是,环境质量的保证,才能全面地促进农产品生产质量的提高,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对于那些已经遭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及时的治理、改善、补救,而对于那些尚未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做好保护防范措施,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处在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之中,才能保障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5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与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

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国家政府的支持和强制力,也就是通过政策壁垒的打破,实现生态农业技术与生产成果之间的协调、同步发展。而且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被打破,能够有效地激活生态农产品市场,督导传统的生产和营销模式的转变,并且指导广大的农民群众转变思维方式,有利于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另外,为了更加彻底地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实现自由贸易,而且在现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与国际物流保持密切的联系,实现生态农产品信息流、物流等的融合,由传统的计划销售转化为自由贸易,拓展了生态农产品的营销范围,且广大的生态农产品供应商可以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实时地掌握市场动态。根据市场信息,及时地调整营销方案及价格优势,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并且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加精准的技术指导,避免生产失误,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国际地位。总而言之,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全面推行生态农业,提升生态农业产品的生产效率及质量,并积极拓展生态农业产品的营销渠道和范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构建完善的质量监理体系,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大力地发展环保产业且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且加强人才培养,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等。

参考文献:

张予,林惠凤,李文华.生态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J].农村经济,2015(7):95-99.

作者:张卫红 单位: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


    更多行政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农村经济发展意义与对策(7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xzgl/103445.html

    相关专题:婴幼儿营养与保育答案 课程体系


    上一篇: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论文
    下一篇:电力企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措施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