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 >

农牧区基础教育供给现况分析

摘要:“三包”政策在西藏实施30年来,加快了农牧区义务教育普及步伐,对提高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减轻农牧民经济负担,维护农牧区社会稳定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文章分析了西藏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现状并未改变、农牧区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不足且质量不高、基础教育质量差等问题,提出了推动西藏基础教育均等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西藏农牧区;基础教育;供给

西藏基础教育建设水平关系到经济水平的增长和科学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维护地区稳定,巩固民族团结等特殊职能,又限于西藏地方财政自给能力严重不足,一直以来完全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来完成,以中央政府供给为主。

1农牧区基础教育供给现状分析

从1985年开始,西藏农牧区实行以寄宿制为主的中小学办学模式,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两免”政策。“三包”政策在西藏实施30年来,政策范围不断扩大、标准不断提高,涵盖了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高中(含中职)教育阶段学校在校生,2016年教育“三包”年生均标准提高至3240元。截止2014年底,西藏自治区学前、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园)率分别达到59.11%、99.64%、98.91%、73.37%和27.76%;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至0.57%,扫盲人口覆盖率基本达到100%。2014年西藏教育经费支出占西藏GDP的比例为15%,是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占全国GDP的平均比例的近三倍,中央政府对西藏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与我国其他省份相比是最高的。近些年西藏不断制定出台惠民利教政策,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仪器设备更新等得到大力扶持,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基本解决了学生“愿上学”、“能上学”的问题,不断增强教育吸引力,不断促进教育公平迈上新台阶。

2农牧区基础教育供给存在的问题

2.1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现状突出

目前,西藏近20个县(区)实现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还有超过70%的县未实行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大多在农牧区。西藏农牧民居住分散,出行交通不便,这决定了大多农牧民子女需要寄宿学校,这给农牧区分散办校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学校的建设不尽合理,且农牧区学校规模普遍偏小,教育发展规模不经济、教育成本偏高等问题突出。笔者在那曲调研发现,仍有部分中小学校存在校舍不足,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校舍维修改造问题突出,原因是西藏高寒气候,教学房屋设施折旧快,破损率高,地方维修经费不足。而新建的农牧区学校,大多只有教学楼、宿舍楼、体育活动场所,学校教学设备比较陈旧,图书馆、实验室等未配套建设,后期仍缺乏大量的资金。中小学普遍反映基础教育公用经费偏低,仅维持了学校的日常教学,一些现代教学必备的常规用具、图书资料、实验用品、计算机电脑等设备严重缺乏,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这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有一些乡镇电力供应不足,电压不稳定,影响了学校教学的正常秩序。农牧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农牧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西藏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上级政府继续加大对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图书馆、实验室、现代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投入。

2.2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不足且质量不高,基础教育质量差

西藏农牧区教育硬件师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师资匮乏制约了西藏教育的发展,成为西藏教育进步的短板。笔者坚信,没有好的教师,校园建设再高大上,也培养不出更多优秀的学生。在调研中发现,农牧区存在招教难,教师学历偏低的现状,而且农牧区教师向城里流动比较普遍,基层学校也没有好的办法留住好教师。西藏农牧区学生从小接受藏语教学,使用藏文版教材。而藏文教材是通过汉语简单生硬地翻译过来,学生在缺少文化环境和背景下很难理解,这也不利于藏、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西藏农牧区学生汉语水平普遍较差,农牧区基础教育中汉语教学质量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对汉语学习缺乏兴趣,存在被动学习汉语的不良现象。笔者在那曲调研发现大多农牧民家庭父母学历低、汉语水平差,很多家长甚至不会讲汉语,家庭内部日常交流主要为藏语,家庭父母对待孩子学习汉语、讲汉语态度不积极,也不能有效辅导和监督孩子完成汉语作业,这就导致农牧民学生汉语水平普遍较差,有的学生都不会讲多少汉话。随着农牧民学生上学层次的提高,汉语教学课程科目增多,学习难度增加,而自幼使用藏文版教材的学生出现明显的断层现象,导致理解困难,学习吃力,于是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2.3农牧民观念落后,家庭对教育的实际需求下降导致基础教育发展滞后

农牧民也是“理性经济人”。笔者在那曲、林芝调研发现,近年来冬虫夏草价格快速上涨,带动了当地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农牧民会过于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等到挖虫草的季节,就会让一些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就请假回家帮家里一起挖虫草。对于一些农牧民子女选择挖虫草的情况,学校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的学校干脆放持续20天左右的“虫草假”,这就形成了西藏特有的“季节性失学”的现象,教育质量无疑受到了影响。在西藏部分农牧民中间还存在着“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观念,他们不愿意让子女接受教育,认为传统农牧业不需要接受学校教育来改变,学校应试教育不能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益。接受教育是需要付出一定成本,而且教育投入回报周期很长,西藏农牧民家庭看不到教育带来的未来预期收益,特别是2007年西藏取消包分配后,一些农牧民家庭会对子女大学毕业就业担心,这也导致农牧民家庭及子女对教育的期望下降,农牧民对教育的实际需求下降,家庭与个人对教育的有效需求之和低于社会需求,从而农牧区基础教育发展滞后。政府为了保证农牧区基础教育的“两基”目标,运用行政手段发展教育,实现一票否决制、住校干部、联系乡镇等制度和政策,对农牧民进行强制性供给,体现了政府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强烈要求,但这并不是最好的供给方式,很难得到农牧民的支持,相反会引起一定的误解和抵触心理,也无法保证教育的持续性。农牧区基础教育“辍学率高、入学率和升学率低”等问题并未根本解决。

3政府提高农牧区基础教育供给的建议

3.1继续加大农牧区基础教育经费投入,重点改善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状

笔者在那曲实地调研发现,农牧区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分散,基础教育成本很高,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仍然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高寒偏远地区、边境地区的办学条件比较差,图书馆、实验室、现代教学手段缺乏等方面问题比较突出。笔者建议政府要保障基础教育经费稳定增长,加大对农牧区学校现代教育设施建设投入。新增教育经费应该重点投入到改善农牧区条件差的学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扩建一批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完善相关配套设施,逐步缩小至消除县级间教育发展差距,实现基础教育均等化。

3.2提高农牧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量”与“质”,切实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西藏的师资、生源质量、教学管理水平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内地,笔者分析主要原因就在于缺少像内地一样拥有大量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因此优秀的教师对农牧区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非常重要。调研发现农牧区学校目前的现状是引不进、留不下优秀教师,笔者研究发现根本原因在于农牧区的生活条件艰苦,于是很多年轻优秀的教师为了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不会选择进来或者进来后会选择离开(有些地方规定,乡镇小学在基层工作一定年限后,通过考试等途径可以进入县城学校)。笔者建议,农牧区要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必须加快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解决学校引不进、留不住优秀教师的困境,除加强教育年轻教师树立崇高的“老西藏”精神,关键在于对长期在基层,特别是边远地区的教师在工资、职称评定、职务提升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倾斜的政策,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让农村教育教学岗位成为“香饽饽”,以稳定基层教师队伍建设。西藏农牧区学校师资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本地培养、西藏班培养、内地师资引进,其中本地师资培养是当地师资的主要构成。比较这三种途径的教师,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并且互补。内地教师不懂藏文无法深入基层一线教学,而本地的教师供给不能在短期内集中解决。所以笔者建议西藏政府在教师公招计划中打破地区壁垒,吸纳一批来自西藏周边的藏族聚居区的“汉语讲的好,又懂藏文的老师”,例如四川藏区毕业的师范学生进入西藏工作是十分可行的,这样可以增强农牧区基础教育的师资质量。师资力量培养直接关系到普及义务教育的成败。加强农村师资的培养力度,“国培”和“区培”指标应向农牧区学校倾斜,实施农牧区教师培训专项工程,严格清理城区学校或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向农村学校借调教师,让农村教育教学岗位满编满员力量充足,用优厚的待遇引进和留住人才。要切实改善农牧区基础教育中汉语教学质量,小学要尽快全面通用汉文版编写的教材,自幼加强汉语教学,培养农牧民学生汉语文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消除农牧民学生汉语言障碍问题。这同时是农牧区学生接受教育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西藏自治区稳定发展的需要,更是民族团结的需要。笔者相信西藏农牧区基础教育的明天,优秀的教师比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更为急需。减少“虫草假”对教育质量的负面影响,鉴于虫草收入是当地农牧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笔者认为强制学生留校并不现实,建议学校对全年假期进行结构性调整,相应缩短其他假期,以保障总体教学时间基本不变。

3.3改变农牧民观念,增加农牧民对教育的实际需求

政府要加强宣传力度,如:“今天的教育、明天的人才、后天的经济”。西藏家庭的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有着高度正相关的关系,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关系着西藏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等等。逐步改变农牧民传统的“读书无用论”的传统观念,改变农牧民家庭过于看重眼前利益,轻视基础教育的未来预期收益,提高农牧民家庭对基础教育的正确认识,改善农牧民学生厌学情绪。增加农牧民家庭对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完善就业政策及配套服务,增强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形成多层次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解决好农牧民学生接受教育毕业后的后顾之忧,要使得农牧区学生具备“就业有保障、创业能致富”的条件,要使得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条件,提高初高中阶段教育收益。政府要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笔者赞成在基层教育一线工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职业教育。例如:昌都地区左贡县中学通过开办职业教育,使得一部分基层差,难以适应初中学习的学生继续留在了学校学习,这样既完成了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又对学生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效果非常好。但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初中目前不允许开办职业教育,笔者建议可以结合西藏教育实际,中央政府和西藏政府应该灵活变通,如果暂时解决不了,但至少课程中可以加入一些职业教育或农牧业相关内容,例如:农耕、养殖、机械加工等专业实用技术,这对于当地适龄儿童家庭对入学的积极性会有一定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明洪.西藏农村公共产品及相关问题分析[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2〕郑洲.西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以农牧区“四基”供给为例[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3〕杨明洪.建设西藏农牧区公共产品供给的长效机制[M].中国民族报,2011.

〔4〕杨欣,汪希成.中国藏区公共产品供给研究进展评述[J].新疆农垦经济,2015(8).

〔5〕郑州,张明.需求不足对西藏农牧区基础教育影响的经济学分析--基于农牧民实际需求的视角[J].经济经纬,2008(10).

作者:申苗锋 单位:西藏大学财经学院


    更多行政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农牧区基础教育供给现况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xzgl/103266.html

    相关专题:税后债务成本 器官移植论文


    上一篇:物流企业投融资经济效益研究
    下一篇:校园格子铺经营管理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