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了解并掌握高校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及目前的性行为情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某高校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共计309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基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传播、预防相关知识等知晓情况及艾滋病危险行为及性行为等。结果学生掌握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正确率均在95%以上。但在回答“蚊虫叮咬”和“共桌吃饭”等传播途径的正确率仅为29.1%,56.8%。有62.7%的人认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外表是看不出来的。“使用安全套”“一个性伴侣”的正确率分别为98.1%,97.4%。在第一次有性行为的人中,安全套的使用率为42.7%。结论在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知晓率中,研究生较大学生并没有较大的学历优势。性行为中的安全防护知识知晓率较高,但安全套使用情况不理想,还需加强健康教育及安全性行为的引导。
【关键词】艾滋病;知识及行为;高校学生
青年人是艾滋病的高发人群[1],在全球新增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中,40%为15~24岁的年轻人[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在校硕士生数量上升,年龄降低[3]。大部分学生处于青春后期,随着性生理快速发育,产生强烈的性欲望和本能的性冲动,对未知世界和性的探索欲较强[4]。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场所,在预防艾滋病、性病教育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5]。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高校硕士研究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掌握情况,以及在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及自愿进行艾滋病检测的情况,为今后高校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上海某高校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共计309名。
1.2研究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高校中某学院同年入学的硕士一年级学生,实行自愿参与原则,共计参与学生309名。对其采用匿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相关专家和在读硕士共同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传播、预防相关知识等知晓情况,艾滋病危险行为及性行为等。
1.3质量控制
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采取学校年级辅导员统一组织的形式,现场发放问卷并填写,问卷人员当场咨询指导,问卷统一现场回收,对有质量问题的问卷及时要求当场埧补。
1.4统计分析
问卷全部收回后进行核对,删除无效问卷。运用Epidata3.0进行双录入,采用SPSS13.0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12份,回收有效问卷309份,回收率99.04%。本次调查的某高校学生来自于全国13个省份,全部为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年龄在21~31岁,平均年龄24±1.12岁,汉族301人,其中未婚者296人(95.8%),已婚者8人(2.6%),同居者5人(1.6%)。
2.2对艾滋病传播途径了解情况
学生掌握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的情况较好,正确率均在95%以上。但在“蚊虫叮咬”和“共桌吃饭”传播艾滋病的知晓正确率仅为29.1%和56.8%。“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能从外表上看出来吗”中,62.7%的人认为是看不出来的。学生对预防艾滋病的途径掌握的较好,均在97%以上,“使用安全套”“一个性伴侣”的正确率分别为98.1%和97.4%。
2.3性行为及安全套使用情况
本调查显示,28.8%的学生有过性行为的经历,其中第1次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有38人,占总人数的12.3%,占有过性行为经历人数的42.7%。目前有配偶或同居的异性朋友13人,占总人数的4.2%,其中使用安全套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3.6%,占有配偶或同居异性朋友的84.6%。最近1年有3人进行过艾滋病的检测,并知道其检测结果,占总人数的1%。见表2。
3讨论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高校研一的学生,他们对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的掌握率较高,均达到了95%以上,较王芳等[6]2011年对山西省大学生艾滋病三大途径97%的知晓率来说,研究生并未有较大的学历优势。但也可以说明近年来在学生中的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效果还是较为显著的。有62.7%的学生不认为“艾滋病人外表能看出”,可能由于对问题的理解不同,有的学生可能认为艾滋病人到后期较严重时是可以从外表看出的。在周玮等[7]于2006年对北京两所高校的学生调查结果中,与艾滋病人“共桌吃饭”不会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为3.5%,而本次调查中,在与艾滋病人“共桌吃饭”不会传播艾滋病的正确率为56.8%,较周玮调查的结果“共桌吃饭不会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可以看到,在我国近10年的艾滋病学生宣教工作中,学生对和艾滋病人共桌吃饭不会被传染的认同度不断提高,对逐渐消除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和与他们的正常相处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学生对于经“蚊虫叮咬”不会传染艾滋病的知晓率没有明显的改善,仅为29.1%,一半以上的人认为“蚊虫叮咬”会传染艾滋病。说明在今后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工作中,可以向学生们讲解一些关于HIV病毒存活的条件、时间等内容,针对“蚊虫叮咬”进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们更详细地了解HIV病毒的传播途径,从而进行有效的自我防护。目前,我国通过性传播感染艾滋病的人群达到了63.9%[8]。因此,推进安全的性行为,特别是在性交中使用安全套对于预防艾滋病就显得尤为重要[9]。此次调查的309名大学生中,有28.8%的学生曾与异性有过性经历,而其中第1次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仅有38人,占有性经历人数的42.7%,人数不到一半,而目前有配偶或同居的异性朋友的13人中,也只有11人使用安全套。但学生对于预防艾滋病的方法如“使用安全套”“一个性伴侣”的正确率却很高,分别为98.1%和97.4%。这说明学生知道“使用安全套”是自我保护的方式,但在第1次发生性行为时却因为各种原因,忽略或者放弃了自我保护。知识决定行为,加强健康教育,普及艾滋病相关知识是防治艾滋病蔓延的关键[10]。但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态度的转变并不意味着行为的必然转变[11]。学生在对待艾滋病上,还抱着很大的侥幸心理,觉得离自己还很遥远。因此,我们在艾滋病的预防工作中,除了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也应该重视行为的引导和干预。最近1年有3人进行过艾滋病的检测,并知道其检测结果,占总人数的1%。原因可能是,艾滋病自愿咨询小屋(VCT)目标人群是有高危行为史者[12],在高校中的宣传可能更倾向于有高危行为的特定人群,绝大多数的学生并不知道VCT小屋。在校学生正处于性活跃时期,他们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识对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有着直接的影响[7],在缺乏行之有效的药物和疫苗情况下,教育和行为干预已成为目前艾滋病预防的重要手段[13]。我们想要在学生中把好艾滋病关,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除了不断扩大艾滋病知识的宣传,也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安全性行为的引导。使学生在增强自身预防知识的同时,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
参考文献
[1]HolmbergSD,StewartJA,GerberAR,etal.Priorherpessimplexvirustype2infectionasariskfactorforHIVinfection[J].JAMA,1988,259(7):1048-1050.
[2]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6年世界艾滋病报告[R].日内瓦: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6-11-21.
[3]轩志东,常建,冯喆.中原地区某综合性大学硕士研究生艾滋病知识及性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6(2):134-137.
[4]程毅,严大龙.上海市大学生性行为现状凋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6):706-706.
[5]马迎华,王超,张冰,等.全国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与方式需求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4):300-302.
[6]王芳,宋兴怡,岳昳,等.山西省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5):338-340.
[7]周玮,张辉,孟宪鹏.北京两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KAB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12(2):143-145,150.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18(1):1-5.
[9]赵艳花,郑建中.中国艾滋病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综述[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23(2):122-124.
[10]林健燕,谭晓东.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服务行业人群的AIDS健康教育效果的综合评价[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6):426-427,430.
[11]UNAIDS/WHO.GuidelinesforsecondgenerationHIVsurveillance[R].Geneva:UNAIDS/WHO,2000.
[12]张丽.信阳市2008-2009年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0,26(23):2824-2825.
[13]顾昉,陈钢.艾滋病知识讲座对提高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水平的效果评价[J].中国艾滋病性病,1999,5(6):258-260.
作者:严瑾 龙娉 刘晔 褚委丽
相关专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中国直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