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训师资数量和质量不足
培训质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培训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做培训的不少,但其中做外贸培训的不多,专门针对做外贸培训的就更少。同时,授课教师市场准入点低,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培训效果也各有不同,培训的系统性也无法得到保证。
2构建外贸培训体系的依据
2.1现实依据
虽然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高职院校目前未形成良好的互动,但他们都很有意愿开展外贸培训。越来越多来自各方的人意识到外贸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对高质量高效能的外贸培训怀着很大的热情,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因此,强调“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协调各方资源,更好地开展外贸培训,为当地经济持续提供需要的人才,这样必然会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石静、卢台生、樊先茂、邱平、覃岭,2012)。
2.2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学习者才能实现对新信息意义的构建,同时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最终实现个人知识和能力的双重进步(崔雅萍,2012)。因此,学习过程是一个终身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外贸技能的学习也不例外。
3外贸培训体系的构想
3.1“政、校、行、企”四方联动
外贸培训关联到政府、高职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要想让培训办出效果,必须理清这四方的关系,使其各司其职,相辅相成。也就是要建立是方政府依法管理、行业引导、企业为主、学校为依托的协调机制。政府的依法管理,主要表现在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外贸培训中的主导作用,为外贸培训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为外贸培训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保证培训能有序有效有计划地开展。对于有些企业没有充足资金为员工提供培训或是个人创业者,政府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公共外贸培训活动或是通过创建网络外贸学习平台来实现员工的外贸培训。行业协会要做好引导工作,并扮演好上传下达的角色。一方面把政府的政策文件准确无误地传达给企业和学校,并根据政府的要求,接受政府的委托和资金,为企业和学校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要把企业、学校及整个行业的合理需求反馈给政府。行业协会是作为对政府主导职能的有效补充发挥作用。外贸培训要高度融入行业和企业要素,与支柱产业相融合,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度,建立起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共赢局面。企业首先要认识到外贸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参与外贸培训的积极性。汽车,要从战略、实施和管理制度三个层面对外贸培训进行严格把关,避免外贸培训流于形式,并在每次培训结束后做好评估工作,提高培训的转化率,提高下一次培训的效果。高职院校要以育人为本,发挥自身科研和师资优势,主动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市场化的运作与管理,实现学校的教书育人目的,又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外贸培训的积极性。在实际的操作中,学校企业可以先通过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牵桥搭线,增进相互了解。然后,学校依据企业的要求,发挥自身的人、财、物等方面的优势,主动为合作企业提供资源和场地的支持。其中,资源层面包括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师资体系、教学设备管理等。学校可以提供场地和培训讲师,按照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的要求,设计出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撰写好配套教材,配备合理的师资团队,并在校内设立企业外贸培训基地,为企业培训出合适的外贸人才。
3.2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外贸培训课程体系
外贸培训的类型特征与培训对象从根本上决定培训需要注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技能和素养是一个由低到高,由单项到综合的逐步提高发展的过程(丁金昌,2010)。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企业员工的真实水平参差不齐,企业的需求也各不一样,一刀切的培训不适合当地实际情况。因此,外贸培训体系设计必须是多层次、系统化的,保证培训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满足不同的需要(施雨,2011)。多层次是指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将培训分为入门类、基础类、高级类、综合类和个性化的培训这五类,分别对应具有不同水平或/和需求的员工。入门类培训,适合没有任何外贸底子的员工;基础类培训,针对已经入门的员工和企业新招的应届外贸毕业生;高级类培训,适合已经在外贸行业从业超过一年以上的员工,这部分人对外贸行业有一定的认识,希望掌握更多的、更深的知识;综合类培训,侧重员工综合外贸素养的培养,强调熟悉外贸流程的同时熟练把握每个流程的细节,突出培养外贸战略眼光,培养的对象主要为企业资深的、希望成为外贸经理的员工;个性化培训,适合上述四类培训都不适合、有自己特别要求的企业,在实际操作中,按照企业提出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多可能的选择。例如,企业不希望按照教学内容难易来分,也可以按照岗位差别来划分层次,即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外贸业务员、外销员、报关员等,来开展有很强针对性的培训。系统性强调循序性和连贯性。这五类层次培训的内容选材应考虑当地外贸操作的实际情况,内容编排上应层层递进而又能相互呼应。层次之间教学内容应过渡合理,连贯性好,保证员工能通过学习能够获得系统的知识,智力和能力也获得系统的训练,并能保证员工在完成上一次培训,进入下一阶段培训时不会感觉内容有太大的跳跃性。同时,企业派出外贸专家,学校挑选外贸类优秀老师,两者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撰写教学大纲、配套分层教材、练习册、拓展阅读材料和其他相关资料。
3.3创新外贸培训管理体系
要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的转化率,除了要认真做好上述两点,还要切实做好培训管理工作(萧呜政,2004)。首先,要整合培训管理流程,将流程中从需求、计划、执行、评估到奖励的各个环节紧密畅通地衔接起来并落实到人,发现并解决环节内部或环节之间存在的问题,争取让细致的培训需求调查、可行的培训实施计划、合格的培训讲师、高效的课程内容、科学的培训评估、合理的晋升或薪酬调整成为可能。其次,拓展企业的培训功能,创建企业内部知识的传承机制。在中小微型企业中,员工跳槽频繁,不利于企业外贸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和传承。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知识的传承机制,形成企业独特的文化,促进员工之间的知识分享、上司对下属的传帮带,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让员工愿意留下了和企业一起在奋斗中成长,对于防止员工频繁离职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员工层相对稳定,为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坚实的基础。再者,强调培训评估,保证培训评估必须得到有效地实施。评估主要涉及项目、过程和效果三个方面。在评估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整或改进,在动态中保证培训的持续有效性和实用性,并将评估结果与企业现有的晋升体系、薪酬体系挂钩,从主观意愿上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增强他们对企业、对自我的认同感。
3.4创建授课讲师资格认证体系
授课讲师是培训的具体演绎者。他们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培训的效果和培训转化率。目前,外聘授课讲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企业内部由于各方面原因无法培养出合适的讲师。因此,要真正建立起外贸培训体系,必须要培育出适合这个体系的好的授课讲师。由于一直以来对“好”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所以必须对授课讲师进行资格认证,让“好”变得更客观,更具有操作性。授课讲师必须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培训,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资格认证考试,获得认证之后才能持证上岗授课,期间还要定期接受培训,更新现有知识和技巧,保证稳定的授课质量,从根本上降低讲师水平或素质对培训效果的负面影响。授课讲师的来源可以有三种。第一,从企业资深外贸从业人员中选拔;第二,从当地高职院校外贸任课教师中挑选;第三,从社会中聘请专门的讲师。第一和第二种方式可以节约工资和管理成本,并且节约对授课教师培训的成本。对于企业来源授课教师教学技巧不足或是学校来源授课教师实际外贸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教师企业实践、授课技巧培训、相互学习等方式解决。第三种方式大幅增加薪酬成本,对于这部分老师,需要另外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对他们管理,因而也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成本。
4结语
总之,要解决当地外贸人才短缺的现状,必须要实施外贸培训。而要保证外贸培训的高质量和高转化率,必须在“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基础上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外贸培训体系,理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的关系,设计循序、连贯、层次分明而又衔接紧密的课程体系,创新企业培训管理体系,创建合理的授课讲师资格认证体系,从体系上保证外贸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为中小微型企业提供高转化率的培训人才,促进当地中小微外贸企业的发展,并最终促进经济的增长。
作者:胡艳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