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常会遇到一些交际称谓的问题。由于人物的身份与关系不同,其称谓亦有谦称、敬称及其他称谓的区别。了解这些称谓,对我们解读古籍大有裨益。
谦称:交往时表示谦逊的自称。如:王侯自称“寡人、不穀、孤、朕”等;臣自称“臣、臣下、微臣”等;一般人自称“仆、不才、不佞、鄙人、在下、愚”等;女子自称“妾”;称自己妻子为“贱内、拙荆”等。
敬称:用于尊敬对方。如:称君主“王、大王、君、皇上、陛下”等;称已死的皇帝多用庙号。古时,皇帝死后,立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即为庙号,如刘邦为“高祖”;朝廷据其身前事迹给予的褒贬其善恶的称号为谥号;(有功勋、有影响的大臣死后,朝廷也追赠谥号),如汉文帝刘恒谥号“文”表示“经纬天地”;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为年号,如“顺治”、“乾隆”等。对汉代以前的皇帝,后人多称其谥号;唐以后的皇帝,多称其庙号;明清皇帝,多以年号称之。称师“子、夫子、师、先生”等;称朋辈“公、君、子、足下、吾子”等;称尊长为“丈、丈人”;君称臣为“卿、爱卿”等。另外,称对方的字、号、官名、爵名亦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昵称与贱称:表示亲昵的称呼,如夫妻相称“卿”;表示鄙视轻贱的称谓,如“竖子、小子、厮”等。
加字称谓:有时称谓前加“先”“太”“从”“令”“仁”“贤”“家”“舍”等字样,以表谦敬和关系。加“先”表示已死,如“先帝、先考(父)、先妣(母)”等。加“太”表示再长一辈,如“太后、太父(祖父,亦称大父)”等。加“从”表示叔伯关系,如“从父(伯父、叔父)、从弟(叔家弟弟)、从子(侄)”等。和别人面谈或写信时,称呼对方亲属加“令”表示尊敬,如“令尊(称人父)、令母(称人母)、令郎(称人子)、令爱或令媛(称人女)”等。加“仁”“贤”表示尊敬客气,如“仁兄、贤弟、贤婿”等。双方交往,对别人称呼自家人时加“家”“舍”表示谦逊,若大于己,则称“家兄、家父、家母”等,若小于己,则称“舍弟、舍妹”等。但对别人称自己儿女时,一般不称“舍子”、“舍女”,而称“犬子”“小女”等。
职业称谓:古人提到从事某一职业的某人时,往往先称其职业,后加上其名。如庖丁的“庖”即其职业(厨师),“丁”乃其名。又如优孟,“优”为伶人(唱戏的),“孟”为其名;轮扁,“轮”为木匠,“扁”是其名字。
古人交际称谓可谓纷繁复杂,为了便于理解记忆,有人编了一段口诀,兹录如下,以飨读者:“鄙人”用于交际中,“愚”“仆”“不才”和“不佞”;君王自称“朕”“寡”“孤”,“小子”“竖子”是贱称;尊君“陛下”“上”“大王”,字、号、官、爵表恭敬。已死皇帝唤庙号,“子”“师”“夫子”是“先生”。“君”“公”“丈人”有声望,“足下”“吾子”亦有“卿”。伯、仲、叔、季是排行,职业加名举庖丁。家大舍小外人令,称人兄弟“贤昆仲”。年长一辈加“太”字,已死加“先”表特定。“尔、汝”相呼辈份平,叔伯关系“从”置前。
作者:吕永山 王静娟 单位:甘肃天祝县松山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