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的形成是依靠与体内凝血因子XIII结合后,在体内纤溶酶水解后形成的一种反映产物,临床医学由于可作为标志凝血因子凝血或溶血过程而得到大量检测。该蛋白大量存在于纤溶酶作用的纤维蛋白凝块内,因此可作为表针人体内血液凝血状态(高凝)、或继发溶血的特征性标志物。本文主要以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组,以40例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采用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中的免疫比浊法测量,结果作详细的临床分析,结论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正常对照组40例,其中男患者25例,女患者15例,年龄在30~60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42.5岁左右,所有患者在经过医院的常规体检均身体状况均表现良好,无其他对研究易产生干扰的相关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高血压等);研究组有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在30~65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43.1岁。经本院体检和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标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等无显著性差异,且除急性脑出血疾病之外的干扰疾病。
1.2检测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空腹后实施静脉抽血,血液抽取至装有3.8%枸椽酸钠0.2ml的负压管内。在经过400r/min20min的离心之后,将血浆分离开来,接着再对D-二聚体采取科学的测定。经过300r/min10min的离心之后,分离血浆,对其采取血凝的测定,检测组分别在急性期(病后72h内)以及恢复期期间(治疗后d15)各采取1次血液。血凝四项采用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中的凝固法检测,而D-二聚体采用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中的免疫比浊法测量。首先分别作出以上参数测定标准曲线,然后根据标本血液中的数值结果,根据标准曲线计算D-二聚体含量值,并对两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
1.3统计学分析
用SPSS12.0软件分析统计。所有的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所有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统计结果用χ2和p值表示,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或统计学意义。
2讨论
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和科研工作者逐步清楚急性脑出血的发病机理,其中以脑组织富含凝血酶,从而产生临床医学高凝性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病机理是:血液系统特别是脑部血液系统因凝血酶的大量合成,血液在脑部的整体凝血活性升高,从而造成血液蛋白纤维化凝血而继发血栓,进而造成血管内皮收到一定程度的损伤、血小板亢进以及血液流动性变化,从而形成脑出血。由于这种凝血活性或凝血酶大量合成,血液抗凝及纤溶系统紊乱。D二聚体的形成是依靠与体内凝血因子XIII结合后,在体内纤溶酶水解后形成的一种反映产物,临床由于可作为标志凝血因子凝血或溶血过程而得到大量检测。该蛋白大量存在于纤溶酶作用的纤维蛋白凝块内,因此可作为表针人体内血液凝血状态(高凝)、或继发溶血的特征性标志物。故本文以测量D-二聚体为研究目标,有诸多研究发现D-二聚体可用于评价血液中纤维蛋白水平,进而间接法应血液流动状态和正常状态,另外还可作为指针血液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与否的评价指标[1-5]
通过对血凝四项的研究检测后,本文主要检测了60例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的含量。最终结果总结为:经过检测之后,急性脑出血患者体内D二聚体的含量比正常人体内D二聚体的含量高,且恢复期明显的降低,对其的急性期和恢复期进行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血凝测定体现出明显的高凝状态,说明患者发生急性脑出血并非原发性或者是继发性的纤溶亢进造成的,而是因为高凝造成的血管硬化破裂而导致的。通过以上数据作者得出结论:D-二聚体的检测可作为急性脑出血发病程度、治疗疗效以及治愈后跟踪随访的有效方法,适合在临床大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