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日新月异,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凸显。在当今资本市场中,适当的盈余管理是合适的,但越来越多的公司倾向于采用盈余管理的手段操控利润。文章从契约、资本市场和监管的视角梳理了盈余管理的动机,通过分析上市公司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和盈余管理的经济影响,从治理结构的健全、会计准则的完善和审计监督的完善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经济后果;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4;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125-02
一、引言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财务手段为企业经济管理所运用,盈余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成为20世纪80年代实证研究的主流。盈余管理作为一种会计政策行为存在很大的选择性,也就是在GAAP允许范围内,属于一种特定的经济后果,具有一定的投机性。从企业管理视角看,盈余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企业面临危机时,企业管理层与债权人重新谈判所产生的成本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来降低;管理层为了激励经营者可能会采用盈余管理对企业利润进行调整,为了稳定公司股价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向市场传递有利信息。此外,对于不合理的会计政策,盈余管理能够提出更好的改进创新方法。纵观国内外盈余管理实践经验,良好的盈余管理在保障上市企业长期良好发展的基础上更能保障企业股东的权益,实现利益相关方的共赢。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
在市场发展不断完善,信息环境不断改进的现实情况下,企业管理层会更加依赖盈余管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可分为契约动机、资本市场动机和迎合监管动机三类。
(一)契约动机
现代公司理论认为,公司是由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集合,经理人与股东、债权人之间都存在着契约关系,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契约双方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公司所有者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激励经理人为达成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是上市公司最常采取的措施。在薪酬激励中,管理层的报酬与上市公司的业绩相关联,企业可观的盈利情况会直接影响公司股票价格,进而间接影响管理层的收益,因此管理层可能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在公司业绩未达到既定标准时,采用盈余管理的手段粉饰业绩,从而达到股东期望,获得与业绩相应的高额回报。另外,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与管理层政治待遇有着直接的联系,政治成本是国家对企业财务数据的监管和控制,而经营成本的高低则会直接导致政府监管是否关注,因此,很多上市企业为了避免政治成本的产生就会采用盈余手段减少公司在本期的盈利。从债务契约视角看,债权融资由于其相对低廉的融资成本而成为上市公司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但银行通常会考虑企业风险的大小,企业为了提高自身信用以便能以较低的资金成本取得借款会向银行出具经营业绩良好的财务报告,以避免高的违约成本。当上市公司经营实际接近契约条款规定界限时,管理层就有足够的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操控公司业绩,增加会计利润使违约风险降到最低。上市公司与债权人之间需要债务契约保障双方权益,保护性条款的加入也是为了督促债务人按规定及时还款,上市公司为了保持债权人对公司偿债的信心,就会通过粉饰企业财务报告避免高违约成本产生,债务契约动机也就显而易见。
(二)资本市场动机
资本市场的功能之一是为企业提供筹集资金的渠道,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股市作为资金供需双方交流交易的平台,可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融资需求,但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拟上市公司必须达到一系列的盈利条件,因此很多企业只能望洋兴叹,上市资格和发行股票就成了各大企业争相追逐的目标,企业管理层也就逐步采取相对合理的盈余管理手段实现上市的目的。当公司成功IPO成为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来筹集经营活动所需资金时,同样会通过盈余管理满足配股、增发股票价等公司的一系列需求提高公司业绩,从而能够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越来越多利于企业未来经济发展的活动资金。同时证监会对于连续三年亏损公司终止上市的规定,也迫使许多公司在面临退市危机之时,通过盈余管理提高公司经营业绩,以避免退市风险。
(三)迎合监管的动机
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硬性要求会引发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操纵。上市公司最常采用的是平滑利润方式,在盈利年度通过盈余管理减少盈利,在亏损年度将以前未确认的盈利予以确认减少亏损额。上市公司通常会受到市场的密切关注,尤其是在政府和市场严格监管中巨额盈利或者亏损的ST企业。因此,盈利水平较高的企业为了降低政府和市场对其的关注度,在不降低企业实际盈余水平的条件下通过平滑利润的方式来降低当期利润盈余,从而达到节税目的以降低成本,也可以在以后期间实际发生亏损时降低本期实际产生亏损的程度。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一)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会计准则的应用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计人员可以根据公司自身的特点或行业特点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首先,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变更。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工作量法等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不同的折旧方法每年计提的折旧额是不同的,折旧额的不同会导致公司费用的差异,进而影响利润。即便是选择一种确定的折旧方法,而折旧年限、资产残值等的估计也存在很大的弹性空间,那么管理层盈余管理也较易实施。其次,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相对较弱的资产,但由于价值较大,其计价方法的选取能直接影响经营业绩。上市公司中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之所以常见,是因为存货计价方法会直接导致公司财务、经营状况的差异。再次,合并范围的变更。通常情况下,子公司的变动如果超出规定范围就会引起企业会计主体产生变动,并且两者之间的相关信息存在较大差异,那么企业就会采取购入或出售等手段来操控其子公司数量。例如,企业往往不会将不产生利润的那些未营业和未正常营业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企业为了调增账面利润会把盈利好的子公司合并,亏损的就会被排除,从而上市合并报表涉及范围就会因此改变,管理层开始不断操纵企业当期或以后期间的会计报告。
(二)依靠集团或关联企业
首先是关联交易。在中国国情下,通过国企改制而成的上市公司并不在少数,改制前后的企业与其分离出来的关联方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易关系,因此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因此上市公司通过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转移利润来实现避税或者提升业绩的目的。关联交易的传统方式包括日常往来业务中的交易活动和在购买或销售业务等经济事项中采用不同于市场公允价格进行定价两种。关联交易同市场中的其他交易本身并无区别,公司只要采用公允模式进行交易计量,并不会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然而现实中,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遵循的是协议定价原则,在关联方之间转移利润,以关联定价操作企业利润。其次是资产重组。资产重组作为公司资产管理的方法,能够优化公司资产,调整资本结构,有效配置资源,从而扩大企业规模,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有助于上市公司尽快适应竞争激烈的新环境。然而,目前,资产重组并没有在大企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是被上市公司当作盈余管理手段来操控企业盈余的盈余管理行为。这种重组的产生并不是基于上市公司真正的发展需求,可能仅仅是出于粉饰企业利润盈佘的目的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
四、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经济后果
盈余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企业经营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一)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
适当程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而言是有效的。首先,它能通过调节公司当期利润来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从而利于后期的发展。其次,在合理范围内对企业盈余进行的管理,各个利益相关者所看到的是企业良好的经营情况,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企业管理层也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不损害其他相关者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多方共赢。
(二)盈余管理的消极作用
首先,对企业自身发展的影响。适度的盈余管理确实会美化企业的经营业绩,提升市场形象,稳定投资者和债权人信心,因而管理当局就会选择适合自身的会计政策,甚至有些西方企业为了获得大的盈余管理空间尝试影响会计准则相关内容,没有限制的盈余管理行为也就导致了管理者的机会主义决策,损害各方利益。面临不良的经营状况,管理层应该考虑从根源上发现并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对财报数据进行操控,甚至是改变企业的具体相关决策提高盈利水平,这影响了企业原本的决策。其次,对债权人和投资者决策的影响。由于债权人在信息的获得上存在劣势,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就会与公司签订一系列限制性条款或保护条款,假如企业违反相关条款,债权人就会采取措施来限制企业活动,因此企业经理人为了防止企业违反双方约定,产生违约金,会提前对相关资产做出处置。另外,在并非完全有效资本市场下,投资者不能彻底识别盈余管理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盈余的管理行为就会影响债权人和投资者的相关决策和企业资源的配置,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最后,对会计信息以及会计准则的影响。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过度的盈余管理使得相关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使用者对公司相关决策。另外,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加深和进步,各大企业参与准则制定的意识也越来越强,那么就会出现企业为了自身利益通过左右会计准则的制定为自己的盈余管理获取更为大空间,因此盈余管理行为是在公司和监管部门之间不断博弈的过程中逐渐影响会计准则制定及实施的。
五、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
盈余管理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由于经济市场体系和社会法制等原因,彻底消除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问题并不现实,但为了避免盈余管理对有效资源配置的影响,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决策相关信息,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来降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
(一)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许多上市企业盈余管理的根本是不合理的内部结构,因此防范上市企业盈余管理首先要改善企业内部结构。首先,要完善股权结构,匹配产权关系,合理降低国有股份在企业中占有比例,加强对管理者的监管和监督。其次,完善薪酬机制,形成有效激励约束体系。经理人的激励机制最好采取股权激励的形式,将公司利益与经理人个人利益相联系,避免经理人的短期性行为,逐步消除盈余管理行为动机。
(二)完善会计准则
由于不同企业的情况存在差异,作为规范企业编制财务报表和会计核算的标准,会计准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允许企业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反映其财务状况及成果,然而企业管理层却以此为契机对盈余实行操控。因此要从准则本身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采取监管治理措施。监管者首先应重点关注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规范会计职业判断,完善会计法律法规等。其次要制定更为完善的规范条件,降低实施程序的可操作性,尽量减小会计政策使用范围或限制其运用条件,为不同的会计处理和估计方法设定具体的条件并严格遵守,防止盈余管理过度。另外,监管机构也应提高相关信息的透明度,密切关注亏损企业或者受会计估计影响较大的企业,并引导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监督,在制度与准则的逐步规范中减小盈余管理的空间。
(三)完善审计监督制度
作为董事会的重要组成架构,审计委员会能够对财务监督发挥较大效力。其建立能够有效遏制管理者对财务报告进行操纵,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首先,要加强对会计师的监管及经济惩罚力度,充分发挥其对盈余管理的监管作用并逐步提升其专业素质以及道德素养,从而约束企业管理者的经济行为来降低盈余管理活动程度。其次,完善证券市场建设及市场机制。企业在持续经营中会由于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变滋生对盈余进行管理的动机,因此监管机构应关注上市企业的盈亏状况,避免强制规定引发管理者产生管理动机进而采取相应措施,而监管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必须依靠市场透明度的不断加强。再次,加大证监部门的监管力度。相关监管政策中的财务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市场环境不断作出调整,经济环境不同衡量标准也不同。为了更好的发挥监管部门的监督作用并适应经济改革中公司的发展需求,证监部门应适时调整政策以履行监管职责,抑制管理当局实施过度盈余管理。
参考文献:
[1]马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0(6)
[2]赵晓红.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法的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6(23)
[3]王永梅,章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法及监管措施[J].财会月刊,2014(3)
[4]王忠海.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3(11)
[5]孙艳娜.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J].经营管理,2014(2)
[6]陈筱轩.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管理动机研究述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4)
[7]王继红,贾香萍,张元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J].管理评论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6)
作者:吕奕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