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共青团组织思想引领工作的历史使命
2008年,团中央在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始终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切实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个人成就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共青团组织要注重工作的方式方法,在尊重大学生个人追求的基础上,把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成长结合起来,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和社会观察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中的重要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对共青团提出的“两个全体青年”的重要要求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青团的根本职责就是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构建“12344”工作格局中将推进思想引领作为两大战略根本任务之首,这不仅是党对共青团组织的一贯要求,也是党赋予共青团组织的光荣责任和任务,更是共青团组织属性的必然要求。高校共青团应充分认识自身定位和历史使命,结合国内外形势,尊重当代大学生特点,利用信息化时代的技术和载体,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队伍优势和资源优势,围绕着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结合团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努力优化思想引领的机制,创新思想引领的载体,丰富思想引领的内涵,通过服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更好地实现思想引领。
二、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途径探析
(一)优化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顶层设计
高校共青团组织思想引领应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强化“育人”这一核心职能。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可遵循2008年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同志提出的五个层级模型,即“必需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比较全面的素质,良好的品德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这五个层级的关系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而高校共青团组织育人工作须将信念教育作为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深入基层,与广大团员学生保持紧密联系,全面履行职能,通过服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来实现思想引领。围绕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结合团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找准工作的切入点。为此,高校共青团组织既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将思想引领放在首要位置,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建立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同时还要以成长服务为抓手,以提升服务质量来吸引大学生,团结大学生,帮助大学生,从而不断提升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思想引领打好坚实的基础。1.确立“育人”核心地位。高校共青团组织要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争取党政支持,要充分依托教学、行政等资源,努力构建全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新模式。主动吸纳知名学者、专家,一线教师等深入大学生人群中,全覆盖地开展思想引领工作。尤其是要注意发掘青年教职员工资源,他们与当代大学生年龄更加接近,爱好、习惯和行为模式有许多的共性,充分动员其参与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配合大学生自身朋辈教育和自我管理,设计科学生动,便于学生接受、理解和认同教育形式,根据不同学生情况实施因材施教,同时注意避免追逐不切实际的育人目标,力求教育内容真实可信,从而共同实现全团“育人”的核心地位。2.强化服务重要功能。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是共青团组织做好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等领域中,突出高校共青团的服务职能显得尤为重要。就业质量关系到高校办学水平和社会美誉度,高校共青团组织应积极搭建平台,培养、锻炼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努力助推大学生就业。同时应积极遵循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依托“挑战杯”、“新苗人才计划”、“KAB”等品牌项目,利用“大学生创业园”、青年见习实习基地等阵地,不断推进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切实服务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创新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活动载体
1.科学设计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育人的重要环节,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第二课堂构建主题思想教育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在第一课堂理论教育之外积极引入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和鼓励当代大学生认真地探索和思考;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一些重要时间节点的主题教育,尤其是要把握“五四”、“一二九”、“国庆”、“建党节”等节日契机,通过各级团组织充分开展各类主题团日活动,通过举办讲座、沙龙、论坛等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忱,努力转变其自发地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趋势,将自身发展融入社会进步中,通过实践教育来增强思想引领的实效。2.充分利用团属阵地。高校共青团组织在积极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即大学生骨干精英化教育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各级团校等固有阵地,积极开展大众化教育。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团员青年,广泛开展团校学习。特别是利用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好,重视综合素质拓展与训练等方法,在过程中有机地融入广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时尚、潮流元素,牢牢抓住青年团员的兴趣点,增强团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积极倡导实践育人。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拔优秀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工作”、“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等项目,鼓励毕业生到农村支教、支农、支医、扶贫,开拓大学生兼职和挂职锻炼岗位。同时,在校内可与学生工作、教学管理部门通力合作,选派优秀大学生担任新生辅导员助理、教学管理助理,尤其是为贫困大学生积极开辟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引导其在实践工作环境锻炼能力,提升素质,增强自信,通过实践环节加强对广大学生的引导教育。
(三)丰富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教育内涵
爱国主义教育是树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之义,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价值取向,是引领理想、信念形成的起始点,又是坚定理想、信念教育的归结点。爱国主义的要义,就是爱国与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坚定地跟着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和谐统一。共青团组织应通过国情党史教育、社会成就展示、典型事迹报告、书刊影视推荐、社会调查实践等手段的综合运用,全面宣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变迁与辉煌成就,引领学生在理论认知与实践感知的过程中,增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不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效果。同时,应进一步深化当代青年积极向上和甘于奉献的普世价值观,青年是朝气蓬勃的一代,理应是勤奋向上、刻苦奋斗的一代。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努力拼搏,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开拓奋进,锐意创新,将自己的青春梦想融入到振兴中华的伟大“中国梦”中。
(四)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媒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新媒体正在构建着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态,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快速变革和青年群体的思想变化。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大学生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多样性和自主性日益增强,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模式日趋多样,日常生活的“网络媒介情结”日渐增强,网络也成为当代大学生聚集的“第四维空间”。因此,高校共青团更是要及早地树立起“大学生在哪里,共青团组织的阵地就要建在哪里”的工作思路,并且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高校文明寝室建设“双网互动”,即“网格+网络”、“网上+网下”,实施“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不断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互动和引导。1.建立团属网络阵地。共青团组织在网络上需有自己的“发声地”,有引领广大大学生的“红网阵地”。全力打造共青团的工作网站、高校团委网站、论坛、人人网、微博、微信等平台,使其成为大学生乐意关注、积极留言、互动交流的平台。积极运用网络产品和文化元素,用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思想,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并引导青年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培育网络文明新风尚,同时注重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时事政治方面适时发声,积极引导,确保校园舆情信息发布、传输稳定、正确、顺畅。2.组建网络舆情“红军”。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共青团干部的骨干作用,选拔思想政治立场坚定、品学兼优、在学生中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青年领袖,共同维护好校园网络的舆情信息安全稳定。同时,发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微记者”活动,通过及时发掘校园微小的闪光点,树立身边的典型和榜样,不断充实校园网络文化,积极开发和打造“寓乐于教”的网络娱乐项目,最大程度地发挥润物无声的功效,有效地提升教育感染力,从而更好地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
作者:叶城均 单位:浙江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