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职会计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
1.中职会计专业双语教学顺应了会计国际化趋同。现代会计起源于西方,西方国家的会计理论与实务水平远远高于我国,我国不少会计文献和教材借鉴了西方的会计理论,但由于译者的翻译水平及国内外的文化差异,直接翻译过来的资料往往“水土不服”,对我国会计的指导意义不大。因此,有必要学习原汁原味的西方会计理论和实务;另一方面,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及自贸区的设立,吸引了大批境外企业和金融机构前来投资,内资企业的国际交往活动也愈加频繁,这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中职会计专业双语教学顺应了人才市场的需求。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往往从事出纳和会计助理的工作。笔者通过走访、问卷等形式向用人单位做了一份调查。单位负责人纷纷表示:“现在企业的涉外业务越来越多,与外商的交流也更加频繁,出纳和会计助理岗位也经常需要用英文填写发票等原始凭证,审核英文的信用证、合同等,还有外国专家前来报销对账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的出纳和会计助理具备一定的涉外会计处理能力和外语沟通能力。如果学校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企业是非常欢迎的。”可见,在中职校开展双语教学是必要且迫切的。中职学生通过双语学习会计知识,掌握国外会计的操作方法,有助于树立会计国际观,从而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二、上海市商业学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对上海市商业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做了一份问卷调查,涉及会计教师17名,会计专业学生320名,共发问卷337份,实际回收337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32份,有效率为98.5%,基本真实地反映了上海市商业学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归纳下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师资配备不能满足会计双语教学的需求。上海市商业学校会计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工作已有13年,从事会计双语教学的教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国内名牌大学会计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们会计理论功底扎实,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较高,但这些教师大部分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会计实践经验,且未出国进修专业知识,缺乏英语的思维习惯,不熟悉国外的会计操作规则和方法,这些教师的双语教学,往往成了英译中的翻译课;二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海归硕士人才,他们精通外语的听、说、读、写,熟悉西方的国情文化,具有英语的思维习惯,但这些教师大都是语言专业或者工商管理专业毕业,通过短期的会计专业培训,只了解会计的一般操作,仍然缺乏系统的会计理论和实践知识,这些教师的双语教学往往只有双语形式,缺乏双语实质。
2.合适的会计双语教材少,相关参考资料匮乏。上海市商业学校会计双语教学最初是引进原版教材,这些教材大多是漫谈式的风格,并不像国内会计教材那样有科学逻辑的框架体系,这对初涉会计双语的学生来说,不利于其掌握西方会计的核心要点;后来,又陆续使用了国内专家编著的会计双语教材,但这些教材往往理论性强,适合高校双语教学,用在中职的话难度高,效果较差。近几年,我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开始采用了自编讲义的形式,通俗易懂,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由于自编讲义只是列出了大体的框架,缺乏深入的分析,学生不能拓展性地开展阅读和补充式学习,这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深造和可持续发展。
3.会计双语课的专业地位较弱,学校缺乏对双语教学的长效激励机制。长期以来,双语课一直是会计专业的边缘课程,并非核心课程,一般周课时2节,总课时36节,课时较少,学生对该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双语课对教师的要求却非常高,由于我国中职会计双语教学起步较晚,现成的参考资料匮乏,教师们常常要“摸着石头过河”,花费大量的时间备课,钻研教学方法,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远远多于其他专业课程。尽管教师对双语课程投入很大,但该课却往往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学生觉得双语课程难、不感兴趣,加上又是考查课,主观上也不重视,学生对双语教师的评教分数也往往偏低,这影响了双语教师的教学热情。4.双语课的教学方法传统,考核方式单一。在对学生的问卷中提到:“你对会计双语课感兴趣吗?”回答“一般,谈不上兴趣,混文凭而已”占到73.5%,回答“课程枯燥、完全没兴趣,上课想睡觉”占12.7%,回答“挺感兴趣,双语课学到了知识,拓展了视野”仅占13.8%。学生普遍反映会计双语课枯燥、缺少互动,教师的教学方法传统、“满堂灌”,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师生们也反映双语课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一般是闭卷考试,单纯考核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以及词汇的翻译和运用能力,而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课后完成作业的情况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双语教学的效果难以实现。
三、上海市商业学校有效开展会计双语教学的新举措
近两年,随着全国示范校工作的开展,上海市商业学校为了加强会计双语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工作:
1.加强双语师资的引进和培养。会计双语教学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是要有合格的师资。随着示范校工作的开展,我校加强了对双语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力度。近两年,引进海外留学人才5名,引进国内名牌大学硕士8名。对于本校教师,也给与更多的培训和出国深造的机会,这无疑给会计双语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从会计和外语两个教研组抽调了8名会计功底深、外语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单独组建“会计双语教研组”。“会计双语教研组”有高级讲师2名、讲师4名,其余2名助讲均为海外留学人才,分别承担英语会计和日语会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会计双语教研组”具有年纪轻(35岁以下6人)、业务精(硕士学位有7人)、外语好(有海外留学或进修经历的5人)、教学经验丰富(中级以上职称6人)等特点,教研组致力于会计双语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成为我校开展会计双语教学工作的有力支撑。
2.开发校本双语教材,充实教学资源库。教研组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理念的指导下,组织教师深入分析研究,根据中职会计双语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中职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积极开发教材《会计岗位英语》一书,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发行,目前该书已经第二版。该书广受好评,已成为上海市商业学校乃至整个上海市中职会计双语教学的通用教材;在积极编写教材的同时,教研组还有选择地引进了原版的教辅资料,并对其进行改编和重组,以适应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原版资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西方会计典型案例,熟悉西方会计的实务操作,从而掌握用英文做分录、登账簿及编制报表等;建立了会计双语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课件、教案、题库、学生评价方案等6项内容,还有相关的网站、论坛、微课等,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提高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3.提升双语课在会计专业教学的地位,建立对双语教师的激励制度。随着会计重点专业建设的开展,我校对会计双语教学工作越来越重视:2013年,首次将会计双语课从“专业选修课”变为“专业必修课”,从“考查课”提升为“考试课”,由原来周课时2节变为周课时4节,会计双语课的专业地位大大提升,学生对双语课也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和重视度。有学生说:“会计双语课非常有用,它不但巩固了我的基础会计知识,还拓展了我的知识面,提高了我的外语水平,为我将来的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校还建立了对双语教师的激励制度:教师采用双语教学,课时津贴是非双语教学的1.6倍;教师考核评分上,给予20%的上调幅度,同时对双语教师给予更多的内部培训和出国进修机会。
4.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多元综合的评价体系。为了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教研组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采用讲授、练习、案例、讨论、渗透教学、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对于会计账户、会计业务操作等采用讲授、案例、练习结合的方法;对于中外会计业务处理差异采用图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于专业术语、词汇等采用讲授、专项练习、课堂朗读、默写、onebyone等方法;对于会计循环、模拟企业案例等采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法;对于中外会计处理上相同的内容可采用渗透教学法,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渗入部分西方会计知识和专业术语,也可将复杂内容渗透到后续的课程教学中,专业课程的交叉学习,大大降低了双语教学的难度。双语课摒弃了单一的闭卷、笔试形式,建立了多元综合的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闭卷、开卷、开闭卷结合,笔试和口试结合,考试成绩和课堂表现结合等形式。学生的总评成绩,由4∶3∶3组成,即平时成绩占40%,由考勤、作业、上课回答问题、案例和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等综合评分,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30%,采用开闭卷结合、笔试口试结合等形式,由任课老师灵活掌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元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些有利地促进了会计双语的教学改革。
四、上海市商业学校会计双语教学的未来展望
上海市商业学校作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和全国中职示范校,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办学。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给学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给双语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双语教师要不断学习,包括国内外会计政策、双语教学的语言(精通外语,形成外语思维等)、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学校管理者要在政策上保障双语教学的发展,提高双语课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为双语教师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建立平台,加强校校合作与校企合作。同时,要开阔学生视野,安排学生到涉外企业实习或开展与国外学校的交流生项目,保持双语教学的新鲜与活力。中职会计双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尚处于探索和不断推进的初级阶段,这需要教师和管理者不断探讨新问题、研究新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在师资、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推陈出新,推动会计双语教学的发展。
作者:吴彬 单位:上海市商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