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市场营销 >

现代农学阴阳论释解

一、作物生成原理

(一)“阴阳交济、五行合和”的总原则

《知本提纲》的农学阴阳论也以作物生长的一般原理作为逻辑起点。阴与阳具有不同性质与功用,它们的互补与配合是天地万物形成、存在的基本条件。农作物的生长也依赖阴阳相合。《知本提纲》云:“盖阳生为变,阴成为化;变则启其端绪,发其新机,化则脱其本根,易其故形。阳变阴体,阴化阳气,阴阳和,造化成,而品汇繁昌。此耕道之大端也。”[2](P8)《知本提纲》在继承《农说》农学阴阳论“阳生阴成”原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阳变阴化”。《知本提纲》农学理论的一大特色是引入了五行论,以增强《农说》作物生成原理的理论解释力。与阴阳解释并列,《知本提纲》解释万物化生通常加入五行解释。《知本提纲》云:“盖独阴不生,孤阳不长。阳施阴承,阴化阳变,阴阳交而五行和,五行和而万物生。……阴阳交济,五行合和,自然万物生育。[2](P8)“阴阳平而变化出,五行和而人物生。”[3](卷一,P14)“阴阳交济、五行合和”,是《知本提纲》对自然万物生育的一般解释。《知本提纲》不只是一本农书,农学理论只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知本提纲》作物生长原理的总结提炼还要依赖于它对天地万物的解释。而事实上,《知本提纲》在阐述、介绍农学理论时也主要引用“阴阳交济、五行合和”或相近表述作为作物生长的理论根据。因此,我们把“阴阳交济、五行合和”归入《知本提纲》的作物生长原理,把它看成《知本提纲》农学阴阳论的逻辑始点。

(二)新五行的含义

那么,《知本提纲》的五行具体指什么?与传统五行是否相同?《知本提纲》云:“气之清而动者,是为天火之阳;气之浊而静者,是为土水之阴。……清阳浮越在表者,凝为少阳之天。浊阴降就重心者,结为少阴之地。太阳化火,随天而转;太阴化水,浮土而息。”[3](卷一,P4)在继承中国古代“气生万物”思想的基础上,《知本提纲》创立了“气天火地水”新五行说。气是五行之一,是其他四“行”的本根,更是自然万物的本原。清、动之气化为天、火二行;天、火是阳气的具象表达,性质分属少阳、太阳。浊、静之气化为地、水二行;地、水是阴气的具象表达,性质分属少阴、太阴。可以看出,“阴阳交济”与“五行合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展开。阴指地、水,阳指天、火,对于自然万物来讲,“阴阳交济”就指天、地、水、火四者的协同配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称《知本提纲》的农学理论为农学阴阳五行论,只叫它农学阴阳论。《知本提纲》新五行论与传统五行学说有明显差别。其一,概念内涵上不同。两种五行名称并无一一对应的关系,新五行并非由简单更换传统五行名称得来。传统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者是并列关系,它们可用于描述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可用于类分自然万物。《知本提纲》新五行气天火地水不是并列关系,这主要包含两方面:一则天地火水四行以气为根,由气生成;二则天与火性质相近,二者结成同盟、常相伴随,地与水的关系也如是。新五行也不能用于描述事物发展阶段和类分万物。其二,与阴阳的关系不同。传统五行与阴阳是并列关系,二者虽有关联,却属于不同系统,有不同的应用范围,内涵上的界线相对清晰;《知本提纲》新五行与阴阳是附属关系,新五行附属于阴阳,是对阴阳的具象表达。其三,本质不同。传统五行是五种具有内在关系的性质,是一个准公理化系统,是一种本质科学,而《知本提纲》新五行主要是功能性概念,天、火可提供阳气,地、水可提供阴气,这一点将另拟文详述。在此基础上,针对农作物生育的具体情况,《知本提纲》实现了五行的具象化表达。对于自然万物来讲,气、天、地、火、水的配合是其产生的原因;对于农作物来讲,促进生长的因素则具象化为气、风、土、日、水。气与水不变,我国古代一向坚持气生万物,而即使在今天,水依然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素;风成为天功能在农作物生长中的使者,土成为地功能在农作物生长中的代言,日成为火功能在作物生长中的掌印人。至此,《知本提纲》新五行说的含义与源流已经初步彰显,但“阴阳交济、五行合和”依然内容不足。对于农作物生长来说,五行如何配合、阴阳如何交济,尚需更具体的描述。

(三)生成原理的具体内容

总体来看,天主行施布种,地主含载生化,二者功能比较固定,是作物生长的两种主干力量。水、火主要用来调整天、地的此消彼涨,以达到五行合和不偏的结果。《知本提纲》云:“天主行施,地主含化,惟凭水火之调变。居表而运行以施种者,天之职也;居中而承载以生化者,地之职也。然其聊合贯通,惟凭水升火降,方能调变不偏,而后材料全备,万物始得发育耳。”[2](P6)五行的配合、调节要回归“阴阳交济”的总原则。之所以要用水火调济天地,之所以能用水火调济天地,是因为它们各具分属的阴阳性质。《知本提纲》云:“土为少阴而气啬,水为太阴而气寒,必得阳火蒸发,始能生物。……日本太阳而气烈,风本少阳而气燥。……必复得水阴之气,敛其过泄之阳,合其润泽之阴,阳变阴化,阳生阴成,包含融结,以大发育之功也。”[2](P7)这是对“独阴不生、孤阳不长”原则的具体贯彻,更是对“阴阳交济、五行合和”原则的具体阐释。对于一个农作物来讲,只有水土的滋养无法生长,因为水土属阴而独阴不生,必须济以太阳的照射;只有风吹日照也无法生长,因为风日属阳而孤阳不长,必须配以水土的滋养。反过来说,风日之阳主变主生,水土之阴主化主成,须阴阳交济、风日水土互补配合,才能促进作物发育。然而,“阴阳交济”绝不是无原则、无时机的简单混合。《知本提纲》曰:“倘阳蒸不极,经水夺而有化无变,生气既滞而不畅;阴敛不时,遭旱泄而有变无化,物力亦散而难凝。……水阴所以敛亢阳,然必待日阳蒸发已极而后敛,则生气无有不畅。若未极而夺之,是有化无变,而生气自滞。日阳所以蒸阴体,然必须水阴收敛合时,而蒸发始无过泄,则物力无有不凝。若之时旱泄,是有变无化,而物力亦散。”[2](P7)根据《农说》,“生”、“变”对应生长期,“成”、“化”对应成杀期。与此不同,《知本提纲》并未明确把作物生理周期分作生长期和成杀期,“变”与“化”(或“生”与“成”)只能理解为作物生理变化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不在时间上相继,而在逻辑上互补,正所谓“变则启其端绪,发其新机,化则脱其本根,易其故形”。也就是说,要保证作物健康生长,须有“变”有“化”。然而,保证“变”、“化”二者同时发生的条件就是“阴敛合时”,唯当“阳蒸方极”时才宜“水阴收敛”,是为“阳极阴收”。若阳蒸不极而阴敛,则有化无变;若阳蒸过泄才阴敛,则有变无化。和《农说》一样,《知本提纲》也更重视作物生长中阳气的作用。为了保证作物健康顺利生长,《农说》强调“畜阳”,提出“阳畜阴周”模型。相应地,《知本提纲》强调“藏阳”,提出“阴敛阳藏”模型。《知本提纲》曰:“受炎日之暄照,得雨收敛,更迭耕劳,掩藏阳气于内,来年麦发,自有力矣。……将积阳掩入地中,一经霜雪,阳气闭固而不出;次年春种,发生自必鬯茂。”[2](P13)“阴敛阳藏”是保证“阳极”的重要条件之一。综合以上,可把《知本提纲》农学阴阳论的作物生成原理概括为“阳变阴化、阴阳交济、阳极阴收、阴敛阳藏”。“阳变阴化”与“阳生阴成”一样,强调阴阳二气在作物生成过程中的不同功能。之所以在原理中未提及“五行合和”,因为它是“阴阳交济”的展开式,已经包含于“阴阳交济”的内涵中。“阴阳交济”既强调阴阳二气互补才能生育作物,又强调互补适时、“阳极阴收”。为更易达到作物的“阳极”状态,应注意营造“阴敛阳藏”的生理环境。

二、地宜论

基于作物生成原理,《知本提纲》分创出地宜与时宜二论。《农说》在系统总结传统时令理论的基础上,将天时论发挥得淋漓尽致,对土性的论述却显薄弱。《知本提纲》针对《农说》的缺陷,在地宜论方面有较为具体的发挥。与《农说》土性论简单归纳几条经验总结的理论解释不同,《知本提纲》地宜论用演绎的方式区分了田地的五种类型。《知本提纲》曰:“审乎山泽原隰水田之制,察乎气机阴阳浅深之法。……凡土皆可田,而约有五等:山坡曰山,水湿不流曰泽,高平曰原,低平曰湿,水种曰水田。”[2](P8-9)区分不同特征的土壤,根据土壤的特征种植适宜的作物,这在传统农学中并不罕见,但为其寻求理论根据,进而展开地创出地宜论,便是《知本提纲》农学的一个价值所在。与《农说》类似,《知本提纲》也是将作物生长原理运用于不同土壤状况而创立了地宜论。以下分述五种田地耕作方法的理论解释。第一,针对“山”“原”两种田地,《知本提纲》曰:“山原土燥而阴少,加重犁以接其地阴。……否则浅启地肤,亢阳过泄,地阴未出而无所收敛。何以生物乎?”[2](P9)山指山坡上的田地,原指高处平坦的田地,它们受阳光照射过多,阳气过剩而阴气不足。如不“接其地阴”,则陷入“日阳蒸发已极”而“阴敛不时”的“有变无化”境地,违反“阳极阴收”的作物生长原理。因此才要“下接地阴”,以求达成“阴阳交济”的作物生长环境。第二,针对“隰”“泽”两种田地,《知本提纲》曰:“隰泽水盛而阳亏,轻锄耨以就其天阳。……否则深加耕耨,必令子粒陷入阴分,而生气微而不振矣。”[2](P9)泽指水湿不流的田地,隰指低平的湿地,它们受水份浸润过多,阴气过盛而阳气不足。如不“就其天阳”,就会发生“阳蒸不极”而“水阴收敛”的“有化无变”情况,违反“阳极阴收”的作物生长原理。因此才要“以就天阳”,以求达成“阴阳交济”的作物生长环境。第三,针对“水田”,《知本提纲》云:“水耕,?根起泥。水田本体至阴,耕时宜?断草之宿根,耖起积泥,蹂烂极细,方为有用。”[2](P9-10)“水田本体至阴”,是“有化无变”的极端情形,需要千方百计地补充阳气,以求达成“阴阳交济、阳极阴收”的作物生理需求。?断草之宿根,既可防止杂草遮蔽天阳,又可减小杂草消耗天阳。翻起凝阴的积泥、蹂烂捣碎,可使其充分接受风吹日晒,以启生机。五种田地的耕作方法都以“阴阳交济、阳极阴收”为内在依据,在理论解释力方面,它显然要胜《农说》土性论一筹。《农说》只要求阴阳互补,对阴阳互补的限度、时机并无具体规定。《知本提纲》在《农说》阴阳互补原理的基础上,提出“阳极阴收”,认为只有“阳极”时才应“阴收”,对阴阳互补作出进一步规定。上述是地宜论中的“田地五类型”的理论解释。《知本提纲》地宜论超越《农说》土性论之处,不仅表现为对田地五类型的总结和解释,更表现为提出了“耕作四原则”的理论解释。原则一,耕作时宜“宁燥勿湿”。《知本提纲》曰:“耕燥虽有土块,若得日暄阳亢,一经雨泽,则散漫如粉解,子粒之入,自易发生。若耕湿践踏,积成坚块,生机结滞,数年不畅。”[2](P10)此条耕作原则直承《齐民要术》。在《齐民要术》中,“宁燥不湿”只是技术总结和农谚传播,并无对应的理论解释。“燥耕”更易达成“阳极”,待“日暄阳亢”时“一经得雨”则为“阴收”,如此“阴阳交济”,会促进作物发生。反之,若“湿耕”,则易造成“阳蒸不极”、“有化无变”,当然“生机结滞”。原则二,耕作时宜“纵横犁耖”。《知本提纲》曰:“纵横犁耖,阳始盛而土始细;根本深固,风不入而泽不出。……耕地若拘定畛,耕必不熟,故宜纵横犁耖,使日阳渐足,土阴渐变,则细燥而易于受水,一有种植,根本深固,外风不能入,内泽不能出,始无耗散之敝。”[2](P11)明清时期,精耕细作的耕作方法已经深入人心,“纵横犁耖”就是一个技术体现。这也可从“阴阳交济、阳极阴收”处获得理论解释。“纵横犁耖”有助于阳盛土细、“日阳渐足”,“阳极”之时再“受水”,自然“根本深固”,既不乏阳而“滋养有赖”,又不乏阴而“耐乎亢旱”,是为“阴阳交济”。原则三,耕作时宜“转耕返耕”。《知本提纲》曰:“转耕勿动生土,……转耕,返耕也。或地耕三次:初耕浅,次耕深,三耕返而同于初耕。或地耕五次:初耕浅,次耕渐深,三耕更深,四耕返而同于二耕,五耕返而同于初耕。故曰‘转耕’。若不知此法,愈耕愈深,将生土翻于地面,凡诸种植皆不鬯茂矣。”[2](P11)此条也直承《齐民要术》。“转耕”原则在《齐民要术》中只是经验总结,在《知本提纲》中也未出现阴、阳等理论词汇,但根据生成原理,也能作出理论解读。“生土”者,存有阳气之土。多耕熟耖为了保存阳气,倘“愈耕愈深,将生土翻于地面”,必“阳蒸不极”、阴阳不交,不利于作物生长。原则四,耕作时宜“频耖频锄”。“频耖”是对田中纤草而言,《知本提纲》曰:“频耖毋留纤草。……至于耕犁土块,原欲受日阳暄照,变其阴体,方能发育,故尤须小犁频拨其草毋使少留纤毫,以遮蔽阳光,斯无不周也。”[2](P11)此条也从“阴阳交济”出发。纤草“遮蔽阳光”,任其生长泛滥必会使作物“阳蒸不极”,无法“变其阴体”,致成阴阳不交、有化无变的境地,故须“频耖”。至于“频锄”,《知本提纲》曰:“锄频则浮根去;气旺则中根深。下达吸乎地阴,上接济于天阳。……故锄不厌频。频则浮根去,中根自深,方能吸阴济阳,气旺而有收矣。”[2](P27-28)“频锄”是对浮根而言。除去浮根,“中根自深”,则会“下吸地阴,上济天阳”,以达成“阴阳交济”的理想境地。总起来说,四原则都旨在先保“阳极”、后待“阴收”,只是或重阳气足藏不泄,或重阴气收敛合时。它们互补配合,教人如何耕作。四原则与“田地五类型”一道,共同组成了《知本提纲》的地宜论。从逻辑上讲,“五类型”和“四原则”都以“阴阳交济、阳极阴收”为原理依据,地宜论由生成原理推理出来、是生成原理的推论。

三、时宜论

言罢地宜说时宜。《农说》在总结一年十二月间阴阳分布与消涨情形的基础上,将作物生成周期与十二月份相匹配,明确了作物如何随时节变迁而成长成杀,重点解释了作物生长阶段的“阳畜阴周”与成杀阶段的“阴代阳体”两模型,形成了农学史上如何“顺时而作”的全面系统总结,是为“天时论”。这“宏大叙事”体系完备、逻辑自洽,留给《知本提纲》补充、完善和进一步发挥的空间不大。因此,《知本提纲》只好在继承《农说》天时论的基础上,重点强调和补充若干农事经验,主要包括“耕耢时宜”与“四时小结”,并用“阳变阴化、阴阳交济、阳极阴收、阴敛阳藏”的原理予以说明。先看“耕耢时宜”。《知本提纲》曰:“一耕二劳,更知春秋之殊。……一耕之后,日暄数次,自必细熟。然此乃夏耕也。更有春秋之分,不可不知。春时日阳渐盛,地气上发,随耕随劳,毋使湿耗。如或湿盛,亦可少暴。秋时地多湿润,必待背有白色,方始加劳;否则压成坚块,反难散解。如或秋旱水干,亦可随劳;斟酌用之,务得其宜。要此皆就有四季之地而言之,余可类推也。”[2](P12)此节直承《齐民要术》。《知本提纲》在《齐民要术》“春耕,寻手劳”、“秋耕,待白背劳”[4](P29)的基础上增列了夏耕“一耕之后,日暄数次”。从“阳极阴收”原理出发,春夏秋三季的耕劳方式都可得到有效解释。春季之所以“随耕随劳”,是利用渐盛的阳气使土壤转阴为阳,如果“湿盛”,应在日阳下暴晒,总之以“阳极”为最终目标。夏季之所以要“一耕之后,日暄数次”,是因为“阳极”后细熟的土壤易于受水,空易达成“阳极阴收”的状态。秋季之所以“待背有白色,方始加劳”,是防止土壤水湿过剩、阴体不变,进而作物有化无变、无法发育。再看“四时小结”。“四时小结”指每一季节各有一时宜注意事项,四者只是按春、夏、秋的季节顺序编排,内里并无逻辑关联,权称之曰“四时小结”。其一,春季宜耕稻田。《知本提纲》曰:“耕稻田以春,假其外功。假,借也。稻为水田,其体至阴。春日耕之,借日阳方盛之气,以为外助,而阴体自变矣。”[2](P13)根据“阳变阴化”原理,稻田至阴、“有化无变”,须假借春季渐盛的日阳之气以成“阴阳交济”,才能变其阴体、“启其端绪”、“发其新机”。其二,夏季宜耕麦田。《知本提纲》曰:“耕麦田以夏,藏其内荣。荣,盛也。麦为旱田。夏日耕之,受炎日之暄照,得雨收敛,更迭耕劳,掩藏阳气于内,来年麦发,自有力矣。”[2](P13)为更易达成“阳蒸已极”的作物生理环境,《知本提纲》提出“藏阳”。它指把阳气掩藏在土中,得水阴收敛,达成“阴敛阳藏”,以有益于来年生物。夏耕麦田的原因正基于此。从外观看,“阴敛阳藏”与“阳畜阴周”有很大相似处,只是“阴敛阳藏”作用于来年,“阳畜阴周”作用于当年生长期。其三,秋耕宜早。《知本提纲》曰:“避霜敛阳,知秋耕之宜早。长夏日阳积射地上。初秋早耕早劳,将积阳掩入地中,一经霜雪,阳气闭固而不出;次年春种,发生自必鬯茂。若秋月耕迟,使寒霜掩入地中,阴气内凝,次年诸种不昌。”[2](P13)《知本提纲》认为初秋阳气方盛时耕劳田地,将阳气掩入土中,是为“阳藏”,“一经霜雪”而闭固阳气,是为“阴敛”,此“阴敛阳藏”环境的达成有助于来年阳气的充裕。若误了初秋时节,也要千方百计地掩藏阳气。反之,若掩阴气于土中,来年就只好耕得土细后长时间暴晒了。其四,春耕宜迟。《知本提纲》曰:“掩草生和,明春耕之宜迟。春日冬寒未尽,一经早耕,翻出内阳,掩入外寒,则诸种亦不蕃育。必待春草生时,方用耕犁,掩覆其草,自生和气,地力愈壮矣。”[2](P14)“冬寒未尽”时,日阳尚不旺盛,此时耕田,不但得不到日阳暄照,反而前年所藏之阳也被翻出,导致“阳蒸不极”而“有化无变”。这是“阳极阴收”原理的具体运用。《农说》也提到“冬耕宜早,春耕宜迟”[5](P8),它以“阳畜阴周”模型作为理论根据。冬至后一阳生于土中,此时耕地会把萌生的阳气散耗于外;春分前阴盛阳衰,此时耕地会把存畜的阳气泄出,将阴气掩入。相比之下,《知本提纲》以“阴敛阳藏”解释“秋耕宜早”,以“阳极阴收”解释“春耕宜迟”。二者结论相近,解释不同,后者较前者解释力为强。“阳畜阴周”与“阳极阴收、阴敛阳藏”的差别之一是,前者仅指阴阳二气间的关联,后者的阴阳二气有更多的具象化着力点,前者难免空虚,后者显得具体。“阳藏”指日之阳气,“阴敛”指水之阴气;“阳极”指风、日之阳充分,“阴收”把水、土之阴合时。总起来说,除生成原理外,《知本提纲》农学阴阳论主要包括以“田地五类型”、“耕作四原则”为主要内容的地宜论和以“耕耢时宜”、“四时小节”为主要内容的时宜论。这些都以“阳变阴化、阴阳交济、阳极阴收、阴敛阳藏”的生成原理为内里依据,都可视作生成原理的推论。

四、小结

从原理到推论的理论系统———《知本提纲》农学阴阳论研究一般认为,欧几里德几何学和牛顿物理学是科学的标准形态。欧几里德把一些公认事实认作定义和公理,以形式逻辑的方法,用定义和公理研究几何图形,建立了一套从公理、定义出发,论证命题得到定理的几何学论证方法,最终形成了欧几里德几何学。牛顿借鉴了这种模式,从定义、定律出发,导出命题,写成作为近代科学典范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以降,采用这种从定义、公理、定律出发,运用逻辑方法,配合以经验事实,推出定理、命题、推论的公理化方法,成为科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同《农说》一样,《知本提纲》农学阴阳论也使用了公理化方法。《知本提纲》农学阴阳论总体上由一个原理“作物生成原理”和两个推论“地宜论”、“时宜论”组成。作物生成原理可概括成“阳变阴化、阴阳交济、阳极阴收、阴敛阳藏”。其中,阳气主“变”、阴气主“化”,“变”与“化”主要是作物生理正常运转的两个不同方面,而不是生成的两个阶段;要实现有“变”有“化”,须“阴阳交济”;“阴阳交济”不是阴阳二气的无原则混合,而是须待“阳极”时才“阴收”,“阴收”时机过犹不及,是为“阳极阴收”;为了更易达成翌年的“阳极”状态,须前年掩藏阳气于土中,待雨雪敛之而保存阳气,是为“阴敛阳藏”。地宜论的内容主要包括“田地五类型”和“耕作四原则”,时宜论的内容主要包括“耕耢时宜”和“四时小结”。它的逻辑推理过程可以归纳为:(1)基于作物生成原理之“阴阳交济、阳极阴收”原则,才有山原宜“接地阴”、隰泽宜“就天阳”、水田宜“断草之宿根,耖起积泥,蹂烂极细”的“田地五类型”,才有“宁燥勿湿”、“纵横犁耖”、“转耕返耕”、“频耖频锄”的“耕作四原则”。(2)基于作物生成原理之“阳极阴收”原则,才有“耕耢时宜”和“春耕稻田”、“春耕宜迟”;基于作物生成原理之医学论文致谢“阴敛阳藏”原则,才有“夏耕麦田”和“秋耕宜早”。因此,“地宜论”、“时宜论”之于“作物生成原理”,犹推论之于原理。

作者:齐文涛


    更多市场营销论文详细信息: 现代农学阴阳论释解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scyx/193951.html

    相关专题: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 苏宁电器官网


    上一篇:创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机制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