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
中国人信仰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尽管教义不同,却在中国长期并存、互相渗透和影响。在佛教中,佛祖是至高无上的神,法力无边、普度众生。道教承认神仙,但神仙是由人修炼而成的,神仙也可以下凡成人。儒教承认天和天命,但这种天和天命只是一种抽象的力量,没有主宰的神。基督教则不同,它是有神教。基督教只承认一个上帝,认为上帝是世间万事万物,同时也是人类的创造者和主宰。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人必须绝对地服从上帝。这种宗教信仰的差别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反映得淋漓尽致。汉语中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天命不可违”,“不看僧面看佛面”,“借花献佛”,“临时报佛脚”等的语言表达。英语则不同,基督教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所以有Heavenisaboveall.(上帝高于一切),GodiswhereHewas.(上帝无所不在),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因此,为了达到忠实通顺地翻译,我们必须了解人们在宗教信仰上的差异。
(二)风俗习惯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涉及社会生活的方面。英汉习俗差异涉及到很多方面。从饮食习俗方面来看,中国人的饮食主要以米饭为主,体现在习语中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家常便饭”等等。而英国人的主食则以面包为主,所以“breadmaker”为一家之主,为全家人挣取面包的人:中西方文化中对动植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汉语中的“狗”的寓意多为贬义,比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等,而在西方,狗则被视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是人们最喜欢的动物,因此西方有谚语“loveme,lovemydog”之说。由于不同的风俗习惯,英汉语的颜色词在寓意上也存在着差异。例如,“Hergirlfriendisgreenwithenvywhensheseeshernewdress.”其中的“green”在此句中表示“嫉妒,妒忌”之意,而汉语中我们习惯说“红眼病”或“眼红”。再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的名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英译时,对于其中的数量词“千”和“万”就不应采取直译的方式,因为这里的数字并不表示确切的实数,而是诗人对漫天飞雪的诗意表达。汉语中模糊语义的数字主要使用在谚语、诗句及成语中,英译时对于这些表示模糊语义的数字,应采取必要的意译,以更好地呈现原文的语言风格。
(三)思维方式
思维依靠语言来表达,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则思维无以定其形,无以证其实。翻译活动的基础是人类思维规律的共同性,翻译的本质实际上是不同思维方式的转换。思维与语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思维方式影响和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形式。如表示“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在汉语中用“一举两得”或“一箭双雕”来表达,但英语中则用成语“tokilltwobirdswithonestone”(一石二鸟)。人类的思维方式既有共性,又有民族性。东方民族以具象思维,综合性思维见长,而西方民族则倾向于抽象思维,分析性思维,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必须考虑到译入语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调整句子结构以符合表达习惯。例如,汉语中的“九折”翻译成英语后就不应该是“90%discount”,因为汉语中对于折扣的着眼点放在打折后的实价上,而英语的重心却放在折扣上,由于侧重点不同,表达方式也必然不同,因此,应译为“10%discount”。再比方,“一桥飞架南北”,英译应为“Abridgewillflytospanthenorthandsouth”。因为汉语中习惯先说南后说北,而英语中却与此相反,习惯先说北后说南。
2、结束语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跨文化交流的纽带。翻译工作者肩上的责任可谓重大。正如王佐良教授说过的那样:“翻译工作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因为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国的语言文字外,还必须具有深厚的多元文化功底,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做到语言表意上的“信”,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贵州职称“达”与“雅”,真正体现出翻译工作者的价值。
作者:吕林 单位:渤海大学外语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