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易》阐述了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振民育德的社会责任、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节俭、节制的道德自觉、重视民意、凝聚民心的民本情怀,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锐意改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德化民心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程;忧患意识与恒久定力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保证;坚持和弘扬节德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重视民意、凝聚民心、汇集民力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举措。
[关键词]《周易》;和谐社会;自强不息;振民育德;忧患意识;节俭节制
古老的《周易》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人生智慧等诸多领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它所提出的基本思想、理论原则以及许多观点经过儒家长期的挖掘、阐发与完善,形成了内容丰富、理论深邃的学术体系。因此,作为当代的学人努力探寻其中蕴含的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启示价值的理论原则、思想素材等等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同时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
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锐意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凝心聚力,共同参与,大力发扬刚健有为、积极进取、锐意改革的精气神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源头活水。乾卦的象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3君子效法天道刚健运行,自强不息。该卦九三爻辞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1]5君子始终是白天勤奋努力,夜晚戒俱反省,虽然处境艰难,但终究没有灾难。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千头万绪,艰巨浩繁,在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障碍,可谓是任重道远,缺乏强大持久的精神动力是不可想象的,全体社会成员亟需自强不息、锐意进取、朝气蓬勃精神的支撑,任何懒惰、松懈情绪,或者走捷径的企图,都会危及到这一宏伟事业。《周易》乾卦的主旨为当代人们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要件。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彻底革除那些阻碍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以至于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等。《周易》高度赞扬了变革的伟大意义。革卦的彖辞说:“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革之时,大矣哉。”[1]264王侯能施行文明政教,民众自然喜悦拥戴,因而他的道德称得上是伟大、完美、贞正。除旧布新,改革得当,隐伏的灾祸就会消除。天地变革时令而成四季之气象。顺时变革,就能使天地常新,显示出伟大的作用。《系辞》把不断创造、产生新事物视为天地之大德。它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1]354适时变革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1]366“变通者,趋时者也。”[1]37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1]374人们处于困境之时就要想到变通,变通可以顺达,顺达就能够长久。对此,东汉末陆绩解释为:“阴穷则变为阳,阳穷则变为阴,天之道也。庖牺作网罟,教民取禽兽,以充民食。民众兽少其道穷,则神农教播殖以变之。此穷变之大要也。‘穷则变,变则通’,与天始终,故‘可久’。民得其用,故无所不利也。”[2]623《系辞》是在阐述上古时期人类在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时为了生存而不断地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方法,以增强生存适应能力。因此,变革的本质与目的始终就是为了改良工具,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上述论断表明,变革符合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能够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和谐,顺民心,合民意,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人类社会发展史也充分证明变革是解决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金钥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应、不协调的环节与方面,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3]82-83。发展不停步,改革无竟时。始终抓住改革这个牛鼻子,不懈怠,不放弃,保持定力,才能使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以改革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加强道德教育,德化民心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程
《周易》十分重视道德建设,为此作了大量的论述。小畜卦象辞说:“君子以懿文德。”[1]57君子当推行美好德教。蛊卦象辞说:“君子以振民育德。”[1]103君子应当振救民众,施行德教。临卦象辞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1]108君子君临天下,教化民众,覃思极虑,保容万民,德业无疆。由此看来,对民众施行德教,德化人心是君子的重要职责,要义无反顾地强力推进。坎卦象辞还要求“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1]158君子崇尚德行,学习教化人民的方法。咸卦彖辞也认为:“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1]167圣人以其高尚德行感化人心,因而天下和平。进行道德教化,首先需要君子、圣人等引领时代的精英们为广大民众以身示范,同时运用恰当的方法。人们不难看出,在《周易》各卦的彖辞、象辞中出现最多的就是以君子作为道德楷模而进行论说的。君子、圣人进德修业,勤于实践,以完美的品德感化万民,使他们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能够促进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王友三先生指出,中国文化关注的是人。“中国古人思考的是用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就是‘道’来改变天下、和谐社会、净化人心、安顿生命、培育人格。……‘明心性’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家共同的价值取向。”[4]毫无疑问,这样重视塑造人的美好心性的文化对于达到社会和谐是极其有利的。《周易》对道德规范的的论述也非常全面。例如,“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1]8;“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1]9;“君子正也。”[1]78“君子以遏恶扬善”[1]83等等,几乎涵盖了中华民族所有的优良传统美德。君子引导全体社会成员修养这些美德不仅有利于升华个人的道德境界,完善自身,也有利于构建诚信友爱、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们相互以仁爱待人,忠厚容人,谦敬礼人,正派做人,和而不同,弘扬正气,抑制邪恶,凝聚正能量,使得整个社会充满和谐,进一步讲也有利于正确处理好不同民族、种族的关系,有利于人们关爱自然,保护环境。重视道德教化、改造人心,从而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一贯秉承的优秀传统。孔老夫子曾论述过德教的重大作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5]24他认为,只有道德教化才能深入人心,使得人们主动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管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管子•牧民》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认为“四维张则君令行……守国之度,在饰四维”[6]2,“四维不张,国乃灭亡。”[6]3《管子•权修》提出道德教化的方法和路径是从细微之处抓起,这是极具价值的观点。它说:“欲民之正,则微邪不可不禁也。微邪者,大邪之所生也。……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治之本也”[6]56道德教化无小事,56从“小事”做起,这是治国的根本。古代先贤们的这些精辟话语足以值得当代人们的认真思考、借鉴。
三、强烈的忧患意识、坚定的精神品质与恒久的定力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保证
用革命导师恩格斯的话来说,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各种合力作用的结果[7]478-479。这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总会受到有意识的人的影响,人的意志、思维方式等等或多或少地会对社会历史产生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尤其是统治者的思想品质、处事方法,以及阶级局限性等等总会以各种方式影响社会历史进程,这是人类社会领域与自然领域的重要区别。笔者的意思是,能否比较快地实现社会和谐与人们是否具有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精神品质与恒久的定力有关。更直接地讲,实现社会和谐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始终牢固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坚定的精神品质与恒久的定力。舍此,构建和谐社会只能是空谈。对于忧患意识,《周易》有较为系统的论述。讼卦象辞说:“君子以作事谋始。”[1]42君子在谋事之初必须慎之又慎。震卦象辞说:“君子以恐惧修省。”[1]276唐人孔颖达疏曰:“君子恒自战战兢兢,不敢懈惰,今见天之怒,畏雷之威,弥自修身省察己过”[8]287。卦象辞说:“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1]340君子有备于无患之时,防范于未然之际。清人陈梦雷说:“思其患而豫防,则相为用而不相为害。以此推之天下事,莫不皆然也。”[9]236子曰:“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1]381吉凶的最初迹象总是能预先显现出来。人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常常能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保证事业万古长青的法宝。人们如果认真地研究《周易》就会不难发现,其实《周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带有浓厚的忧患意识。譬如,《系辞》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1]384-386孔子在《系辞》中道出了他的心迹:“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1]380无独有偶,道家始祖老子的忧患意识也很鲜明。例如,“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慎终如始。则无败事。”[10]296这说明这些圣哲先賢都非常重视忧患意识对于治国理政的意义与作用。忧患意识是先哲们对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反思、总结和提炼而形成的高超智慧,凝炼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科学思维方式,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它要求人们谋事缜密,高瞻远瞩,善于发现一些带有苗头性与倾向性的问题,未雨绸缪,防患未然;谋事之初必须慎之又慎,对存在的各种风险要保持足够的警觉,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制定多种预案。在事业发展过程中要保持定力,毫不松懈,慎终如始;要有担当精神,胸怀使命感,责任感,具有“吾日三省吾身”的高度自觉性,积极修身,砥砺品性,勇于改过,心存敬畏,胸有戒尺,兢兢业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得意忘形,不放纵贪欲;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11]。毋庸置疑,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不可或缺的思想保证。
四、坚持和弘扬节德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
节卦彖辞说:“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1]324天地有节度而寒来暑往,形成四时节气。国家有节度而制定了君子教庶民,庶民养君子的社会规则。君子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不可以骄奢淫逸暴殄天物,不可以残暴伤害人民。对于节卦前人多有评说,值得细细品味。唐人李鼎祚转引郑玄的话说“空府藏则伤财,力役繁则害民。二者,奢泰之所致。故‘节以制度’,则无伤财害民之事矣。”[2]506-507陈梦雷说:(本卦)“极言节道。天地四时,自然之节。圣人则因其自然者,立制度以节之。……财不至于匮乏,民不苦于诛求。”[9]225这些评议说明“节”有节俭、节约、节制、调节、节度(“天地节而四时成”含有自然规律之意)等等的含义。节俭,节约,主要讲的是人类对物质资源的利用问题。它要求人类不能放纵欲望,挥霍浪费,而是要控制欲望的冲动,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合理消费,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节约劳动成果,尽可能地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为后人留下适宜的自然环境和较为充裕的发展资源。我国历代圣贤都非常崇尚节俭美德,信奉“成由勤俭败由奢”的真理。节制与节度的含义相近,是上述意义的延伸,它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遵守规则、符合规范,自觉地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只有如此,整个社会才能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张锡勤先生认为:“所谓节制,是指在理性的指导下,对利益、欲望、情感等进行控制、调节,使之合理得当。”[12]儒家特别强调用“礼”来节制、规范与引导人类的活动,这有利于社稷的稳固和长治久安。子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1]349荀子进一步指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13]17“礼者,人道之极也.”[11]400荀爽认为:“夫寒热晦明,所以为岁;尊卑奢俭,所以为礼:故以晦明寒暑之气,尊卑侈约之礼为其节也。”[14]696守礼,体现了人的品德修养,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自觉遵守礼节就能够互让互谅,友爱相处,进而维护社会秩序有条不紊,不至于出现大量的违法犯罪行为。其实,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佛教也高度重视用教义教规来约束、规范教徒的言行,使之纳入到社会良性运行的轨道之中。当然,在当代社会中,守礼不仅体现为自觉遵守礼节、礼仪规范,更大程度上应体现为讲程序,守规矩,懂规范,讲文明,树新风,与人相处要注意方式、方法,行为举止温文儒雅,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等等。另外,节制还含有适度的意思。人们的行为有所节制就是指主动限定在适度的范围之内,适度而不过度正是节制的目的和要求。人们主动地节制自身行为,遇事不过度、不极端,这是和谐思维的表现,有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概括地讲,人类的节制、节俭是客观规律的要求与体现,与全人类的长远和根本利益相一致。人类自觉修养和践行节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五、重视民意、凝聚民心、汇集民力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举措
屯卦初九爻辞说:“以贵下贱,大得民也。”[1]26君子在困难时期能以尊贵身份而屈居卑下,因而大得民心。君子在任何时候都要与民众打成一片,紧密团结在一起,尤其是身处困境,更应该卧薪尝胆,与民休戚与共,从民众中汲取无穷的力量,这样才能够克服困难,渡过险滩,迎来事业的光辉前景。师卦象辞说:“君子以容民畜众。”[1]47君子应效法大地的宽厚美德,像大地包容水一样,收容、畜养大众。观卦象辞说:“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1]113先王巡视邦国,观察民情,因应民众习俗而施行教化。这里讲的是,君子、先王要经常观察民情,体恤民众,亲近民众,团结民众,顺应民众而施行教化。孔颖达疏同人卦辞曰:“‘同人’,谓和同于人。‘于野,亨’者,野是广远之处,借其野名,喻其广远,言和同于人,必须宽广,无所不同。用心无私,处非近狭,远至于野,乃得亨进,故云‘同人于野,亨’。与人同心,足以涉难,故曰‘利涉大川’也。”[8]102同人卦彖辞说:“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1]77-78该卦有文明刚健之象,九二阳爻居上卦中位,六二阴爻居下卦中位,互相应和,说明君子光明正大,秉性中和,以正道为准则,体察天下的隐衷,统一人民的意志。该卦象辞发挥道:“天与火,同人。”[1]78该卦象征君王上情下达,臣民下情上达,君臣意志和同。陈梦雷解说:(同人卦)“有以天同人,以君同人之义,故曰‘同人’。……同人取其大公,不欲其狭小。大公至正,乃可以有为。”[9]64同人就是上下一心,和谐相处之义,所以说“与人同者,物必归焉”[1]406与人和谐,万物必来归顺,事业大有所成。同人卦的主旨就是君子应以宽广无私的胸怀与天下民众和同,上下一心,和谐相处,足以排除万难,使得事业大有所成。用现代话语说,重民意,顺民心,聚民智、汇民力是保证事业成功的根本。这一思想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征途中,无论形势怎样变化,各种矛盾多么错综复杂,社会价值观念如何异彩纷呈,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理念是保证尽早建成和谐社会的前提。能否顺应民心、凝聚民心、汇集民力共同奋斗的关键在“君子”,应该主要是指现实社会中的领导阶层。领导者要心怀大公,与民同甘共苦,不能狭隘偏私,才能赢得民心,统一人民的意志,从而形成无坚不摧的巨大合力。《周易》所确立的思想原则除了上述内容以外,还包括了诸多方面。它也关注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文言》所讲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1]13-14要求人类的活动要顺天应时,利于万物生长繁育,其意十分明确。王充闾先生认为:“《周易》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凡事要有节制(包括节俭、节约、节欲),不可过度开发,肆意掠夺,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不可挥霍无度,暴殄天物。这也是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的一个重要原则。”[15]它的和谐思维贯穿于全书的始终,对于当今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等方面的关系都有很好的启迪。
六、结语
《周易》的产生年代尽管距今已很久远,但是,它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理论原则与当代仍有相通之处,人们仍然能够从中感悟到真理的脉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前无古人的宏伟大业,需要多方努力,多措并举,持之以恒。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动员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共同参与,共建共享。领导者要大公无私,率先垂范,担当起历史重任,与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上下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就能汇聚成无坚不摧的伟力,实现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动员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的有效途径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全体民众有理想,有追求,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人心齐,泰山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阻力,要破除一切不和谐、不协调的体制机制、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以及不合理的等级特权等等,没有一种锐意改革、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气神是不行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组织,认真实施。要求社会全体成员有主人翁意识、规则意识、大局观念,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规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规矩,有节制,重诚信的良好习惯,从思想深处来一场彻底的变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坦途。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交织融合,机遇与风险并存,机会与挑战同在。对此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不可被胜利冲昏头脑。越是事业取得进步的时候越要增强忧患意识,保持头脑清醒,要把不利因素估计得充分一些,宁可把困难估计得大一些,这样才能做好各种应对之策,拥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做到有备无患,积极主动,不至于遇事手忙脚乱,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徐子宏.周易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版,1991:3.
[2][唐]李鼎祚.周易集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623.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83.
[4]王友三.中国文化关注的是人[N].人民日报,2015.7.8.7
[5]杨树达.论语疏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版,2007:24.
[6]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2.
[7][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8—479.
[8][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287.
[9][清]陈梦雷.周易浅述[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236.
[10]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修订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296.
[11]王文艺宋辉.论<尚书>的忧患意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6).
[12]张锡勤.节制是良好品德[N].人民日报,2015.11.16.7
[13]蒋南华等.荀子全译[M语言艺术论文].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版,1995:17.
[1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696.
[15]王充闾.生生之谓易:<周易>的三重奥义[N].光明日报,2015.9.25.13
作者:宋辉 单位:亳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