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作者将从经济生活当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方面着重谈老子的经济思想。
一、重实业,求长远的安全生产观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之基石,是治国安邦的大计,是首要发展的也是最为根本的经济实体。所谓“治人事天,莫若啬”,就是说治理天下最重要的就是“啬”。这里“啬”有两个意思,一是吝啬、爱惜、节省,即“经济就是节省”,这也是老子的“三宝”思想之一。就是说:以“啬的原则”来节省,保住资源,保住生态环境,赋予整个自然世界本身具有的无限生机和恢复活力,保持生态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是重重的积德了。无独有偶,英文中“economy”经济一词,也有节省之意,可见,“经济同于节省”是古今中外的共通思想。二是同“穑”,即“稼穑”、庄家,引申为农业生产,也就是实体经济。也就是说治理天下最重要的经济工作就是类似于农业生产一样的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根本,老子认为“只有抓好了实体经济工作,才能叫做早作准备。也就是叫人不断积累通过劳动带来的。这样就没有什么不胜任的。从而没有人能够估计其国力的极限,国家就可以实现富强。拥有了国之根本,国家就可以长久了。这就是根深蒂固、长久以来生存的道理。。老子注重基础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思想还表现为:“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第三章)所谓“虚其心”,河上公注云:“除嗜欲,去烦乱。”换句话说就是要去除人的华而不实精神欲望,而“实其腹”是最为重要的,它是人们生存的基础,“实其腹”就是要让人们吃得饱,同理“弱其志,强其骨”也是让人们减少私心杂念,但要把身体锻炼好。只有发展好实体经济,保障好最根本的供给,人们才能够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其他社会活动。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所以老子主张“为腹不为目”(第十二章)在他看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第十二章),那些愉悦和刺激人们耳目的东西对人是没有什么好处的,过分追求它们反而会对人的身心产生伤害。而纵情于玩乐会使心神不宁,神不守舍;稀有的货品又会诱使人行为不轨。这些东西都不会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都是次要的。而“为腹”则是重要的,从长远角度出发,实体经济是人类发展和生生存的前提条件,人类社会想要不断前进就必须优先发展实体经济[[[]刘雅文.老子经济思想探讨[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7-48.]]所以老子所重视的基础经济也是最为安全的务实的生产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就是这个道理。
二、求公正,促民生的和谐分配观
生产产品的分配问题,又是经济领域中一个重大问题,它关系到国家发展动力和长治久安。老子对于分配的问题看得十分透彻,认为分配问题所追求的就是公平和正义,只有做到真正的公平和正义就能够让人民看到希望和幸福。而作为国家的统治者要“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认为,“天道”大公无私,不偏不袒。统治者也应该效法“天道”,与老百姓一视同仁。所以老子一直主张身为国家领导人要带头“清静恬淡,无为不争”,要回归自然纯朴的心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第三十七章)用道的无名朴实来镇住自己的私念欲望,要效法水的渊深清明,静虚守弱。有道德的统治者人谦虚卑下,博施而不望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老子并称赞这种效法“天道”的德性:“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与以往传统的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取缔行政隶(第三章)即不要用轻易厘定好坏的标准和用控制欲望的手段来吸引和诱导老百姓互相争夺,这是不道德的,也是治理天下祸乱的根源。老子用辛辣的笔法来讽刺朝廷腐败,导致分配不公、民不聊生的情形。破坏了人们的利益自觉性,不利于激发人们勤奋创业、锐意进取,实现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所以领导者的作用就是要顺应市场发展的规律,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人民谋取更多的福利。而不应该被私欲所蒙蔽,损人利己。此外,市场调节存在着短期性、滞后性、盲目性等缺陷,需要运用计划机制弥补,计划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不可外加的。因此,在市场对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从而引导市场走向健康、良性的发展。政府调控应该因势利导,起到二次调节,补充不足的作用,可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市场经济是时间、效率、法制、廉政的经济,这就要求其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以正治国”,即以正规的方式治理;实现民主化、科学化。“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第七十七章)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社会竞争的不断加重,财富与权力的分化也会越来越明显,现实生活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分配问题上,老子主张求公平,促民生的和谐分配观,反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盗夸”行为,“盗夸”一词就是对社会发展成果的大蛋糕没有分配好的严厉讽刺。所以,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经济落后地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全面协调发展,消除地区不平衡,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形成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分享社会发展所带来文明成果,追求实现共同富裕才是正途。
三、讲诚信、不争先的互利交换观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易的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更要讲求“诚信”二字。而作为商家或消费者而言,更期待着资金回笼的畅达和确保商品的高质量服务。从长远来看,买卖双方如能达成互信互利的双赢共识,不仅可以减少双方取得相互信任所花费的交易成本,而且双方的默契配合的达成更能够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需求为第一位的,为了满足交易双方平等互利的交换需要,目前市场上的信托公司和交易平台一时蜂拥而起,现代市场经济的安保体系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地制定和完善。诚信是中国古代诸多经济思想家的共同的主张,已成为自古以来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们自觉遵守的基本原则,最为注重“道”的究竟真实的老子也无一例外的强调了诚信问题。例如,老子鲜明的提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二十三章)的问题,即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会相信他,政府要带头讲诚信,要形成整个社会讲求诚信的良好风尚。“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第四十九章)换句话说,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使人人守信。所以老子主张不要轻易许诺人,轻易允诺一定会失信,所以要三思而后行。“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第六十三章)而判断对方说话的真假老子也有一个辩证的认识,即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真实的话一般不好听,好听的话往往不真实。此外,老子还提出了“不争先”原则,“不敢为天下先”也是老子的“三宝”思想之一,是内心慈爱的外在表现之一。市场经济是倡导人为利而争的,然而竞争有个前提条件是公平、公正的竞争。老子批判的是那种用欺诈掩饰而进行不正当的竞争,这是源于老子当时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任危机的乱代,社会上已存在各种各样诈期的现象,诈欺现象最开始是体现在老百姓和统治者之间,所以老子一书多次批判了统治者的治理方法,一如庄子所说的“窃钩者诛杀,窃国者诸侯”。作为统治的人玩弄权术诈欺平民百姓,长时间这样,不信任的各种各样的状况随之尔出现。这种不信任的现象也会进一步的弥漫开来,就会引发人人自危的诚信危机,进而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以诚信为本的竞争才是正当的,为了避免信任危机的发生,老子建议用契约互利原则来确保实现。老子认为诚信需用契约来保障,建立在契约基础上诚信原则是切实可行的,但有道德的“圣人”就算是拿到了契约也不会逼债,因为他相信签订契约的人是会遵守的,而且也肯定会履行诺言的。假如契约双方都遵守诺言,坚定信心,再辅之以市场经济合同制,市场经济发展就会变得井然有序。以诚信为本的互利共赢的交换观是良性互动的,合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价值原则。
四、知廉耻、尚俭朴的理性消费观
在这个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商品经济时代里,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费需求日益增多,消费质量也在不断提升。消费产品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换代,一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面貌,但另一方面也加快了人们的消费速度和生活节奏。面对成山成海的商品市场和铺天盖地的华丽广告,我们应该采取老子的“知廉耻、尚俭朴的理性消费观”方能应对自如。张宇杰.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老子消费观。首先“知廉耻”即是要以“骄奢淫逸、暴殄天物”等不良的消费理念为耻,这些极尽浪费的消费生活在老子看来是不值当的,这不仅是对时间,对生命和精力的极大浪费,也是对人的本真,对“天道”的蒙蔽和损害。老子把这种不道德的消费行为归结为是人不能很好控制的欲望。“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用辩证思维将人的欲望,以及如何满足欲望等问题看的十分透彻。在老子看来,人应该用理性要把自己的欲望控制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即要认清自己并时刻提醒自己满足一定要有限度,一但没有这个“度”的把持,便会很有可能适得其反,遭受凶灾祸害。“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用反问的口气提醒人们,人一生最宝贵的是自身的生命,对于那些外在虚无的声名和货利的追逐要看淡一些,适可而止。如果得到了名利却以伤害生命为代价是愚蠢的行为,生命的真谛是“道”赋予每个人的自如本心本性,这是内在的,是最真切最为宝贵的。过度爱惜某样东西,势必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过多的收藏会导致更惨重的损失。因此,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平安。再者,“尚俭朴”即崇尚勤俭、简朴、、实用、适度的消费生活,要提倡节俭,摒弃铺张浪费、虚华不实的消费方式。俭朴消费是理性的健康的消费方式,这不仅是老子所倡导的,先秦思想家们都提倡人们过一种俭朴的生活,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诫子书》当中就劝解自己的儿子们要清虚单薄,不要贪图奢侈浮华的享受。“俭故能广”俭可以让人的德行推至广远,增加生命的厚度。“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收敛自己的奢欲,便能保持最为朴素的德行。再者,“知足者富。”“知足之足,常足矣。”在老子看来,“富足”只是人的心理感受,无尽贪欲不能给人带来真知的满足,反而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更谈不上是心灵的快乐了。有时候“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则感到迷惑。”所以一定要坚持辩证的态度来看待这一问题,适度的消费原则正是采用这样一种辩证的态度来看待消费的。只有去华取实才能实现健康的、真正意义的理性消费,盲从随心所欲的消费方式只会使人被物役化,丧失自我。总而言之,老子的经济思想可以贯穿于我们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之中,当前的市场经济是一种自律经济即自动调节的经济,老子所示的“道”的无为即放宽放活,充分释放市场本身活力等的经济思想,与当下市场经济所追求的“自由”精神相符合。尽管已时过境迁,作为古代先秦思想家的老子不可能完全料到今天社会历史条件所发生的巨变,但是其由“道”而引发出的对市民经济生活有深刻洞察的无尽之意及其哲理思索,仍可以对我们践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生活等原则提供借鉴启示作用。
作者:张宇杰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马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