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仁政”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仁政学说的基石,对当时及以后的封建社会乃至当今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先介绍孔子伦理学意义上的“仁”,其次介绍孟子“仁政”学说提出的背景,最后引申出孟子仁政思想的古今影响。
“仁”和“仁政”是儒家人学思想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孔子在吸收前人丰富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了“仁”学,孟子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一、孔子“仁”的辨析
从字形上看,“仁”,从“人”从“二”,是“二”“人”的结合,二个是人对等的位置关系,意味着二个人之间的矛盾经过化解达到统一。可见是一种关系,他强调双方的对等,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妇有别”、“兄友弟恭”、“朋友有信”都同时对双方提出了权利义务上的要求。
孔子的“仁”属于伦理学范畴,关于“仁”他有许多解释,如“仁者,人也”①、“仁者,爱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这种伦理学意义上的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孔子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他强调身体力行,认为“求仁而得仁”④,只要有坚定的志向,始终不渝地追求,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孟子“仁政”提出的背景
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当时王道解枢、礼崩乐坏、诸侯并起,战争,压抑,管制,使得民不聊生。目睹当时的社会环境,孟子关心人民疾苦,积极为改变这种现状寻求出路。在对君民关系进行深切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仁政。
“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说“为仁由己”,他强调道德上的自觉自律,孟子把这种道德意义上的“仁”扩充发展成为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使之具有法律性质的约束力,就是“仁政”。
三、仁政的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在仁政问题上,孟子关注的对象有两个,即居上位君主和处下位的百姓。他提出仁政的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所以“仁政”既是统治者平天下的法宝,又是维护百姓利益的重要手段。
四、仁政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古代的“仁政”思想在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仍不失为一种宝贵的财富。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人最为天下贵”这一光辉的人学命题,时至今日,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正是对这一思想的延伸和升华。
1、孟子的贵民思想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利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这些都是得益于孟子“以民为本”的重要启示而制定的。
2、孟子主张节用爱人、轻徭役、薄赋敛,并且多次谈到不违农时的重要性:“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⑨”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是农民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要求减轻农民负担,最后宣布取消农业税,这是真正的为民着想、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
3、孟子的限制君权思想启发我们:如果不对权利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就不可能有效的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要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就要切实努力进行民主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通过健全的体制真正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4、孟子提倡尊贤贵士,发挥人才的积极主动性。“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⑩。适当的选人、用人是富国强民的关键。这一主张与我们党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用人路线和用人标准是一致的。
五、结语
孟子的政治哲学以“仁”为核心,以“仁政”为归宿,从而人也在“仁”学里找到了自我的本质及价值。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洗礼,孟子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社会贵州职称主义社会建设的实践中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他的仁政思想,作为一种传统的思想文化资源,对当今社会主义建设价值巨大,理应为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