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生态经济理论的概述
就目前来看,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虽然正朝着智能化、低碳化和环保化的方向发展,但往往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导致进展缓慢,尤其是一些建筑企业在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经济效益时,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而以破坏还款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使得我国很多建筑企业难以走出能耗高、投资大、污染大、回报低的粗放型经济怪圈。而将生态经济理论与建筑经济观念结合,能有效的转变建筑企业的建筑经济观念,将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转换成具有高科技含量和能耗低、污染少的现代新型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既能恢复生态环境。环境环境污染压力,还能节约大量的成本。因此,将生态经济理论与建筑经济观念结合具有强烈的必要性,而且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生态经济理论的支持和引导。
二、基于生态经济理论对建筑经济观念的认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生态经济理论的定义、形成的背景及其与建筑经济观念结合的必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为了更好地转变现代建企业的建筑经济观念,必须从传统和现代两个方面对建筑生命周期的经济观进行比较,才能更好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生态经济理论与建筑经济的有机结合。
1.基于建筑生命周期经济观的几点认识。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四大经济发展支柱型行业,但建筑行业还是高能耗和高污染的行业。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乃至当前的新时代,一些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依然只限于工程成本、进度和质量三方面的控制,往往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尽可能地采取最低的成本和最短的时间追求最高的质量,但往往忽视对生态环境方面的保护,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还导致了周围环境被破坏。就传统的建筑生命周期经济观来看,主要包含了生命周期中的经济价值与效益,并没有将环境提及,只注重初期资源投资,而对建筑生命周期中环境的保护盒垃圾的处理等费用则完全没有考虑,但在建筑的生命周期中,初期资源的投资往往只有整个建筑生命周期的10%,加上对经济费用缺乏科学的评估与计算,导致建筑生命周期效率低下。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建筑生命周期经济观已难以时代发展的需要,因而必须尽快建立新时期的建筑生命周期经济观,而这就必须坚持以生态经济理论作为指导,致力于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互利共赢,通过环境的发展助推经济的发展,通过经济的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在当前新时期背景下,建筑经济的生命周期中必须全面的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应将资源的消耗、垃圾的处理以及排放温室气体和环境保护方面等纳入建筑经济发展之中,尤其是环境保护方面必须重视。与此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新型的建筑生命周期的评估系统,并将生态经济理论中关于生命周期成本评估的办法应用于看着生命周期的评估之中,尤其应做好建设期、使用期以及生态环境等成本的评估,才能更好地体现新的建筑生命周期经济观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实现生态经济理论与建筑经济有机结合的重要体现。
2.1建设生态建筑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在建筑中应用生态经济理论是促进建筑经济学领域发展与创新的重大举措。加强生态建筑的建设一项重要的说明。而生态建筑,主要是把建筑作为生态系统,其本质就在于将大量的人整合并居住在超级建筑之中,利用精心的组织和设计建筑内部外空间的物态因素,确保能源和物质能在建筑的生态系统内部实现有序的循环的转换,从而得到高效化、无污化、低耗化、无废化且生态平衡的和谐的建筑环境。在生态建筑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工程所在地的实际,尤其是自然生态环境,必须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并利用建筑技术科学和生态学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基本原理,建成满足现代人民生活和居住的舒适的环境,实现建筑与人以及自然生态环境间的良性循环。因此,在未来的建筑事业发展过程中,应致力于生态建筑的建设,从而在降低建筑经济成本的同时提高其使用寿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以世界上著名的生态建筑中的纳米亚大厦为例,不管是施工还是设计均是与生态经济理论进行有机结合的结晶。因此,不论从哪个角度而言,建筑生态建筑都具有较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是实现生态经济理论与建筑经济有机结合的重要体现。2.2建设生态建筑的实施条件。生态经济理论与建筑经济相融合,对于经济的发展以及环境的保护和节约能源具有很深的意义。但是由于生态建筑的受益人是所有的消费者而不是建筑企业,所以不容易实施和落实。所以这就需要政府的参与,政府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引导企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生态化的设计方案,在施工中使用节能设备以及绿色环保材料。同时政府应适当地调整税收及奖励措施,为建筑企业提供优惠条件,激励并引导其向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生态经济理论为基点对建筑经济观念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建筑企业,必须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掌握生态经济理论的定义、形成的背景的同时,还应意识到将生态经济理论与建筑经济观念结合的必要性,并致力于传统建筑生命周期经济观念的转变,切实加强生态建筑的建设,并在政府的引导下确保我生态建筑建设的成农业期刊效,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作者:徐东海 单位:贵州建工集团第七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