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墨人物画作为新兴画种,是在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结构素描造型元素,以线造型的。在水墨人物画的发展进程中,素描对解决人物造型起到了关键作用,水墨人物画的造型必须通过素描的运用加以有效解决。以线造型,线条必须延续传统笔墨的书写性,同时造型不是客观描绘,而是寻求传统的尚意造型核心,以保持中国画的艺术精神。
关键词:造型;素描;书写性;线描;意象
中图分类号:J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5X(2015)06-0060-03
中国画中的人物画是最早完善的画科,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和《人物龙凤帛画》,可以看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物画。到如今,中国人物画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水墨人物画却是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画已处在穷途末路,必须“革命”的社会背景下,一些留学西方的艺术青年,引进西方艺术的造型语言,在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新兴画种。而后经蒋兆和、叶浅予、黄胄、周思聪、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刘文西、吴山明、刘国辉等几代人的探索,水墨人物画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画也由所谓的穷途末路走向繁荣,水墨人物画已成形态多样的新画种。水墨人物画所涉及的形象是人,人物画是“以形写神”,造型就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水墨人物画的造型问题是其关键问题,关乎着作品优劣,造型问题不能解决,水墨人物画就无从谈起,就可能回到传统,走向程式,又回到笔墨游戏之中。只有解决了造型问题,诸如形神兼备问题、笔墨问题、造型与笔墨的关系问题等,才有谈论的前提基础。水墨人物画的造型可说是骨架,是依托。水墨人物画的造型既要符合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又要符合中国画的艺术规律、精神特质。本文主要从造型能力的训练取向、造型元素及造型观念等几个方面来论述水墨人物画的造型问题。
一、水墨人物画造型能力的培养
在水墨人物画的造型问题中,遇到的难题就是造型能力的培养,如何进行造型能力的训练,这是一个有所争论的问题,争论的焦点就是中国画该不该学素描。有主张学的,认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可以很好地研究人物结构、把握人物的造型规律,对于造型能力的提高是快捷而有效的;而传统的人物画主要通过临摹的方式来提高造型能力,人物造型缺乏个性,程式化严重。有反对素描的,认为素描的写实造型与中国画尚意造型背道而驰,束缚了中国画的发展。不过,近现代有个有趣的现象,但凡在中国画上有一定造诣的,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素描,甚至还认为素描学得不够,如李可染、李苦禅等山水画大家。纵观水墨人物画的发展,素描的影子总是如影随形,我们不得不承认,水墨人物画有现今的繁荣景象,素描有不可替代的功用,特别是学院式的水墨人物画,素描是在水墨人物画学习前都必经的一个学习过程,素描是解决水墨人物画造型的有效手段。也有人认为中国画的线描是造型的基础,在中国画的传统中也一直把线描当作是解决造型的方法,但在现今科技、信息等发达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线描已难以胜任当今水墨人物画的造型要求。这并不是就完全否定中国画传统线描的作用,水墨人物画的造型最终还要通过笔墨来体现,因此线描的训练是必须的。线描的训练主要是为了很好地解决笔墨的用笔用墨问题,以及中国画线造型的规律,线描更能体现中国画的艺术精神。线描与结构素描的结合,既提高了造型,又能很好地解决笔墨,达到形神兼备的目的。
作为新兴画种的水墨人物画,由于受西方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造型上吸收了西方素描的营养,形神关系应该是在继承“天人合一”思想的前提下,还应强调画家与描绘对象在内心深处的主客碰撞,精神与灵魂的合二为一。这样就要求水墨人物画在造型上不能停留在形象个性的简单描绘,应该追求人物形象精神上的共性。西式素描是以体面造型,研究的是几何、解剖、结构、光线、调子等等,追求物象的体感、量感、光感、质感、空间感等等,这些都与中国画的尚意造型相矛盾。西式素描离不开光,光线投射到物体上形成明暗调子,通过调子的刻画来表现形体的充实与体感。这样的全因素西式素描是不可能直接用在水墨人物画的造型上的,否则就成了用毛笔画体块素描,笔墨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所以水墨人物画的造型应该在继承写意人物画造型手段的基础上,借鉴西式素描的结构学,主要就是结构素描,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造型,这样笔墨才能有依托,才能得到很好的变现,水墨人物画才能很好地贴近中国画的艺术特质,不会背离传统而成为西方素描。所以水墨人物画的造型训练、素描训练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只是取向要适合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方式,线面结合的结构素描作为水墨人物画的基础训练是比较合理的。线可以表现人物结构,适合中国画的“骨法用笔”,面可以表现人物体块,适合水墨施展,故而线面结构素描的借鉴,可以让水墨人物画变得厚重、充实,可以充分表达现代人物穿着、神态、形象等具有现代文化的审美特征。
二、线面结合是水墨人物画造型的基本元素
传统的中国画主要是以“线”作为造型手段,是经过提炼的线,并具有粗细、轻重、节奏和韵律感。“线”是由中国画绘制工具——毛笔所特有的“书法入画”、“骨法用笔”和“气韵生动”讲究用笔用墨所决定的。古人对中国画的“线”造型总结出了十八描,十八描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对传统线描的归纳总结。中国画的“线”具有双重性,即塑造客观物象和表达主观情感,具有生命力与笔墨性。客观物象上本身不存在“线”,“线”是为了造型,依据客观物象结构而主观提炼出来的,这样的“线”是进行了主观艺术处理,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和精神内涵,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有明确的笔法、墨法、水法等法度。西方艺术也是以“线”造型,但西方艺术的线就是为了物象的造型,是一种象征性符号语言,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其线最后都会消失在物象凹凸形体之中。谢赫“六法论”中的“骨法用笔”,就是关于用线的要求和审美特质,“骨”是物象内在结构,是线所表达物象的结构力,同时又是线自身所体现出的力度、意韵。“线”是水墨人物画造型的根本,线是型的骨架,面是型的血肉,通过笔墨来表现,由笔墨来完成。
作为传统写意人物画演变而来的水墨人物画,创作中所使用的工具材料与传统中国画一致,造型手段、方法以及文化内涵也与传统一致,以线造型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保持中国画特质的本体。水墨人物画对客观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体现在对人物结构的把控能力上。水墨人物画的线要依附人体形体结构,是以线条为主,明暗为辅,有线条组织概括能力和笔墨块面塑造能力的造型方式。人物形象最早出现于原始彩陶、壁画、地画、岩画等,如西安半坡出土的内彩四鹿纹盆与人面鱼纹彩陶盆、青海省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内蒙古阴山岩画、江苏省连云港将军崖岩、云南沧源崖画等,这些都是中国早期人类对人物造型的认知,并用粗犷的线条和色块表现与描绘所能识别的对象。从远古图像到宋、元以前壁画与卷轴画都是以线为主的造型方法;明清以后开始出现以线为主,水墨为辅的水墨写意人物画。水墨人物画的出现不仅突出了绘画中线的特征,更加强了造型中线面结合的艺术特点。线的曲直、长短、粗细与面的浓淡、深浅等因素必定要依附于人体结构,线面结合是表现水墨人物造型的方式。蒋兆和说“国画象浮雕”,水墨人物画造型具有线描的装饰性效果,是平面与立体空间感组合的表现,“线”的组合能让画面具有韵律感、运动感和节奏感。在水墨人物画写生造型中要处理好线造型的平面穿插与立体感。
三、意象造型是水墨人物画造型的核心
中国画的传统造型原则是意象造型,是人物精神意志的表现,属于有意味的造型形态,是画者抒发性情,表达诗意趣味,表现内心情怀的方式之一,是中国画造型的核心、灵魂。意象化的造型是中国画造型中一直追求的审美形式,它表现为儒家思想的“比德”,道家思想的“乘物游心”,禅宗思想的“心语”。儒释道三家的哲学观是意象造型的基础,顾恺之《论画》说“以形写神”,“形”是“神”的前提基础,“神”是主观意识后的提升,二者相互依存,达到“以形传神”的审美目的,“形神论”成为中国画造型的指导思想。水墨人物画的造型注重“写意”境界,这里的“写意”境界与写意技法是不同的,写意技法是一种绘画表现方法,写意境界是中国画内存在的美学思想。“写意”是意象造型的基础,是“写心”,表现自然但不刻板模仿自然。“情动型言”,“立象尽意”,“意”为客体化了的主体思想,“象”为艺术作品中主体化的客体形象。“意象”造型是一种方法论,它需要画者更深层次的内心思想与人物品格的修炼,重在精神导向。“画外之意”、“画里画外之趣”的趣味性提升绘画意象造型的哲学内涵。传统的人物画造型也不是真实地再现人物对象,而是把握人物内在结构,依据人物形象所要求的内在精神,进行以主观为主的主观与客观交融,具象与抽象的协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谢赫“六法论”中的“应物象形”,就是以心写形,而不是以物造形,“物”是客观的,“形”是主观提炼后的尚意之“形”,主观感受与客观物象的对应,注重主观感受。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和思维意识。
中国画的意象造型与西方艺术的具象造型有本质的区别,中国画的意象造型是面对自然形象,深入观察分析,把握其内在的普遍规律,经画家一定的概括、裁剪、提炼,夸张变形,整体把握,不求细节,主观地表现自然形象的内在精神。中国画也写实,但不是西方艺术的客观、科学、真实的再现性写实。中国画的写实是依据自然物象的规律,经主观意识的处理,以表达内在精神真实性的写实,这种真实是双方面的,画家情感、精神的真实和物象内在精神的真实。唐以前的人物画,“形”重于“神”,人物比例、结构都符合客观规律,但又不是真实的客观再现,是一种经人为主观意识臆造后的真实表现,凸显人物形象的内在精神。唐宋以后的人物画,随着文人画兴起而兴起,人物画衰落而衰落,在人物造型上“神”重于“形”,也就是寥寥几笔,抛弃造型,过分追求笔墨的文化内涵,以至所谓的“逸品”境界,最终成为一种笔墨游戏。以致西方人认为中国没有科学的解剖学。这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很好的例证就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经络学,对于经络学,从现有资料,我们的确没办法找到解剖学方面的实体,但如果没有严密的解剖学作支撑,经络、穴位的划分,古人是如何做到的呢?还有就是宋画李嵩《骷髅幻戏图》中,对人物骨骼的精确描绘,可以看出,至少在宋代,中国古人就对人体解剖了如指掌。
刘国辉在《水墨人物画探》中写到:“蒋兆和将西洋素描的造型技巧和传统的笔墨糅合在一起,把人物写生与深沉的思想融为一体,勾勒、皴擦、水墨渲染,造型严谨,形象刻画精到,画面厚重富有真实感。”这批以蒋兆和、徐悲鸿为代表的水墨人物画家将“师法自然,师法造化”的造型方式结合思想意志,最终以意象的造型形式出现于画面。水墨人物画虽吸收了西方写实主义素描元素,但水墨人物画的写实造型,同样遵循的是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写实主义造型,是经主观提炼的精神写实,是“应物象形”的写实,而不是西方写实主义的再现性写实。水墨人物画通过臆造的写实“形”,以寻求精神的凸显。
参考文献:
1.毕建勋.2004.中国画造型基础教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2.
2.董欣宾,郑奇.2005.中国绘画学科研究[M].天津新疆职称: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6.
3.王赞.2002.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工作室[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5.
作者:刘勇 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