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1业务深度分离与统筹处理阶段
鉴于分离模式成熟化与业务范围扩大化,在有效分离业务处理环节基础上,提高集约化处理的标准化与规模化。同时,随着历史数据的不断积累与业务分布的规律分析,由统一业务监控平台实施业务峰值预测与处理能力预估,逐步实现后台资源有效调度使用,处理能力统筹分配,科学提升后台产能的利用效率,体现了“云”思想中整合拓展范围、灵活部署资源的理念。
2业务彻底分离与随需处理阶段
前两个阶段有效释放前端平台压力,科学分配后台产能规模,业务分离呈现产品种类横向扩大与分离环节纵向深化的特征,并向彻底分离状态发展,即整个系统的信息资源完全整合集中。届时,业务连续性风险及生产资源配备矛盾等问题将逐渐暴露,第一阶段中的摆脱时空限制与第二阶段中的灵活部署资源将由初始分离的目标转化为彻底分离的瓶颈。第三阶段成为前后台业务分离发展的关键,集约化处理应摆脱单一后台集中模式,对多空间开放,向多终端延伸,供各时间获取,体现了“云”思想中随需自取、不限时空的理念。
3从“云”概念到“云”生产
“云”概念到“云”生产是理论状态到实际应用的过程,是概念框架到运行模式的转化,是思想认知到有机体系的进化。前后台业务分离三阶段规划都伴随理论设计、实践操作、暴露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的有机循环。“云”生产成为现实,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完善以下制度。
3.1产品设计标准化彻底分离的处理流程基于标准化的产品设计,模块化组合是集约化处理的前提,“云”生产的任务池只能容纳标准化产品。产品设计标准化首先做到“三统一”,即凭证模板统一、前台录入规则统一、后台管理制度统一。其次做到“三分离”,即从实时性结算产品分离,到非账务特色产品分离,再到非实时性复杂产品分离。
3.2硬件平台现代化“云”生产必须借助现代IT网络技术,实现任务池“云”端集中整合,业务调度科学灵活,处理终端摆脱时空限制,业务处理随需获取。同时结合前沿信息技术,通过二维码打印、OCR文字识别技术以及填单软件等手段优化“云”生产后台业务处理流程。
3.3“云”端生产渠道化通过多渠道“云”端生产,可以解决前后台业务分离前两个阶段发展瓶颈,实现分离业务随需处理,是“云”生产的最终目标。多渠道指在目前后台业务集中处理中心基础上,按照业务范围先区域再全行,处理环节从个别到完整模式,拓展其他层级处理终端,其发展空间巨大,包括前台阶段性富余生产力柜面终端处理、非实时性业务员工网银终端处理,甚至探索非账务性业务外包终端处理等,利用非物理集中实现业务分离“云”端集中。
3.4风险控制规范化渠道化的前提是实施风险控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针对业务处理质量标准和效率指标建立有效监控体系,从管理中降低风险发生概率;针对生产权限设置及参数管理执行严格审批制度,在系统中设置风险管理环节;针对处理环节优化和规范授权制定完善制度方案,在流程上实施风险控制机制。
3.5管理制度差异化渠道化的基础是制定有效、合理、科学的管理体系,应针对不同渠道“云”生产人员制定差异化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业务集中处理中心管理制度与“云”端离场生产团队管理制度。制度体系包括生产角色管理办法、生产指标体系管理办法、任务分配管理办法、业务考核管理办法及内部转移计价制度等。
3.6团队建设流程化渠道化的关键是组建形式分散与管理集中、应急生产与常态管理的业务处理团队,并建立包括技能准入标准、业务培训体系、操作资格认证、定期考核检查及清理退出机制等系列管理体系,确保“云”生产团队具备业务合格、态度专注、高效稳定等专业素质。同时根据人员专业能力、效率指标及处理质量等,设置初、中、高三级“云”生产业务员,配合设置相应生产权限与分配差异任务环节,实现精细管理与科学生产相结合。
作者:李沛钊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成都业务处理中心
第二篇
1借贷期限相对较短,主要用于短期的流动
由于中小企业的资产规模较小,在生产经营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波动较大,抵御风险和盈利能力较差,偿债能力较弱,信用水平较低,导致其融资规模也相对较小。同时受信贷政策等的影响,商业银行基于控制成本和规避风险等的考量,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授信额度也较为有限,而且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满足中小企业短期流动资金的需求,很少用于企业新项目的上马和扩大再生产等中长期的资金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2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必要性
2.1商业银行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必然要求
商业银行是通过吸纳存款、发放贷款并提供金融服务以赚取利润的金融机构。作为银行核心业务的贷款业务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当前,由于银行之间同业竞争日趋激烈,贷款业务也面临严峻挑战。同时,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原本银行比较青睐的大企业的融资渠道得以拓宽,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度呈现下降趋势,各家银行都积极推进产品创新,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以推动银行、企业合作共赢的持续发展。处于快速发展和壮大时期的中小企业虽然规模较小,但是数量庞大,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对资金的需求日益迫切和渴望。因此,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是银行业务新的增长点,也是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必然要求。
2.2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约占企业总数量的近九成左右,创造了近六成的国内生产总值、过半的税收,提供了近七成的城镇就业机会。作为经济发展中坚力量的中小企业,其生存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资金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一方面,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中小企业虽然有迫切的资金需求但是却贷不到款,从而限制了其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对中小企业却“惜贷如金”,流失了很多获利机会。因此,作为中小企业外部融资主渠道的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是满足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需求的必然要求。
3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3.1对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重视
由于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低,信用意识淡薄,资质和信誉较差,因此,银行能够提供的贷款数额也就相对较少。对比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同样是申请贷款,即使银行办理的程序和投入的时间等相差不大,但是由于申请的额度相差较大,从成本投入、利润回报以及风险控制来看,银行更愿意把精力和资金投向规模大、资信等级优、回报率高的大企业。虽然,部分优质的中小企业也是银行青睐的对象,但是毕竟数量有限,加上贷款利率上限等因素的制约,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意愿普遍不强,对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重视。
3.2信用评价方法存在一定局限
相较于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当前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方法显得较为滞后,在操作过程中,基本沿用了大企业的评价方法,不分企业的规模大小,评价的标准基本一致,忽视了中小企业的具体经营特点。由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无论是在企业规模,还是在生产经营状况以及资金的利用效率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使得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再者,在评价时间上一年才进行一次的常规做法,也将使银行无法及时、动态地了解企业资信情况的变化,会使银行承受一定的信贷风险。
3.3银行信贷审批流程较为繁琐
目前,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审批时,环节较多、手续较繁、时间较长,程序相对复杂。以贷前审核为例,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内部缺乏科学管理,财务制度不健全,无法提供完整、准确的财务资料,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资金运用情况等银行难以掌握,无法对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做出准确判断,这需要银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无疑增加了银行的成本投入;另一方面,当前商业银行主要实行集约化的经营管理策略,重点在信贷管理方面,审批权限相对集中,所需时间较长,使中小企业无法在短期内获得迫切的贷款需求,在信贷审批的等待中丧失最佳投资机会。
3.4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制约
中小企业涉及的行业十分广泛,商业银行在服务企业融资项目时,将根据企业所属行业类型,执行相应的内部信贷政策。一方面,中小企业对银行相关行业信贷政策缺乏了解;另一方面,银行的信息更新滞后于行业的实际发展速度,信贷人员对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主要来源于企业提供的资料,加之企业自身经营情况的信息透明度较低,使银行掌握的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银企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容易造成银行在信贷判断和决策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信贷人员需要承担较大的责任,同时也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3.5信贷人员考核体系尚不完善
中小企业的企业特点和具体经营情况使商业银行在向其提供融资服务时存在收益低、管理难和风险高等问题。一方面,由于当前各商业银行实施的贷款质量考核机制执行较为严格,实行责任追究终身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信贷人员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信心;另一方面,当前商业银行实行的信贷人员考核体系,重点强调贷款质量和利润收益,却忽视了信贷人员在信贷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贷款风险和收益的不匹配,极大打击了信贷人员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6信贷产品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目前,商业银行主要提供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等信贷产品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在抵押贷款上,由于银行对企业的抵押物要求较为严苛,企业能够提供的土地、房产等抵押物较少,贷款数额受到限制;在担保贷款上,不仅手续复杂,而且还会额外增加企业的担保费用,加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在信用贷款上,由于企业经营时间普遍较短,可供查询的信用记录缺乏,使很多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同时,企业在资金运用、管理和财务制度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银行目前紧靠提供信贷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4商业银行创新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再思考
4.1设立专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部门
目前,西方一些主要国家通过设置专门的金融机构来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也建议在中国设置相关部门。国外成功的做法可以借鉴,但是未必适合中国国情,而且成效也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目前,比较经济的做法是在现有的商业银行内部设置独立的、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的部门,该部门配备专业的团队,在银行总体框架内专门负责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拥有独立的营销、授信审批以及信贷管理等权力,运行一套有别于银行现有公司业务部门的业务操作流程,以期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融资服务,提升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水平和能力。
4.2完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的评价标准
商业银行应结合中小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建立一套独立的、适用于中小企业风险特点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专门用于对中小企业进行分类、评级和授信,改变传统的以企业财务指标作为主要评判标准的做法,重视对企业现金流的分析和预测,还要能结合企业的履约能力评价、行业发展前景、企业主的素质与资信以及企业的成长性和创新性等因素,开展企业授信业务,选择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强以及信誉等级高的中小企业进行投资,以最大限度的减少银行的信贷风险。
4.3优化整合中小企业的信贷审批流程
商业银行应针对当前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具有的需求急、频率高和数量少等特点,对现有银行信贷审批流程进行优化整合,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建立一套适合中小企业信贷特点的审批流程。这就要求银行要能根据各基层银行的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所在地区的经济结构状况以及企业的融资规模等,分层设置基层银行的信贷审批权限。对部分规模较大,信用良好的企业应简化审批环节,以提高银行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效率。当然,在审批操作的各个环节都要加强风险控制,落实高效监督,以规范业务操作流程,确保审批合规,构建一个优质、高效和规范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操作和风险管理体系。
4.4实施多种渠道的信息资源获取机制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息资源的获取除了可以通过企业征信系统的查询外,还应加强对工商、税务、供水和供电等企业公共信息的收集,同业之间信息的共享等。当然,银行还需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完善企业的信用记录,除作为本行信贷授信的参考外,还可实现同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同时,银行还应与企业保持长期的业务关系,信贷人员通过定期的调查,不定期的走访,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动态的了解贷款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和生产经营情况等,多种渠道的获取企业的信息资源,及时掌握企业信用状况的变化。
4.5建立健全信贷人员的综合考评体系
考虑到中小企业贷款管理的难度较高、风险较大,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有别于其他信贷人员的中小企业信贷人员考评体系。在以资产数量和质量以及利润回报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基础上,还应综合考虑信贷人员的客户数量、业务量和工作难度等。同时给予信贷人员一定程度的风险容忍度,制定合理的风险控制指标,以在宽松的风险前提下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当然,这其中还应建立健全贷款责任的认定程序,更为科学的处罚标准,贷前调查、贷后检查以及信贷问责、免责等制度,规范中小企业信贷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行为规范,以提高信贷人员发放贷款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更好的服务中小企业融资。
4.6创新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模式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希望商业银行能够提供满足其发展需求的资金,同时,还希望能够提供诸如项目选择、投资分析、资金运作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金融服务,以推动企业的规范化发展,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就需要银行不仅要进一步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开发更加适合的金融产品。同时,还要能够提供企业金融增值服务,提升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质量和水平,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促进其管理和经营的规范化。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也将日益突出。规模庞大的中小企业,它的发展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也将得以不断拓展,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各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小额信贷公司等在内的中小金融机构实现了快速发展,民间借贷市场也在日渐规范,它们纷纷将目光投向极具成长性的中小企业,这对于我国当前最大的信贷体系商业银行构成极大的竞争。作为中小企业外部融资主渠道的商业银行,应积极转变观念,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加大和提升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支持力度和水平,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李宏伟 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第三篇
一、文献综述
现有会计准则以管理者意图作为金融资产分类的指标,但管理者倾向于按照有利于盈余管理的方式来进行分类,而且意图又具有不可验证的特性,因此现行准则在这一点上虽然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其可靠性受到质疑。ShiloLifschutz(2002)对美国银行业在SFAS115颁布前后的财务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银行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交易利得与其利润呈负相关关系,由此认为SFAS115的实施客观上为这些商业银行以后利用证券利得交易调节利润提供了可能。在对我国会计准则进行研究的学者中,黄财啸、张红舸(2008)的分析指出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中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限定条件不够明确,这可能会给企业的盈余管理带来新的方法。叶建芳等(2009)的研究证实,上市公司管理层会倾向于将其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管理,使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进入资本公积,从而降低上市公司利润的波动性。孙蔓莉等(2010)认为管理者意图并不是金融资产分类的主导因素,盈余管理中的利润平滑动机才是金融资产分类的出发点。张国源(2012)首次对金融机构采用实证的方法证明我国的上市商业银行存在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交易利得来调节利润的现象。由此可见,在研究观点上,众多国内外学者都认为金融资产按管理者意图分类的现实方法确实能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机会。但在研究方法上至今并无统一的做法。本文认为,管理层对金融资产进行初始分类的行为只是后续实践调节的手段或者说必要步骤,而调节利润必须通过择时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交易来实现,因此本文借鉴ShiloLifschutz(2002)的研究方法,绕过对管理层意图的量化,直接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这一具体行为进行分析。
二、研究假设
对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从多个方面讨论了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途径和手段。ShiloLifschutz(2002)证实存在商业银行通过提取和转回贷款损失准备和有选择地出售证券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石晓军(2007)根据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提出贷款收益和投资收益是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面。张国源(2012)认为我国的上市商业银行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交易利得来调节利润。因此依据前人文献的结论并考虑商业银行盈余的特点,本文提出假设。假设:商业银行有选择地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交易利得来平滑利润,即在净利润较少的年份从权益中结转出正的未实现的收益,在净利润较多的年份从权益中结转出负的未实现损失,因此交易利得与上市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负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和数据。我国目前的上市商业银行有16家,由于我国从2007年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做出了相关规定,因此本文选取了2007-2011年的数据,一共是80个样本,剔出缺失的数据后总共得到72个样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交易利得的数据来自上市银行财务报表附注,其他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
(二)变量和模型。本文借鉴ShiloLifschutz(2002)的方法,建立如下模型:GAIN=β0+β1NPR+β2SIZE+β3LEV+β4UNREAL+∑DumYEAR+εt其中:GAIN表示本期因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资本公积中未实现利得转入当期损益的金额。NPR为扣除交易利得影响后的净利润,即从利润中扣除因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原计入资本公积本期转入当期损益的金额。UNREAL表示资本公积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累计未实现利得或损失;LEV表示资产负债率;SIZE表示银行规模,是总资产对数;DumYEAR表示年度虚拟变量。模型中GAIN,NPR和UNREAL变量均用当期利润总额进行标准化处理。
(三)实证结果和分析。模型采用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OLS回归分析,并在其中加入年度虚拟变量。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自变量NPR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交易时从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损益的利得(GAIN)有负向的影响,并且结果显著,因此本文的假设成立。说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不计入利润而直接计入权益的会计处理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上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有选择的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资本公积中的未实现损益有选择的转入当期利润。五、基于IFRS9新规的探讨目前我国会计准则还未对上市银行的该盈余管理行为进行限制和规范,银监会也没有采取措施对此进行管理和监督。但国际会计准则以意识到这个缺陷并制定了相关的准则填补了这项空白,2009年11月12日,IASB发布了新的适用于金融资产分类和计量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6》(IFRS9)。IFRS9规定金融资产应当根据主体管理金融资产的经营模式和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特征区分为“以摊余成本计量”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两种。并且分类的基础将由现行难以准确限定的意愿与能力的判断变为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和管理金融资产商业模式可衡量的判断标准:企业在持有金融资产的开始必须首先考虑金融资产的商业模式测试和合同现金流量特征测试,同时满足两项特征测试一般应以摊余成本计量,否则应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IFRS9对金融资产的分类和计量要求都做出了根本性的变化,简化了现行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的会计处理,将金融资产分类从现行的四类简化为两类,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一致性。按照IFRS9两分类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贷款的计量基本没有大的影响,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应收账款则面临着巨大的变化。按照新颁布的IFRS9的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务工具主要用于满足流动性管理的需要,是为了获得证券实现带来的本金和利息,而不是以择机出售实现差价收益为目的,符合商业模式,应采用摊余成本计量,将损益直接计入利润表。而不以交易为目的的权益工具在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初始确认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类别,该类别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均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在任何情况下(包括处置)均不得转入损益表,也无需确认减值,但该类权益工具投资所产生的股利收入应当直接计入损益表。这些将使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这个利润的缓冲带将不复存在,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上市商业银行的调节利润。为使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更加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有效抑制上市商业银行通过金融资产技术性操作进行盈余管理行为。并且根据财政部于2010年4月2日发布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这意味着我国金融机构也将面临向IFRS9转换的问题,届时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交易利得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将有望改善。
作者:周莹
第四篇
一、产品设计发行中的风险
(1)银行理财产品界定不清楚,产品有刻意包装成分。一是由于投资者的专业知识有限,而银行又没有明确产品的具体方案,或者解释非常不清楚,并且没有进行风险提示,这使得投资者没有注意到相关风险;二是理财产品投资范围及标的不清楚,由于理财产品的收益取决于产品投资标的范围,而目前很多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界定模糊,使得投资者不清楚是否将资金投向有利的行业;三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分配机制也不合理,很多银行理财产品只收取固定管理费用,这使得其没有动力进行良好的投资决策,同时由于分配机制的不合理使得投资者很容易遭受损失(2)发行银行理财产品的机构专业人员不足,相关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包括商业银行员工持有的AFP、CFP证书的人很少,据调查,某商业银行30%的网点员工没有相关证书就从事银行理财产品相关工作。(3)金融机构考核机制不完善导致的道德风险。目前金融机构发行理财产品主要采用一级一级下达任务指标,最后达到底下每一个普通员工,这些销售额将直接与员工的工资奖金等相联系,这样的激励机制使得销售人员在销售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很容易诱导客户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甚至不进行相关风险提示,或者虚假相关理财产品信息,而这些人员并不对产品的投资收益负责,由此很容易产生道德风险。(4)银行理财产品风险交叉传递,由于银行理财产品涉及股票,债券,信贷,房地产,实业等,在某一个点上发生风险,将会传递给其他风险点,从而引起更多的风险,造成风险的放大,从而引起系统性风险,影响金融稳定。(5)银行理财产品监管不力。由于中国银行理财产品发展比较晚,相关制度等上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使得监管者难以监管银行理财产品,特别是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将其作为表外业务,规避监管者的监管,从而使得相关风险加大。(6)操作风险。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个流程非常长,并且很多环节将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而人工操作将不可避免会产生操作风险。2012年,某客户在某银行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其与银行办理业务一样,都是按照程序开办银行理财产品业务,但是客户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却被银行客户理财经理所用,而没有进入银行。
二、产品运作中的风险
(1)市场风险。由于国内银行理财产品涉及货币市场工具、债券、非标准化债权、股票基金、股权、大宗商品、房地产,实业等标的,而这些投资标的与宏观经济息息相关,因此存在整体市场风险。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后期的欧债危机等,都使得银行理财产品面临很大的市场风险。(2)流动性风险。大部分理财产品的运作过程都是封闭的,在产品存续期内不允许投资者赎回,因此理财产品没有可以流通的二级市场,这种运作模式就会使投资者不能够主动地买卖套现,进行主动性管理。而投资者在面临资金的匮乏时,就无法赎回或卖出手中的理财产品而遭受到流动性风险。(3)政策风险。目前政府有很多相关制度和政策规范银行理财产品,而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比较多且复杂,为了减少相关风险,政府有可能会出台相关政策,而这将引起政策风险。(4)利率风险。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央行上调基准利率和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不断升高时,投资者要承担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不会相应提高而产生的损失。(5)信用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指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在产品到期时金额无法支付或者是在提前购回金额的支付义务上发生的违约对投资者造成的风险;另一方面,若理财产品的投资与某个企业或机构的信用相关时也要承担一定的信用风险,如购买企业发行的债券,或者投资于企业的信托贷款,当该企业发生违约、破产等情况时,理财产品的投资就会蒙受损失。除上述五种理财产品在市场运作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之外,还有可能由于自然灾害、战争、政权更迭等意外事件所导致的不可抗力风险。
三、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管理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出银行理财产品在设计发行和运作中存在着诸多风险,这些风险使得客户难以识别,从而引起投资者面临损失。为保证投资者的利益,规范银行理财产品业务规范发展,我们拟从监管层和商业银行两方面着手:
1.监管层方面(1)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建立预警机制,制定相关制度,特别是针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相关业务流程,包括产品设计、销售、售后服务等风险点进行严格控制,并将银行理财产品纳入金融机构的表内业务,防止其作为表外业务而扩大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同时要求金融机构在销售和营销银行理财产品的过程中,应该要向客户提示相关风险,正确树立客户的风险意识,引导客户的正确购买银行理财产品。(2)完善资本市场和资信评估体系,建立信誉机制。由于银行理财产品会涉及股票、债券、货币工具等资本市场,而完善的资本市场将有利于降低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完善的资信机构有利于客户进行对投资标的进行评估分析,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良好的参考意见;良好的信誉机制也非常重要,它将使得投资者能够对金融股机构,政府机构等产生信任感,使得人们信任银行理财产品,并参与购买相关产品。(3)强化市场调控,同时采用的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客户。首先应实施对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和规模的控制,特别是对不同的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和数量进行计划和指导,对一些风险较高的银行理财产品进行严格的审批,甚至停止发行,而对于一些风险比较低且容易控制的产品,可以进行相对较松的管制。其次强化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业务规范管理和控制,监管机构也可以要求金融机构进行相关理财产品的报告,特别是所涉及的风险以及风险管理措施,根据风险大小确定后期的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最后采用积极的方式对客户进行教育,并且是全面的教育,从而有利于提高全民的风险意识,促进银行理财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2.商业银行方面(1)提高产品的透明度。近年来,理财产品的运作模式被设计得越来越严谨,产品的收益率也越来越高,相应的其风险也越来越大。银行理财产品在提高产品收益的同时必须将风险水平控制在一个可行的区域,然而,一些商业银行利用其专业上的优势和信息不对称的特点设计出投资者无法知道其原理和投资组合的产品,并且可以突出其实现可能非常小的最高收益,风险揭示不足,给投资造成迷惑甚至损失。因此商业银行在设计银行理财产品时应该更加重视结构性安排的收益风险,在进行资产分配时提高低风险投资的权重,并且明确相关投资范围,公开其资产篮子的权重组合,提高信息透明度,同时简化分配标准以免过分复杂的分配标准导致投资者不能完全了解。(2)加强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制度,使得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真实,准确和完整,并且及时给予客户以反馈。在理财产品的管理运作中真正做到不同类别的产品组合,尤其是“资产池”中不同产品组合的分类管理、分账经营,加强对资金投向构成、投资收益等关键信息的定期披露,在此基础上逐步做到定期公布产品单位净值的“类基金化管理”,并将净值作为产品运行和最终分配收益的依据。(3)加强人们的理财风险意识。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加强对客户对有关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要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基本风险进行教育。同时应该定期组织相关学习,特别是对客户的相关教育,树立客户正确的理财观念和风险意识。(4)加大培养高素质银行理财产品业务人员,提高从业人员持有AFP,CFP证书的比例,并且通过专业培训提高这些人员的素质,特别是对银行理财产品知识的深入了解,从而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理财服务。(5)建立健全规范的银行理财产品操作流程和制度,按照监管要求员工严格执行公司的相关业务流程,并且定期对员工实施培训,增强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金融机构还应该建立完善的银行理财产品售后服务制度和体系,规范银行理财产品售后流程。金融机构相关人员还应根据客户的信息,评估客户的投资风险,并及时给予风险提示和投资建议等。(6)建立健全金融机构银行理财产品员工的销售考核机制,规范员工的行为,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公司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银行理财产品营销考核机制,加大对诱导客户买卖不合适、甚至不合法的银行理财产品以获得自身利益的惩罚措施;对员工进行适当的营销教育以及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员工自我约束,减少道德风险的产生。(7)金融机构应该将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纳入公司的整体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机构在开展银行理财产品相关业务时,应该主动积极的按照相关政策对银行理财产品所涉及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管理,并运用国际比较先进的方法对汇率、利率等进行压力测试,评估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以及对公司整体风险的影响,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和处理方法。
作者:陈刚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第五篇
一、网上银行泡沫性风险
网络是虚拟的,但网上银行不是虚拟的。但在现实中,网上银行泡沫已在我国金融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其弊端在于:一是增加了“不成熟客户”在网上银行应用中存在的脆弱性防范风险;二是网上银行的虚假数据将给其发展带来泡沫性风险。网上银行没有完全普及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商业银行方面的原因。由于网上银行升级改版频频,客户适应不及。根据国际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中国)与2013年3月9日至2013年3月31日开展的甘肃省兰州市网上银行用户使用情况调查数据,调研样本中5326位未使用网上银行的网民在分析其不使用网上银行的原因时,占32.3%的网民选择“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二是客户对网上银行安全性比较担忧,对网银申办程序和登录网上银行的操作感觉繁琐或麻烦,从而没有成为真正有效的网银客户。
二、网上银行与传统监管方式脱节的风险
网上银行与传统监管方式脱节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对各商业银行监管的脱节、相关监管政策在网上银行方面的脱节。在传统的金融范畴中,我国的银行监管本身就存在着滞后性,主要以事后调节为主,计划性、强制性、线条化的指导为主,真正具有前瞻性的整体性、宏观性的调控极度缺失,尤其是在如今一个网络化、电子化给商业银行发展带来革命性变革的时代,央行的监管意识还是比较落后,远远不能适应金融电子化、网络化的发展需求。第一,现有的央行系统对商业银行的分业监管,主要适用对象是传统(柜台式)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银行市场准入监管、危机处理及市场退出监管和日常运营监管来实现,而日常运营监管主要是以现场检查为主,重点是稽核检查商业银行分支行网点的会计报表、业务凭证等纸质材料。而在网上银行时代来临之后,新的情况会层出不穷,诸如大幅增加的业务内容、无纸化的帐务收支、抽象化的监管处理、虚拟化的运营网络,这些都会让现有的传统监管方式在辐射、质量、效率方面水土不服,这给以央行为主体的监管当局提出了新的难题,因此,商业银行服务业务的监管模式改革势在必行。第二,电子货币的发展得益于网上银行的兴起。电子货币的迅速发展给央行的货币供应量测量和宏观货币政策制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货币层次划分的传统方法已经受到新发展的货币理论的极大挑战。货币供应量计量的准确性受到M0、M1和M2之间日益模糊界限的很大影响。社会(或经济体)货币资金流量可测是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宏观货币政策的前提,然而,自从网上银行诞生之后,不同时间,相距很远的空间之间的资金划拨可以瞬时到帐,社会资金流量的在途时间大大缩短,派生货币的货币乘数大幅上升,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基础货币的派生功能,导致社会货币总量(M1、M2)规模激增,经典的货币需求函数失效,加大了中央银行测定货币(M1)流量的难度,导致央行宏观货币政策的制定依据以及宏观调控能力变得不再可靠。近年来我国社会的货币供给总量M1、M2接近天文数字的增长与电子货币、网络金融的蓬勃发展不无关系。
三、网上银行的风险防范对策
(一)大力发展网上银行证书网上银行证书是网上实体的身份证明,相当于网上交易双方的电子身份证,用于验证网上银行用户的身份和对用户的网上交易等信息进行加密和数字签名,经过数字签名的交易具有不可篡改和不可否认性。数字证书机制是目前条件下保证网上银行安全的最可靠方式。2005年4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是社会信息化领域的第一部法律,随着这部法律的正式实施,电子签名将获得与传统手写签名和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意味着网上银行有了“身份证”,这实现了信息化领域在立法上的突破,为电子交易安全创造了良好环境,也为网上银行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为了保护数字证书的安全存放,应大力推广使用USBKey、Electroniccipher(电子密码器)、IC卡等作为可靠的证书存储介质,从而避免因计算机受到病毒的侵害而导致证书的失效。USBKey网上银行证书,通过硬件加密的方式验证客户的身份。客户有关认证信息一经下载到USBKey客户证书内,即具有惟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网上所有涉及帐户资金的对外转移都必须实现通过USBKey客户证书进行惟一认证,这样即使不小心丢失了帐号、密码,也没有关系,没有这个客户证书是无法实现网上支付的,这就确保了客户资金的安全。
(二)增强网上银行用户自我保护的意识在现今形势下,以“帐户+密码”使用网上银行的方式在短期内仍不可避免地存在,要有效防范诸如“假网站”和“木马”病毒之类的犯罪行为,还需要用户能够正确使用互联网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比如,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帐号和密码,不要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向别人泄漏自己的密码;要核实网址,每次登录尽量直接输入正确网址,不要从来历不明的超级链接访问商业银行网站;及时打开更新杀毒软件和安装防火墙,避免在网吧等公共场所使用网上银行,不要打开来路不明的电子邮件等等。
(三)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的网上银行培训和商业银行外部的宣传营销第一,根据适应客户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开展针对商业银行行长、员工、临柜人员、营销人员、科技人员、客户组织不同层次的培训。只有确保每一位商业银行员工都能成为网上银行的熟练用户,才能成为合格的网上银行营销员。第二,要对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和提高银行员工自身相应的技术素养,这对依赖于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网上银行模式就显得更为重要。培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一是商业银行开办专业技术课程培训班,开办(或开展)一些商业银行业内工作(或学术)研讨会、工作小组,要求本行内部员工积极参加,并可适当使用一些激励方法确保该项工作的认真落实;二是确保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拥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学习、研究,积极跟踪最新的技术、市场和政策信息。第三,开展针对商业银行客户的教育和培训。推荐使用向导式教学法让客户学会如何从登录网上银行页面开始,一步一步地进入个人(或企业)网银账户进行相关的业务办理和操作,在对客户培训时尤其要注意在其操作出现问题时怎么办?如何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在培训中应向客户公开披露相关信息,例如,消费者权益法相关条例、与商业银行主页相类似的一些非法链接或广告链接的性质等等,这样可以降低相关的操作、法律风险。
(四)建立新型监管网络,适应网上银行的发展需求随着因特网金融服务的蓬勃发展以及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普遍应用,央行监管和金融立法的难度无疑大大增加。新的形势要求新的变化,我国央行的传统监管模式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计算机技术和即时大数据传输及时使得新时期下的金融监管必须转变为对经济、金融信息的即时监管,网络化和信息化才是新时期金融监管的典型特征,央行必须快速、准确、充分地撷取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等监管对象的相关信息,迅速做出判断和分析,然后及时、准确地把监管指令传送至整个监管网络,这样才能使金融风险免于发生,确保金融业对国家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在《电子签名法》等法律上为网上银行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数字证书机制在技术上为网上银行安全提供了支持方便、快捷的条件下,再加上用户较好的网上银行安全意识和更丰富的网上银行安全知识,才能令用户更好地享受网上银行方便、快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作者:张乐 单位:甘肃政法学院
第六篇
一、新金融社会影响力巨大,成本近乎为零
在传统金融模式中,金融机构很难全面获得投资企业的信息,信息不对称情况普遍存在,获取信息的成本较高导致了收益和成本极度不匹配。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企业和个人通过社交软件和网络平台传播信息和发生交易,任何企业和个人都会与其他主体发生联系,方便了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平台充分了解企业和个人的资信度,降低了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凭借其独特优势迅速发展,形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冲击力。其凭借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和借贷,相比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经营成本极低。凭借近乎为零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
二、银行的收入来源或被蚕食,商业银行盈利受到挑战
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存贷款利差。网络小额信贷的产生使得商业银行存贷利差逐渐变窄,而且银行以前所凭借的成本优势在互联网金融近乎零成本的情况下已经不复存在。互联网金融凭借其日益扩大的影响力,蚕食着原来属于商业银行的收入。互联网金融的便捷使得商业银行很多客户流失,中间收入渠道也受到挤压。
三、商业银行如何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在传统金融业务的基础上应用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的一种模式。互联网金融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为基础,打破了传统金融的模式,使金融服务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在服务和功能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更好地满足了用户需求,为用户使用金融服务带来了方便。互联网金融新的业务模式、新的技术平台、新的体制给传统银行业带来了深刻冲击,加快了传统银行转型升级的步伐,银行应该正视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探索出一条快捷有效的转型道路。
(一)商业银行经营方式需要转型发展
商业银行历史底蕴深厚、资金实力雄厚、政策资源丰富,一直是人们依赖的服务对象和市场各方广泛接受的合作对象。银行在结算信贷咨询等领域的优势及巨大的银行卡资源、分布广泛的物理网点、数以亿计的客户群体,所以核心作用无法取代。但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冲击下,存贷利差减小,需要转变盈利方式,拓展中间业务收入,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传统银行的存贷利差越来越小,而且面临着互联网存贷款的激烈竞争。所以,传统银行迫切需要调整经营策略和业务结构,发展中间业务和金融产品,进行服务的创新来提升利润空间。近年来,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迅速。中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可以依赖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全面介入电子商务市场是其弥补利差损失、获取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手段,是中国银行业提高盈利能力的必然选择。
(二)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加强合作
1.在支付平台方面和互联网金融加强合作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崛起打破了传统银行占据支付结算核心地位的局面,但是互联网并不能创造出支付结算工具供人们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只是基于传统银行支付结算功能做出的线上延伸和补充,所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支付必须依赖传统银行的支付来实现。互联网金融虽然对银行来说是把利器,但它也是银行的合作伙伴,最后也是银行的客户,所以两者相辅相成。第三方支付企业凭借其交易平台掌握了大量客户的信息,如果商业银行选择与第三方支付企业合作,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第三方支付企业提供的信息分析客户的消费模式、交易趋势和资金的渠道以设计金融产品或工具满足用户的需求。第三方支付平台与银行合作也是互联网金融提供更加可靠的支付服务的必然条件。所以,传统金融行业与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企业应该加强产业融合,并且不断创新发展。移动支付平台是银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吸引新客户的有效途径。2014年2月19日北京银行与小米签署协议,双方将在移动支付、便捷信贷、产品定制、渠道扩展等金融领域展开合作。2.在信贷和资金信息方面加强合作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中小企业及个人提供小额贷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发展速度之快不容忽视。互联网金融降低了金融交易的信息成本,通过网络平台了解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削弱了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
作者:李堃田 邢美慧
第七篇
一、操作方面的风险因素
虽然现在许多的商业银行已经研发了很多的金融衍生品,但却没有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也没有专门的金融衍生品研发部门与运营管理部门,如缺乏专门的部门对金融市场进行规划,对金融衍生品在市场运营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能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导致当金融衍生品在运营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无法解决,从而对金融衍生品的管理与操作也显得无能为力,同时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整体管理难度。
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从宏观角加强风险管理
1.完善金融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在金融衍生品的经营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衍生品的研发、发行、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有效的防范与控制。从国外成功的金融衍生品管理经验可以看出,完善相关金融市场法律法规可以有效健全金融市场环境,有效避免金融衍生品存在法律方面的风险。因此,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需要从法律的角度入手,建立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有效促进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从而推动商业银行的良性发展。2.加强商业银行管理力度一直以来,我国金融领域关注的主要问题就是商业银行的管理效率低下,因此应从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我国当前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市场规划,对金融衍生品的研发目的、实施推广方法及运营措施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协调,使研发的金融衍生品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如对金融衍生品的定价、运营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划。此外,各大商业银行也应该从具体的金融管理中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协调,对所研发的金融衍生品实施统一的规划与管理,从统一制度、规范的操作等方面,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管理,进而有效促进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运营与发展。3.加强金融市场监督工作在金融衍生品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金融衍生品的研发与推广过程中,必须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督工作,有效促进金融衍生品的良性发展。因此,商业银行监督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督管理工作,对金融衍生品的研发、推广及运营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正常运行与发展。
(二)从微观角度加强风险管理
1.深化内部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商业银行的内部人员应当树立坚定的风险意识,无论是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人员还是高级管理员,都必须怀有风险观念,将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扼杀于摇篮之中。2.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商业银行中的风险管理部门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其在工作中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错综复杂,有的甚至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风险部门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为了更好地管理风险,商业银行内部应当设立独立性较强的风险管理部门。3.改进内部审计管理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对金融衍生品的合规性与合法性进行审计,并且严格审查与之相关的组织结构。为了更好地规避风险,商业银行要及时根据内部情况对内部审计进行改进与完善。
三、结语
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降低我国商业银行运营风险,还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因此,为了确保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健康发展,必须建立良好的运营环境,不断扩大产品经营领域,从而有效扩大金融衍生品的发展空间。
作者:杨丹丹
第八篇
一、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方法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目前商业银行的财务分析方法不够系统,缺乏科学性。财务分析往往只是就事论事的、笼统的将财务指标数据进行了列举,对财务报表中指标数据的变化也缺乏必要的综合分析。采用的财务报表缺乏对银行业的特色的体现,只是简单的套用了企业财务报表,很难将商业银行的特殊业务进行具体、科学、全面的反映。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家银行的业务不断创新,具有高风险性的表外业务的规模不断扩大,而现行会计制度未将其纳入资产负债表中,且对表外业务未设置相应的监测指标,进行财务分析时普遍未对其进行风险分析,使其潜在的风险得不到有效的防范。另外,我国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方法往往比较单调,特别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财务分析主要是使用比率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注重的是对财务报表的静态分析。又由于不同的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经营模式、资本投入等的不同,各行的财务数据系统具有各自的特点,对财务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预测不尽相同,商业银行之间很难进行横向比较,甚至由于同一商业银行在不同时期的方法存在不统一,使同一银行的纵向比较存在难度。缺乏规范性由于缺乏相配套的财务分析方法和理论作为指导,致使商业银行的财务分析在很多方面缺乏规范化管理。财务分析中最重要的是对分析指标的设置,它的科学、完整、严谨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状况与效果。目前,商业银行的财务分析机制仍存在着不少的弊端。例如:对于财务分析的内容的取舍、财务分析指标的选择、财务分析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等方面都存在不规范的操作。再例如:财务分析的指标频繁变动,缺乏必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就造成了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在吸收存款时会不计成本,或者发放贷款时不讲求质量,还有的会列支费用时存在随意性。
二、商业银行提高财务分析质量的对策
通过对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商业银行的财务分析存在着诸多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对商业银行的财务分析进行改革要从财务分析的主体、对象、基本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科学的完善,在商业银行内部重新构建财务分析系统,满足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
(一)不断完善商业银行财务分析体系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财务分析体系上的研究成果或经验,明确财务分析的不同目的,不断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分析体系,建立起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情发展的、具有银行特色的、能够完全反映银行特殊业务信息的财务分析体系。该财务分析体系应包括财务分析应涵盖的范围、应遵循的原则、可使用的分析方法和具有实用性的监测指标等。
(二)建立并不断完善商业银行财务指标为了使商业银行财务分析能够实现系统性、相关性的目的,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对财务分析的内容进行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分类和细化。多年的商业银行财务分析实践将财务分析指标分为:银行发展趋势分析指标、银行运营状况分析指标、银行获利能力分析指标、银行偿债能力分析指标,这些指标将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未来发展趋势、盈利状况等都进行了反映,但是,如果再加入一些能够正确评价表外业务的流动性、风险性、效益性的指标,将是对原有财务分析指标的有效补充。例如:利用表外业务金额与银行资本总额之间的比值与一定参照标准进行比较,来衡量表外业务的风险程度。再例如: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银行的业务设计指标来反映表外业务对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影响。通过对表外业务指标的设定,密切关注表外业务所蕴含的高风险,对财务风险保持高度的警觉性,通过长期对数据的分析与监测,防止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发生,为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三)充分应用多种财务分析方法针对目前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方法单一的问题,可以采取多种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完善财务分析方法。例如:比较分析法、差额分析法、指标分解法、连环替代法、定基替代法等。这些财务分析方法都各具特点,各有其使用的条件。例如:在利用杜邦分析法时,主要是以银行的股权收益为中心,将其向下进行分解后可以分为利润率、财务杠杆率、资产利用率等,然后可以再继续分析每项成本费用项目的合理性。从这些变动的指标中,可以较为轻易的找出商业银行在内部管理中存在的差距和弱点,并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为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提供数据依据。
(四)借助现代科技全面提高财务分析的质量针对财务分析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商业银行在进行相关制度建设时,应强调财务分析的重要性,加大对财务分析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其具有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相匹配的专业素质。同时通过加大科技建设的投入,财务分析人员参与到科技建设中,将原始数据通过相应的加工处理,转化为有用的信息并将其应用到财务分析中,从而达到减少财务分析人员工作量的同时,提高财务分析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总之,为了不断地适应新时期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要求,必须尽快改革财务分析,尝试在商业银行中吸取国外先进的财务分析经验,不断完善现代商业银行的财务分析体系。
作者:萧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