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字书写方面
由于电脑以及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键盘输入汉字模式冲击了传统意义上的手写模式,大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在逐渐退化,而能够书写既规范又美观的汉字的学生则更少。由于缺乏手写汉字的锻炼,学生中提笔忘字、写错别字的情况经常发生。如,将“饶”写成“绕”、将“松弛”写成“松驰”。语言表达既包括口头语言表达也包括书面语言表达。在口头语言表达中,有的大学生语无伦次、逻辑混乱,有的大学生思想消极,表达内容干瘪、枯燥。在书面语言表达中,有的大学生书写潦草,错字、别字较多,表达内容往往人云亦云,缺乏个人见解。
二、当前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应高度重视并建立大学生语言文字素质培养的长效机制
第一,将语言文字素质培养工作纳入到高效人才培养目标中,渗透到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良好的语言文化氛围,进而引起全社会对语言文字素质培养工作的重视,形成良好的语言文字社会氛围。第二,纠正受市场经济大潮影响而造成的人文课程萎缩或被边缘化的现状,根据专业特点,合理安排专业课程和人文类课程的课时量,并推举出一批高质量的语言文字类课程作为精品课向全体大学生开放,如“演讲与口才”、“普通话口才艺术”等课程。第三,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和语言文字工作者,积极发挥具有影响力的语言文字专家学者的作用,引导广大青年学子重视并加强对其自身的语言文字素质的锻炼和提高。教学一线的语言文字教育工作者,在传授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引导大学生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及对提高自身语言文字素质的使命感。
(二)引导形成健康的大众阅读、经典阅读风气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经说过:“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挎;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2]如今,受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和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再加上网络文化的哗众取宠,社会上大众阅读呈现出严重的娱乐化倾向。这种娱乐化、轻浅化的阅读风气势必对青年学子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当务之急是呼吁和引导青年学子养成健康的阅读习惯,形成健康的阅读风气。经典作品是古今中外往哲先贤智慧的结晶,历经时代考验,蕴含着超越时空的美学价值,也是连接文明脉络、确认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2]大学生进行经典阅读不仅能提高其语言文字素养,更能提高其思想道德素养,加强修身自省的觉悟和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而这些都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青年一代必须具备的素养,只有这样,中华儿女在面对西方世界扑面而来的语言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冲击之中才能保持充分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立于不败之地。形成良好的阅读取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需要后天的学习、甄别和实践来完成的,因此,高校都要为青年学子创造良好的阅读风气,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必要时应对学生加以引导,如适当地开设一些经典名著导读之类的课程。
(三)充分发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进行中华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不容忽视。我们应充分发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提高语言文字素养。如,在校园硬件建设中,可以雕刻、悬挂和张贴相应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名家名篇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素养又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校园文化软件建设中,充分利用艺术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活动等,定期举行与语言文字相关的演讲赛、辩论赛、书法展览、书法大赛以及口才艺术讲座等活动。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社团活动中,开启学生心智,净化学生心灵,从而使学生得到语言文化艺术的熏陶。
(四)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语言文化氛围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的产生与流行正从各个方面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认知模式甚至价值观念,网络无疑已经成为亚文化的主要发源地[3]。就语言文字层面而言,网络语言既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同时也从某种程度上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造成一定干扰。如,当今许多大学生将“孩子”说成“孩纸”、将“小朋友”说成“小盆友”。一些网络词语的广泛流行也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语言文字应用者审美情趣的低下,如“TMD”(他妈的)、“PMP”(拍马屁)。甚至2012年以来流行甚广的“屌丝”一词,许多年轻人都对其趋之若鹜,争相使用这个词语,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应积极引导大学生群体在光怪陆离的网络文化中应洁身自好,保持应有的语言文字素养,进而引导形成健康的网络语言文化氛围。
作者:杨翠兰 单位:青岛滨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