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市场营销 >

博物馆社会教育思路探究(2篇)

第一篇

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于城市功能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各城市相继组织建设博物馆并投入使用。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乃至整个民族的文化载体,是完善城市功能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如何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博物馆社会教育

(一)博物馆社会教育理念

博物馆社会教育这一理念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的大前提下形成的,随着知识和信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也逐步认识到知识和信息重要性,这就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在这种转变的影响下,形成了博物馆社会教育这一理念。在人们传统的意识中,认为博物馆主要是用来对有价值的文物或者艺术品进行收藏,参观博物馆的人主要为研究文物的专业人员和艺术爱好者,所以大部分人对于博物馆是否有其他功能缺乏认识。直到国际博物馆协会提出博物馆的中心需面向未来,面向服务,才使得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发生了转变。而国际博物馆协会随后也对博物馆进行了重新定义,将博物馆的性质和功能明确写入了章程中,使得各国的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有章可依。章程中规定博物馆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永久性机构,要为教育、研究和欣赏等提供资料,并不断征集物证,研究和保护人类文明。在国际博物馆发展的环境下,我国的博物馆也在不断发展,但我国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与国际博物馆相比,时间较短,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我国博物馆的发展之所以速度较慢,主要是由于资金受到了制约。我国现有的博物馆的资金大多是由财政进行拨款,使用资金需要层层审批,因此在发展的空间上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在管理方面,博物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博物馆工作的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行政管理方面,忽视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使得来博物馆参观只是一种走马观花的形式。近几年来,由于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从而推动者博物馆进行相应的调整,改变原有的展示形式,将展品更加的贴近大众,讲解内容更加便于理解,不断完善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二)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特点

博物馆社会教育具有大众性、生动性和全面性。所谓大众性,主要是指博物馆是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因此每个公众都可以进入博物馆进行学习,参观展品,而没有门槛,不因为参观人员的学历、性别、层次等因素产生差别待遇,真正的实现了社会无差别服务,有助于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所谓生动性,主要是指博物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所展出的展品进行生动、全面的展示,部分展品配上生动的动画或者影像资料,能够给参观者直观的展示,便于参观者对知识的理解及记忆。所谓全面性,主要是指博物馆内收藏的展品,覆盖面广,不是围绕着单一主题,而是被精心的分成多个主题,包括政治、文化、地理、历史等等,能够形成全面而系统的文化体系,参观者在一次参观过程中,就能够掌握各方面的知识,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意义

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对于普及城市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特点,因此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普及历史知识

博物馆中的展品大多是历史文物,具有代表性,通过文物能够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现状及相应的风土人情。博物馆通过对文物的讲解、历史影像的展示和其他互动形式,给参观博物馆的公众直观的认识,便于公众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对于正在学习历史的学生,这种直观的讲解,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的记忆,提高历史水平。

(二)进行全民教育

博物馆是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广社会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博物馆的开放是面对全社会的,全体公众都有进入博物馆学习和参观的权利,与其他的教育方式相比,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最大特点便是对于接受者没有差别待遇,具有大众性。并且博物馆内展示的展品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能为参观者提供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利于全民教育的发展。

(三)传播中华文化

博物馆中的展品多为我国的重要文物,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历史进程。参观者通过对展品的直观感受,能够了解文物背后代表的中华文化,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大部分公众对于中华文化的了解是通过书本,而博物馆则是将真正的历史文化文物摆在了公众的面前,是对于传统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补充,给公众一个直观的认识,加深公众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使公众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文明。

(四)培养综合型人才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由过去单一型人才转变为综合型人才,人才的知识储备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而应全面的掌握知识。博物馆的知识覆盖面广,能满足当今人才对于知识的需求,有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人才的自我修养也在参观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完善自我,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思路

(一)提升展览水平,注重展览内容

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如何将这些历史文物展示给公众,是博物馆工作人员思考的关键问题。首先,作为工作人员应该认识到博物馆是面向社会大众的,不受学历、性别、年龄、经历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博物馆展览的主题就要贴近社会大众,结合当前时代和社会发展状况,将展品与相关的文化、艺术结合起来,满足公众的需求,使公众通过展览能够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识,满足其精神享受。其次,在展览的过程中,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过往单调的展示方式,融入多媒体技术。除了利用以往的文字、图片、场景复原等形式进行展示的,还可以再现文物的时代背景,营造历史环境,使参观者能够有身历其境的感觉,真实的感受到文物所蕴藏的文化,学到知识,加强认识。

(二)加强博物馆宣传工作,提升社会影响力

博物馆中收藏的展品多为珍品、精品,具有极高的参观价值。但是现阶段的博物馆的展览大多被人所知,主要是由于博物馆自身对于宣传工作的忽视,导致质量较高的展览出现门庭冷落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博物馆进行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展览内容,吸引公众目光。比如,博物馆可以利用报纸、电视和网络的媒体,对即将开始的展览主题和内容进行宣传,使公众了解到具体的展览内容。随着公众对于博物馆展示内容的了解,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三)提高博物馆讲解人员水平,提升讲解质量

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除了通过文字、图片和影像等方式了解文物所蕴含的文化,主要依靠博物馆讲解人员的讲解,因此,讲解工作对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讲解工作的好坏决定着参观者的参观质量。作为一名讲解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自身所担负的责任,不断提升自我,提高讲解质量。这就对讲解员提出了要求,首先在讲解内容上,要保证讲解内容合理、正确、科学,在讲解过程中营造氛围,使参观者能够根据讲解员所说,产生联想,便于理解,乐于接受。其次在讲解过程中,及时了解参观者的需求,对讲解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对于参观者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适当增加,不感兴趣的部分适当删减。对于不同年龄层的参观者,采取不同的讲解方式,便于各年龄层对讲解内容的理解。最后讲解人员的语言要保证规范、亲切,具有艺术性,让参观者愿意听,想听,真正地将讲解人员的讲解内容吃透,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四)吸收其他领域优秀文化,提升展览质量

博物馆内展品虽然种类丰富,但是展示方式过于单一,因此需要不断地吸收其他领域的优秀文化,完善自身展览体系,提升展览质量。可以采取与共建单位开展知识讲座,讲座内容主要包括博物馆内的展品内容,根据内容撰写相关的知识报告,在报告的讲解过程中,共建单位可以根据讲解内容进行提问,帮助博物馆改进。博物馆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学习培训,吸收其他领域的优秀文化,结合博物馆现状,不断改进和提升,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五)结合学校教育,扩展青少年的知识面

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需要得到全方面的综合培养。博物馆资源广,内容丰富,对青少年的综合培养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博物馆应将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摆在首位,力求通过展览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扩展青少年的知识储备,提高综合素质。博物馆内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因此可以通过历史文物的展示和讲解,向青少年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培养青少年的爱国精神,加深对历史文化知识的记忆。博物馆还应定期与学校协商,制定学习计划,提供参与机会,调动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育质量。结语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助于推进社会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发展,作为博物馆的管理者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不断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也要不断进步,这就需要工作人员不断努力,开展相关工作,推动博物馆的发展。

作者:李瑞英 单位:濮阳市博物馆

第二篇

博物馆作为教育与文化机构,在全民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社会教育的实施有赖于陈列展示和收藏的丰富的文物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物”种资源背后巨大的文化宝库,应该也必须成为教育开发和挖掘的重要资源。

一、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发展

博物馆社会教育依托于博物馆自身的发展,最早的博物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建立的的缪斯神庙,当时职能限于陈列研究。17世纪末,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变革,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应运而生。1845年,英国颁布的规定地方政府应支持博物馆和图书馆事业的法令,开启了博物馆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博物馆教育,自博物馆产生之初已有之。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创建者张謇先生以“开启民智”为任,把博物馆“设为库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社会教育基地。相继蔡元培等教育家积极推动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然而受历史原因,我国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明确在建国后1956年“三性二务”理论中才提出,即博物馆是文化教育机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地位,在传统的博物馆观念的变革中,进一步得到了强调和提升。21世纪以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广受关注,尤其是2008年向公众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2015年《博物馆条例》的颁布,更是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列在了第一位,社会教育不断被强化和彰显。

二、博物馆社会教育面临的问题

社会教育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教育理解的偏差。博物馆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但受到传统学校教育的影响,无论是博物馆工作人员还是博物馆受众都在博物馆教育理解上有所偏差。博物馆工作人员,尤其是博物馆的一线的社会教育人员,其教育方式遵循了学校教育中以“讲”为主的方式,重点围绕“物”本身开展,缺乏文物背后发展脉络、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等的教育。博物馆的参观者,作为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接受者,存在着把博物馆视为旅游之地的浅认识或知识的殿堂的高深化。事实上,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资源,博物馆社会教育作为无功利的教育形式,具有全民可参与性,然而,这一观念的深入人心还有待推广。

(二)教育空间狭小。目前博物馆教育在以馆内讲解为主的同时,也在开辟社区、学校等教育场地。一批在校青少年的自觉参与到博物馆社会教育中来。然而针对老年人、教师、低收入家庭的弱势群体、残疾人、病人、国内旅游者、外来的新移民,偏远农村的社会人士等的教育活动还较少。场地的拓展并没有真正真正扩大博物馆教育的受众面。

(三)教育方式单一化。社会教育日趋重视,也不断的推陈出新。然而就其方式来讲,无论是馆内讲解还是社区、学校的教育活动,仍然是侧重于“是什么”的知识灌输。“为什么”的启发探究性思维的引导不足。依然存在如“请勿拍照”“请勿动手”样式和安排大众在座位上听讲座的教育方式。现代影像的辅助、原生态的生动表达和邀请式、体验式的教育体验较为缺乏。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实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加入创新了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理念。博物馆作为综合性的文化复合体,其教育理念必须是启迪开放式的,教育影响必须是长久深远的。旧金山探索馆的创始人海墨说:玩与探索是个人用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去体验非正规教育环境的方法。然而传统的博物馆教育,不论是讲解还是专题活动,惯用的理念即从介绍器物大小、造型、纹饰、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制作工艺等等方面着手,注重以“物”讲“物”静态知识的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与文物的实料相互补充,恢复了“物”的动态生命力。正如马克思说:“工艺揭示人类对待自然界的关系,揭示出人类活动,以及人类活动所处社会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种种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要认识已经灭亡的动物的本身组织,必须研究遗物的构造;要判别已经灭亡的社会经济形态,研究动物手段的遗物,有相同的重要性。划分经济时期的事情,不是作了什么,而是怎样做。用什么手段去做。”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好能满足公众“玩和探索”的需求,赋予了博物馆教育更多的知识流动性和技艺传承性。以青铜制作技艺为例,“以模制范,以范制器”是对其静态的宣讲。制范材料的选择,纹饰雕刻、翻范技艺、烧制工具、炉火温度、器物成色等一环环的技艺,可以延伸出当时社会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精神信仰、纲理伦常、好恶取舍等等民俗生活。通过非物质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展示,博物馆社会教育传递给公众的是文物在历史生态中流动的技艺,教育的目的是启迪公众,学习的是思维模式,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赋予其时代的生命力,继续传承下去。如此实现了博物馆社会教育理念由“知识给予”到“知识饥渴”的转换。“博物馆不是知识的冰宫,而是充满活力的文化知识交流广场”。观众从被动接受走向了主动的选择自己的关注点。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加入丰富了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空间。根据国家文物局年度博物馆年检备案情况,截至2014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了4510家。然而博物馆作为一个概念,抽象而不可触及。作为一个文物展览场所气氛严肃,加之传统博物馆教育无论是在馆内、社区或学校主要是以讲座、讲解等静态方式进行,因此与许多发达国家平均每人每年3至5次的参观频率相比,我国平均5到6人每年走进一次博物馆,这样悬殊差距造成了博物馆教育的空间狭隘。“怎样使公众有兴趣参观博物馆,在参观中获得新的认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智力和能力,并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取决于博物馆的教育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贴近生活,具有较好的大众性、广泛性和娱乐性。一方面吸引了不同年龄、职业、阶层的公众前来参观,另一方面,在学校和社区教育中,公众易于接受,容易产生兴趣点,从而拓展了博物馆教育的受众面。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丰富了教育活动中的形式。“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这要求博物馆社会教育要“量体裁衣”,不仅要针对不同层面、不同场地、时间、人数开展不同的形式的活动,同时要针对不同的品类的文物和形式多样的展览进行不同的策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加入,以其活态性,使得文物的理论知识可以结合直观的技艺展示,再现其在民间存活的各种社会因素和技艺性的生产过程,以真实而可触的方式,改变了从理论到理论的知识性解读,实现了由理论——实践——思考的思维过程。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性,如民歌、版画、舞蹈、戏曲、节庆风俗等都可以进入社会教育序列,丰富其形式,吸引着不同情感、意识、价值观的大众。毕竟“从博物馆为社会发展服务而言,只有精心打造既具有传播力强,又具有先进的教育服务理念,鲜明的教育服务特色,卓越的教育服务艺术,优秀的教育服务技术等内涵特征的教育服务活动品牌,才能实现博物馆资源利用社会化,并不断获得教育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作者:王志芳 单位:山西博物院


    更多市场营销论文详细信息: 博物馆社会教育思路探究(2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scyx/175252.html

    相关专题:微生物类杂志 企业swot分析优势


    上一篇: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项目技能大赛论述
    下一篇: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