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区概况
丽江老君山地处滇西北四州(市)的四县交界处,即丽江市玉龙县、大理州剑川县、怒江州兰坪县、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地理坐标为北纬26°35′~27°05′,东经99°33′~00°11′之间,东西长63km,南北长56km,海拔范围1800m~4500m。包括丽江市玉龙县的太安乡、九河乡、石头乡、石鼓镇和拉市乡5个乡镇,总面积1968.81km2。老君山示范区处于金沙江与澜沧江之间,属“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的核心部位,是滇西北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核心区域。区内森林覆盖率近77%,含有多种植被类型,包括高山、亚高山森林、草甸自然生态系统的老君山片区和以高原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为主的拉市海片区。老君山分布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68种,是国家I级保护动物、世界珍稀濒危物种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bieti)的主要栖息地之一,也是滇西北少数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存相对完好的地方之一;拉市海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分布有国家I级保护鸟类黑鹳(Ciconianigra)、中华秋沙鸭(Mergussquamatus)、黑颈鹤(Crusnigricollis)等重要物种。老君山示范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生态功能区,不仅保护与洪水控制相关的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等关键生态功能,而且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增加碳吸收等全球环境效益,以及实现科学地利用土地、提高当地民众生态文明意识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功能。示范区内分布有纳西、白、汉、傈僳、普米、彝、藏等多种民族,是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包括过度林下资源采集、陡坡地耕作、旅游无序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保护物种构成持续压力和威胁,局部生态系统功能出现退化趋势。
2老君山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作用及管理手段
Grumbine从管理角度总结出生态系统管理定义中的10条共性原则:即等级性(hierarchicalcontext)、生态边界(ecologicalboundaries)、生态完整性(ecologicalintegrity)、数据收集(datacollection)、监测(monitoring)、适应性管理(adaptivemanagement)、机构间合作(interagenceycooperation)、组织变动(organizationalchange)、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类价值观(values)[4]。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提出的10多种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3],反映了生态系统管理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完整性、多目标性和灵活性。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的系统,生态系统管理必须从足够的时空角度出发,考虑管理的范围和内容是否足够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考虑管理的目标是否能同时满足社会和生态需要,考虑管理的方式是否能适应不同的情景。因此,生态系统管理可理解为创立一种跨越部门、行业或区域的综合管理框架,确保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以达到创造和实现多元惠益[6]。老君山是一个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区域,涉及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综合生态系统管理试图在加强不同利益相关者活动的协调上进行探索,以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基于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和上述原则,示范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可理解为:它是一种生态系统管理策略和管理方式,要求恰当地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采取更加平衡而不是顾此失彼的发展战略,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社会、生态等手段,建立广泛合作和多方参与的管理机制,制定长期和科学的管理规划,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控制生态系功能退化,减少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威胁,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生态系统功能保护和恢复方面,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作用表现为:(1)运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模型和规划等策略,确保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以及在管理上的战略性和宏观计划性,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2)运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机制,实现各资源管理部门的科学合作与配合,发挥出综合管理整体优势;(3)运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监测评估系统,及时监测各类生态系统的变化,为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示范区内可采用的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手段包括:(1)法律手段:从综合管理的角度,对示范区内现有法律法规及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关完善建议,以更有效的指导和规范管理。(2)行政手段:建立起示范区综合协调管理机制,界定各个部门职责与协调合作机制和方式,并通过实践运行对其进行完善。(3)经济手段:结合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开展替代生计开发,包括生态旅游开发、替代性经济作物和林木推广、畜牧业发展等,综合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4)社会手段:开展保护自然生态和环境的公共意识教育,在社区开展替代生计、生态旅游以及相关项目的培训活动,提高社区民众的教育水平、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5)生态手段:通过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方案的制定,在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内让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按其自身规律自我恢复和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3老君山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现状及模型研究
3.1老君山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现状
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完整性客观上需要管理的综合性和协调性。老君山区域与我国的国情和行政体制一致,其生态系统管理模式仍然存在分散、不系统的问题。综合管理的理念虽然正逐渐为管理层所接受,但缺乏制度层面的建设,有关生态管理制度的规定仍然呈现同一个生态系统的要素与要素之间、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处于纵向、分割、相对独立的态势。主要表现为:(1)缺乏综合协调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制度仍然是以单一环境要素为基础的管理体系。在制度层面的建设上,虽然也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不可分割性,但仍然缺乏可操作的、体现多部门协调的、不同利益群体参与的综合管理制度规定,影响了生态系统管理效能的发挥。(2)缺乏统筹保护与发展的综合规划。区域涉及保护的决策之外等现象。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地方政府和当地社区农户在旅游资源利用方面进行经营权隐形争夺,以及在资源开发利用上体现的急功近利思想,在资源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利益失衡的现象。不少具有保护价值的区域属于当地社区集体所有,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块常常被置于各种土地利用的板块之中,而对各种土地使用权的所有者对保护区域的权限缺乏制度上的规定或约束,致使难以对保护区实施有效保护的局面。(4)生态补偿机制没有建立。随着示范区保护力度加大,自然资源保护和当地居民间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冲突也越来越大,但是环境政策中的生态补偿力度明显不足。尽管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应政策,诸如野生动物肇事补偿、人鸟冲突的生态补偿等,但是由于补偿方式不适和补偿额度有限,不能完全弥补居民的损失。(5)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仍然不足。拉市海周边村民开展骑马观光旅游,但骑马场大多沿拉市海湖滨而建,马匹缺乏管理,对湖滨带湿地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同时也直接威胁拉市海水体。老君山具有丰富野生菌类资源,经济价值高,周围村民大量上山采集菌子,并且不分大小,严重威胁菌类更新,造成资源巨大破坏。(6)政策方案中缺乏监测体系。从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来看,自然资源管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保护行为,而且需要照顾到社区的发展权益,二者既矛盾又统一。由于缺乏监测体系,环境政策方案很难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
3.2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模型研究
3.2.1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是一种跨部门、跨区域、多元主体参与的系统管理,它涵盖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管理中应与发展的相关规划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流域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地规划等,但现有规划通常由各部门完成,往往对于利益相关者考虑不够,或利益相关者参与不够,缺乏强有力的在专项规划之上的统筹保护与发展的综合规划。(3)资源产权体系不健全,导致一系列管理问题出现。当前,我国物权立法总体滞后,环境资源产权体系没有建立,资源管理操作层次上的规则也不健全,因此出现国有资源“只用不管”,恣意占用;社区资源“管而不能用”,拥有者被排除在资源利用和保护反映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根据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中的角色定位不同,示范区利益相关者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利益相关者、战略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1)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当地村民、游客、公司企业和当地学校。当地村民是综合生态管理的实践主体和受益者,游客、公司企业和学校则是参与者和受益者。(2)战略利益相关者,包括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非政府组织(NGO)。示范区所在乡镇政府部门是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调控者和执行主体;相关职能部门是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监督主体和协助者;NGO则是综合生态系统管理项目的主要协助者。(3)边缘利益相关者,包括外来务工者和周边乡镇,是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间接受益者[7](图1)。不同利益相关者对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需求见图2。3.2.2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模型构建围绕生态系统管理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从法律、行政、经济、社会和生态手段五个方面,构建老君山示范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模型(图2)。图2所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模型可概括为(图3)。(1)管理机构:建立起生态系统综合协调管理机构。(2)制度、机制层面: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机构的协调下,建立健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协调机制和制度。采用公众监督、媒介监督、专家监督、非政府监督等多种形式,监督示范区管理行为。通过加强村规民约制度和社区共管制度建设,从基层水平推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实施。(3)管理规划或计划层面:制定综合生态系统管理规划,指导和规划生态系统管理行为;优化示范区空间发展战略布局;开发生态功能保护与替代生计计划和项目,包括保护区建设、替代生计开发、项目综合协调优化计划等,保障各利益相关群体参与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中来。(4)支撑体系,开展公众意识教育和项目宣传推广,提高各利益相关者公众参与和生态保护意识;建设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监测评估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科学管理和评估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成效。
4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模型应用
4.1空间规划管理
老君山地区涉及“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范围。在老君山建立保护区的构想经历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的不同阶段,最终以国家公园的形式得以确立。这一过程也反映了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诉求和博弈。从IUCN对保护地类型的分级来看,国家公园属第二类保护地类型,其保护严格程度不及自然保护区,也不适用于我国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为更好地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结果,将示范区划分为生物多样性和景观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山地生态农业、林业及畜牧业发展区、河谷平坝生态农业建设区、城镇发展与旅游服务保障区等不同生态功能区。同时,依据区域生态敏感性和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估结果,把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划定为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通过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项目的实施,让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按其自身规律自我恢复和发展,满足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的需求;在河谷及平坝区等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内集聚社区人口,并开发生态产业,提高社区经济发展水平(表1)。示范区生态系统综合管理采用领导小组协调机制及属地管理中的“3+2”、“3+3”二级协调管理机制。综合生态系统管理领导小组协调机构由示范区所在地县级及以上政府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作为最直接的利益相关方,示范区属地所辖5个乡镇、玉龙县林业局、老君山管理委员会、拉市海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职能部门及GEF丽江项目办公室等,分别组建“2+2”(丽江项目办公室+拉市海保护区管理局+玉龙县林业局+拉市乡、太安乡)和“2+3”(丽江项目办公室+老君山管理委员会+玉龙县林业局+石鼓镇、石头乡、九河乡)二级协调机构。凡涉及职责交叉和利益冲突的重大事项由“2+2”或“2+3”进行协调,按照“集体讨论、协商一致”的原则,采取定期联席会议的形式进行会商或会签。联席会议协调不成的由综合生态系统管理领导小组进行解决。
4.2生态系统监测评估
监测评估是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完善的监测体系可以帮助管理者找出资源保护和资源利用之间的平衡点,可以定性或定量反映自然资源目前的状态、当前的资源利用方式是否威胁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以及资源还有多大程度可以开发,在哪些方面多大程度需要加强保护。此外,根据监测结果,政策主体可以判定示范区环境政策的实施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哪些政策需要调整或修改。老君山示范区监测评估指标见表2。老君山示范项目监测评估结果表明[7]:通过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示范和实践,与2005年相比,老君山滇金丝猴的栖息生境连通度指数增加,拉市海越冬水禽数量增加了近25%,达到10万只;示范区水源调节能力提高了1609.5×104m3,平均提高80.71m3/hm2;土壤保持能力提高了5694.7×104t,平均提高了278.21t·hm-2·a-1;计算碳减排效应在内的总碳汇效益增加了3.2×104t。项目区五个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13.8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40%。在生态旅游替代生计开发比较成功的拉市乡,参与旅游经营的农户数增加190%,户均收入由2006年的2000元增加到4638元,增加131.9%。在生态旅游综合效应的拉动下,传统生计特别是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的传统生计(如传统种植、渔业)正逐渐衰落,新兴的、附加值更高的替代生计如生态旅游和特色林果种植业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生计。
作者:余艳红 吴学灿 杨张 宋福强 单位: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云南省高原湖泊流域污染过程与管理重点实验室 丽江市环境保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