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各族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民俗文化,早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极具民族特色,体现着民族发展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民俗文化体现了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图书馆不但是发掘民间文化、保护文献信息、宣传文化知识的主要执行者,同时更是民俗文化最好的传承者和保护者。如何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让图书馆成为传承和保护的主要角色,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为我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做出应有的贡献,是图书馆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民俗文化概述
民俗文化是我国非物质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历史的最好见证和真实记载,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民俗文化充分代表了普通百姓的物质和精神的文化意识。它依附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具有集体性、普遍性和传承性。如:我们的春节贴对联、元宵节闹花灯、中秋赏月、端午节吃粽子等等这些,都是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说到底,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不但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其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只要有人们的活动就有民俗存在,在生产中有劳动民俗、日常生活中有符合道德伦理的生活民俗、婚丧嫁娶民俗,还有民间文学、歌舞、宗教礼仪等等都是民俗文化,所谓“十里不同风”就是指民俗文化涉及的领域广泛,种类繁多,而且民俗还极具地域性,如:贵州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花炮节,举行的日期就不同,是正月初三,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节也叫“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等助兴。
二、我国民俗文化保护现状
一直以来国家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非常重视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已经上升到法律法规保护范畴之内,云南、贵州两省已经率先颁布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全国人大正在酝酿制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民俗文化是非物质遗产,因此涉及的非物质遗产相关法律法规同样适用于民俗文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等,这些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国家把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在贵州省《民俗保护条例》中就明确规定了:“具有学术、史料、艺术价值的手稿、经卷、典籍、文献、契约、谱牒、碑碣、楹联等属于民俗文化,鼓励以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为目的的文学艺术创作活动,有重点、有选择地做好民族民间原始文献、典籍、戏剧、音乐等的记录、翻译、校订、出版、研究和开发利用等工作”。
为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贵州各地每年都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节,如清镇的生态民俗文化节、剑河“七月半”民俗文化节、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等等。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的加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现代文化传播速度之快,都影响到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些老艺人人衰艺绝、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艺失传掺假等现状层出不穷,即便是幸存的年画、皮影、剪纸等经典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也已日渐衰落。这些民俗文化遗产渐渐面临被都市文化吞噬的危险,传统民俗文化生存、发展的空间逐渐缩小,特别是传统民俗的消失和濒临消失,对于传承有价值的民俗是个极大冲击,因此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已经迫在眉睫。
三、图书馆在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角色分析
图书馆的职能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相吻合,对涉及民俗文化的图书、原始文献、经卷、楹联、年画、皮影、剪纸等的搜集、整理、保护工作正是对民俗文化最好的传承和保护,因此图书馆既是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又是保护者。
(一)图书馆是民俗文化的保护者
图书馆是最重要的保存人类知识、传承人类文明资料的服务机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将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凭据,对民俗文化的发掘、传承与保护是图书馆工作的一部分,图书馆对馆藏破损文献资料档案进行抢救、修复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对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一种保护。有效的对民俗文化资源加以保护、最大限度地延长民俗文化图书、文献资料的寿命,不但为信息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保障,而且还保护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图书馆大量的古籍图书,为我们更好的研究民俗文化提供了可靠的文献资料,相关部门通过这些文献资料查找民俗文化的起源、作用、方式等,为研究民族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俗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强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作为保存人类知识机构的图书馆该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对民俗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可以以各类图书馆为平台,尽可能搜集各类民俗资料,行成系列,使之能生动的展示可观众。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在大学生中培养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发动学生收集本地域的民俗资料,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公共图书馆可以开展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方面的讲座,使公众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二)图书馆是民俗文化的传承者
民俗文化的最好传承方式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民俗,遵从并使用民俗,而图书馆正是人们答疑解惑的最好老师。图书馆可积极利用现有馆藏特色资料和优势,向各地同类馆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民族文化资源交流。积极举办参与各种类型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为各地之间,各民族之间提供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的平台。通过阅读图书加深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了解,通过图书馆对民俗文化进行宣传,从而改变自然传承的方式,更加灵活的保护民俗文化。图书馆是文化传播的窗口,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可以通过文本记录、录音,录像、数字化等多种手段进行,这样就可以使抽象的民俗文化通过图书馆窗口向世人展示。图书馆的专业档案管理人员,一方面可以对民俗文献档案资料妥善保管,另一方面可以为更多的读者讲解文献资料信息中涉及的民俗文化,使人们对非物质遗产更加了解,从而很好的传承下去。
(三)图书馆在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分析
图书馆在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承担着收藏、展示、研究、传习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职能,而最好的保护莫过于是大力地将民俗文化传承下去,如:贵州省图书馆对贵州众多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图书馆14个主要机构中,涉及非物质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相关机构有:典藏借阅部、历史文献部、研究辅导部以及贵州省古籍保护中心,同时还是全省地方文献收藏中心,较完整地收藏了自清代以来的各种地方文献,为全省最具研究价值、收录范围和品种最多的地方文献收藏地。这些地方文献中记载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保护好这些地方文献就是在保护民俗文化,而通过图书馆将这些地方文献让更多的读者熟知,这就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可见图书馆在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四、结语
民俗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劳动人民热爱生活、追求生材料管理论文活最好的见证,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保护民俗文化,并将民俗文化传承发扬下去,在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的进程中充当最重要的角色。
作者:曾纪钰 覃忠跃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