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市场营销 >

质量管理的六三法则

一、在命题技巧上要坚持“三化”

1.优化命题程序多年的中考命题实践,我们一般都遵循以下命题程序:制定考试文件→出台学科考试说明→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现状→调研测试及分析→命题人员集结(学习保密要求、学习课标、把握教材)→编制双向细目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要求、考查方式等)→整体设计试卷→独立研发试题→小组讨论组卷→试题审校→试卷质量自评→试卷印刷→考试→阅卷指导→试卷分析与评估。其中,调研测试制度的建立是确保命题质量的关键。严格按中考要求组织命题测试,抽取部分学校的部分学生参加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认真分析,一是进一步了解实际教学水平,二是及时调整命题难度、区分度和试卷结构,三是为直接命题的教师提供参照。2.细化命题依据双向细目表是命题最常用的分析工具和设计方案,是命题的整体设计、学科研发试题的基本依据,是命题过程必须遵循的。一份科学的双向细目表,在命题中能发挥“三个确保”,即确保覆盖面,确保不偏离考试目标层次要求,确保不出怪题、偏题。要使双向细目表更具科学性,首先,要明确编制的依据。就中考的双向细目表而言,必须严格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和本市中考方案及学科考试说明,结合全市初中学科教学实际,兼顾城乡差异。其次,要准确确定其考察目标。从认知要求的角度确保命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将考察目标从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修订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六个层次。第三,要合理确定“命题范围”。要保证测试范围与标准范围一致、不超标,试题涉及的内容就不能超出考试范围。大规模考试对所有教师教学具有极强的引导作用,高质量的试卷才能发挥正确导向,因此,我们不能忽略“命题范围”考量。第四,题量要合理,分布要均衡。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均衡测试题目,变“考什么就教什么”为“教什么就考什么”,有助于教师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第五,命题价值取向应与课程标准所追求的价值观保持一致。高质量的题目不仅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这是因为在应答过程中,学生还将感受到题目内在的意义。第六,难度的适切性。这是因为课程标准和考试标准虽然是底线,但教育拒绝平均化,追求卓越,基于标准的评价关注的是高水平而又可以达到的标准。3.强化试题原创为了提高教师命题的原创性,我们一是要选择新颖的命题素材,命题素材要具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张力。联系实际,突出学科知识与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密切联系,注重从日常生活的常见现象中选择试题素材,体现从生活走进学科、从学科走进社会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关心人类面临的与所学学科知识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二是要求命题的切入角度新、立意新。为了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设计试题情境时,命题教师要善于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引题、以实际问题立意,从现实生活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取材,渗透人文情感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在选好材料的前提下,对材料进行恰当的删改,依据考点和学情进行立意创作。三是试题设计的有效性。对于一个试题,如果它预设的考查目标是合理的,本身也具有科学性,那么我们自然很关心该试题能否完成命题者事先制定的考查目标。如果不能完成,则说明试题在有效性上出了问题。通常以下几个方面会导致试题的有效性降低:题型选择不当影响有效性,小题大做导致题目的考查价值与分值不等效,对核心知识处理和把握不当导致试题内容与考查目标之间发生了偏移,问题设计和提问方式不够完善影响有效性,命题者的意图不能通过多数考生的解答而实现,其他领域专业词汇的过量使用的影响等。四是有效设置试题的难度。试题的难度直接影响到考试的难度,考试难度的控制,实质上就是对考试平均分数的控制。课程考试的结果应能使大部分学生达到及格以上的成绩,少数人达到优秀,也应有一部分人不及格。这种成绩分布是合理的,既有利于竞争,符合实际情况,又可防止分数贬值。影响试题难度的主要因素有:知识点的多少;知识目标层次的高低;解题距的长短;思维量的多少;问题及背景的熟悉程度(创新与实践性问题);题目条件表述的复杂程度;题目条件表述的隐蔽性;解答题目时涉及的心智技能;对表达水平的要求等。控制试题难度的常用方法有改变题型、具体化与形式化、增加或减少铺垫、增加或减少限制条件等。五是要克服原创性命题的几个误区。(1)为题干而题干。有的题干信息与选项不匹配,关联不大,或联系不紧密,没有为解题提供有效信息,题干变成摆设,解题时一点也用不上;有的题干很长,但从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有效关键信息却很少,甚至没有一点,题干对解决的问题指向不明、聚焦不强,对解决问题帮助不大;总题干与支题干关联度不大,总题干的作用变得可有可无。(2)为情境而情境。不管情境与要考查的知识是否有联系,硬添一个热点时事背景或情景,实际上并没有起到联系学科或学生实际的作用。情境归情境,解题时一点也用不上。(3)本末倒置。题目盲目追求新颖和创新,只着眼于支离破碎的支节问题、小节问题,而忽视对学科主干知识、核心知识的考查,易导致偏题、怪题等。(4)命题者对各种题型的功能认识不足。如:单选题,是一种较好地考查知识面的题型,它可以把要考查的知识点进行较好地展开,合理地分布和布局,是保证试卷覆盖面的重要题型。有些教师命题时,选择题设计的选项不科学,没有考虑知识点的展开与选项之间的对等性、迷惑性和有效性,有随意凑数的感觉。

二、在选题组卷时要坚持“三对照”

一是对照《考标》、《课标》和双向细目表的要求,讨论试题与这些命题依据是否相符,不选超标的题,不选考点重复的题,不选有争议的题,不选近年的陈题,不选不严谨的题,不选偏题、怪题,不选题干不简约的题,不选阅读量不适切的题。确保试题对考点的覆盖面不少于80%,确保试题设计与其要达到的考查目标一致。二是对照教材表述及教学要求,检查试题表述是否严谨、科学,检查图表、数据、文字材料是否有误,检查试题是否有歧义,检查材料的真实性、时代性和代表性。选新颖的、简约的、表述准确的、无歧义的、有教育意义的题,选符合大多学生认知习惯与风格的题,确保试题内容与结构科学,题意明确、无歧义,试题表述准确、规范。三是对照原型题和原始材料,凸显试卷的创新点。试题一般分为常规试题、改编试题和创新试题三类。要凸显试卷的创新点,就要多用改编试题和创新试题,少用常规试题。改编试题是对已有的题目进行改造,使之从形式上、考查功能上发生改变,成为一道不同的试题。对原型题进行改编,是命题常用的一种方法,常见做法有:设置新的问题情景、转换题型、重组整合和改变立意等。教材中的原型题一般都很经典,是命题的重要资源。为了引导一线教师用好、教好教材,发挥教材在考试复习中的导向作用和典型示范作用,我们要求命题教师改编和原创试题时,要大量利用教材中的原型题,直接选用或稍做变形,从中挖掘和组合并升华形成具有新意的试题。这些试题来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既让考生处处能见到教材中题目的影子,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让“抓纲务本”的学生和老师占到优势,又能有效地避免“题海战术”、发挥良好的导向功能。相对于常规试题和改编试题而言,试题创新更有价值和挑战性。根据选取的考查内容,按照考查的要求,选取合适的素材,打破常规形成的原创试题,即创新题。创新题的突出特征是“打破常规,出人意料但又合乎情理”。各地中考试卷中的创新试题,主要体现出背景新、素材新、组合新、设问新和立意新等特点。试题创新的方法很多,但要注意:创新是手段,考查学科重要知识、技能与方法才是核心,不可本末倒置。在求新、求变的同时,要确保试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在打磨试题时要坚持“三个结合”

在选题组卷形成试卷初稿后,对每道试题仔细打磨推敲是十分重要的一道环节。磨题时要反复地读题,反复推敲问题情境是否交代清楚,表达是否简练、通俗易懂,是否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磨题时必须坚持读题、做题、改题相结合,反复读题干,反复做题,反复修改,力求题干简约、指向明确,答案严谨、无歧义。坚持命题人员独立思考与小组充分讨论相结合,不搞一言堂,不做无准备发言,要形成一致意见。坚持不厌其烦与短时搁置相结合,磨题是一个细活,需要命题者的耐心,磨题过程要不厌其烦。具体而言,磨题时要特别考虑以下问题。1.试题考查的重心是否与课标、教材一致,难度设置是否合理要着重考虑试题是否完全依据课程标准,有没有打“擦边球”的情况,是否与《双向细目表》列出的知识点与能力点保持了一致。除了关注整个试题的合格标准和整体难度外,还要审查每个小题的难度预设,关注整个试题的难度结构是不是有利于考生正常发挥。2.题干是否简约试题的文字阅读量是否适宜。题干语言是否经过了认真的锤炼,试题的表述方式是否适用于所有考生,语言是否简洁、连贯、无歧义,题干的文字叙述是命题人自己拟定还是选用教材中的现成实例和措词,要尽可能使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词汇。试题的插图是不是准确清晰,图形是不是美观,能不能给考生的视觉带来舒适感,插图位置是否正确。重新审视试题给予的情境是否充分,问题提出的角度是否自然、无歧义。3.避免选择重题、陈题避免重题,既要注意不同试题之间不能重复、类似或者有相互提示的现象出现,又要注意试题的各个小题之间相对独立,不重复、不交叉。避免陈题,凡是曾使用过的题目都必须回避。4.试题的答案是否正确,评分说明是否规范。试题答案不能存在争议选择题的选项是否有意义、有无歧义、有无重叠和有无暗示,答案是不是唯一;填充题空白处所填的是不是关键性的内容或字眼,答案的简洁程度是不是可以用一个词语、符号、数字等来表示,一道填充题中的空白处是不是过多,填充的留空要一致,避免长短不一造成暗示。为方便主观性试题评分,减少评分误差,评分标准应规定每一道题中每一个问题(或步骤、观点)的分值,一般只要观点对就可以给分,不能因叙述或解答的顺序不同而扣分。

四、在审核试卷时做好“三个分析”

首先,要分析试卷的效度。效度包括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预测效度。一般来说,效度评价是指试卷(题)能较好地体现学科课程标准,以学段内的知识、技能为基准,使考查内容有较好的代表性,关注试卷的结构、题型、试题呈现梯度,关注试卷(题)阅读量、评分标准和题型使用的合理性,关注试卷(题)语言、图形、文字是否符合学生特点,关注试题背景的公平性,同时要关注试题能力考查的多样性,合理使用开放型、应用型、综合型试题的功能。效度高的试卷,能够较准确地测试出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真实度,它具有以下特点: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测量;选用的题型使用得当,发挥了该题型的功能;试题陈述无科学性错误;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合理,体现开放性试题本意;知识点源于课程标准,抓住课程标准中的实质性内容,而不拘泥于教材;不偏、不旧,涉及的问题具有同质性。总之,效度高的试卷,要确保无知识性错误、无文字错误、无标点错误、无符号错误、无图形错误,题型分配合理,图表绘制规范,试题语言准确,题干表述精练,试题文字量适度。其次,要分析试卷的信度。信度就是指考试的可靠性,考试结果的可信程度。信度高的试题很少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对不同学生的多次测试都会产生相对稳定和一致的测试结果。一般来说,信度评价要分析试卷的呈现形式,关注试卷的语言、图形、文字与学生年龄特点的一致性,学生答题时阅读量、书写量的大小合理。要分析试题选择的载体,关注题目所选择背景材料的公平性。要分析评分标准设计,关注试卷拟定的评分标准具体、明确、可操作性,是否易于评卷者掌握和操作。要分析题目解答,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缓解学生的考试紧张心理,关注试题是否叙述准确、简明,是否方便学生理解题意,是否有效地控制非智力因素导致学生得分差异。要分析整卷设计,关注是否适当增加题目的可选择性,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地发挥水平。再次,要分析试卷的区分度。具有良好区分度的试题组成的试卷,实际水平高的学生得分较高,实际水平低的学生则得分较低。具有良好区分度的试卷,每道试题都具有适当的、较稳定的区分度。考试区分度的分析,一要关注试卷区分度的起点,二要关注全卷区分度的结构,三要关注试卷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四要关注题目的难度梯度设置是否恰当,五要关注题目区分度的有效性、公平性,六要关注对重点知识掌握和能力水平的区分是否突出。最后,要关注试题赋分合理性,试题的赋分应与其考查的层次、难度及学生答题时的付出相对应。同类试题内部、不同类试题之间的赋分要统一规划、经过比较、权衡,做到赋分合理。

五、在校对试卷时要坚持“三个并重”

校对以猎错改错为基本职责,仔细校对,是确保命题质量的最后一道工序。试卷常见差错有:文字差错、词语差错、语法错误(包括词法错误和句法错误)、数字使用差错、标点符号使用差错、量和单位使用差错、版面格式错误、事实性错误、知识性错误、政治性错误等。为了消除上述差错,我们对中考试卷的校对始终坚持“三个并重”。一是三校一读与对片相结合,校对与审题并重。把校对的过程当作再次审题、磨题、消灭误差的过程,不能只校不审。二是集体交叉与责任校对相结合,校题与解题并重。一人为主朗读试题,同组教师听题,集体交叉校对,避免一人包校的知识局限和“熟能生错”的弊端,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灭差错。同时,集体交叉校对还可以有效地相互检查、相互监督,后校次实际上是对前校次的质量检查。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消灭误差,在批阅过程中校正、修正、补充答案。三是质疑与排疑相结合,校点与校面并重。从整卷、整段材料到每个小单题乃至每个标点符号都要反复核对,消灭差错。以上考试命题质量管理的“六三”法则,既要求命题教师坚持“五心”,即命题时潜心,选题时精心,磨题时耐心,审题时专心,校对时细心;也要求命题质量监管者具备“四不”,即不厌烦、不畏难、不懈怠、不想当然。只有二者的紧密配合才能保证命题质量的较高水准。我们在多年的考试命题实践中,归结出这一考试命青海职称题质量管理的“六三”法则,以期对提高中小学考试命题质量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金华 单位:湖南省岳阳市教科院


    更多市场营销论文详细信息: 质量管理的六三法则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scyx/158528.html

    相关专题: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 天津市滨海新区邮编


    上一篇:无线通信系统的实用性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