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重能力培养
1.注重能动性针对不少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的现状,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被动→主动、消极→积极、他律→自律。以本人带的052班为例,通过大一的实践,该班已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学生踊跃参加各项课外活动,不但整体成绩在全系遥遥领先,而且班级个人的成绩排名互相攀升,这是大家你追我赶、相互比着学的结果。大家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共识: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大幅度地提升自己,必须进行超越自我的锻炼。这种竞争意识的形成及主动参与能力的逐渐提高,对于加快学生成才和以后适应社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2.注重独立性许多学生死记硬背、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不强,工作无创意;另外,抄袭抹杀创造性。所以老师一定要学生独立完成各项任务,并严禁抄袭。3.注重实用性在进行专业授课时,要结合规范,注重与实践的结合,这样的毕业生出来工作,上手快。4.注重挫折训练目前大学生不愿吃苦,害怕失败,经受不起打击。老师要注重对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培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失败观。苏轼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要经得起失败和挫折,在失败和挫折中成长。5.注重专门的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应用想象力,让他们创造性地完成一些工作;训练他们对各种问题的洞察力,可采取事前分析,事后对比的方法,多次练习,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会迅速得到提高。6.通过考研树立新的学习目标现在大学生多少有些心浮气躁,而考研是一段奋斗与艰辛并存、欢笑与泪水同在的如歌岁月,经此磨砺,每年我都积极鼓励学生考研。在他们迷茫和退却的时候,我及时鼓励,重要的是考研的历练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成功了,很好,失败了,其在知识系统化、综合素质的提升、毅力的磨炼等方面的收获也是很丰厚的。
二、创造性教学管理体系
1.转变教学理念创造性教学代表了新型教育观念:课堂教学不惟“灌输”;传授知识不惟课本;评价学生不惟分数;培养人才面向世界。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重启发、重思考、重辩论、重多元的教育方法;扩大教室,拓宽学生视野;增加课外学习活动,延伸课堂学习;结合科研;成立学习研讨小组等。
三、创造性教学评价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创造性教学应有相应的教学评价:①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学评价的改革应以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教师能动性的发挥。评价标准全院公开,并根据情况不断完善。1.教学水平的评价创造性教学是充满艺术性的教学,需要具有优良教育素养的创造型教师,能把教学安排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不断赋予教材以新意和活力。教师自己本身要有创造力,有强烈的求知欲;努力设法形成有高创造性的班集体;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2.学习效果的评价评价标准应当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具有可比性和创新性;坚持正面评价为主,允许失败;考核成绩体现能力,标准公开,注重实践,以实用为导向。
四、创新教育效果简介
1.成绩和能力大幅提高以班级为单位,主要以班主任为实施者。首先是创新理念的领悟;再用创造性教学去实践。通过对淮海工学院土木052班、土木062班、土木071班、土木084班等几个班的创新教育实践,他们在学风、成绩、获奖人数、考研人数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提升较快。其中土木052班、土木071班获得“江苏省优秀班集体”称号。2.课堂教学效果较好采用创新性教学,主要的效果有:①学生的积极性较高;②综合能力提高较快;③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④成绩明显提高。3.毕业设计做得较好实施创新性指导的毕业设计质量明显提高,学生感觉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学得多、锻炼得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大幅提高。4.毕业后的发展较好以本人带的052班为例,全班44人,读研9人;村官1人,报纸曾专题报道其带头致富事迹;事业单位4人;私人老板3人,其余27人均在大中型企业中。该班学生信心足、敢于闯、提升快。四年创新教育的效果于毕业后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五、结语
在20世纪中期,中、美学者考察两国的教育情况,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刻苦用功得多,预测几十年后,中国的教育将远超美国,现在来看,两国学者的预言都错了。2011年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员维韦克•瓦德瓦认为,美国的教育“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他说,在中国和印度这种国家里长大的孩子往往认为教育就是一切,教育能把人分为“成功和挨饿”两种。他们从早年起就非常用功。相较而言美国孩子轻松很多,他们的家庭作业不如中、印两国孩子的多,能将大量时间用于玩游戏、网上社交中,还会花去大量时间组织聚会。相反,这些活动令美国的孩子在参加工作时具备了更多优势,包括创新能力等等。他表示,“尽管中国和印度每年毕业的工程师数目都比美国多得多,但是他们却并不能适应工程师的工作,工厂往往还要花费大量的钱对他们再次进行培训”。确实,我国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大多是只求正确、规规矩矩而缺乏创造活力的高分低能与畸形之才。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迅猛崛起,均得益于创新的推动。作为老师,要看到这种危机感,要奋力直追,把教育创新作为我们永恒的追求和人生最大的快乐,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作者:张永宏 单位:高公略淮海工学院土木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