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市场营销 >

丽江古城的旅游文化

一、丽江古城旅游文化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第一,在经济改革与扩大群众财产性收入的现实背景下,出现了古城人口“置换”现象。人群“置换”导致文化主体性精神的转换与发展主体文化产业的背离。随着房产政策改革的推进与房地产产业的兴起,许多古城原住民在新城区建设或购买了住房并从古城搬出。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中包含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也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和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这样,一部分古城居民把房屋的所有权转让出去——出售,也有居民转让了房屋的使用权——出租,致使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古城。1986年底,丽江古城有居民4269户15279人;到1999年底,已有1527户5001人迁出古城。13年间,已有35.77%的居民户、32.73%的人口迁离古城。在不断有人迁离古城的同时,也不断有人迁入古城,从1987年至1999年的13年间,累计有1350户4051人迁入古城。迁走的大部分是纳西族的古城本土居民,而迁入的大部分是外来的经商务工者。这样大批量的古城人口的迁入与迁出,使古城的居民呈现出“非本土化”、“非民族化”特征,也使古城的民族文化、本土文化大量地被“外来文化”置换。丽江古城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文化性内涵是其旅游文化产业的灵魂。而人群置换带来的文化精神置换与古城极具魅力的主体民族纳西族文化精神产生冲突,相互背离,不利于发展独具特色的丽江古城主体性文化产业。

第二,在文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古城人们的语言、衣物、居住、娱乐、人际交往、文化、审美观等均呈现汉化、潮流化特征。

丽江古城感性化的存在特征消减。地方文化个性化特征逐渐消失、吸引审美注意力的外在特质减弱与做大旅游文化产业之间出现内部背离。丽江古城的纳西人已普遍讲汉话,着汉装。对部分开展双语教学的大研镇兴仁小学1—6年级12个班76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听得懂纳西话的占44%,会说纳西话的占23.7%,约有90%的家庭父母与孩子讲汉语,只有40%甚至更少的老年妇女穿或只局部穿纳西服装。原住民不在古城居住,居住在古城的更多的是商家、务工者和游客。今天已很难看见纳西老奶奶在古巷中悠闲散步的身影和养鸟人闲雅的聚会。随着旅游模式由游览观光向休闲度假转换,游客由古城“外在者”转变为“内在者”,游客为获得“亲在”体验大量涌入古城住宿,古城内充斥着各种声音各种意识的混杂,亘古不变的唯有小桥、流水、建筑。在这种流变中,古城不再是纳西人生活、创造的家园。主体人群流失,与主体文化相关的感性审美特征在消减,审美价值也随之减弱。而旅游业是典型的注意力产业,丽江古城稀有的感性存在方式是吸引公众注意力最强大的文化资源,这种存在方式外在而感性地体现在纳西人的纳西语、东巴文、篝火打跳与纳西阿妹的“披星戴月”上,它只和纳西人在一起,和纳西人的生活在一起,而这一切正在慢慢消逝。

第三,丽江古城的个别开发手段与文化保护和传承产生了背离。

丽江古城中与崎岖的地势巧妙结合的建筑物、商业店铺和民居住宅混合在一起,这种混合使得古城成为一个美好的生活和工作地区。对于自由职业者、艺术家、商人、上年纪的市民等来说,这种充满活力的环境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令人激动的家园。丽江古城这一家园具有人类性意义,也正因此丽江古城令人神往。但旅游者在对丽江古城进行审美的过程中出现审美经验相似的感受,意味着在丽江古城的开发中出现了较多借鉴与雷同的成分。而太多的一致性经验会导致审美厌倦。许多人觉得丽江像北京的后海。“到了丽江在古城里中心找了一家客栈住下,发现丽江的确名不虚传,古城内小桥流水,各式阁楼错落不一,各种商品小店琳琅满目,有些地方跟北京的后海很像。漫步古城,能领略到‘家家溪水绕户转,户户垂杨赛江南’的独特古城风貌;游四方街,能欣赏到纳西古乐。晚上古城内的酒吧很有当地特色,气氛都不错,”[1]。杨福泉老师也在博客中提到:“一些外地商人租了丽江古城的纳西民居后,有不少庭院装修成了某种江南或外省的‘古典风格’,雕梁画栋都与丽江建筑文化的本土特色相去甚远,有的还在庭院里开辟了水塘,上面搭上木桥等,按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原真性’的原则,这样的大动干戈装修显然是不符合这种保护原则的”[2]在丽江古城“遗产与旅游互动共赢”的发展模式中,开发手段的选用至关重要。丽江古城不能成为别的城市的影子,建设丽江古城是手段更是目的,因手段的随意性、偏离本地文化主体性而使古城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其保护独特文化目的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第四,不同文化群体标准下丽江古城的文化形态阐释与丽江古城文化原态之间出现背离。丽江古城正在被一个个新的审美理解和阐释所建构,“小巴黎”、“艳遇之都”、“柔软时光”等富有现代气息的审美理解使丽江古城成为多元却模糊的无中心后现代平等主义存在。这种无中心的多元论思维,使丽江古城当下的存在成为一个个偶然,古城只是一个被不同文化观炒作的工具、躯壳,里边充斥着现代人永不满足永不停息的现代欲望。大众审美主义无止境地宣泄着当今都市文化中都市欲望膨胀与欲望严重匮乏之间的矛盾。丽江古城在这种矛盾中被解构着,流失的是“天雨流芳”的内在精神,补充的是今天都市大众文化中人们所熟悉的欲望化、私密化内涵,而这种文化建构中的熟悉感可能让人漠不关心,也可能导致偏好降低,还可能引起积极的或消极的意向。以异域风情为表,以商业运营为实的丽江古城旅游文化产业在此种文化背景下也有可能会更加喧嚣与繁华,一如今天喧嚣的大众生存。这是一个丽江旅游者在他的QQ空间文章《天雨流芳的遗憾》中的片段:“丽江已经迷失在世俗里了,迷失在温柔里了,只有俗世的放纵,只有慵懒的挑逗的眼神,而少了那份古朴和本真。那些叫嚣着爱上丽江的人们,也许终究只是浅薄的一群(也许包括我)。也许人们爱去丽江,是因为一直以为,只有无所事事的懒散,才等同于幸福。这不是我臆想的丽江,我的丽江是美丽的纳西姑娘在水边摆动的裙菔,是神秘悠远、余音绕梁的纳西古乐,是两情相悦的篝火舞蹈。丽江的古道也只适合于钉了铁掌的马蹄,敲击在五花石铺就的路,伴和着马脖子上的摇铃,洒下一路茶香。丽江木府的匾格上书着‘天雨流芳’几个大字,读书去吧。在这浮躁的日子,在这浮躁的岁月,在这浮躁的年代,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也许天雨倏来,花事就浓了。所谓满堂花醉,满室书香。这样的小城,这样的居家日子,这样的清泉在眼前这样的流淌,这样的马蹄在心底这样的踢踏,这样的古乐演奏着这样的节拍,因了这世俗的、无聊的、不加节制的繁荣,却奏出如许遗憾”[3]在流行文化引领的以“欲望的眼睛”和“空洞心灵”为标志的大众审美主义潮流中,丽江古城未来存在形态仍处在不确定中。

二、对策探寻

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1.留住原住民才能留住古城的文化主体精神,发展丽江古城文化旅游才能承载主体人群。2.保持古城独特的边疆少数民族感性存在,保持其少数民族特色,激发旅游者的审美动机。3.慎用外来商业模式与商业形式,做大做强“魅力丽江”。4.以丽江民族主体为文化主体,追求科学发展,将科学性与主体性统一,实现古城旅游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 季汝甜 和肖毅 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更多市场营销论文详细信息: 丽江古城的旅游文化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scyx/140173.html

    相关专题:儿科护理学论文 金属功能材料期刊


    上一篇:气象行政执法论文
    下一篇:交通运输业财务风险与预防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