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小儿骨科患者452例,其中男330例,女120例,年龄6~13岁,平均年龄(8.4±1.1)岁,将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施以常规护理宣传教育。实验组患儿在施以常规的护理宣传教育基础上进行治疗性沟通护理:首先,医护人员需要倾听患儿的想法,对其护理、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其次,医护人员积极的与患儿沟通使之配合治疗护理;再次,仔细的观察患儿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采取相应的护理办法;最后,医护人员需要站在患儿的角度思考,了解患儿的心理。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获取的所有资料数据均应用SPSS19.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与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发现实验组进行治疗性沟通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5周,对照组进行常规教育的患儿住院时间比实验组长,平均住院时间为17周。实验组骨折患儿对护理的满意人数为212例,满意度为93.81%;对照组患儿对护理的满意人数为178例,满意度为78.86%,二者之间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积极配合治疗的人数为206例,积极配合程度为91.15%;对照组患儿积极配合人数为156例,积极配合程度为69.03%,二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折疾病患者不仅身体承受的伤痛而且行动不便,在心理上容易产生抵触治疗的情绪。骨折疾病治疗病程长、护理时间久,对于小儿骨科患者年龄小,语言表达沟通能力有限因而言极易产生厌倦、苦恼以及不配合治疗的情况。为此医学界认为沟通性治疗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提升患儿的治疗效果,缓解病痛、及早康复出院[1]。治疗性沟通主要包括听、说、非语言沟通、换位思考四个方面。在“听”的方面医护人员需要倾听患儿的诉说,从中了解患儿的实际需求。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恐惧、害怕等情况,医护人员更加应该耐性的倾听患儿的诉说,微笑与患儿交流,排解其心中的苦闷。在“说”的方面医护人员不能一味的说教,需要注重说的时间和场合,并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有技巧的鼓励患儿积极治疗营造良好的护理氛围,让患儿感到温暖和信任,从而减少对护理工作的抵触情绪提高效果[2]。在“非语言沟通”方面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患儿的肢体语言,解读肢体语言的内容,从而进行相应的护理,并且可以用眼神和微笑进行沟通,与患儿微笑打招呼与患儿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下展开护理工作。在“换位思考”方面医护人员在与患儿和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时,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沟通时注意语气、态度,让患儿和患者家属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温暖,从而加强医患之间的信任,有效的避免医患纠纷产生,让患儿在良好的环境下治疗争取早日出院[3]。本研究中实验组采用治疗性沟通患儿满意度为93.81%,对照组采用常规教育患儿满意度为78.76%,两组患者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以上数据能够看出,采用沟通性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教育护理治疗,能够有效的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儿痛苦,具有临床推广意义。综上所述,对于骨折患儿,应根据具体症状以及患者的病症程度确定检查方案和治疗方案,在采取治疗性沟通后须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各项生命体征,以确保患者效果。
作者:周程慧 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