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港地区大学“成效为本”的课程发展实践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高等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香港有高等院校11所,其中私立2所,公立9所。香港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层次上已形成了从副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到博士学位完整的体系。香港高校在进行四年制学位教育的变革中,引入成效为本的理念,保证了高水平的课程质量。
1.以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为目标,分层级实现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实质是选取哪些领域(学科)的知识组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从而培养人才的问题。(汤智,2003)在人才培养上,香港高等教育不仅栽培学有专长的学生,亦培养具有社会及公民责任感的市民。(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2010)由于香港地区高校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各有侧重。例如,香港理工大学将自己定位为应用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致力于推进全人教育,着眼于学术知识和学生未来生活的角色。培养的毕业生应具备的才能包括:能胜任专业、具备批评思想、有效的沟通者、有创新思维的问题解决者、终身学习者、道德的领导者。又如,香港公开大学的育人目标是在学术及相关专业方面展示其专长;有终身学习的志向;善于批判性思考及分析问题,具有创意思维;善于沟通;积极在团队中作出贡献,包括担任领导角色;成为有责任的公民,随时为社会作出贡献;具备国际视野,欣赏多元文化。由此看来,香港高校的育人目标主要着眼于专业知识、积极情感的养成和人文素养三个方面。大学课程和专业应围绕大学教育的使命来设置,将育人目标直接落实到核心课程中。即教育者通过层层引导,将育人目标贯穿于专业目标、课程目标和课堂目标;而课堂、课程、专业各层级注重学科的逻辑、学生的发展及社会行业的要求,层层递进,最终达成育人目标(如图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教育目标体现了课程目标。一方面,教师通过层层引导,将育人目标直接落实到专业、课程及课堂(模块)中;另一方面,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从课堂(模块)、课程及专业中达到最终的学习成效(如图2)。在专业、课程与课堂(模块)组成的系统中,每个层级的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每个专业、课程、模块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有助于学生日后就业及履行社会责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清晰地知道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要经历的过程。教师如同教练,帮助学生从一个站点达到另一个站点,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
2.以权变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获得全面均衡的学习经历面对多样化的社会需要、现代科学知识的飞速发展及学生自身的需求,香港地区的大学对课程体系做出了及时调整,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教资会(UGC)在2010年12月发表的《高等教育检讨报告》指出,国际化应成为所有教资会资助院校发展的重点之一,并应渗透到院校所有活动中。以“知识转移(交流)”提升高等教育界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香港高等院校的第三项核心功能。经过多年的努力,知识转移已在多个学科中扎根,包括卫生科学、社会科学、商业及经济、城市规划及环境等。以研究推进教学,为学生提供优质课程,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具有现时性、前瞻性。例如,香港理工大学提供的41个学士学位课程,其中香港独有的职业治疗学、眼科视光学、国际航运及物流管理学等专业居世界领先地位。多所院校根据其自身的角色定位,致力于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水平的课程与教学,从世界各地招聘优质师资,有利于营造国际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经验。完善选课制,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特色,选择课程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与学习方式的空间。香港于2012/13学年推行“3+3+4”学制,进行课程改革,在现行课程中加入一些新元素,如全人教育等。香港高等教育四年制课程包括核心课程、主修课程及选修课程,着重通识教育,兼顾学术及非学术技能和知识,通过四年制的教育,让学生得到更均衡而全面的发展。另外,大学里高质量的课程种类很多,不同课程(专业)颁发的学术资格包括副学士、高级文凭、学士、研究生修课、研究生院研究等。以学生为本,提供支持服务,加大课程体系创新力度。教资会积极收集学生对课程、专业的意见,鼓励学生参与监察及策划课程内容,协助规划及推行学与教的活动。为鼓励院校采用成效为本教育,提升学生学习质素,教资会在2006/07至2010/11学年,向各教资会资助院校额外拨款约1.08亿元。另外,2009-2012三年教资会共拔出1.31亿元教学发展补助金,以资助院校采用创新教学法,改善学生学习环境以及促进教学人员的专业发展。(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2010)
3.细化指向能力发展的课程学习目标,便于评估近年来,香港当局更加重视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评审局受教育局长委派,进行资历架构设计,2008年5月5日正式推行。资历架构是一个七级资历级别制度,贯通主流教育、职业培训和持续进修多方面的资历,以成效为本,方便学术与职业界互相衔接。(香港教育局,2008)资历架构中对学习成效的表述涉及知识、技能与实操、态度及行为几个方面,使用行为动词,动词可测量(评),突出事/物(学习者能做到什么)、情境(提供背景与条件的短语)。例如,对于“明白营运管理的原理”这一目标,学习成效表述为“在欠缺完整资料的情况下,进行竞争力分析,并需要比较竞争对手在特点、客户资料、定价、条款及其他相关方面的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比较香港教育局编定的资历级别第四级到第六级的通用指标,来了解成效为本在大学不同资历级别中的体现。这些通用指标涉及知识及智力技能,过程,应用能力、自主性及问责性,沟通能力、运用资讯科技及运算能力四个方面,特别强调学习者在学成后应有能力胜任的事情(如表1)。非教资会资助的本地大专院校开办的课程(专业),由评审局负责评审。评审的资历程度包括职业资历、副学位与学位及以上程度的资历,所涵盖的资历按成效来评定,并不局限于学历。资历的成效指标主要由学者制定,职业的成效标准则以业界所定的《能力标准说明》为准。我们选取银行零售业5级能力单元为范例进行说明(如表2)。《能力标准说明》揭示了各级资历下不同行业具体的成效指标。评审局的主要职责是验证学习者获得的技能、知识或经验是否达到拟定资历级别的所有或部分要求。
4.为课程达到育人目标提供质量保证,保证院校颁授的学术资格香港特别行政区借鉴并改造了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实行政府主导,通过非官方机构“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CAAVQ)对高校进行约束、监督、评估,以保证高等教育有序发展。教资会在2007年成立了其辖下的半独立机构——质素保证局(OAC),负责各高等院校的质素⑤核证,以确保其资助院校所提供的学士及深造学位课程的质素。香港八大院校亦成立了“联校素质检讨委员会”,负责监察自负盈亏的副学位课程的质素,这些院校拥有自我评审的资格。从质量保证实践来看,各院校大多对全过程进行监控,要求全体人员参与,以此推进质量保证执行。各院校按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提出的质素保证过程进行检讨,在学校日常的教与学过程中加以强化,(卢建红,2005)在此基础上建立层层监控的内部质素保证体系。作为私立的香港公开大学,为确保教育质量,组织了课程保证质量的三个统筹团体:校内认可委员会、校外评审及认可委员会以及课程成绩小组。这些委员会担当三方面的管理角色:专业开设及审定、课程开发及审定、评估。(张伟远等,2004)在课程质量管理上有课程发展小组、朋辈顾问组、校外课程评审员进行监督与评审。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负责资历架构下资历的质量保证工作,以及资历名册的管理工作。资历架构下“四阶段质素保证程序”为营办者及其课程评审提供了参照。四个阶段分别为初步评估、课程甄审、学科范围评审及定期覆审。其中,课程甄审全面评估课程的策划及管理、课程纲要、教学安排及评核方法等,以确保课程能达到其目标及拟定的学习成效。课程覆审是在已通过课程甄审的课程有效期届满前为课程进行的再评审。(香港教育局,2008)
二、对开放大学课程建设的启示
在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战略转型的进程中,我们面临很多挑战。亟需考虑的问题是,我们提供的教育能否为学习者“增值”?如果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适用型人才,那么作为人才培养主要途径和载体的课程应当如何设计、组织与实施呢?适应社会职业需要,以成效为本的课程建设至关重要。香港地区高校课程的发展实践给我们带来如下启示:
1.全球化背景下要确保国际竞争力,深化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满足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香港主要承袭了英国式的教育,近年也吸收了欧美国家的教育因素,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比较关注学生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香港教资会在《展望香港高等教育体系》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学除了传授学术、学科或专业知识外,还有一项重大使命,就是要好好为世界作出贡献。近年来,MOOC以多学科交叉文化冲击着中国在线教育市场,文化变革与课程改革已不可避免。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真正从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发展的利益出发,站在世界前沿及民族文化的制高点,在设置课程目标时体现国际共同的价值理念。开放大学要充分利用在线课程的优势,以全球化眼光构建终身教育课程体系,重视增强学习者的职业适应能力,着眼于培养具有人类整体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以及全人类视野的公民。香港高校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逐渐与欧美大学接轨并保持同步。21世纪以来,香港高等院校根据其国际定位,设置了一系列国际认可的课程,增设的内容吸收了国际社会最新的研究成果及不同国家的案例。对于开放大学而言,我们可以考虑为现存的课程增添跨文化和国际领域的内容,包括理解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公民教育、和平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创造性教育等,为学习者进入多样性的工作和全球化环境作准备。(章玳等,2013)
2.改变以知识为本的课程设计,重视成效为本的课程设计,课程结构按呈现的意义及能力进行安排从现代课程理论来看,知识为本的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授,关注学习者的智力发展,关注学业成绩,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成效为本的课程旨在促进学生掌握学习,关注学习者的能力与素质,有助于学习者可持续发展。开放大学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应以目标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从“职业-课程-专业”三个层面进行课程设计,以适应社会(行业)和学习者的需求。香港的资历架构有助于主流教育与职业及持续教育的沟通,启发我们可以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审视专业与课程设置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打破先专业后课程的固定模式,从课程到专业,以课程来组建专业。建立课程级别,打通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的限制,使学习者在完成所要求的学分之后,不仅可以获得学分证书,还可以通过进一步学习申请获得学位。课程结构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指向学生的素质生成过程。课程学分要便于课程与课程组的转换。为学习者提供的课程既要有突出基础性和均衡性的必修课程,也应增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努力突破学科与专业界限,打破必修与选修界限,通过一些职业与学术课程的有机融合实现课程结构的整合。
3.课程组织与实施中加强引导,教师通过有效组织和呈现意义,使学生积极投入,确保成功率课程组织与实施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客观上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如果我们将实践只停留在教学层面,那么要在教学层面上实现成效为本几乎是不可能的。从香港地区成效为本的课程发展实践看,教师的引领至关重要。教师既要强化课程意识,实现从教学意识到课程意识的转变;还要具备一定的课程能力,因为课程能力直接影响着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成效。远程教育教师的课程能力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课程管理等方面。从目前广播电视大学的课程实践来看,很多教师缺乏课程设计的能力,疏于课程组织与管理,这种情况亟需改变。要在课程组织与实施层面达到“成效为本”,教师必须是一个“有效”的教师。教师要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的对话者,赋权予学生,使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自组织”者,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确定学习目标。目标设置要分层分级,清晰明了;目标阐述应有可操作性,不仅要说明所涉及的知识,也要指明针对内容表现的能力和行为,并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方式来表述目标。在面向学习过程进行课程设计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对课程内容的静态学习转变为对学习活动的实施与评价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支持平台,让学生自行选择学习内容及方式。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增强时间与效益观,明晓成效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上传多少资源,而在于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最大化的发展,确保学生的成功率。
4.课程评估应与课程目标相一致,细化学生能力形成水平,重视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结果课程评估是保证成效为本课程质量的重要环节。我们要超越工业文明时代的评估理念和评估模式,建立系统科学的课程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评估标准应当遵循适当性、有效性、可行性和精确性的原则,应考虑人才培养总目标与课程目标是否一致;从课程模块(项目)到课程再到专业,层级之间学习内容的逻辑性、连贯性、成效性如何;教师是否能够根据课程目标对学习者进行有效地引导;学习支持服务是否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要从重视对“课程知识”的评估,转为对“岗位职能”和“职业素质”的评估。对成人学习者来说,应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如技能测试、直接观察、考察原有的学习证据等,对其输出结果——学习能力与素质进行评估。根据增值的概念,教师应在入学和毕业时对学生分别进行测试,以衡量他们就读期间在技能和其他方面的进步。评估者要考虑专业的性质、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差异,合理选择评估内容,保证评估目标与课程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课程评估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自身的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估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评估指标对课程建设的引导作用,又要处理好可量化与不可量化的关系。
5.形成政府支持与多主体参与的课程质量监督与保证机制,进一步完善课程质量保证体系构建校内外结合的课程质量监控体系,课程评估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从香港地区高校课程质量保证的实践来看,其课程质量的保证除了来自学校内部,政府和外部机构的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课程质量保证中,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制定政策和标准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政府虽不直接参与,但可以支持、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或相关行业协会来进行校外评估,以此来提高评估的信度与效度。如果学校内部的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尚不健全,那么再完善的外部评估也不可能起到作用。所以,开放大学要建立从输入到过程再到输出完整、严密、科学的课程与教学监控体系。例如,开放大学可以开发网上课程学习信息监督统计平台,推进网上课程教学监控的信息化和实时化,在学习时间、课程模块练习、单元练习、形考作业方面进行层层监督,全面支持学生达到课程模块学习成效、课程学习成效直至专业成效。此外,围绕“成效为本”,还可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及持续改进系统、教师教学能力监控与评价系统,以及学生学习质量与人才培养结果监控与评价系统,以实现课程开发与课程管理一体化。课程质量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从香港地区高校课程发展实践来看,成效为本的理念贯穿于课程设计、课程组织实施及课程评估的全过程中,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但是我们也注意到,院校的设施、学习资源、学习支持服务、学术气氛和文化、经济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因此,成效为本在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学校自身内部条件的支持,还需要外部条件的保障。目前我国开放大学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要提高成效为本的课程质量,建立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的长效机制,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待我们在建设开放大学的过程中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作者:章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