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利统计的现状
1.1水利统计指标的设置
目前我国水利统计部门开展的统计工作主要分为水利综合、建设投资和服务业统计3大统计部分,其中水利综合统计又包含水利综合、灌区基本情况、水库基本情况和中国大坝等的统计年报,水利建设投资统计包含年报和月报,水利服务业统计包含年报和季报。水利统计部门开展的统计工作目前已基本形成一套相对完整,较为成熟的统计指标体系。
1.2水利统计信息化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水利统计信息工作开始起步,水利部编制了水利统计软件,并在全国市级以上水利统计部门进行部署,随着10余a的使用和更新,目前软件功能已比较完善,各级水利统计人员也已熟悉软件的操作,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目前大部分地区已将该软件推广到县级水利统计部门。随着各级部门的硬件和网络环境的完善,2012年水利部又开始部署水利建设投资统计直报系统,目前该系统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在水利统计部门之外,水务系统其它部门也已建立多个专项的直报系统。
在目前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中,水利统计信息化得以进一步的提升,在许多功能的实现上都有了新的尝试和突破,其中包括:网络即时性的应用、整体工作的流程化、多部门协作、远程即时进度和工作情况监督和管理、数据审核自动化、和统计软件与空间GIS系统的首次对接等等[2]。这为今后统计信息化水平提高积累了良好的经验,同时也创造了数据基础条件和大好机遇。
2水利系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水利系统各部门指标体系关系混乱
综合统计与业务部门统计分工不明确,统计管理的不统一造成统计结果存在多样性,几乎每一个业务部门甚至业务项目都有1套独立的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而这些统计报表均未经过各级水利综合统计部门的审查和批准,同一指标在多个或多项统计报表中重复出现的现象很多,且各个部门均使用本部门制定的数据采集方法和统计口径,严重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统计调查项目应当明确分工,互相衔接,不得重复”的原则要求,造成数据不统一,严重影响了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3]。
2.2指标设置存在诸多问题
经过多年对水利统计指标的添多减少,目前使用的指标名目过于繁多,有些指标已使用20余a,其中不乏已不适应当前水利建设需要、失去统计意义的老化指标;有些指标逻辑关系不能完全符合实际情况;有些指标收集困难或超出水利部门管理范畴,数据质量难以控制,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有些指标根据其它相关指标即可推算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统计工作量过大,统计人员疲于应付,数据质量低,可利用信息资源量低等诸多不良后果。
2.3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在项目的建议书编制、可行性研究编制、建设过程及竣工投产验收和评估等方面,目前基本没有水利统计人员的参与,尤其是在中小型项目管理中,统计的监督职能严重弱化[4]。
2.4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滞后
目前应用的水利统计信息系统及各部门使用的统计软件一般都是单机运行,上下级统计人员、不同部门人员无法共同查看数据,每项统计报表的统计过程独自形成一个串行过程,造成统计周期过长,如水利综合年报和基建投资年报从开始布置到最终的数据公布时间达到半年以上,使统计成果失去了时效性。
信息化建设体制存在严重不足,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机制,水利信息化及普及程度都远远不足,水利系统内没有统筹的信息化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有序地进行全局式的建设,大量信息化软件由各个职能部门独立投入大量资金并行开发,决策者对信息技术把握不足,加之从事具体水利信息化产品设计和开发的相关机构对水利行业情况和信息应用需求理解不深,造成很多软件在开发阶段就已经是落后产品,各个部门间信息系统不兼容,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设的信息系统形成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还有一些信息化产品易用性和实用性根本无法满足水利统计人员的需求,最终无法推广和应用[5]。低水平重复开发的问题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信息条块分割的现状。
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条件不足,水利统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是一个异常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水利系统内并未形成一套系统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统计职能未集中到水利统计部门而是分散到各个职能部门,个别项目的水务指标,例如城镇供水相关指标,甚至在水利系统外进行统计。
2.5水利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
水利是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水利信息涉及面广、投资大,而长期以来对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重视和投入不足,造成信息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信息源开发十分不足,信息的采集和传输的手段极为落后,在目前互联网技术高度普及的情况下,水利系统尚未形成覆盖全行业的网络信息平台。水利统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维护管理的经费渠道也没有得到保障,致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水利系统不能得到快速的应用,无法及时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2.6水利系统信息化人才匮乏
行业对信息化建设认识的不足,导致水利行业内相关人员的不足,和对信息化知识推广的力度不足。对人员的再教育往往偏重于水利专业和工程建设知识。信息专业的人才在选拔任用、职称评定时还往往被冠以“专业不对口”的理由被拒之门外,造成对信息技术认识的恶性循环[6]。
3现状问题症结的分析
通过对水利统计诸多问题的总结和梳理,可以发现导致当前水利统计信息化发展整体情况滞后的症结主要有4个方面。
3.1信息化体制缺陷
体制的缺陷是导致信息化建设整体统筹规划和建设机制缺失的根本原因,具体导致了多头重复建设,总体建设水平低和水利统计信息管理职能分散的现状;同时,也是导致系统内信息化人才和资源投入不足的根本原因。
3.2信息化建设水平低
水利统计部门的信息化水平低直接造成了水利统计数据采集渠道和获取方式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数据质量和可信度,也造成统计周期过长,严重影响了数据时效性。缺乏时效性和可信度的统计成果必然造成了各设炉灶、数出多门、指标重复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问题,同时也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
3.3职能分工不明确
水利统计的统计管理和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监督职能在基层水务系统内未能得到充分的明确或落实,造成水利统计人员无法正常参与建设项目尤其是中小型项目的前期工作、建设过程和验收评估,严重弱化了统计的监督职能和统计成果的科学决策功能,对项目建设的科学性、投资效益及数据的真实性产生了影响。
3.4指标设置不合理
指标设置过于繁琐,大量靠逻辑关系即可推算的、获取来源不可靠的和行业外的指标的加入,使各级水利统计人员工作量与日俱增,忙于应付,无暇开展科学系统的统计调查,更无法顾及其它职能的发挥,严重影响了数据质量和统计价值的发挥。
4提高信息化水平的思路
通过分析,总结出目前水利统计工作存在的症结主要是体制、指标体系和信息化建设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围绕如何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和时效性进行整改,当统计数据具备了真实性和时效性时,水利统计工作将进入良性循环不断攀升的轨道[7]。而目前改善统计数据质量的最有效途径就是通过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来提高数据的时效性,为水务系统提供良好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议通过以下步骤,逐步提升信息化水平:
1)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系统整理水利系统统计指标,明确划分指标层次,合理划分部门分工,建立一套完善、精简、高效的指标体系。统一指标的分类标准和代码,并尽可能与其他行业统一。整体的指标设计应按照图1所示结构,达到不重不漏、层次分明。
2)逐步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在指标体系进行统筹规划分工和对指标进行统一的分类代码原则划分后,即具备了并行建设各部门信息系统的条件。覆盖全行业的高效水利信息平台建设是一个异常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在短期内一步到位,要在统筹规划下逐步科学推进[8]。水利统计部门的信息系统作为今后整体信息平台的骨干和核心,应首先着重于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保障数据的时效性,在系统内应向信息的即时共享方向努力。
3)转变水利统计工作重心。随着数据信息的共享和统计周期的缩短,能逐步满足水利系统内其它部门的信息需求,进而促使其他部门主动将本部门信息系统与水利统计信息系统进行互联互通。随着与其它系统的互通,相关数据即可直接进行采集,基层数据采集范围和对数据的审核量逐步减小,将进一步缩短统计周期,实现良性循环,会吸引更多的部门信息系统主动进行通联,最终实现全行业信息的互联互通。水利统计部门的基层数据采集任务全部分解至各项业务职能部门,将水利统计的工作重心从数据收集审核转变为实现水利统计的数据分析、参谋决策、计划执行监督职能上来,真正发挥统计信息价值[9]。
4)转变数据采集方式。数据信息即时性的实现,仅依靠信息系统的完善仍然难以实现,传统数据采集、审核过程依然需要一定的周期,这就需要转变数据采集方式。历史数据可以通过遥感影像、实时监测等现代技术通过GIS系统与部门信息系统进行实时对接;最新数据则要转变采集模式,从传统的定期采集转变为跟踪采集,形成数据变化备案制度,以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性,最终实现数据信息的即时共享。
5水利统计信息系统的改进思路
按照整体思路,要对本部门目前的水利信息系统进行完善,以提高数据的时效性,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价值。目前水利统计信息系统为单机运行,逐级上报、汇总审核,周期过长。要缩短数据信息采集的周期,就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工作的流程化、规范化、自动化,减少数据审核时间。在目前进行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应用的信息系统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在水利统计系统的开发中应采用基于工作流模型的信息采集与处理软件,具体架构如下:
1)整体架构前端为IE浏览器,不同操作权限的不同用户发送请求,请求通过信息系统的Web服务器进行处理,并与后端SQLServer数据库结合处理数据的存取,完成请求任务,并将结果页面返回给客户端。
2)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分为应用层、服务层、数据存储层、数据审核层和数据采集层。
数据采集层提供在线录入和数据导入及与其它系统的数据采集接口。
数据审核层按照系统内置的审核模型,将审核意见与相应数据反馈至用户页面,便于用户对数据的修改。审核层针对不同的角色提供不同的审核方式,各级用户都设置有不同的审核功能和不同的审核关系,从不同角度审核统计数据,保障数据质量[10]。
服务层包括支撑应用层的各种服务中间件,为应用层提供服务和支持,如工作流管理中间件,是基于工作流模式信息系统的基础,可根据实际工作流程制定网上统计报送流程,完成统计网上报送的自动流转。
应用层面向行业各部门实现数据共享,提供数据查询、浏览、分析和数据的发布,同时包含交流平台,及时将系统问题进行交流和反馈,以便及时的进行维护和管理。
5结语
水利统计信息化是水利统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数字水利目标的根本所在,也是提高水利统计信息价值和工作价值的最佳途径。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对水利系统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水利统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完善水利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使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早日步入良性循环阶段,从而为国民经济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