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市场营销 >

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粮安则天下安”。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国家、省、市、区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引导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土地有序、合理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带动了全区粮食生产与增长,实现了全区粮食“九连增”;但是农村劳动力缺乏、机械化程度低、种粮效益低下等问题,出现了耕地撂荒、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等现象。为此,笔者经过认真分析现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以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

关键词:粮食;制约;发展;措施

达川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是全国第一批商品粮基地县,也是四川省2014~2020年全省90个粮食生产核心县(区)之一,先后2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3次夺得四川省粮食“生产丰收杯”。达川区高度重视粮食,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制止耕地抛荒,全区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总体上处于逐年增长态势,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村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日趋严重,“谁来种地”、“谁来种粮”问题日益突出,过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地利用率下降,加之粮食种植效益较低、基础条件差,确保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在此,笔者结合2015年粮食生产状况,提出一些合理建议,以亟推动全区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和确保粮食安全供给。

1达川区粮食生产现状

1.1全区粮食生产实现

“九连增”通过土地流转、代耕代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高产高效创建和抓点示范引导等多种措施,遏制了耕地撂荒,保障了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全区粮食播面达8.28万hm2,总产量达47.03万t,较上年增产1.46万t、增长3.2%。全区粮食单产和总产实现了“九连增”,为保障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1.2多措并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2.1千方百计稳定粮食作物生产播面认真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坚决制止全年撂荒和季节性撂荒。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大力发展代制方式,帮助无劳户、缺劳户搞好粮食生产,切实做到应种尽种。加强耕作制度改革,因地制宜指导农民推广科学合理的间作、混作、套作等技术,大力推广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充分利用土地、光热资源,提高复种指数、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1.2.2大力推广粮食生产先进技术一是狠抓粮食高产创建和病虫防控保丰收。全区已建立7个水稻、玉米、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在米城、堡子等乡镇建立万亩“米城”贡米优质稻高产示范片;未列入区上规划的乡镇,也相应建立高产高效创建示范片。二是建立小麦、水稻重大病虫控制技术展示区2个,已完成小麦、水稻病虫统防统治面积3.57万hm2,利用生物农药、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防治面积2866.67hm2。三是积极开展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已完成小麦、水稻等大小春作物品种(组合)省、市试验展示共计268个。四是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措施极大提高了耕地质量。目前全区中上耕作水平的耕地达到70%以上。五是大力推广粮食耕种收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1%。全区完成水稻全程机械化栽培1666.67hm2,水稻机收超过2.4万hm2,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的72.7%;新增机电提灌设备162台(套)1134KW,建设机电灌溉站6个,为粮食稳定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1.2.3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坚持土地依法有序流转,积极引导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以此带动全区粮食生产。2015年全区2hm2以上的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共计291家,其中:2hm2以上种粮大户276家,家庭农场7家,种粮合作社7家,农业公司1家。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322.61hm2,其中:2~6.67hm2(不含6.67hm2)新型粮食经营主体272家,种植面积680.23hm2;6.67~33.33hm2新型粮食经营主体8家,种植面积89.87hm2;规模在33.33hm2以上(含33.33hm2)新型粮食经营主体11家,种植面积551.91hm2。

1.3粮食生产责任制不断加大

达川区政府出台了大、小春粮食生产文件,明确粮食生产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将粮食生产工作纳入了对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年度综合目标绩效管理,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凡因工作不落实,失职、渎职导致粮食严重减产、耕地撂荒的,实行“一票否决”,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2主要问题

2.1农村劳动力日趋短缺

随着改革改革的深入,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由于农民种粮获得的收入增长十分缓慢,为了增加家庭收入,维持农业生产、家庭人员日常开支、子女教育等支出需要,绝大多数青壮年农民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有很大一部分外出人员甚至数年不归,留守在家的基本上是老、妇、幼、病、弱,整体劳动能力和素质都偏低,导致种粮劳力不足、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困难、生产管理粗放,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地方,尤其是人少地多、种植条件较差的地方,农民弃耕抛荒到一些生产条件好的村社打临工。从平坝区域的麻柳,丘陵区的大树和赵家,低山区的渡市、石桥5个乡镇5个村的调查发现,5个村共农户2081户、总人口4798人、总劳动力4493人;举家外出农户956户,占总户数的45.93%;在家劳动力1361人,占总劳动力的30.3%,其中60岁以上的794人,占在家劳动力58.3%;从调查村实际情况来看,在家从事粮食生产的老年人最多维持10年左右,且逐年减少的趋势非常明显,将来谁来种粮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2.2种粮效益低下

2015年10月,通过随机抽样方式,对居于平坝、丘陵和山区的农户随机各抽100户,调查分析水稻、玉米和其它粮食作物种植效益,发现农户种水稻户均投入1007.8元/667m2,其中种子、肥料、农药和地膜等生产资料230.5元/667m2,育秧、抽水、栽秧、田间管理和晾晒人工投入费用为532.3元/667m2,机械耕田和收获费用为245元;单产495.2kg/667m2、稻谷收购价2.42元/kg计算,产值1198.38元,收益仅为190.58元/667m2。农户种玉米户均投入707.5元/667m2,其中种子、肥料、农药和地膜等生产资料312.4元/667m2,育苗、整地、移栽、田间管理、收获、脱粒和晾晒人工投入费用为395.1元/667m2;单产406.1kg、收购价2.12元/kg计算,产值860.93元,收益仅为153.43元。小麦、薯类、豆类等其它粮食作物增效不明显,而种小麦还倒亏100多元/667m2。由此可见,较低的种粮效益,无法吸引更多的农民种粮,也无法让更多的工商资本投入到粮食生产。

2.3耕地质量下降

近年来,一些乡镇实施的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有力地改善了渠、路、沟等农业生产条件,但大面积的土地平整,使土壤耕作层遭到破坏,熟地变生地,土地肥力下降。再加上农户种植方式不科学,为了追求生产效益,存在只用地不养地的掠夺式经营行为,绿肥等有机肥料投入大幅减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加快了土地无机化程度,破坏了农田生态环境,耕地生产能力下降。与此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占用了较多的优质粮田,大量优质耕地被地力条件不佳、灌排设施不完善的土地置换,耕地地力水平也出现下降趋势。

2.4“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政策激发农民种粮热情不大

2015年,全区进行了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改革,对补贴方式进行探索调整,实行“谁种粮,谁受益”,即谁种粮谁享有国家补贴的方式。从实际操作来看,一方面对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执行的是按照承包土地面积进行补贴,是一种纯粹的普惠制,导致流转土地种粮农户的没有得到补贴,而部分撂荒不耕种的农民还得到了补贴;另一方面由于全区是产粮25万t以上的产粮大区,省财政厅要求要将适度规模经营补贴资金全部用于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无疑说政策的本意出发点是好的,但对于全区来说,由于生产条件限制,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户占绝大部分是2~6.67hm2为主,信贷担保对其没有多大吸引力,无法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挫伤了其种粮的生产积极性。

2.5粮食适度规模种植较少、商品化程度不高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耕地平均分配到农民身上。耕地分配到户后,在保证了农民平均分得了一份土地的同时,也影响了土地的规模经营效益。由于农户实行分散经营,受资金、生产规模、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种粮仍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上,粮食生产技术和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成本也就相对较高。同时,农民种粮的目的主要是解决自己的口粮,商品化的程度不高,制约了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影响了农民受益。

2.6一些乡镇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国家非常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粮食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要吃自己种的粮食”,把粮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市场供应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工作来抓,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但是一些乡镇政府领导对抓粮食生产不重视,认为难于出政绩,抓不抓农民照样种,只要农民不挨饿、不到政府来要钱要物,就是抓好了粮食生产,常把粮食生产停留在一般的会议、文件等形式上,主动抓工作、主动抓落实的行动较差。

3对策及建议

3.1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一是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积极采用“高效种植-生态养殖-沼气工程-有机肥料”等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升土壤肥力;二是根据区域优势、技术条件和增产潜力等因素,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农机作业保障、政策扶持等措施,大力打造“麻柳-大树-亭子”片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米城-堡子-石桥”的“川凤牌”米城大米生产功能区,到2020年全区粮食生产总量达到25万t以上;三是通过落实农资补助、集成组装粮食生产先进技术,积极开展大、小春粮食高产高效创建,加大对小春粮油项目的实施力度,逐步改善“小春亏本”的生产现状,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种粮效益。3.2大力培育新型粮食经营主体一是全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鼓励农民自愿互换或合并承包地,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促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二是在坚持土地经营权有偿转让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建立专业合作社,把从事二、三产业人员不愿种的口粮田、“留守老人”种不动的口粮田,以及处于半抛荒状态的单产很低的口粮田集中起来,推进规模经营。三是加快培育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出台鼓励本地农民专业承包土地的政策,引导他们承包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四是建议粮食规模经营面积单个农户一般掌握在6.67hm2内,家庭农场及合作社在20~33.33hm2左右较为妥当,可降低规模经营户的种植风险。

3.3大力推进粮食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扶持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加强新物质、新机具的示范推广,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领办经营性服务机构。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为载体,加快发展农业全程化社会服务,提高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水平。尽快研究适应丘陵和山区应用的农业机械,促进轻简节本农业技术措施的落实,提高粮食生产的农机化水平。

3.4加强粮食生产政策扶持

严格实行粮食安全的行政“一把手”负责制,落实主体责任;各级财政要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尤其是要加大财政涉农项目资金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力度;继续对2hm2以上的种粮大户进行直接现金补贴;加大粮食烘干、收储、加工等设施建设扶持力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设施用地、附属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用地,按农业用地进行管理;鼓励引导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收储加工企业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订单收购、代烘、代储等服务,引导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现代粮食基地建设,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生产和流通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小文,黄林芹,吕志浩.浅析达州市达川区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4,(11):28-30.

[2]梅壮太,郭小文,洪洋.关于提高达县山区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思考[J].农业科技通讯,2009,(4):12-14.

3]达州市农技站.达州市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

作者:靳晓波 郭小文 单位: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堡子镇农技站 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经作站


    更多市场营销论文详细信息: 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scyx/132212.html

    相关专题:马路天使 辛夷坞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上一篇:乙肝病毒感染护理管理分析
    下一篇:中职生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