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市场营销 >

网络文化传播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

摘要】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与外界联系、沟通的主要工具,大学生可通过网络得到丰富的政治信息、参与政治活动的机会、增强了民主意识。但与此同时,网络文化传播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大学生面临大量的网络信息,其政治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政治信仰弱化、政治鉴别能力削弱等现象。本文将通过提高辅导员应对和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和加强大学生自律教育、建立政治文化网站等方式解决网络文化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政治价值观

据调查结果得出,主流报刊对大学生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网络影响占比增大,境外网络信息虽然比例较低,但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力不可小视,课堂教育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影响的比例在下降。虽然大学生平时主要生活在校园,客观上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机会较少,然而随着手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获取丰富的政治信息,移动网络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大学生面临大量的网络信息,某些不良社会思潮容易扭曲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政治信仰弱化、政治鉴别能力削弱等现象。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和水平。

1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内涵

对于“政治价值观”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从哲学的角度,认为政治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是一种不具体的观念;另一种是从政治学角度定义的,政治价值观是“人们对政治世界的看法,它包括看待、评价某种政治系统及其政治活动的标准,并由此形成的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选择标准”。综上所述,可认为政治价值观是围绕政治文化,以政治价值认知标准为基础展开的,致力于政治主体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人们对政治社会许多现象会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并且形成自己的政治思想体系,从而会对其生活和政治体系产生影响。

2网络文化传播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

2.1网络文化传播的特征

2.1.1非可控性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形成需要网络媒介才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体现的特点是非可控性。一方面,表现在信息源的非可控性;另一方面是使用主体的选择非可控制。一定的知识和信息是大学生形成政治价值观的前提。网络上拥有许多网站和其他信息来源,但是政府可以控制的网站是有局限的。这样大学生在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过程中就可能受到一些不良或者是多元的信息影响。还有大学生在信息选择方面是无法控制的,他们在上网的过程中有权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政府和其他机构是无法控制的。2.1.2多元性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有时是受到其他思想观念的影响才形成的。网络作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形成的途径,具有信息多元性和网民多元性。网络上信息传递的观念思想是多样的,不仅国内流行的思想而且还有国外的多样思想。大学生在浏览境外网络信息时或多或少会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经过自己的内化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同时,网络使用者是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网络使用者会根据自己不同的想法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言论,这样在大学生也会受到由不同环境背景的人影响。2.1.3开放性大学生在网络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充分享受网络的开放优势。第一是信息开放性,网络信息是可以随时随地被浏览到的,不受地点时间的局限。大学生可以及时获取可用资源,得到丰富的知识和资料。第二,网民主体条件的开放性。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不会受到自身的地位,民族,年龄等的约束。无论是信息的开放还是主体条件的开放,都对大学生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政治价值观是有益的。网络的开放性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2.2网络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影响:第一,网络能够带来丰富的政治信息和政治知识。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传播媒介,拥有大量而丰富的政治信息和知识,这就使得大学生能够找到丰富的信息资源,学习丰富政治知识,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获得判断政治事件的能力和评价知识。第二,网络为大学生参加政治活动提供了新的途径。大学生可以通过新闻,网络论坛,网络聊天来获取大量的政治信息,拓宽自己的政治视野,网络中的信息共用逐渐地向思想共用转变。在网络的开放空间中,大学生能够及时地了解政治知识,并且对重大的政治热点问题和新闻事件抒发自己思维情感和间接,还可以通过相互讨论的方式进行关注。第三、网络增强了大学生的民主意识,网络面前“人人平等”。大多数网络信息是以平等开放的形式展现给所有网民,其中也包括大学生。大学生爱上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在网上没有家长的限制,老师的约束和同龄人的歧视,不管成绩好坏,能力高低,在网上可获得相同的资源。这种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是大学生形成民主意识的前提。此外,在各个的官方网站中,监督和建议的话题逐渐变多。网络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民主政治的新方式,在培养大学生民主参政议政方面起到了促进的作用。网络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亦有弊,弊端在于:第一,大量复杂的信息导致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冲击。网络具有丰富性和多元性,面对这样复杂多元化的信息,大学生常常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选择。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少,抗诱惑性差,不可避免受到求利、享乐的社会心理影响。当大学生接受具有诱惑的信息,就会进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还有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青年学生求独、求奇心理使他们在理想信念上呈现逆反心理,一旦接受某一观念,就会出现盲目的跟从和认可,从而引起他们政治价值观的模糊。第二、扰乱大学生政治判断思维能力的培养。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聊天、电子邮件、微博等方式进行政治活动,进一步形成政治态度,政治观点和政治思维能力。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主要使用网络技术,容易形成简单机械的训练模式,只重视网络上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中政治思维能力的培养。日益的依赖网络,必然会逐渐的削弱实践中对大学生政治判断能力和政治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三,导致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弱化。每个人都用自己的信仰,同时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坚持自己的选择。大学生群体也有属于自己的政治信仰,自己认同的观点和思想。但是,网络上多元的政治信息资源给大学生造成了不同的影响。网络主体的身份和地位都与现实是不相同的,网民作为复杂的参与群体,具有不可控制性。一些网民运用虚假的身份在网络上发表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甚至宣扬个人主义等消极的思想,使得大学生网民在这样的环境下深受其害。一些大学生网民受这些复杂信息的影响开始对现实生活不满,抱怨不公平,甚至会对国家建设和发展产生怀疑。开始言行偏激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了伤害。

3培养大学生正确政治价值观的应对策略

3.1摸清大学生心理特点与行为方式,提高辅导员应对和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和水平

青年学生之所以易受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与他们的心理特点和社会阅历有关。由于社会阅历较浅,涉世不深,其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对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激情有余,理性不够,非常容易产生对某些社会思潮的非理性共鸣。作为政治辅导员,我们需要对其心理特点及其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教育功能,对学生加以引导,以实现个体理性、健康的自我构建。如因就业压力催生的负面情绪演化为对不良社会思潮的心理共鸣。作为高校辅导员,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把握多元社会思潮影响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新动向,娴熟的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多元社会思潮,通过对各种社会思潮演变轨迹的观察分析,预测其影响大学生成长的新动向,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高点,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3.2多渠道推进参与式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鉴别力

大学生面临对于网络的依赖,缺少参加政治活动的机会,导致大学生政治判断能力的下降,可以通过参加实践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大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在校园里,可以通过营造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来锻炼大学生的政治判断能力。可以在学校举办团日活动,五四知识竞赛,国庆晚会等等,通过大学生自身参加活动,获得政治知识和感想来逐渐的增强大学生政治能力。高校还可以利用重大纪念日和重大成就节点,推进参与式教育。例如可以让大学生依托社团走出校园进行与改革开发有关的访问或观察,并与暑期社会实践结合。像五四运动周年纪念、新中国成立周年纪念等重大政治活动,可扩宽大学生参与渠道,通过寻访先辈足迹、校园辩论赛及到基层党委政府挂职锻炼等方式,增加大学生对国情的认识。

3.3占领网络阵地,提高运用新媒体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是进行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工具。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会和掌握互联网技术手段,加大网络监管力度,要把握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对青年进行引导。特别要关注和重视网络意见领袖,随时与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在关键时刻邀请他们配合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同时,要熟悉相关的互联网法律法规,加大网络规范的力度。为解决大学生政治信仰弱化的问题,高校可通过建立政治教育网站,建立一种互动性好,渗透力强的新教育模式,使大学生在网站上学习更多有关政治的内容,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将学校内新闻,重要报告视频,报刊信息等信息资源及时快速地传到网上。网上可以设立理论学习与答疑、论坛等栏目,将现实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爱国主义教育在网络上开展。网站还可以建立反馈信息的留言板,对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和疑难问题进行解答。还可以组织辅导学生工作人员上网,针对学生在网上提的问题,进行教育沟通工作。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大学生政治信仰弱化问题,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公共环境,使得互动性好、渗透力强的新的形式得到具体实施,及时帮助大学生群体树立积极向上的政治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雷.政治学原理[M].辽宁: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惠岩.政治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课题研究项目(HSXG-05)“论网络文化传播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研究成果;本文系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网络政治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Hjsk2013—30)。

作者:李哲漫 徐丽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更多市场营销论文详细信息: 网络文化传播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scyx/131748.html

    相关专题:内蒙古大营铀矿 会计电算化毕业论文


    上一篇:特色农业产业化对地方农业发展的启发
    下一篇:高校教务管理创新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