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市场营销 >

慈善事业与社会管理论文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倡和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这与我国传统的文化底蕴中慈善思想息息相关,先秦诸子百家和之后的道教、佛教都对慈善有过更多的阐述,虽然表述不同,但义理相近,都蕴含为民福利、济世救人的道德理念。如今,在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慈善事业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慈善观是对真理的追求与验证。目前,在社会管理中,我们应该客观的真实的研究我国目前的慈善事业的现状;与此同时,我们既需要全面的缜密的梳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领域中的慈善思想并与中国式慈善事业对接,更需要积极的借鉴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种慈善活动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此基础之上,立足中国的社会环境,反思中国慈善事业中出现的种种“丑闻”,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慈善理论。慈善事业充满生命力有其必要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并相互作用的,并由于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矛盾而不断发展进步的。本文旨在结合中国的国情,并借鉴一些慈善事业做的成功的国家发现我国慈善事业中的隐患与不足,以发展的眼光,紧随时代的潮流,将慈善事业推向一个更新的舞台,使它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强有力根基,做好社会管理工作。

一、浅论中国式慈善事业

(一)中国慈善事业的良好前景

1.中国慈善事业之文化根基

所谓慈善,就是指善良、仁慈、拥有同情心的意思,具体表现在关心他人、怜悯他人、救助他人、捐物捐款但不求任何回报。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提倡“仁爱”,提倡统治者实施仁政、爱护人民,提倡扶危济贫。中国自古就有着敬老爱幼、扶助残弱、乐善好施、扶贫济穷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之中体现着中国慈善文化拥有无可比拟的独特性,并在我中华大地上经久不衰、世代传扬。从而成为当今慈善事业发展的文化根基,并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广大的公民增强了慈善意识,使社会风气得到良好的改善,使广大的受苦受难者得到帮助。当今,中国式慈善是指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继续高举马列主义的唯物思想理论大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慈善事业的初衷展现的淋漓尽致。

2.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之环境变化。

建国之初,我国的慈善事业仅仅停留在起跑线上,国家百废待新之际,慈善事业作为社会公益活动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注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慈善事业点燃了激情得到迅速的发展。我国政府也认识到慈善事业不可忽视的独特魅力所在,伴随着国家机构的改革与整顿,相应的出台了众多有关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如1988年的《基金会管理办法》,明确了公益事业的管理机关、明确相关部门主管机关的职责、严格受托人的资格等,并与此同时将基金会的管理职能正式交付于国务院民政部门;1989年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加强社会团体的法人治理,让社团摆脱身上的行政色彩,变成单纯的法人,减少对行政机关的依赖,从以前的紧密联系转变为和政府之间的伙伴关系,从而减少慈善活动管理的弊端。伴随着《中国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出台,我国慈善事业存在的法律环境得到彻底的改善。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我国的基金会也呈现出活跃的态势。其中主要的表现为面向社会各界进行募捐,引入项目管理的思想,充分利用舆论资源扩大影响力。为了管理这些基金会,我国民政部先后颁布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年)》、《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0-2015年)》,旨在进一步规范化管理中国慈善事业。根据《纲要》指示,到2015年,我国将基本构建制度完善、管理规范、健康有序、作用显著的慈善事业发展格局。推动慈善事业的步伐应与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相一致,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符合。我国慈善事业的快步发展,取得了帮扶困难大众、支持社会和谐发展的显著成绩,积累了培养慈善事业主体,广泛动员了社会各界的力量的宝贵经验,完善了相关的慈善事业管理,验证了中国式慈善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1]

(二)中国慈善事业存在的缺陷

1.群众慈善观念落后

最近这几年来,社会的捐款捐助的公益活动很多,如面对汶川地震的发生,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受难同胞。其中不光有成功企业家们的热心关注与支持,而且广大的社会劳动者和政府干部职工都积极投身慈善活动中,这些对慈善救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更加广泛的层次之上,仍然出现了许多令人心寒的现象。如有问卷调查表明,超过一半的被调查的大众认为慈善事业是政府的工作,是政府应该实施的救济行为;仍有众多公民对慈善事业及慈善机构认识不够,积极性、主动性有失欠缺。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慈善观念深入人心,人人都可以做一名慈善家,而不是只局限于富人,慈善活动不再是富人的专属;每个人都可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有的也许仅仅是举手之劳,但依旧是雪中送炭。由此可以了解到,我国群众的慈善观念的单薄和对慈善活动的认可度缺乏。

2.我国慈善事业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在我们国家发展慈善事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相应的出台,但是慈善事业的监督机制落实不够彻底,有关的法规对慈善事业的保障和指导只停留在表面。慈善事业监督机制不完善这一弊端,使得慈善组织的许多活动都处于不透明状态中。其中一个很突出的体现区域是在税制方面。有资料表明,西方国家的遗产税额是非常高,就美国而言,遗产税于1797年首次开征,当时是为发展美国海军筹集资金。1916年,遗产税已然成为固定税。美国的遗产税、赠予税实行高额累进制,遗产超过300万美元以上时,税率高达55%,而且遗产受益人必须先缴纳遗产税,才能继承遗产。而我国从来就没有过征收遗产税,根据传统的思想,很多富人更愿意把自己积累的财富留给自己的后代。实际操作过程之中,因为监督的力度不够从而使得群众对部分基金的去向毫不知情。而在美国,捐赠的资金由专项管理,来龙去脉绝对的透明化,每一个捐赠的人都有资格查阅资金的去向。

3.慈善事业管理体制不健全

首先,目前,我国的慈善组织采取的是双重管理体制,即业务主管单位和受登记机关的双重监督。但是在许多地区,这种现行的审批制度与其地区发展的的现实需求不符,例如佛山地区,大多数的慈善活动捐献者是“草根组织”这就达不到登记标准,更是得不到政府的帮助和政策的优惠。其次,慈善事业管理模式存在弊端,大多在册登记的民间慈善组织主要依赖行政管理模式,慈善组织中的行政官员所占的比例较大,使得管理的官方性、隶属性较强;从长远上来说,忽略慈善组织内部的科学管理,是不利于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最后,慈善活动中的募捐方式和管理手段与国外相比,有些落后与单调,缺乏创新,从而使大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不高;以及专门从事慈善活动的专业人才缺乏,使基金的经营与管理得效率不高,慈善事业不是单纯的你捐我接受,它是一个从宣传、谋划、筹款、支援到管理监督的系统工程,就像是车间的生产链,慈善事业需要专业化人才,需要规范化的制度保障,需要高效的办事效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产链。

(三)榜样的力量——探究美国慈善事业

美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其慈善事业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在各方面有许多借鉴的地方。100年前的美国的慈善家是如何做慈善活动?是单一的赠与与捐款吗?不,不全是。洛克菲勒慈善基金会资助开发疫苗,目的在于帮助非洲解决传染疾病带来的困苦,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此外还有,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并组织稻米、小麦的研究,导致绿色革命,解决了上百万人的饥饿问题,这叫会做慈善会;慈善基金会在美国创办社区大学,这个模式迅速在全世界推广,使得很多人在社区就可以接受高等教育,拥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叫会做慈善;再比如卡耐基基金会,开发了一个儿童节目《芝麻开门》,这样的儿童节目影响了一大批美国孩子,并且在美国盖了大量的图书馆。在美国最受益的是图书馆,他们的图书馆才是真正的图书馆,不仅去的人多,而且有附加的活动。有大学生志愿者照顾留学生、访问学者的孩子,让你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谐,这叫会做慈善;资助的不是懒人,而是自主有愿望的穷人,通过给他图书、知识,让他去致富,所以他盖的图书馆,至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在的美国,最富有的阶层向慈善公益事业捐资已经实现体制化、经常化,每年的平均捐资额达到美国GDP的2%。[3]

慈善,不是富人对穷人的施舍,不是以盈利目的的活动,他是以社会成员的慈善心为道德基础,对社会承担责任的一种体现。美国式慈善事业在救助目的、救助方式等呈现出长远的计划,并没有单纯的停留在表面,而是在根本上寻求解决方法。

二、中国式慈善——马克思主义慈善观的彰显

首先,在马克思系统阐述的《雇佣劳动与资本》和《共产党宣言》中,“现实的人”这一历史和逻辑的观点被马克思加以阐述,揭示了人类社会活动的发展规律,深刻的阐述什么是唯物史观,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慈善理念提供本身意义上的解释和科学的历史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价值,二是社会价值;当个人价值在生产力发展的环境中得到体现,那么社会作为个人的集合体也会实现应有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关于慈善活动的存在,予以客观的科学揭示,向世人提供新的世界观、历史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其次,慈善事业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说:第一个社会形态是“人的依赖”的社会。在相互依存的社会之中,构建社会共同体的必要手段是人与人之间的的相互救助。伴随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与社会分工的产生,阶级关系占主导地位,但慈善本身并没有绝迹,相反的,随着阶级剥削的日益残酷而发展起来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一方面,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剩余产品提供量超越了个人获取私利的慈善,这更多的富人关注到了社会中弱势群体;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为缓和阶级矛盾,也是赞同并支持慈善活动的展开。

最后,今日中国的慈善事业正在叩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门。我国就如何科学的理解慈善事业的人性化和历史性、如何理性的认知慈善事业的发展规律、如何掌握慈善事业未来走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履行政府在慈善事业中应尽的职责,完善相关的慈善法律法规,构建慈善组织既分工又协作的新格局,引入市场机制在慈善运转中,大力培养慈善工作者,完善相关的数据统计工作等等;当代中国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之上,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繁重而又艰巨,在我国慈善事业的关注更应有增无减,关心民生,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途径。

三、发展慈善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管理

可以说,慈善是对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姿态来看待慈善事业,创建和谐的发展空间,合理调配各种社会资源,开阔更为广泛的慈善发展渠道,使慈善事业紧随时代的步伐,更好的为全人类服务。在经济形势良好、社会财富充足时,慈善如有源之水,充满活力。[4]如果经济不景,社会财富减少,慈善也将失去不少活力。美国慈善的历史已证明了这一点。在这种理念的熏陶下,美国的慈善文化得以生根发芽。中国慈善事业正如初升的朝阳,正蓄势待发。相信在日益完善的制度下,结合中国的优良文化以及的国情财力,中国慈善将蓬勃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慈善将立足于世界,向世界展示东方善良之美,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完善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更多市场营销论文详细信息: 慈善事业与社会管理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scyx/116424.html

    相关专题: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池州学院学报


    上一篇:证券交易的试点情况及展望
    下一篇: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号角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