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流管护理
定时观察2枚引流球内的引流液情况,于每日晨起4:00记录前1日引流液的量、性质及颜色等,观察是否有活动性出血迹象。若每小时引流量超过100mL,或1d内引流量较前日剧增且颜色加深,并伴有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休克征象,应第一时间通知其负责医师[2]。若引流量过少,应于引流管护理时检查其负压吸引连接密闭情况,检查是否出现漏气、松动,同时检查引流管通畅情况,必要时手动疏通体外引流管或更换引流球。如引流球内液体超过3/4,应及时倾倒,从而保证有效负压。
2预防感染
每日检查负压引流球连接情况,同时给予接头处消毒处理。负压下夹闭引流管,以聚维酮碘消毒引流管连接处,范围为超出接头5cm。功能复健:术后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肢体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取得积极配合。从术后第5日起,指导患者做屈腕、握拳等活动,尤以患侧肢体为主,术后第7日起逐步活动双侧肘关节,其幅度循序渐进,术后第9日起活动双侧肩关节等[3]。
3拔管
术后引流量逐日减少,引流液由淡红色逐渐变为淡黄色。术后5~7d根据引流量情况,可酌情拔除胸骨旁引流管,术后8~10d引流量减少至<10mL,检查切口创面贴合皮肤,手指按压局部无空虚感,即可逐步拔除腋下引流管。
4结果
本研究64例患者平均术后总引流量为(365.22±72.19)mL,胸骨旁引流管拔除时间为术后(4.53±3.21)d,腋下引流管拔除时间为术后(11.34±2.67)d,未发生皮瓣坏死、皮下积液、切口感染等[4],换药见切口愈合良好,无一例发生红肿及渗出。术后第l日胸骨旁引流球的平均引流量为90~140mL,大多为暗红色血性,随后引流量逐日减少,颜色逐渐变淡。
5讨论
引流液的引出量即是最好的观测指标,可以较为直观的反映切口渗出及愈合情况,通过引流量的递减趋势,进一步决定拔除引流管时间,从而辅助医师进行术后治疗,加快切口的恢复。观察引流液的性质亦是护理工作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若引流液为深红色带有血块状物,提示切口有活动性出血;若引流液为脓性浑浊液体并带有异味,提示切口周围存在感染,应及时通知负责医师,并密切监测患者体温,在血液学检验指标的指导下,进一步对症治疗[5]。传统的方法是将创面加压包扎并仅采用腋下单管引流,常因引流不通、皮瓣贴附不紧导致皮瓣坏死。包扎压力不均,常于锁骨下、肋下、胸骨旁处形成积液,与此同时,加压包扎限制患者进行呼吸运动,带来不适并使肺部感染率上升。新型负压吸引球可于皮下形成负压,令皮瓣紧贴于胸壁,且持续吸引有利于新毛细血管生成,通过减轻皮肤张力预防发生皮瓣坏死,适宜的负压又可促进局部炎性反应及胶原合成,以利切口愈合。与此同时,一次性负压引流球自带单向活瓣可以防止液体逆流并阻止细菌扩散,从而降低感染率。因此,应用负压引流球双管吸引已经成为乳腺癌术后常规引流的重要方法。本研究对6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应用一次性负压引流球进行术后引流,结果表明一次性负压引流球有效减少了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对于加快术后切口愈合有明显的优势。研究者护理体会如下:当引流球内引流液超出容积的1/2时,引流球内负压可逐渐减小甚至消失,使液体易于积于腔内,达不到引流目的。引流球松开时间多为夜间,需医护及患者家属经常挤压引流球并密切观察其负压吸引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应每日定时检查引流球连接情况,当球内引流液超出规定量时及时倾倒,必要时于进行引流连接处消毒工作的同时加固处理连接处,从而有效地监管引流情况,促进切口愈合[6]。综上所述,对于乳腺癌术后患者皮下积液的处理,应该做到预防重于治疗。提高术后引流护理的时效性及科学性,减少由于皮下积液所致切口感染、愈合延期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大大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加速疾病的康复。
作者:孟超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