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史料进行充分应用
例如,在义和团运动一节的课程安排中,有一段内容是对义和团口号“扶清灭洋”的评价。如果教师一开始便结合“扶清”和“灭洋”进行讲解,学生便会不容易明白盲目排外和应用“扶清”作为“障眼法”的观点。因此,教师可结合相应史料的应用,如描述义和团运动的史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通过该史料的分析,学生能够理解到,口号当中的“洋”,不仅指的是国外侵略者,还包括所有的涉洋事务。结合该方法的应用,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历史观点的得出并不是主观判断的,需将史料作为依据。该方法的应用还是对史学家研究过程的简单模仿,进而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结合课外史料的应用扩充教材内容
尽管教材当中史料属于教学的主体,但在培养学生深度挖掘历史观点的教学中,教材中的史料会显得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生硬应用,应对其加以补充和完善,提升学生对历史观点的理解,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历史教材中有关于对三大发明对于欧洲近代发展的重要作用,其内容为“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将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却变成新教工具”。学生能够透过其语言,了解到其对欧洲发展的作用,但对于其在中国应用和地位,却不能得到较好的理解。教师可引入鲁迅先生文章中关于中国四大发明的描述“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这段文字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但也切实体现出我国对待四大发明的一些现实问题。学生通过对文字的解读,能够了解到我国的发明在中西方受到的不同待遇,进而明确西方崛起而中国逐渐落后的原因,进而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史料阅读质量
对史料的学习具有探究性,探究式的学习为运用史料和学习史料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应用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设计的导向,进而对教学的各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但史料的形式主要包括图形、文字和图表等,文字史料通常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许多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薄弱。因此,通常会因为对文言文史料的理解错误,致使不能获取正确的史料信息。基于此,首先教师应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让学生阅读史料。其次应进行必要的拓展。可将历史文字资料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在课堂上予以学生适当的点拨,让学生通过探究式的学习,理解其中的重要意义;最后,应注重对史料的深层次理解,引导学生将所学历史知识作为基础,对史料传递出的深刻含义进行理解,进而得出自己的看法和结论。例如,在目前应用的教材当中,在社会历史的设置方面,应适当结合新材料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感受历史情境,促使学生能够结合古今,应用文化史、政治史和经济史等知识,对材料进行解析和探讨。如在讲解胡佛执政时期对美国社会的严重影响时,可结合史料,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做出总结。在《罗斯福》中,对此有所描述:“在美国历史上,极少有像胡佛那样受到老百姓讽刺和憎恶的窝棚称作‘胡佛别墅’,窝棚区称为‘胡佛村’;失业者手中拿的破口袋称为‘胡佛袋’,在公园长板凳上过夜的流浪汉身上盖的旧报纸叫做‘胡佛毯’。”通过贴近生活史料的引入,学生能够对历史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从史料中获取准确的信息,提升阅读效果。
四、总结
在历史科目的教学中,教师可将史料导入作为开始的环节,结合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以及引人深思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新课改之下,教师应注重史料教学新方法、新思维的应用和挖掘,应用史料具有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升历史学习的层次。
作者:吴赛庚 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
相关专题:融入 宁波港口经济圈 通信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