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用导入心理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愤”搞不懂的一种心理状态,“悱”是指口欲言而未能的一种局面。这给我们教师的启示是:在教学中,首先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引发学生认知需求与自身已有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使其想知道可又由于知识的缺少,而弄不懂,想表达却又一下子说不明白,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身萌发了较高的学习欲望,教师在此状况下,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介绍几种导入设计教学方法:
1.创新问题,设置悬念,令学生迫切想知道其中的答案,教师抓住契机,导入新课。
2.参与实践,亲身体验。科学证明实践的体验,更能令人产生深刻的感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一些课堂的操作,激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感悟。
3.故事导入,增强兴趣。引用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的课题。
二、运用差异性心理,寻求最适合学生的教学
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是最成功的教学。哈佛大学最值得骄傲的是它的教育:它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让每一个从哈佛走出来的人都创造成功。哈佛的秘诀在哪里呢?就在于给学生选择的余地,现在哈佛大学的选修课总共有1000多门。差异性教学指立足于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充分发展的教学。有两种差异性教学方式比较适合教学的应用:
1.分层次教学。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想从各个方面去教育一个人,那么,这就应当从各方面了解这个人……教育者应当努力了解一个人,看他在实际上究竟是怎样的人,了解他的一切优点和缺点”。因此,教师首先了解所教的学生的思想动态、知识层次和性格爱好等,尤其要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去认识学生,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其次,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2.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学习。每个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有的偏好于用感觉通道,有的偏好于学习环境,还有偏好于学习内容的组织程度等。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选择适合并喜爱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运用教学语言艺术,调动学生学习情绪
古人刘勰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可见语言的重要性。口才对于教师具有特殊的作用,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运用语言的方法和艺术,增强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语言是由语音、语调和语速等要素构成。
1.语音是语言的重要物质材料。教师讲课时,吐字应准确、清晰、圆润、流畅,发音要到位,能够让学生很好的接收到重要的教学知识。
2.语调直接影响聆听者的情绪。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声音的强度与人们的情绪有着直接的关系。高音教学如果超过一定的强度达到80分贝甚至80分贝以上,就会成为一种噪音,对人的情绪有直接影响作用,从而引起学生的疲劳,使其产生消极的情绪。教师讲课时,应尽量以中低为宜,并依据教学内容、情境变化而变化。不仅如此,要依据讲课的需要,使声音强弱起伏,还要有停顿和转折,不要一直用平淡呆板的语调使学生感到乏味,缺乏学习的情绪,甚至会昏昏欲睡。
3.教学中的语速与日常生活中的语速不同。如果教师讲课时语速太快,学生就难以捕捉有用的信息;语速太慢,又会破坏了知识的完整性,教学效率过低。一般比较科学的做法是教学的语速以每分钟200至250字为宜。
四、运用心理暗示,组织课堂教学
心理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的影响过程。在每节课堂教学中,都可能出现学生思想溜号的行为或不遵守纪律的行为。如果老师采用直接制止的方式,往往效果不大,因此组织教学要有方法。运用心理暗示的方式,不仅不失学生的面子,又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下面介绍几种运用心理暗示组织教学的方法:
1.表扬暗示法。表扬暗示法是采用语言形式间接的暗示。当教师上课时发现有思想溜号的学生,不直接批评他们,而是表扬表现良好的学生,这样警示了那些思想溜号的学生。
2.示目暗示法。示目,就是教师用目光注视着学生,教师直接用表情、动作向学生暗示。当教师在教学中,发现有思想溜号的学生,不改变正常教学,而是抽出空余时间,用目光注视那个学生,从而让他知道老师已经发现他思想溜号了,应集中注意力听课。采用示目暗示法时,教师注视学生的目光,不应暗含凶狠、严厉,而应暗含亲切、遗憾、责备、期待的感情,以免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3.提问暗示法。提问暗示法是教师通过提问向学生直接发出暗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发现有的学生思想溜号时,有意的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暗示他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上课,但运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一次课中在同一个学生身上不宜过多提问,或者不应在某些学生身上应用。以免造成逆反心理,甚至起到反作用。总之,把心理学应用在教学之中,解决了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广大教师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作者:徐文静 单位: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