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借助网络资源,设计层次性练习
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每个学生在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上要根据教材的特点,面向全体的同时,兼顾两端,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层次分明,就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练习。信息时代下,教师要善于借助网络资源来为小学生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练习时,针对学生的差异情况,笔者在查询网络同类习题后,设计了一些层次分明的题组,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设计如下练习:(1)有一块长方形空地,长30米,宽20米,这块空地的面积有多大?在空地的四周围上篱笆,需要篱笆多长?(层次一)(2)有一块长方形空地,长30米,宽比长短10米,这块空地的面积有多大?绕空地走3圈,一共要走多少米?(层次二)(3)有一块长方形空地,长30米,宽50米,给这块地种上草皮,如果每平方米需50元。这块地种满草皮共需要多少元,绕菜地走3圈,一共要走多少米?(层次三)这样的练习设计,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近来,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得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自信。
二、借助网络资源,设计开放性练习
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是确定的,答案也是唯一的,作为基本训练是可以的,但这样的练习往往缺乏思维含量,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学生定势思维,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因此练习的设计一定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具体在教学中,可设计解题方法多样或者答案不唯一,条件不确定的开放题,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例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后,笔者在网络上找到了这样一道练习:有40本练习本,最少拿掉几本后,就可以正好分给6个同学?这是一道封闭性习题,答案唯一,很快学生提出:最少拿掉4本后,就可以正好分给6个同学。如果就到此为止,体现不了练习的开放性,于是教师并不就此结束,把题中“最少”二字去掉:变成有40本练习本,拿掉几本后,就可以正好分给6个同学,这样一来就成了一道开放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知道:因为6个同学分,每人少分一本,拿去的数就得增加6本,拿去10本,还剩30本,正好分给6个同学,每人分5本。很快,学生非常自信地说:老师我还有两种拿法:一种是拿出10本的基础上再增加6本,就得拿去16本;另一种道理相同,拿去22本,这样,教师将封闭性的习题改变了开放性习题,为学生提供广阔表现个性的空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像这样开放性的练习,能让学生对所获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从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三、借助网络资源,设计思维性练习
学生练习了,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反馈,不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那这样的练习是没法给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纵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反馈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如常用的一问一答式的反馈方式,其参与者大多是优秀的学生,其他学生一般只是“陪客”。这样的反馈,不能正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可能导致课堂效率大打折扣。另一种常用的反馈方式是“对的同学请举手”,这种方式最大的弊病就是使得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简单化,从而导致反馈仅仅流于形式而无实质。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注重练习反馈,根据获得反馈信息进行分类、分层次的指导。例如,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教师出示了这么一道练习:计算6+6+6+3,这个计算不成问题,如果教师在反馈时,只注重得数的对与错,显然无法拓展学生的思维。于是教师要求学生说说怎样计算,有的学生说:6+6+6+3=12+6+3;有的说:6+6+6+3=6×3+3;还有的说:6+6+6+3=6×4-3,受到这些学生的启发,这时有一个学生起来说:老师,只要算7×3就可以了,因为6等于3加3,所以6+6+6+3=3+3+3+3+3+3+3=7×3。通过交流,不仅巩固了6的乘法口诀,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总之,有效练习是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法则、形成技能、开发智力、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将练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练习,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作者:陈伟君 单位:青田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