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生活化艺术教育探讨
摘要:幼儿园课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幼儿了解生活、体验生活。生活化艺术教育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艺术教育为理念,旨在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幼儿园课程中有效地融入生活化艺术教育。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生活化艺术教育;融入
一、幼儿园课程中融入生活化艺术教育的意义
艺术教育是幼儿园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以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幼儿园课程一般会通过具有趣味性的艺术活动和游戏活动展开,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发现体验生活的美、自然的美。而艺术源自人类生活的点滴,因此艺术教育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生活化艺术教育是指将艺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育模式,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中,有利于增强幼儿对新事物的学习兴趣,丰富、充实幼儿的园内生活,使其心情愉悦、快乐地学习和成长。由此可见,将生活化艺术教育融入幼儿园课程教学对幼儿的学习与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幼儿园课程中融入生活化艺术教育的策略
1.针对幼儿的兴趣,创设生活化艺术教育环境幼儿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阶段,感知能力较弱。因此幼儿在感受并表现美好事物方面的能力比较差,可以通过外接环境的感染提升幼儿感知美的能力。首先,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认知及心理需求等因素对教师、食堂、宿舍等院内各活动场所进行布置,包括空间布局、造型设计、色彩搭配、物品摆放等,美化院内环境。第一,教师可选用幼儿喜欢的小玩具、图片、花草、果实等用于室内装饰。第二,鼓励幼儿自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趣、美好的事物布置教室、图书角等场所,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富有特色的艺术作品作为装饰品。第三,教师还可以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增加园内的功能场所,引导幼儿探索、体验自然和生活中的艺术美。如建设戏水池、蔬菜园、玩沙池等活动场所,让幼儿亲近自然;建立游戏室、生活体验室、艺术创作室等场所供幼儿游戏;体验洗蔬菜、切水果等生活操作以及制作手工艺品的艺术创作实践。通过改善园内环境布局,为幼儿园课程生活化艺术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2.根据季节变换特点,设计生活化艺术教育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还需要家长或教师指导或协助其穿衣、添加衣物等,这是因为幼儿虽然对冷暖有直接的感知,却并不知道如何御寒保暖。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四季的特点,合理地设计生活化艺术教育内容,提高幼儿对生活常识的认知。春季,可以带领幼儿观察树枝新冒出的枝芽、当季盛开的花朵,给幼儿讲春天的故事,指导幼儿亲自播下花种,让幼儿意识到春天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季节。夏季,教师可带领幼儿在戏水池中玩耍,聆听知了的叫声,观看盛开的荷花,并鼓励幼儿根据所见画出自己心中的夏天。秋季,通过组织亲自秋游等活动让幼儿亲眼看到变黄的树叶、成熟的谷子和水果、感受秋风的微凉。冬天,带领幼儿堆雪人、打雪仗,打开幼儿观察自然、亲近自然、体验生活的大门,培养幼儿的感知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3.结合特殊节日开展创造性的生活化艺术活动各种丰富多彩、喜庆的特殊节日是组成幼儿多彩的童年生活的重要部分。在这些特殊节日开展具有创造性的生活化艺术活动可以拉近幼儿与家长、其他小朋友以及教师的距离。在六一儿童节,每一位小朋友都是节日的主人,教师可以根据儿童节的主题布置园内环境,打造轻松欢快的儿童节氛围。在端午节、中秋节、除夕等传统节日,教师则组织幼儿开展画虎字、制作手工月饼、张贴年华、剪纸等活动,让幼儿体验节日中的传统风俗和艺术元素,加深幼儿对生活艺术的感受。4.联系生活,挖掘生活化艺术教育材料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可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地挖掘生活中的生活化艺术教育材料并加以应用。比如,可以选用家庭厨房用具为教学素材,利用特质的缩小版的模型,带领幼儿认识锅铲、碗、碟、勺子等物品,鼓励幼儿利用橡皮泥、小瓶子、废纸等材料制作厨房用具,教师带领幼儿一起玩“过家家”等游戏,让幼儿扮演不同角色一起“煮饭炒菜”和“吃饭”。此外,还可以运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服饰、家具、交通工具等事物作为素材,带领幼儿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事物,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事物的色彩、外形等特点发现其中的美好。联系生活中的素材展开生活化教育既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动手生活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结论
总之,幼儿的世界就像一张白纸,需要教师精心地呵护,指导幼儿接触认知世界、自然和生活。生活化艺术教育就是丰富幼儿世界的一种途径,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学的环境、课程内容的设计、素材的选取等方面有效地融入生活化艺术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懿.关于幼儿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2014(9):205-206.
[2]薛琴.幼儿园开展生活化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J].科技视界,2014(1):215.
[3]徐毛莉.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教育实践研究[J].当代学前教育,2015(8):12-15.
作者:王翠 单位:济南市槐荫区青少年宫第一幼儿园
第二篇:幼儿园艺术教育生活化研究
摘要:艺术教育的启蒙要从小做起,在幼儿身心发展的不成熟的阶段,正确地引导幼儿的艺术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艺术生命的生长,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生活化,将幼儿生活和艺术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幼儿艺术的整体进步,形成全面和谐的素质发展。本文以生活化概述为出发点,分析当前幼儿园艺术教育生活化存在的缺陷,论述幼儿园艺术教育生活化的作用,从而进一步阐述幼儿园艺术教育生活化的途径,将艺术教育融入到生活中,使得教育更加自然,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幼儿;艺术;教育;生活
幼儿对艺术有天生的兴趣和爱好,它也是幼儿表露和宣泄情感、体验和感受世界美好的重要方式。让幼儿从小就接触优美的事物,能激发幼儿对这个世界美好的想象,将艺术教育融入到生活中,也能让幼儿通过不一样的学习形式,使幼儿的生活音乐化、自然化、真实化,增添生活中的色彩,艺术教育生活化能进一步靠近幼儿的生活,幼儿能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开拓幼儿的经验与视野,也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1当前幼儿园艺术教育生活化存在的缺陷
1.1幼儿园艺术活动教学形式单一
在艺术教育中主要是让幼儿体验到生活的美,激发幼儿感受美、发现美,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自由表达和创造快乐。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先采用示范的形式教导幼儿的绘画技巧与韵律动作,通常以幼儿模仿教师的作品为主,单一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幼儿创新思维的开发,忽略幼儿自身的创造性,不给足儿童思考和创编时间,很急地完成自己的教学安排,执着于二十多分钟要把活动结束的念头。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一句一句地教唱幼儿歌曲,一遍遍地做着示范动作,很少允许幼儿的自由发挥,这般艺术活动永远只是表面地尊重儿童,表面地给予它们思考与创造。
1.2艺术教育场合固定
幼儿天生就喜欢艺术,喜欢自由地歌唱与舞蹈,我们也明白只有儿童从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体验时,艺术才能真正成为儿童的需要。可是如今的幼儿艺术教育的场合仅仅停留在幼儿园的室内场所,出于种种原因的考虑,把幼儿关在室内,理所应当地认为在保护它们。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丰富的音乐教育资源,下雨的声音,鸟叫的声音,花开的美丽,多种多样的颜色,大自然等待着幼儿去冒险。我们却一直试图忽略大自然这个最佳的教育场所。“教师的重要作用是要引导幼儿在大自然中用心去发现,去聆听,去模仿和学习。”①利用自然资源,在大自然中倾听与舞动,远比让他们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死板地学习艺术要快乐得多。幼儿园艺术活动,应该带幼儿勇敢地走出封闭固定的教室,走进大自然中,让幼儿去发现与探索,去倾听最让人着迷的真实声音。
1.3艺术训练的重复性
幼儿园的接待活动、表演活动、集体舞比赛均是幼儿展示的机会,这已成为幼儿园的常态,从幼儿园角度出发,节目质量代表了幼儿园的形象,家长则认为节目能够展现自己的孩子,教师与孩子却是这见怪不怪现象下的“受难者”。以“六一”为例,如“六一”演变成一个让幼儿受难的日子,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教师害怕“六一”的到来,从节目的开始到完成耗费着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幼儿更是“叫苦不迭”,因为要演出,训练自然少不了,教师会用大量时间排节目,甚至牺牲幼儿正常的游戏时间,重复训练使得幼儿特别苦恼,幼儿跳一次两次还有兴趣,每天都在训练只会造成它们的反感,有些幼儿甚至会说出:“我不想跳舞,我不想上幼儿园……”幼师也知道幼儿的反感情绪,可为了更多的所谓“荣誉”,不得不加快训练的步伐。重复的艺术训练,首先丧失了幼儿对艺术的兴趣,较多的艺术技巧的培养更加阻止了幼儿对艺术的向往。边霞提出:“面向所有儿童的艺术教育中,……它们主要应作为帮助儿童保持活动兴趣和进行创造的阶段。”②幼儿园艺术教育应该保持着幼儿对艺术的热爱,重复不变的艺术训练对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好处甚微,不但无法提高艺术素养,且造成幼儿对艺术的抵制。
2幼儿园艺术教育生活化的作用
2.1激发幼儿的生活情趣
“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应利用幼儿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有意识进行艺术教育,使生活环境成为幼儿学习艺术的重要途径。”③尊重幼儿的兴趣,观察他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注意的事物,引导它们的兴趣发展,而不是强制要求它们去学特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的兴趣在童年阶段随意生长,让它们自己去感受自然的美,在生活中发现美。
2.2让幼儿更加热爱艺术
陈鹤琴先生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提出“使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把音乐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使儿童生活音乐化,使儿童生活与音乐紧密联系起来。“孩子需要的是一种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氛围,孩子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作为一个极富生命力的个体,通过积极地模仿,加入到这个艺术环境中去。”④幼儿喜欢与艺术一起生活,模仿是幼儿的后天习得的能力,有些幼儿认为简单随意的蹦跳更能带动其情绪,把艺术活动上升到一个强制执行的地步,幼儿反而觉得压抑、厌倦,甚至出现回避的行为。
2.3使艺术教育更有意义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来自生活,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成为教育,从生活中寻找艺术教育的契机,对幼儿进行更好的艺术教育,天然的教育元素适宜幼儿身心发展,艺术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在这其中帮助幼儿理解艺术中表达的内容,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增加幼儿的审美情趣,让幼儿体会到艺术带来的快乐。
3幼儿艺术教育生活化的途径
3.1生活活动艺术化
生活活动艺术化可以是要在幼儿生活中加入音乐的元素,将艺术融于生活,从生活中教导幼儿艺术,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过早地接触理性方面的知识反而不利于幼儿的全面性的发展,而一些听轻音乐等方式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潜能。如今幼儿大部分的生活都在幼儿园内,幼儿一日生活包括学习、吃饭、休息、以及玩耍的时间,在这些时段中幼儿园内可以播放悦耳动听的儿歌,可以将午睡的闹钟声换成音乐,让幼儿在音乐中被唤醒,从音乐的美妙中醒来能让幼儿有着良好的心情,同时让幼儿感受到音乐的魅力。⑤在玩耍的活动安排中可以增加音乐的小游戏,比如说丢手绢、音乐问答游戏等等,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艺术感,从而开发幼儿对于音乐的潜力,激发幼儿的想象,提高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提高艺术素质。
3.2幼儿园美术活动真实化
幼儿园美术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也是幼儿探索艺术世界的重要手段,要使得美术活动变得更加真实化,要增加幼儿的实践机会,让幼儿将自己内心中的感兴趣的事物在画纸上变为现实。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着启发幼儿的作用,要鼓励幼儿自我发现、自我创造,在教学的方法和内容中要抓住幼儿喜欢的事物,比如说幼儿喜欢玩,在绘画之前可以带领幼儿先参加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实践的过程中观察身边的事物,将幼儿带到植物园或者动物园,让幼儿细心观察周边的植物和动物,然后回到幼儿园之后则让幼儿结合自身的想象将内心中的植物园或者动物园描绘出来,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幼儿动手能力,使幼儿接触简单的美术技能,最终提高幼儿的艺术综合的素质。要实现美术活动的真实化,则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关注现实中存在于幼儿周围的事物。受到思维形式、教师示范等多方面的影响,目前幼儿的创作容易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苏霍姆林曾提出:“儿童的创作是鲜明揭示每个孩子个人独特性的一种自我显示和自我肯定。这种独特性不可能用大家都必须遵循的某种统一法则去概括。”⑥不过多地干预幼儿的创作,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自身的绘画中,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幼儿的创作值得以全方位的接纳,应该学会尝试理解幼儿的作品,幼儿在创作中,会把重要的事物放大或放置中心,虽然看起来不合理,但拥有着幼儿丰富的内心世界。切记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幼儿的创作,不要过于关注纸张是否干净,画面是否好看、大小是否合理,形象是否逼真,成人应该学会保护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3.3幼儿园音乐活动简易化
在幼儿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将音乐渗透到一日活动中,让音乐活动变得更加简易,在教育中主要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注重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保护它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激发它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材施教,保护幼儿的艺术天性,促使每个幼儿不同的个性发展。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紧密地联系幼儿的生活,启迪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引发幼儿心灵上的共鸣,教学中采取简单具有节奏感的音乐,以清唱的方式配合拍手法,从慢节奏慢慢地走向快节奏,带动幼儿的情绪,从而激发幼儿内心潜在的音乐感受。随着幼儿艺术教育的发展,幼儿园艺术教育生活化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郭元祥曾提出,“生活弥补了制度化教育的不足,赋予制度化教育更广阔的背景和原动力”。⑦我们应该加强幼儿对艺术的理解,形成幼儿园艺术教育生活的价值,不断地开发幼儿的艺术潜能,培养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让幼儿产生对艺术的追求,培养幼儿大胆的想象能力,敢于创造的精神,增强幼儿的艺术鉴赏能力。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幼儿,让生活化的艺术真正进入幼儿世界,让幼儿享受艺术的魅力,从而在愉悦和欣喜中快乐全面地发展。
作者:屈格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第三篇:幼儿常规教育生活化研究
对于幼儿德育来说,常规教育是其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并能培养其独立自理生活能力,同时还能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当前由于独生子女增多,很多常规内容往往被保育员包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对此笔者认为,幼儿园常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结合幼儿实际生活巧妙进行。
策略一:强化榜样引导
由于年龄关系,幼儿辨别能力较差,他们对好与坏的判断往往来自老师的评价。换句话说,也就是他们非常在意教师的评价。对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心理特征,尽可能给幼儿树立榜样,让他们有奋斗目标、努力方向。对于常规教育来说,也是如此。在日常教育中,教师需要及时对自觉遵守常规的幼儿表示肯定与鼓励,这样一来可以让幼儿获得成就感,以便在以后常规教育中更加模范遵守,二来也能给其他幼儿树立榜样,告诉他们在常规教育中具体怎样做就可以获得表扬,在给他们刺激引导的同时还有利于其固化,从而最终形成习惯。比如针对幼儿自我服务习惯培养,为重点解决部分幼儿不肯洗手的不良习惯,笔者曾专门用手机在水池边拍摄那些经常洗手的幼儿,并且把相关视频通过电脑在教室里播放,其中典型代表笔者还用彩色打印机打出来,张贴在班级小红花专栏里,然后再通过脏手与干净的小手两张照片组织他们进行讨论:“这两只小手,你喜欢那个?说说为什么?”在教师有意引导下,很多学生都说会喜欢干净的小手,因为脏手上有病菌,吃到肚里会疼等简单道理,继而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进行洗手,然后对洗干净小手的孩子进行全班表扬,以此来鼓励他们,最终养成勤洗手的良好习惯。
策略二:强化故事引导
幼儿思维比较直接,加之他们大多听着妈妈的故事长大,因而对故事有着一分钟爱。而从某种角度来看,强化故事引导,其实也属于一种榜样引导,不过这与榜样引导最大的不同,一个是虚构的故事中的人,一个是身边人。因而作为教师,在故事选择上需要慎重,需要切合幼儿实际,以及能够切合常规教育内容,让幼儿有个对比,有个参照,以便从内心里产生一种动力,让幼儿自发按照故事中榜样去做。另外,教师还可以丰富故事形式,比如故事内容游戏化、视频化,等等,形式可以多样,关键是要在有趣的故事中彰显德育内容,这是重点。比如为了教导幼儿养成珍惜粮食这一良好习惯,笔者曾组织幼儿进行扮演《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让幼儿一人扮演漏嘴儿,一人扮演大公鸡,在故事演完后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让他们说说这当中漏嘴巴有什么做得不对,接着再次引导他们应该具体怎么做。经过这个讨论,很多小朋友都意识到浪费粮食是个不好的习惯,后来再发现幼儿有浪费粮食的现象时,教师总提醒一下,“漏嘴巴”,这时幼儿总会恍然大悟,然后自觉吃完饭。这样经过不断强化,幼儿在实践中爱惜粮食的意识不断增强,久而久之,其良好习惯也就养成了。
策略三:强化体验引导
体验引导,对于幼儿来说,也属于一种赏识教育。一般情况下,是在组织幼儿进行自我生活服务后,组织幼儿对自我服务进行自我观赏与评价。当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独立评价,说明他们“自我”意识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当然,更重要的是幼儿能够进行自我体验与感知,并从中产生一种积极情绪,以便推促他们对生活常规教育中产生一种迎合心理,推促他们向更高目标努力。这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肯定,不停地肯定与发现,以便让幼儿享受自我服务,享受过程。即便在幼儿生活体验过程中发生挫折也需要鼓励,否则会给幼儿造成心理阴影,反而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比如针对“小棉被叠整齐”这一自我生活服务活动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幼儿参观其他班级的幼儿整体床铺,给他们目标与榜样,以便让他们产生“我要学”的心理,继而提出明确要求,让幼儿学会自己整理床铺。当幼儿午休起来后,自己用小手整理床铺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给予肯定,如有可能,还可以通过拍照,或者组织其他幼儿参观等形式,目的在于激发幼儿内心的一种自豪感,让他们能够在以后自发去完成。这种融入生活体验的常规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还能产生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举两得。
策略四:强化行为引导
行为引导,某种意义上讲,更多是通过定期对幼儿常规检查与评比,能够让幼儿在常规约束下自觉遵守生活常规,或者不断强化巩固已经养成的良好习惯。这种方法需要坚持,需要不断鼓励,以便让幼儿有动力有目标持续下去,否则幼儿很快会失去耐心,这也失去了常规德育的意义。对于行为引导来说,具体方法有定期检查、值日生活动以及评比等,定期检查有一日三检,还有每周一检等,在检查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表现好的进行肯定,对行为较差的进行个别帮扶。对于评比来说,可以每日一次,也可以每周一次,当然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每天一次评比效果较好。比如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常规要求,在班级活动中开展“小小检查员”活动,每天轮流安排一个幼儿做“检查员”,让他们依据班级常规活动对全班幼儿行为进行检查,这样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具有很好的推促作用。每天下午可以组织全班幼儿进行讨论,说说今天啷个幼儿表现很好,哪个幼儿行为符合规范,然后给评比出来的幼儿一朵小红花,一方面可以激发戴上红花的幼儿自豪感,让他们以后在行为中更注意规范自己言行,另一方面还能给全班幼儿以榜样,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这样能够有效推促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作者:耿焱紫
相关专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经济法小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