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方向与路径
摘要:由于我国社会不同领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在逐步加快,进而使得高校计算机教育网络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变成必不可少的形势之一,为适应信息时代对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给出的全新需求,加上各个高校是属于高等教育体制主要的构成部分,因此其一定要进一步加大计算机教育革新的力度,从而保证在信息化时期下各个高校的人才培育质量和效果能够使用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针对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径展开深入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计算机教学;方向和路径
一、引言
目前,现代计算机技术已经变成社会各个行业发展中的中心技术,计算机的广泛利用给大部分公众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改变,因此我国教育事业在发展中必须全面应用在信息化时期下的很多全新的技术,经过构建教育信息化来适应社会不同领域对创新教育的需要。近年来,现代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在发展过程中依据具有很多的问题和缺陷,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体制构建的不完整和教学方式的不超前是其主要表现,因此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必须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维持下展开全新的教育教学革新,并且联系信息化时期下我国社会发展对各个高校计算机教学给出的全新挑战,进而寻求一条能够适应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改革目标和方式。
二、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革新的趋势
高校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育措施的紧密性取决于高校教育事业的独特性,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属于目前高等教育事业的特点之一,然而个性化培育也属于目前高校人才培育形式构建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多样性的人才培育形式要求在高校计算机教学革新中必须适应此类需求。笔者觉得目前计算机广泛利用到教育中不但要在最大程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并且也要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来逐步培育学生的创新水平,虽然目前高校计算机展开普及教育时,非常看重学生服务水平的培育,可是缺少具有创新水平的利用型人才,进而没有办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信息化时期下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必须建立全新的多元化人才培育形式。在信息化时期下,高校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教学任务很难适宜其人才培育的需求,而且计算机教育教学任务展开全新的发展,也是全新教育教学革新工作的主要之一,笔者觉得目前计算机教育教学,不但要把培育学生了解和利用基本知识当作核心,并且也要把培育学生在教育教学进行实际操作时了解知识作为重点。因此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革新过程中必须要建立起利用知识、共同享用知识以及发现知识的集体培育目标,进而才可以最大化的使用现今我国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育给出的全新挑战,同时其也属于完成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
三、择选信息化时期下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革新途径
(一)表现计算机课程设定的科学性
在展开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革新时,课程内容和课程的设定属于基本的弊端,因此为适应信息时期下我国社会发展给目前高校人才培育体制给出的全新挑战,笔者觉得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的课程设定和整合必须把计算机利用当作首要,并且在进行课程的设定和课程内容整合时不但要遵守科学性、稳固性和时期性等原则,而且也需要把信息化时期的灵敏性和动态性当作重要原则。其动态性属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和别的课程设定主要的差异,信息时代下最主要的特征是不同先进技术、全新利用型软件的快速创新,因此其必须联系我国社会的发展全新需求以及市场人才真实需要,进而来对课程内容展开合适的整合。
(二)增强计算机教育师资团队的构建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师资团队的构建总体水平没有办法适应革新的需求,因此各个高校必须注重其计算机师资团队构建过程中所显露出的缺陷和不足,由于高校的教学质量是否可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取决于师资团队的建设是否可以提升到全新的水平层面,在信息化时期下高校计算机教师,不但要具有较好的课程体制和教学内容,并且还要立刻熟悉计算机技术在目前的最新发展状态和全新的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利用,从而便于能够利用计算机教育教学的立刻不足,使得学生的知识体制得到改善。
(三)应用多元化的计算机教学方式
学生想要在实际操作中产生计算机技能取决于高校在计算机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操作性,因此老师必须经过多元化的计算机教学方式来刺激所有学生在课程学习上的积极性。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已经变成高等院校教育体制中的主要教育方式,因此教师需要全面应用互联网或者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来刺激学生对课程的参加兴趣,并且完全丢弃传统计算机教育方式的简单性,进而来培育学生的思考水平以及课堂问题思维。所以高校必须看重计算机课程网络的构建,应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给师生构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而且教学讲义、试题库以及实验指导等是构建课程网站的主要内容。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革新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时期性和灵敏性等基础规则,经过建立全新的计算机教育概念,改革教学任务以及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而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适应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对高校人才的多样性的需要,进而不断革新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有助于提升培育应用型人才的效果,进而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校人才,并且推动经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孙晓华.通过几次教学活动探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10(16):159-161.
[2]黄正杰.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模式的探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08(14):123-125.
[3]杨峰.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03(06):147-148.
作者:徐佳丽
第二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通过对本院学生、相关院校以及用人单位的调研,充分了解到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具有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等特点。本文从学生的现状,计算机知识的需求,不同专业计算机课程划分,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建设,课程的实施与考核,需完善的部分六部分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Word;Excel;模块
为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我院学生的掌握情况及各专业的不同需求,项目组于2012年9月至2015年12月间对我院大一新生进行多次问卷调查,到各个系进行走访,到相关院校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并多次在系里进行研讨,结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具体情况如下:
1.学生的现状
2012年9月至2015年12月,项目组对我院大一新生,共4届约80个班约2400人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涉及学习计算机的时间,对于Word、Excel、PPT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目前我院学生具有以下特点:(1)基础较差学生计算机操作的整体水平较差,对于计算机的使用大多数都集中在娱乐、社交,对于计算机当中一些基本的操作并不是很熟悉,自主学习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都比较弱。(2)计算机水平层次不齐我院学生生源质量不是很平衡,有高中毕业生,也有三校生,有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大多数学生只是能够使用计算机打游戏、聊天、听音乐、看电影,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较熟练的操作一些常用的软件。
2.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知识的要求
通过项目组教师对各专业的调研及讨论,对各专业计算机基础知识需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我们得出各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是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有最基本的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2.1工科类对于工科类学生要求能够进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编制所需文件,完成数据存储、文件管理、打印等操作;能够利用计算机绘制和处理各种工程或机械图形;能够利用网络获取所需资料并能够进行整理、存储。2.2艺术类艺术类专业学生应能够打字、输入与专业相关的一些符号,对文档进行编辑;能够进行信息检索,信息共享,收藏、保存、下载所需资源;能够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创作艺术作品,发布艺术作品。2.3财经类能够处理与专业相关文档(如输入专业符号、公式等);能够利用计算机相关软件分析和解决一般性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数据处理等;能够利用计算机及网络不断学习、跟踪最新的发展技术,及时更新。
3.不同专业计算机课程划分
通过我院学生学生现状的分析以及各个专业的调研,经过我系教师及项目组的多次讨论,对计算机课程可以作如下划分:3.1公共基础模块公共基础模块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Word文字处理、Excel表格处理、PPT演示文稿的使用、IE、Win⁃RAR等工具的使用等内容。3.2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按工科类、艺术类、财经类进行划分可以分别选择AutoCAD,Photoshop或Flash,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或数据库。3.3专业应用模块专业应用模块按工科类、艺术类、财经类进行划分可以分别选择C语言、VB等高级语言,Premiere或网页制作,管理信息系统或ERP软件应用。
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化建设
根据各个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以及我院对于公共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总体指导思想,项目组对我院公共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进行了改革,具体情况如下:4.1总体描述《计算机应用基础》参考学时:48学时,面向大一学生。4.1.1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双基”即信息知识基础、信息素质基础,“一技能”即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拓展”即职业拓展素质的一门课程,充分适应各专业的需求,为顺利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基础,对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有一定帮助。4.1.2知识目标(1)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2)会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2)掌握常用网络工具软件的基本操作和使用。4.1.3能力目标(1)学生能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具信息收集有、信息处理、信息呈现的能力;(2)学生能够以计算机作为工具进行所在专业的学习和研究。4.1.4素质目标(1)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2)学生要有高度责任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3)学生要养成使用信息技术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服务的习惯。4.2模块划分通过项目组成员共同研究、讨论,任课教师及学生的反馈,以及教学中的不断改进,最终将公共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划分为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Internet的应用、Word的应用、Excel的应用、PPT综合应用四大模块,Windows的操作、文档的排版、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等16个项目,全部在具备多媒体设备的机房或者具有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机房进行授课。
5.课程的实施与考核
5.1课程实施该课程采用案例法和任务驱动法来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理解和实践能力。每个项目会分解为多个任务,所有任务和案例均以计算机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来编排、设计。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全部安排在实验室进行,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全程负责讲授知识、上机演示、答疑解惑,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标。5.2考核为了更全面评价学生对计算机操作能力,将课程教学评价成绩分为平时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其中,平时过程考核成绩占50%,期末上机考试成绩占50%。
6.需完善部分
6.1不断丰富资源库,添加教学视频资源。6.2改善考试环境,比如建立考试系统或者与考级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杨晶.《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第1版.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3年[M]
[2]杨晶.《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第1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M].
作者:王学慧 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
摘要:当前中国每年有几百万的毕业生涌进就业市场,并随着教育的改革,国家对高职学校的办学目标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高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应该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所以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也对高职学校传统的教学现状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以高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为范例,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做了现状分析,然后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下,对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和创新做了探讨。
关键字:就业导向;高职教育;计算机;教学改革
一、引言
当前这个信息时代,一些企业的招聘条件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具备一些计算机等级的相关证书或者是拥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已成为学生求职的一项必不可少甚至是加分的项目,所以计算机专业和学校里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已成为热门专业和热门课程,很多院校为了迎合社会的需求,也都纷纷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基础课程。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也在社会对学生提出的新的需要中体现出了一些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问题。第一,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且落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和发展相对较快,因此计算机这一学科相对于高数和英语等其他学科来说,其学科知识的更新速度较快,这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者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在当下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堂当中,教师还是以讲授传统理论为主,教师在没有更新自己储备知识的情况下,只是向学生单一的讲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及时满足学生的实际操作的需要。[1]并且课程采取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手法,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完全提不起兴趣,一些学生认为还不如自己在课下按照课本上的知识点,用自己的电脑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2]第二,学校所用的计算机教材不能与时俱进。高职院校中的计算机课程一般都是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因此负责学校教材购买的人员也大多认为学生学习一些简答的基础性知识就可以适应以后工作中的职位需求,所以教材中的内容一般包括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技术的操作和应用,比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基础的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但是这里面的很多知识是在高中的阶段就已经学过,甚至一些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熟知这些软件的操作。[3]而且企业对学生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也逐渐提升,所以一些学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材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用人的需要,并且教材内容的老旧也让一些学生体会不到新知识带来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大大减弱。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策略研究
为了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毕业就业时更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为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更好地满足自身的职业发展,所以本部分就以就业为导向,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创新做了深入研究,以便使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堂变得更加实用和有趣。第一,以就业为导向,优化计算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当前高职计算机教学内容相对老旧和枯燥的问题,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应当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更多实用性更强的课堂内容。计算机课堂在给学生提供基础性的计算机知识之上,并且根据各大企业的需要,向学生提供公司网页制作和网络线上推广的内容,让学生利用Photoshop和Flash动画制作一个为企业形象宣传的动画,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更加实用和具有挑战性,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为学生以后的求职道路提供帮助,让学生在众多求职者当中脱颖而出,增强学生自身的竞争力。在教学方法的改进方面,教师并且计算机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穿插讲解一些企业中会遇到的一些计算机问题,可以事先让学生设想一些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以便使学生在真正进入工作之后能更加适应企业的工作。第二,以就业为导向,开设更多的计算机实训课程。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对很多计算机理论能有系统性的掌握,而且更加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计算机技术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针对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纯理论的满堂灌的教学手段,实训课程几乎为零的问题,高职院校课程相关管理人员,应该为计算机课程开设更多的实训课程和一些列的实践活动。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可以和一些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计算机实地和实际操作进而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需要。并且在理论课堂上,教师在讲授完纯理论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之后,紧跟着上实训课程,这样更能巩固学生学习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并别还能提升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结束语
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提供了新的改革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增强自身竞争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思路,优化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切实的计算机实训的机会,使得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变得更加丰富且具有实际意义,让学生充满学习的激情和动力,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许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04):82-83.
[2]李敬川.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讨[J].知识经济,2015(10):125.
[3]周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5(19):27-28.
作者:袁琦
第四篇:计算机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摘要:当前社会需要学生具备创新与实践能力,这也是当前高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作为高校计算机课程的基础知识,数据库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完成基本的计算机课程之后,还应在综合自身所学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的自我考评与训练。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升自己使用数据库软件的实践能力。但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只有不断规范数据库课程设计,才可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可以实现规范科学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数据库;教学改革
一、高校计算机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认识程度不够。实际教学课程中,很多学生认为数据库设计课程不过只是一门考查课程,既没有试卷,也没有教师监考,只是自己总结实验知识,在递交一份设计报告即可。甚至部分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整理,而是随便在网上进行摘抄,而到具体设计时甚至不知道课程已经讲解到了什么程度。由此可见,很多学生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课程设计的重要作用。数据库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规范化的软件开发流程,它并非学生认为的只是复杂的程序,而是一个完整的软件,且在数据库设计课程中,学生应该作为一名软件开发师的角色。为此,应不断加强学生对此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并培养他们更加严谨的科学态度。[1]第二,设计选题存在问题。优秀的课程选题设计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但当前很多学校在选题方面却存在问题。一方面是选题缺乏创意,每年几乎都是重复的题目,甚至部分学生直接摘抄师姐师兄的选题,这些选题都无法吸引学生注意,也无法紧跟当前的时代需求。另一方面是选题过大,比如飞机订票系统等,这些选题看似可以锻炼学生的开发能力,但并不切合实际,加之学生却缺乏实际的设计能力,以致无法完成选题任务。[2]第三,课程考核管理存在问题。调研发现,多数学生的数据库设计课程与其他课程十分相似,但数据库课程比较重视实践,且具有贴近实际的特征,因而不能将其与其他学科同等看待。同时,多数学生将平时分与实验分作为最终成绩,但实际设计验收环节却仅简单地提问几个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出分数,这种考核方式下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设计任务,没有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因而无法锻炼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3]
二、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第一,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成为科技发展的栋梁,且肩负着科技兴国的重任,为此应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数据库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付了事反映了学生浮躁的学习态度,也体现了此学校当前的学习风气,暴露了学科教师不严谨的科研态度。为此,学校应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科研与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种严谨科学的态度会为其将来的工作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规范课程管理。在课程管理方面,应按照确定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验收、设计答辩、提交设计报告的流程开展,通过规范课程流程,学生可以清楚的了解每个阶段应该完成的任务,这样才可以确保课程设计顺利进行。在确定选题时,学生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描述系统应具备的功能,以便为开题做好铺垫;开题是开发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此阶段应该要求学生分析系统需求,并建立初步稳定业务模型,确定各个业务模块之间的联系。之后在根据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数据设计,并描述出各个实体的属性;中期检查时,学生应总结上一个阶段的设计成果,并解决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好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工作;系统验收结果是评价学生完成课程设计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比如系统是否可以完成基本的数据查询与更新,以及是否可以保证数据安全性等;课程答辩也是设计完成情况的最终总结,是评定设计成绩的关键因素,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描述能力。第三,构建科学的考核方式。每个学生的选题都会有所不同,为此应根据课程设计的流程,并在开题、中期检查、系统验收以及答辩等环节进行考核评价。比如系统结构为5分,考察整体设计思路是否符合要求;开题报告为3分,考察期是否符合基本的规范要求;中期检查主要分为功能模块10分,数据操作10分,检查学生的软件设计是否可以进行查询更新,以及功能模块的操作是否可以实现等;系统验收分为界面5分、功能20分,性能10分,以及创新新10分;最后是课程答辩,这也是系统完成情况的最终总结,包括课题介绍5分,答辩程度7分以及课题评价2分,设计报告3分以及技术文档3分,经过此环节的考核,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以及观察学生是否可以流畅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三、结束语
高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在规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注重学科的严谨性与创新性,这样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性,进而也可以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随着数据库课程的开展,人们已经总结了很多经验,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部分亟待完善的问题,为此,教师应采取适当策略,并不断提升教学的质量水平,以更好地实现数据库的规范化教学,以便为其他的课程设计也提供更多的经验与方法。
参考文献:
[1]田锐.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
[2]蒋志强.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VF)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优先出版)[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2).
[3]邹乐,华珊珊,吕刚.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合肥学院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2013(10).
作者:闫凤 石磊 张国英 张扬
第五篇: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点平台课程,其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理论性强和学生主动性差等问题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提出过程管理驱动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方法,分别从启发引入、探索原理、丰富课余、增强实验等方面引导学生作为主体完成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和有效实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关键词:过程管理;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平台课。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初步具备规划设计网络、配置网络设备和各网络服务器的能力[1]。如何通过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的相关改革使学生不仅掌握网络相关知识点,而且培养其真正解决网络问题的能力是很多教师关注的问题[2]。
1网络基础课程现存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由于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和通信两个学科的交叉产物,所以该课程知识点多,课时相对较少;第二,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枯燥、晦涩难懂;第三,该课程讲授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较差,课程教授过程中缺乏参与感,更倾向于考前突击应付考试;第四,现有的实验内容较偏向应用层,致使其他章节理论知识点和实验脱节[3]。这些问题导致了平时教学过程走向了师生都不认同的“应试教育”。传统的期末笔试成绩通常无法准确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真正的掌握情况,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4]。针对以上问题,以过程管理驱动对教学过程提出一系列改革以真正达到该课程的培养目标。
2过程管理驱动的教学方法
过程管理是指从平时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教学状态和方式进行管理,从而培养学生在掌握网络知识点的基础上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思维和能力[5]。通过过程管理达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而不是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根据平时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从以下4个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2.1趣味启发引入
计算机网络基础的理论知识都比较枯燥,如果上课一开始就直奔主题讲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就很难有兴趣。因此,上课初始能让学生觉得该知识点有趣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把专业的、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具有趣味性的生活化实例,不仅便于理解,而且会对整个上课氛围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将以“同步”概念为例讲述趣味启发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同步是指要求通信的收发双方在时间基准上保持一致。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首先讲述同步的概念以及同步的重要性,其次讲述同步的具体实施方法。计算机通信过程中的同步现象和现实生活中打电话的场景很相似,只有通话双方同时接通电话、通话时没有延迟的情况下才能够成功交流。趣味启发式教学则可以在课堂一开始,使两个同学模拟信号不好的情况下打电话约吃饭的场景。学生们会非常乐意演绎,教师可以刻意挑选两个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同学来模拟。由于打电话是学生们生活中的场景,而且信号不好会出现各种乌龙情况,课堂上这个小的情景剧会令所有同学都乐在其中,枯燥的理论课变得生动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这样不仅活跃了气氛、调动了所有同学的积极性,同时会非常有兴趣知道两台通信设备是如何来模拟电话通话过程中的“喂喂喂”。从而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课堂教学的下一个讲解原理阶段,计算机网络中如何确保同步性以正常通信。在平时上课过程中,尽量找这样有趣的场景引入各知识点的讲解过程,这样就为整堂课引入了轻松愉快的氛围。所以,这需要教师在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点后,留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把理论概念和生活场景联系起来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2.2讨论探索原理
建构主义认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引导启发、帮助指导的作用[6]。由于在实验环节每个学生非常明确地完成某个实验任务并提交相应的实验结果,所以这一点在实验环节相对容易实现。但理论课目前大多数的形式还是以教师授课为主,更有时候觉得老师在唱独角戏。如何把理论课堂变成学生的主场是教师们致力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在上一节所提出的趣味启发引入的基础上,针对重要知识点进行“讨论式”教学以探索原理。“讨论式”教学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和学生讨论的方式逐渐揭开谜团进而真正掌握。教师可以先讲解基本概念,提出问题为什么出现这样一个概念。基于初步讨论后,进而使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并讨论该方案是否行得通。最后一起讨论书上解决方案的具体细节和优缺点,启发学生探讨是否有改进空间。通过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该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他参与其中,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在讨论式教学方式中以鼓励为原则,采用多种形式讨论以活跃课堂氛围。例如有的知识点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讨论,选出代表回答。而有的知识点可以点名先让基础一般但性格开朗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虽然引导式地只说出几个字,甚至“可笑”的答案,但是却活跃了气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而对于基础好的有想法的学生,则可以让他走上讲台,好好发挥,不论答得如何,都给予肯定再具体分析。
2.3微课丰富课余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已经多元化,其中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手段给学生带来移动化的学习体验[7]。微课是一种以5—10分钟为时长的讲解某一个知识点的微型视频,其能够以手机等移动设备为载体,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点播学习服务[8]。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网络基础课程知识点多、课时少这一问题,通常采用微课作为上课所讲内容的补充和扩展。另外,由于同一个班上的各位同学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力和专注度各不相同,很难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照顾到每一个同学,所以通过把重点和难点制作成微课这种方式,每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利用微课自主学习。但微课只是一种形式,为了令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自发地观看微课,精心地设计与制作微课内容是至关重要的。根据以下5点方法设计并制作微课使学生在课下进一步掌握知识点。(1)以应用场景为驱动,通过具体实例引入问题,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个知识点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从浅到深,循序渐进。把具体的解决方法分解成具体的小步骤,并通过从简到难的方针来编排,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点。(3)充分使用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并提高学生的关注度。(4)以问题为启发方式,使学生自然地思考问题,从而真正理解重点和难点。(5)借助网络模拟实验,真正验证实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严谨性的观念。例如,计算机网络中的参数配置问题一直是重点和难点,其涉及到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众多概念。只有真正掌握这些概念和方法,才能培养日后整个网络的设计与配置能力。因此,学生们根据微课可以反复地学习和复习该知识点直到真正地熟练掌握。在该节微课的设计过程中,先将学生们最为熟悉的IP地址配置界面显示出来,配置界面中除了IP地址还有子网掩码和网关。提出这样的问题“IP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哪些参数可以不用设?”留下一些思考时间后,分别讲述同一网络和不同网络中设备参数设置。需要注意的是,微课并不是简单地把上课的过程进行拍摄,而是要精心利用动画和模拟演示的形式作为上课内容的前导或复习。
2.4跟进平时考核
在大学本科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比较差,属于“我行我素”的学生。为了促进这些学生掌握知识,对平时成绩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采用跟进式的方式对平时进行考核,这样有利于督促学生用功于平时而不是期末。相对于实验课可以针对完成任务的情况给出成绩,理论课的平时成绩更多的是根据出勤率和课下作业情况,但无法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参与并掌握重要知识点。因此,对理论课的重要知识点以“5分钟测评”的方式进行考核,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5分钟测评”是指每次课拿出5分钟的时间对上一次课的内容进行测评。当然这种测评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如果他能通过测评向其他同学询问而学会,目的也就达到了。从期末考试可以看出,凡是平时测验过的知识点,绝大部分同学基本都掌握了。这说明学生还是需要一些手段督促,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的考核也更有依据。
3基于网络层次的实验设置
实验教学可以在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计算机网络教材几乎都是按照网络层次结构模型来组织的。其综合了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各自的优点,将网络分为五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目前的实验内容主要是进行网络的设计以及设备的配置,但这部分内容只能对应网络基础中的网络层的内容,导致部分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脱节。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模型针对每一层进行实验设计可以涵盖每个知识点。(1)开展网线制作和信号测试实验。物理层主要介绍各种通信原理,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制作传输介质。双绞线虽然每天都在用,但是很多同学从来没有拆过,也没有想过其通信原理。通过把制作各种网线的实验加入到物理层中,让学生把抽象的通信传输映射到具体的网线中传输的信号,理论和实际得到了很好的结合。(2)为每层重要的协议设置网络协议分析实验。各层的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的核心,但协议的讲解由于其抽象性一直以来是讲述的难点。利用专业的Sniffer和Wireshark协议分析器软件实时抓捕数据包,并针对理论课所讲的协议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计算分析能力。协议分析器作为网络攻防的一个重要工具,虽然专业性很强,但只选用最基础的协议分析功能,学生们完全可以掌握。其自动将数据包分层分析、以及将数据包所对应的协议首部可视化的功能都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网络原理。(3)基于真实网络设备和虚拟模拟器开展项目式实验。网络的设计与配置是计算机网络中的重点,其对应的是网络层各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真实网络设备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接触设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由于实验设备数量和种类的限制,实验室环境不能为每个同学提供满足贴近实际应用的综合实验。网络模拟器PacketTracer的引入弥补了真实网络实验室的不足,只要有一台计算机就能方便地验证设计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分解一个完整的项目,分别对应网络层中的VLAN划分、VLAN间通信、动态路由以及IP地址划分等诸多内容。通过分组讨论、自己配置、教师指导的方式实施项目,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团队协作性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基于应用层服务原理配置各种网络服务器。虚拟机通过软件运行在一个完全隔离环境中的完整计算机系统,方便学生练习各种配置。学生可以使用虚拟机Vmware运行Linux和Windows各种版本,在网络环境中和其他主机模拟网络中C/S环境所提供的各种服务。配置企业网中常见的一系列服务器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应用层各协议的工作原理以及应用。例如,通过在服务器版操作系统上配置DNS服务器可以加深理解DNS域名解析的过程,了解DNS报文格式以及DNS功能扩展。
4总结
利用传统多媒体手段教学已经遇到了各种问题,需要及时结合多种方案以生为本进行教学改革。过程管理驱动的教学分别从引发学生兴趣、深入探讨原理、辅助课下学习以及全面设置实验四个方面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切实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目的,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状态。当然,在真正教学过程中,还要针对学生的情况以因材施教为原则,逐步改进和完善计算机网络基础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钱权,张瑞,袁方.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项目式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5):142-145.
[2]魏楚元,张翰韬,吕橙.计算机网络开放式实验教学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6):9-12.
[3]刘群,李坚.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与技术,2009,8(1):97-99.
[4]赖英旭,李健,刘静,杨震.信息安全专业工程能力评价方案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5):150-153.
[5]郝兴伟,龙世立,巩裕伟.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管理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3):49-51.
[6]刘祖萍.建构主义学习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3(12):62-63.
[7]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
[8]钟绍春,张琢,唐烨伟.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85-88.
作者:杨君 曹鹏飞 叶传标 单位:三江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相关专题:黑龙江中医药杂志 黑龙江中医药杂志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