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民俗角度保护风水文化
风水文化与风水活动相伴而生,可以上溯至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但“风水”作为专一名词的出现却至迟是在晋代才出现。根据先进可考的以风水正是命名的著作,最早是宋以后才问世的《地理观风水歌》、《五姓合诸家风水地理》等,进入元明清之后此类著作问世量较大,多著录于各个朝代史书的艺文志。风水在古代社会的名称并不确定,亦可称为堪舆、术数、相家、地理等。从多种变换的名城中,我们发现“风水”始终是处于前科技的萌芽状态,以民间习见的称呼流传,使得“风水”一学沾染了浓厚的民俗特征。风水文化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表现形态之一,具有下述两个方面的特征:首先,风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关系,它是深入民心、渗透到古人日常生活的具体表现。以中国传统民居作为考察对象,不仅要追求房屋结构合理和建筑安全,还与居住者的精神诉求紧密相关。“气”是中国风水文化的重要命题,无论是堪舆点穴、还是造房立基都讲求“聚气”。“气”的聚集不仅关系到个人命运,也与家族兴衰荣辱密切相关。“风水学家很早就注意到‘气’的重要性。”[3]p108中国的风水先生就是最早的风水学家,他们根据长期的观察所积累的经验将中国的山脉水系进行了分类,以纳阳藏气的理论构筑了“风水宝地”的人居环境,并总结出背山面水、左右环保等简便易行的民间谚语。以“气”作为出发点,将其作为住宅建造、房屋布局、景观设置和环境美化的指导思想,就形成了“藏风聚气”的风水学理论。这一理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沉淀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进而演变成为根深蒂固的民俗。当人们将家居环境与个人和家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就成为具有鲜明中国色彩的文化传统。诸如“前不植榆,后不种桃”的民间谚语不仅是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追求和谐居住环境的客观诉求。“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将风水文化作为封建糟粕彻底抛弃的同时,也遗弃了经由生活积淀形成民俗文化。此类民俗的本质并非是单纯的追求物质财富的获得,更多地寄寓了普通民众对于安居乐业、儿孙满堂的美好生活状态的追求。根据风水文化的不同表现方式加以甄别,分辨不同形式的风水文化和它所孕育的民俗习惯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有助于我们改善生活环境。因此,正确对待风水文化民俗特质,并对已加以保护就显得尤为必要。风水文化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表现形态还体现在风水的功能与价值层面。在否定风水文化的观点中,认为风水文化提倡地鬼神的信仰和住宅选址的苛求不符合现代科学颇具代表性。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孕育风水的话语环境是极为特殊的,生产力水平制约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方式,但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渴求家族兴亡的理想又促使他们将希望寄托在具备一定可信度的占卜和风水上。因此,我们在看待风水文化中围绕选址建宅的一系列理论,更要注意中国人对房屋的态度——房屋居所并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临时场所,它更是融合着物质层面的保暖、居家、聚族的家园,以及追求家族繁荣、人丁兴旺的精神家园。二者具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特殊关系,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则是前者的精神延伸。因此,视风水文化中讲求选址为封建糟粕的观点并不可取,我们不妨将其视为中国古人复杂信仰体系中的一分子。这种信仰并非将精神慰藉寄托于高高在上的神,而是落脚于最真实的生活实际,中国人在现实中找寻到了心灵的家园。这就成为风水文化倡导的“天人感应”、“阴阳和谐”之间最为重要的现实支撑,不但对风水的追求顺应了人们对居住地的选择,也将中国人对吉凶祸福的预测赋予了文化的涵义。风水不仅具有一整套复杂、精密的理论体系,还是一门展现中国先民认知自然、理解自然和展现自我审美情怀的艺术。它所表达的是人在渴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朴素愿望指引之下,以“藏风聚气”为指导原则构造和谐人居环境的价值体系,具有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总体特征。
二、风水文化民俗特质的传承
当我们厘清了风水文化的发展历程,也就意味着我们对“风水文化”的内涵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它直接影响到我们处理风水文化的态度不应局限于狭小的保护层面,而是要以博大的胸襟传承风水文化中优秀的民俗特质。在传承风水文化民俗特质的具体操作中,我们需要从自然美、哲学美和艺术美三个层面入手。风水文化作为一种民俗首先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择居理念,它是将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象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类就象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5]p35在人类处于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历史阶段,所有的精力都需要用语解决生存问题,无法对外界环境产生美感,当人类通过劳动掌握了自然规律之后,才能改造自然、认识自然和理解自然。中国风水文化正是建筑在这一基础之上,将纯粹的物质追求内化为精神享受。因此,我们继承风水文化的民俗特质手在于挖掘它的自然美,就是要在了解、认识和掌握自然物特征的前提下,将它作为人类生活的构成要素之一来处理。风水文化中“藏风聚气”的理念、“背山面水”的规定和堪舆时对“风水宝地”的祈求,都是渗透了审美追求。继承风水文化就是要继承古人对和谐人居环境的追求,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是从人居环境开始的,从原始的穴居到建筑房屋,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也使自然获得了人性的成分。它给以母亲般的温暖,当中国先民在执行堪舆之术时,千百年积淀在内心深处的共同意识被唤醒,并演绎成为特定的审美心理结构,成为中国风水文化最为重要的精神支柱。中国风水文化的哲学基础是老庄哲学,它始终关注于超越有限的生命长度,获得人与自然的统一。尽管老庄哲学和道家哲学在追求生命长度的方式上存在着偏差,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庄子》倡导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中领悟到风水文化的契合点。老庄是将“气”作为生命的本源,而风水理论也是追求“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将内在的“气”与外在的“形”结合起来,以追求形气相应对根本目标,不但可以获得生命长度的延展,还能够将现实的生命与家族的兴旺发达统一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气”不仅具有哲学认知的价值,同时也是中国风水文化最为重要的特质。20世纪以来受西方科技文明的影响,我们对不可掌控、虚无缥缈的“气”感到无法理解,甚至将其界定为伪科学进行批判。这就成为中国风水文化在近代社会遭遇发展瓶颈的关键因素,从而割裂了风水文化传承千年的发展史。理解风水文化不能从现代科学的思维模式出发,而是将其置放于特定历史背景的文化语境中,通过还原历史语境和中国文化的本质才能真正理解先民们创造某一思想的真实动机。风水不仅从老庄哲学获得了对生命之美的关照,还将其落实到社会生活中的人伦之美,也就为其与儒家思想的对接提供了理论基础。孔子有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论断,是将自然环境拟人化,并赋予其人的品德。孔子从山水之美中获得的不仅是视觉层面的审美享受,还将其延伸至人的品行和才智,表现出山水与人相爱的仁爱。在当代社会的文化语境中,风水文化的民俗特征还可以通过艺术美得到呈现,它是最为具体、最为直接的民俗成分。在具体的风水活动中,风水师直接面对的客观对象是自然环境,他的工作就是努力在自然环境与人的行为或创造物之间构筑和谐关系,在给予人审美愉悦的同时,将自然之美与人的居住条件统一起来。我们可以在任何一种流派的风水学说中发现形式美的元素,就是强调人类的行为和自然环境要保持高度的统一。结语风水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曾遭受不公正地待遇,应该得到纠正。理性面对风水文化就是理性面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资源,作为深入人心的文化瑰宝,风水文化浸润到生活中最直接的产物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民俗”,保护风水文化要保护风水文化孕育的民俗入手、传承风水文化也要从传承这些民俗开始。
作者:李明月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