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样理想的大型组织还没有出现,但这个方向很清晰。
未来企业有组织无结构
现在的企业组织都有层级有结构。这样的好处是易于分配资源、分配权力、分配利益。比如说你有10个亿,你决定用这10个亿来推动公司开拓10个产业,你就把组织设计成10个产业部门,1个部门1个亿,完成了分配。通过结构来分配,好处是有分工和效率;坏处是一旦有了结构,就会有路径依赖,有既得利益群体,甚至有腐败。结构经常被打破的话,腐败就可能减少。当组织要进行变革的时候,因为要保护既得利益,既得利益者就会变成阻力。
但是,当下的关键问题不在于结构优缺点的衡量,而在于技术的瞬息万变。以前,一个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要几年,现在的转化可以以秒为单位:昨天你可能还在思考的问题,今天就产品化了。企业原来是有结构的,结构都是相对稳定的,稳定的结构无法匹配上快速的变化,无法匹配上极不稳定的外部变化。所以结构就会伤害你的新决定,伤害你面对变化的能力。结构和变化就形成悖论。稳定和不稳定形成矛盾。
适者生存,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未来的组织一定是没有结构的。
没有结构的组织,现在被理论描述出来的是“团队”。团队没有结构,典型的就是体育运动队。例如足球队,队长是领导人,还是教练是领导人,还是守门员是领导人,还是前卫是领导人?谁都是,又谁都不是。在球往前攻的时候,前半场的前锋就是领导人,他决定怎么踢;球到了球门,守门员就是领导者,所有人都得服从他,尤其是罚球时,守门员告诉队员站哪儿,就得站哪儿;一旦进入比赛场地,就是队长在组织全场,中场协调;一旦离开球场,就是教练说了算。这就是标准的团队,没有结构。
在我的认知里,最接近这种组织理想状态的国内企业是华为。其实华为最成功的就是组织能力。华为一直在打破组织惯性,现在连一个固定的总裁都没有,只有轮值CEO,华为怕大家固化僵化,所以把传统管理岗位都打破了。
相信组织的力量
标准团队通常12个人左右,规模很小。大规模组织要像团队一样灵活多变很难,但相信也可以做到没有结构。
我理解的组织,不是用来掌控或者管理人的。一个好的组织提供人发展和创造价值的可能,让不能胜任的人胜任,组织本身是一个平台。组织可以集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的力量于一体。组织也可以带动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如一人。所以组织的力量可以非常强大。
中国企业比较相信领导人,不太相信组织。优秀的企业都是不再相信领导,转而相信组织,所以企业能量无限大。
因为领导人成功二十年之后会有很大局限性。这是为什么在组织结构设计中一定要有轮岗;国家领导人做两届必须离开——继续做下去,就是障碍。华为任正非不是这样,他真的做到他本人不重要,只是承担一个角色,组织绝对最重要。在华为高管团队开会的时候,任何人都可以向任正非开炮,他很谦虚地接受。新希望六和也在往这个方向推:谁负责,谁权大,而不是因为你是总裁或者副总裁;然后协同最重要,不是命令最重要。
难点在于人性
“水样组织”的成熟形态还没有真正产生。我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人性,人要完全把“自己”打掉,才能有一个像水一样的组织——开放合作的组织,所以很难。
比较贴近水样组织形态的是3M。3M开发了60,000多种高品质产品,员工可以用15%的上班时间做任何与工作无关可以激发创意的事情,一旦有了创意,其产品创意小组有非常大的自主权,由各种专门人才专职共同参与,任务无限期;自愿加入。如果失败,没有任何惩罚,如果成功,会立即获得很大奖励。
在华为,员工的级别序列划分从0级到26级,入职就是0级,再往上升。华为人骄傲的不是当总裁或副总裁,骄傲的是我是19级员工,或者我是20级员工。所以华为人可以轮岗,他的收入跟他的岗位不相关,只跟他的责任相关。华为巧妙地用职级替代了结构,已经有些像水样组织了。
GE的杰克·韦尔奇推出无边界管理,就是想完全打破结构。只要这一件事你能干,就交给你,即使在管理权限上你本来不管这事。韦尔奇的想法是将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障碍全部消除,工程、生产、营销以及其他部门之间能够自由流通、完全透明。他希望以此解决生产的柔性化和机械化之间的矛盾。
改变从高管团队开始
往水样组织的方向走,要从管理团队开始。核心管理团队首先变成真正的团队,有角色不要有结构,高管团队先实现决策多元,在A的问题上你得听我的,在B的问题上我听你的。把高管团队往“水样组织”方向推进了,才有机会往下推,达到组织整体的理想状态。
华为高管团队成员为责任而组成,因需要而变动。高管团队成员责任感越强,向更有活力和生命力的“水样组织”变化的可能性就更大。因为有足够的责任感,一个普通人都能够超越自己、创造奇迹。更重要的是,责任感存在于人类天性之中,甚至连动物都有责任感,这是生命的内在要素,只要把责任感激发出来,“水样组织”的到来就在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