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省属地方院校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面临的危机和困境更为突出,集中表现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更为明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冲突上。作者结合赴台湾世新大学学习交流的亲身经历,借鉴并提出以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软性因素为切入口,探索省属地方院校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媒介融合;实践性;差异化;信息整合;突发应对
应用型高校转型背景下省属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大量研究显示,高等教育国际化、专业建设特色化、学界业界紧密化成为人才培养转型中难以对接的现实问题。省属地方院校与一流院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愈发明显,依靠制度改革或体制改革既难以实施,更难以在短时间取得成效。本文结合作者2016年作为交换生在台湾世新大学新闻系学习的亲身经历,在尽量不破坏原有教学体制的前提下,提出以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软性因素为切入口,探索省属地方院校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借鉴并提出了具体的创新举措。
一、两岸院校在教学理念与方法上的对比及差异
世新大学被称为台湾媒体人的“黄埔军校”,其新闻传播类专业不仅是台湾地区的王牌专业,甚至是全亚洲同类高校中的翘楚。将台湾世新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实践,与省属院校进行对比不仅能够体现出双方教学的差异,更可借助其前瞻理念对省属院校新闻教学起到借鉴作用。台湾高校突出多元化、定制化与私属化的人才培养理念,省属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趋向模糊化。世新大学对教师有着近乎严苛的审核标准,但同时也给教师充分的个人发挥空间。教师的个人文化程度、专业技能以及教学资历等硬技能由学校定时考查,不达标的会被学校派送到境外进行专业进修和培训。境外知名大学的学位光环、丰富的海外留学背景使得教师本人在授课中表现出极强的个人风格,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思辨能力,获得“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反观国内省属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培养理念和套路大同小异,同质化严重,多以“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具备一定的媒体操作技能,能满足不同媒体工作的需求”模糊概括人才培养目标。此外,教学教育理念与媒体现实需求相差甚远,较少兼顾媒介新时期对于新闻人才的新要求,导致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从事媒体工作还需要相当长的适应期。台湾高校体现出创新教学方法的主动思维,省属院校虽然实践了教学方法创新,却难以保障实施效果。首先,世新大学的教师在教学中会安排“学生授课”,并由学生自选授课内容和方式。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往往“出其不意”将创意化教学方式与模式搬到课堂上来,培养了他们的创新与求变能力。其次,世新大学教学“国际观”的确立,指导教学过程中更多参考国际最新研究报告,通过穿插在教材内容中以及作为讨论主题,或利用演示文稿和影音资料传递信息。最后,世新大学的教师不乏传统媒体或新媒体行业的佼佼者,善于通过情景模拟向学生描述媒体工作中的具体流程安排以及如何应对突发状况。反观省属地方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尽管纷纷引进了实践教学、接轨国际等教学方法,但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这是因为,第一,省属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不能摆脱以教师为主导的日常教学,学生普遍缺乏积极性,加之缺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行为习惯,很难保证翻转课堂的学习效果。第二,目前国内新闻传媒界的名师、教授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地,亦便于邀请有工作经验的业界名家来授课研讨,对学生了解传媒界发展态势有很大帮助,广泛吸引了学生参与其中。但是,这恰恰是省属地方院校的短板,导致学生对于传媒行业现状普遍缺乏认识,出现脱节。第三,省属地方院校的教师,往往因为经费以及平台问题,选择国内院校进修或深造,相对来讲视野局限,导致业内新鲜资讯的相对滞后和学科发展的不平衡。台湾高校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主考核权,侧重考查应变能力与综合素养。世新大学教师对于考核方式有着绝对自主权,几乎每一个老师都有一套考核标准。考核过程中强调团队合作,老师在任务下达期间往往根据学生的强项和兴趣点来量体裁衣,细化主题设置,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自由发挥并鼓励成果创新。此外,考核进行时常会设置突发状况,如教师即兴提问或增设任务,对于学生的临场发挥和综合素养是个更高层次的考验,也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反观省属地方院校强调“计划”“规范”的教学考核体系,考核方式往往遵循固化的教学安排,以考试成绩为主,方式相对单一。这导致考核任务发布时,往往按照教学安排与内容来组织分配,考核过程中教师参与程度低,与学生交流较少,沟通不到位。考核结果虽然也注重考查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但由于发散性事物较少,缺少随机因素,灵活性差,对于学生应变能力的锻炼仍不到位。
二、省属地方院校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的建议
新的定位调整和行业变化,对于省属院校新闻人才的培养与探索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上很难作出大规模调整。
(一)弱化教材更新,强化教辅资料更新
对于重视媒体环境变化,注重实际操作与应用的新闻传播类学科来说,遵循教材实现授课创新往往存在与现实脱节的情况,特别是市面上流通的教材往往是较为成熟的理论知识体系,加剧了现实差距的难以弥合。教师可采取强化教辅资料的方法来更新知识体系,如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整理与学科相关的前沿媒体报告、媒体资讯与研究资料,带入日常教学适时更新教学体系。
(二)重视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等新媒体工具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
日常教学中新媒体工具的熟练应用是培养学生关注媒介环境变迁、提升媒介素养的直观方式。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介绍如何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进行目标化、细分化资料查找,迅速完成信息整理与整合等,实现专业数据库,甚至不同类型文件以及网站的数据分析,培养媒介融合背景下学生快速搜索、整合、运用网络信息的能力。此外,社交网络时代的到来,促使学生更应了解社交媒体传播的原理与趋势,教师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实现专业化培养目标。比如,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经营和管理社交媒体,鼓励学生运用专业媒体知识争当意见领袖、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实现内容生产与媒体产品发布,并努力获得社交媒体中具有影响力和口碑的专业人士以及意见领袖的广泛支持,并纳入平时成绩考核。
(三)利用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应急思维”,教学过程体现突发性、机动性
传统教学活动采取的案例分析很大程度上是周密策划后的案例展示,很难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与快速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围绕课程内容,借鉴目前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或高关注度事件,如医疗事故、地震、公共危机等,策划真实案例的情境模拟与专题演练,以随机性强、复杂多变的情境设置来锻炼学生的“应急思维”,而具体操作方式上则严格细化。比如,摄像的角度、图片的内容大小、采访的设计与镜头语言的选择等。媒介融合提高了对媒体人才多任务处理能力的要求,任务布置可以采用小组形式,甚至是个人形式,情境设置可以按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教师先期完成对于此类事件的梳理,鼓励学生采取任何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对于事件情境的独立分析与操作。此外,学生表达过程中强化互动交流与体验,如教师换位提问考查学生对于事件的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训练学生的应急反应技巧与综合处理能力。
(四)突破均衡培养的固有模式,建立“小而专”的差异
化人才培养意识互联网时代广泛的社会链接为数量少、技能强的少数人才提供了发展平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一方面具有突出媒体表达能力的学生,如文字写作、摄影摄像构图、临场主持、后期编辑加工,甚至是信息搜索、媒体链接等专项能力,都能实现“众筹出新”。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特长,系统培养对应学科表现出众的少部分同学,用更加专业化、差异化的理论培养指导实践操作,促进学生快速适应专项媒体工作的能力。省属地方院校在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的行业背景下,对于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的传统思维,可能导致人才培养实际与现实需求愈发脱节的严重后果,加剧新一轮教育资源分配中的滞后与失衡。省属地方院校应当主动把握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创新的内生性动力,不断探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人才培养现实需求的可行性方法与举措。
参考文献:
[1]顾理平.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支持与融通[J].现代传播,2016(8):141-144.
[2]姜小凌.湖北省省属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分析——以湖北文理学院新闻系为例[J].湖北文理学院院报,2013(7):77-82.
[3]陈映.媒介融合概念的解析与层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7.
[4]郭士飞.媒介融合对媒体人的素质要求[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07):98-99.
[5]周鹍鹏.媒介融合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传媒,2014(21):78-80.
[6]王娟.地方高校传媒教育现状及问题调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7]翁秀琪.政治大学传播学院课程手册[D].政治大学传播学院,2001.
[8]熊建辉,秦兰艳,吴婷.理论与实务合一打造以传媒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访台湾世新大学校长赖鼎铭[J].世界教育信息,2行政管理论文014(21):62-65.
[9]吴谷平.教之而成天下英才——台湾世新大学新闻教育一瞥[J].新闻记者,2015(03):72-74.
作者:王玉珠 彭森 高雅 单位:陕西理工大学 西安报业传媒集团
相关专题: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报告 奢侈品营销的黄金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