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剖析马克思开创的现代哲学

一、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批判与搁置

伟大的理论创造往往要从深刻的批判开始。马克思在哲学上的开拓,像现代哲学的其他开创者一样,也是从批判黑格尔开始的。他批判黑格尔把抽象出来的人类精神及其能动性,脱离开人而上升成为客观精神实体,即绝对理念,并以绝对理念的发展推移而生成一切事物的思辨唯心主义,即“思本主义”或“心本主义”,也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把人变成“自我意识”,而对那作为思或心之载体的人本身却不予关心;他也批判近代直观的、抽象的唯物主义,即见物不见人的“物本主义”,以及由它们构成的抽象形而上学哲学及其方法。在马克思看来“,抽象的物质”方向与“唯心主义方向”[2](P355),二者在实质上是相同的:“抽象的唯灵论是抽象的唯物主义,抽象的唯物主义是物质的抽象的唯灵论”,因为,“任何极端都是它自己的另一极端”[2(]P355)。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不是站在传统唯物主义这一极端的立场上与唯心主义相对立,而是力图超越它们各自的片面性,寻求一种新的哲学方向。那么,马克思以什么样的精神为根据进行这一探索呢?这就是从西方科学与哲学进步精神中吸取的科学化的实证态度和能动的辩证法精神,并以此面对世界,力图创立以人类实践为基础的实证的“新唯物主义”哲学。除了这种能动的、唯实的哲学—科学精神之外,马克思还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类解放三大进步思想于一身,形成了他深切的社会人文关怀精神,开始了他的以“社会化了的人类”为立脚点的哲学创建。同样重要的是,马克思在对这些脱离人的抽象思辨的哲学进行批判的同时,还批判地搁置了许多他认为已经没有意义的哲学论题,如传统哲学的“物质”、“精神”、“运动”等概念,世界的本原、本质、本体与现象,抽象思辨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对世界的形而上的哲学追求,脱离了实践的认识论,客观自在的辩证法,与人无关的自然界,脱离人的视界的世界观,对宗教的批判,唯物与唯心孰是熟非,等等。搁置的原因,在于抽象地讨论这些东西不仅已没有现实意义,而且不合理,不科学。马克思明确表示:“唯灵论和唯物主义过去在各个方面的对立已经在斗争中消除,并为费尔巴哈永远克服。”[3](P120)这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它们已没有现实意义,已成了“昨日黄花”,它们是近代抽象的形而上学哲学的对象,而不应当再是现代的、走向具体境遇的未来哲学所应关心的问题。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批判与搁置,马克思清扫出一个哲学新天地。显然,我们不能在马克思批判和搁置的理论中寻找他的哲学,而必须仔细分析他在这个哲学新天地里所开拓、所建构的新东西是什么。

二、马克思的现代哲学理念

马克思在青年时代早期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但他的哲学活动则是从批判黑格尔哲学开始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年)。马克思没有受到早于他的叔本华生命、意志哲学、孔德实证主义、基尔凯郭尔存在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但他深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自然主义、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也独立地提出了科学实证的哲学要求。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个理论异常活跃发达的时代。黑格尔以绝对理念为根基的绝对理性主义的哲学精神,使一般理论家都倾向于脱离实际的理论争辩,而马克思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使他首先关注的是哲学与现实的联系,是时代的现实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马克思在他1842年初出茅庐之时,就强调一种超越传统的哲学解放精神:“假如你们愿意明白事物存在的真相,即明白真理,你们就应该从先前的思辨哲学的概念和偏见中解放出来。”[2](P33)由于黑格尔思辨哲学是全部传统哲学发展的顶峰,这里所说的从思辨哲学的概念和偏见中的解放,实际上就是从一切形而上学哲学传统中解放出来,而不仅仅是指从黑格尔哲学或从唯心主义中解放出来。在马克思看来,哲学不应当再是传统的脱离实际的思辨,而应当是人民的和时代的最深层的精神理念:“哲学家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2(]P33)根据这一哲学信念,马克思要求这样一种“用双脚站在地上”的关于“当代世界的哲学”:“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哲学首先是通过人脑和世界相联系,然后才用双脚站在地上”,“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其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就其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那时,哲学对于其他的一定的体系来说,不再是一定的体系,而正在变成世界一般的哲学即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这种哲学思想冲破了固定不变的、令人难解的体系的外壳,以世界公民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2](P121)在这几句言简意赅的话里,马克思表明了他的新的哲学理念:他要求创立一种“用双脚站在地上”的、“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的新哲学,即由抽象的关于一切存在、整个世界的思辨,回到具体的、现实的、有关人类世界的哲学。正是这样一种回归现实的哲学精神,促使他开辟了新的关于人类世界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方向。

三、马克思所开拓的哲学新世界

1.马克思开拓的哲学地平线:存在物互为对象的具体联系世界。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新唯物主义”呢?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时,已经表明他的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地平线,与普遍的抽象的“存在”、与普遍的抽象的“物质”或“精神”相反,而是作为包括人在内的实际存在的“自然存在物”,这是从事实出发的新唯物主义精神。它是自然的、现实的、感性的、实在的、有限的、特殊的即具体的“自然存在物”[4(]P121)。马克思之所以要从这一视界出发,在于费尔巴哈早就“扬弃了无限的东西,创立了现实的、感性的、实在的、有限的、特殊的东西”作为哲学的出发点[4(]P111)。而现代哲学的基本倾向,就是从无限的东西回到有限的具体的境域,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哲学方向是现代性的。但是,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不同,他不是从自然存在物中寻找它们的共同本质,而是强调这种“自然存在物”是“互为对象”的即相互关联的存在物,任何存在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物,都有它的对象性存在,否则就不是自然的存在物,就不能参与自然界的生活。马克思强调“:一个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的存在物,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一个本身不是第三者的对象的存在物,就没有任何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也就是说,它就不能作为对象来行动,它的存在就不是作为对象性的存在”,就是一个非存在物[4(]P121)。而“非对象的存在物是一种(根本不可能有的)怪物”[4(]P121)。他举太阳与植物这一明显的例子说:“太阳是植物的对象,是植物所不可缺少的、保证它的生命的对象,正像植物作为太阳的唤醒生命的力量的表现,作为太阳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表现是太阳的对象一样。”[4](P121)这样,马克思就进入了关系的世界。因此,马克思没有停留在孤立的存在物上,这不是哲学的态度。他的哲学视界,是存在物背后的“互为对象”,即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各种具体联系形成的具体存在境遇,具体的关系,这就是新哲学所关注的东西。因为,正是这种存在物背后互为对象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和联系,才构成了真实的世界。在这里,既不能只要存在物而不要它背后的关联,也不能只要关联而不要存在物,只有它们的联结一体才是具体的真实的存在世界。这样,马克思就从“在者”进展到了那决定它“何以在”的“存在因”;由“存在物”进展到了存在的互相关联的关系和联系的世界。换言之,这种互为对象、互相依存正是一种规定着存在物因何存在、何以存在的“存在因”,正是这种存在物背后的依存关系、相互关联,形成了具体的存在物的存在根据。只有把握对象的关系和联系,才能进入对象的具体境遇。这样,马克思就从抽象的形而上的普遍领域,走向了具体世界的具体境遇,并由此开辟出了以具体的存在境遇为根基的哲学地平线。这是现代哲学摆脱形而上的抽象而回到具体真实世界的重要开拓。仅从这一层次上看,我们也可称之为从存在物出发而把握其相互联系的具体境遇的存在唯物主义、具体唯物主义。这是他的“新唯物主义”的第一层规定性。确认马克思哲学的地平线是具体的存在境遇这一点非常重要,它表明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之所以新,首先在于它扬弃了哲学两千年来的形而上的追求,而回到了形而间的具体联系世界中来。从而为正确的哲学认识找到了实证的前提,创立了“实事求是”的哲学立场。这正是他借费尔巴哈的词语称之为“彻底的自然主义”[4(]P120)、“真正的唯物主义”[4(]P111)的东西,是他的“既有别于唯心主义,也有别于唯物主义”的哲学新地基。他的哲学慧眼所看到的不是精神,不是物质,而是具体的关系和联系的世界。这就从近代哲学的抽象的无限性世界中走出,回到了具体存在、具体境遇的现实世界中来,开辟了现代哲学的地平线。但是,马克思没有停滞在这里。他对思辨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进行批判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们都疏远了具体的现实的人。他批判黑格尔忘记了人,“把人的一切活动消融在思辨辩证法中”[3](P67),也批评培根之后的“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3](P164)。有鉴于此,马克思一开始就把握住了现实的活生生的互为对象的人,他的一切思考都是与人有关的。他的互为对象的存在世界,不过是人类活动的自然前提(它就是由一个个感性地、有形有体的对象背后的互相关联组成的具体存在的世界)。

2.马克思新哲学的起点:从具体联系世界走向人类世界。现代哲学是从对人的关心开始的。马克思从互为对象的存在世界出发,是为了把握同样互为对象的“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即既有受动性又有能动性的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一方面赋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是作为秉赋和能力,作为情欲在他身上存在着的;另一方面,作为自然的、有形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人和动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4](P120),这种能动性与其天然受动性之间,就形成了人之为人的初始矛盾。这种矛盾使人成为自觉的“有我”的存在物,成为一个存在者,成为一个主动的自为的主体,在这个意义上,人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4](P126)。人天生就有“为人的”能动性,成了自觉地为了人的生存而活动的存在者。一个以人的生存、人的关系、人的人格而自为地生存着的存在者。人作为存在者,像自然存在物一样,与其他的存在物、存在者处于不可分割的关系中,每个人都有它的生命性、主体性、能动性(有其“我”性,有其人性、精神性和具体性)。这样,马克思的哲学世界,就不再仅仅只是互为对象的“存在物”相互关联的世界,他从这里出发,而进入了互为对象、结成关系和联系的具体地存在着、生活着的“存在者”的关系世界,即人的世界、人类世界。人的世界与“物的世界”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说,前者(存在物)是“作为客体的自然界”而存在着的;后者(存在者)是“作为主体的自然界”[4](P126)而存在着的,马克思在存在物及其相互关联的世界中所看重的,正是“作为主体的自然界”的互为对象的存在者世界,即以个体的人为存在形式的结成关系和联系网络的具体的“人的具体世界”。从物的存在出发而又超越物的存在而进入人的世界,是马克思所开拓的现代哲学的特质。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从一开始就与现代其他哲学家不同:他的人的世界是人的具体关联的世界,即既是个体存在又是类的存在的“人类世界”。马克思说:“人的个体生活和类的生活并不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如果说人总是以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那么,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可以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之主体的、自为的存在,正如在现实中,他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对这种存在的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属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4](P76)。对人的这些表述,表明马克思所借以出发的,不仅仅是人的“个体存在”,而更是既有个性又有类性的人的“类存在”;不仅仅是人的自然存在,更是人的社会存在。这里,就马克思也关注人的存在、个体的存在言,可以说,他同样开创了存在主义的哲学境界。但是,马克思所关心的要比个体存在更进一步,他的彻底性使他深入到了个体存在的更深入一层的规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类的关系。这样,马克思对个人的把握也就是对于人的关系的把握,人的类的把握;而对于“类”的把握,也就是对于个体的把握。因而,在马克思面前展开的人的世界,就成了以个体为体现的人的关系和人类世界。它表明马克思哲学是以人的关系和人类世界为对象的,马克思哲学的人类性就奠定在这里,这是他的哲学第二层重要规定。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对其关系加以更深入的讨论。

3.马克思的人类世界是由关系规定的世界。如前表明,马克思所说的存在物“互为对象”,即两个相互区别开来的存在物之间有某种具体的同一性,并因这种同一性而互为存在的条件。人类社会更是这样。马克思指出“: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4(]P121),即以其他的存在物、存在者为自己的存在前提的存在物,这就总要与它们处于不可分割的关系和联系中即任何个人都不能不与其他物、其他人结成形形色色的关系和联系。于是,人总是处在某种具体的关系和联系中的人。各方在这种关系和联系中相互中介,以某种方式交流着、交往着,从而成就双方的特质,实现双方的生存。由于人的广泛的互为对象的存在,从而使人的世界成为一个有着种种具体的关系和联系组成的(5)马克思的活生生的关系世界。通过这个关系世界,马克思由存在的物质性而深入到了实物存在的关系性,进入了那规定着人的存在、人的本质的关系际、人际、主体际的世界。人在这种间际世界(姑且这样名之)中交流着,生活着,被种种关系规定着。因此,马克思的人类世界不是形而上学的本体世界,而是由“互为对象”、相互中介的人组成的关系世界,是由具体的关系和联系规定着的、作为人的全部丰富性的人类世界,是个既包括物质活动又包括精神活动的丰富的人类世界。在这里,人不仅是物质的存在者,也是精神的存在者。不仅是一种社会的存在者,还是政治的存在者,伦理的存在者,宗教的存在者,精神的存在者,艺术的存在者,乃至情感的、生活的、需要的存在者等[4](P126),而所有这些存在都是由他的具体的关系所规定的。正是这些关系的规定,人才成为“现实的人”、“具体的人”、“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换言之,马克思的人类世界,是由种种关系规定着的人的生命存在、社会物质存在的包含了人的全部丰富性的活生生的人类的现实世界。是一个具体地、有机地相互关联、相互联系地存在着、创生着的关系世界。他是否由此形成了一种关系规定论或关系本源论?如果这一点可肯定,这就成了马克思哲学第三层的规定性。

4.从关系规定论上升到实践关系论。人作为关系的存在物,他总是处在人与自然的、人与社会的、人与人的、人与物的、人与权的、个人与类群的种种关系之中。在马克思看来,“人跟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关系”[3](P52)。马克思表明,人凭借人的本性和世界之间发生“全面的关系”。而这种全面关系的建立,在于人的需要:人感到在他之外存在着的“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4](P121),这种需要迫使人不得不与自然世界发生关系。找到了人基于自然而实现于自然的“需要”,紧接而必然要提的问题是:人如何实现自己对于自然物的需要?马克思的回答是:人的能动性使人可以通过劳动活动、通过物质生产实践的感性物质活动,来实现自己对于自然物的需要。这样,马克思就进一步把人与自然的对象性的关系,上升成为需要与满足需要的物质关系,而这种关系对人来说是靠生产实践来实现的。因而,人与世界的最重要的关系是基于人的生存需要的生存掌握关系。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把这种生存关系区分为“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3](P191),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进一步全面地把这种关系区分为“头脑的、艺术的、宗教的与实践-精神的”[5](P216~217)四大掌握关系,即认识的、审美的、宗教信仰的、实践活动的四大掌握关系,这就概括了人对世界的最基本的生存关系。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在这里一反仅仅从认识关系上看待人与世界的哲学传统,而强调要从人对世界的物质生产实践关系出发看待人和世界,这从马克思的下述批判可以看出:“在一个学究教授看来,人对自然的关系首先并不是实践的即以活动为基础的关系,而是理论的关系。”[5(]P404)在马克思看来,这两种关系是绝不能颠倒的。把人对世界的生产实践关系看作人对世界的根本生存关系的意义是重大的,它表明,马克思所唯之“物”不是别的,而是人对自然、对世界的物质实践关系。因此,实践关系论是马克思哲学的又一特质。在这里,马克思所看重的是作为自生产、自建构的、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人,这是马克思“唯物”含义的真实所在。马克思正是从人对世界的实践关系看待世界的。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以说马克思创立了实践世界观。于是,马克思就由人的自然存在的唯物主义,进展到了人的社会存在的唯物主义即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了,它以人的物质生产实践这种特殊存在为对象,为基础,这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第四层新颖的规定性。

5.从满足需要的生产活动到唯物史观。更进一步看,马克思把人的满足需要的物质生产活动,看作是第一性的历史活动。并进一步发现了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社会历史。于是,马克思就从最初的自然史,上升到了人类的社会历史即人类史中来了。从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也就随着对象的改变(由自然史转化为人类史),而转化成为历史形态,他称之为“唯物史观”。这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第五层新颖的规定性。问题是,到了这里,以前的规定性是否都被否定了呢?在这里,前面的各种规定,宁可说都不过是从不同层次审视的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所得到的不同深层的内容,因而它们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层内容。如果丢掉了前者,后者的存在就没有了根据。因为历史不能不建立在人的自然存在、人的社会存在、人的关系存在、人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问题是唯物史观是不是马克思哲学的最终规定呢?笔者认为,它仍然只能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一种规定,但还不是它的最高规定性。

四、唯物史观的深层实质:唯物主义人类观

1.马克思表明了“唯物史观”的人类性特质。有一种相当广泛的意见,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非常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实质,不外是唯物主义人类观,不外是从历史来看的人类观。这从马克思的文献就可以推断出来:(1)马克思直接运用“人类性”、“人类”、“人类学的”这些概念,来界说人类活动的特质,以表明对象的人类性,当他说人所依存的自然界是“人类学的自然界”时,就是从“人类性”立论的。(2)马克思要求新唯物主义把“事物、现实、感性”即一切存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或“人的实践”去理解,这里所谓“人的”,也就是指“人类的”,即从人类性视角来理解“事物、现实、感性”。这同样表明马克思哲学是立足于人类的唯物主义。(3)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无主体的历史,它的主体就是人类,它只能是人类的历史,即人类史。马克思对这一点表述得很明白:“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6](P117),它的对象就是历史地生存着的人类。(4)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费尔巴哈》一稿中,作了几十页的讨论之后说,“到现在为止,我们主要只是考察了人类活动的一个方面———人改造自然。另一方面,是人改造人”,即“交往和生产力”[6](P22)。马克思所关注的,是在历史中进行的人类群体既改造自然又改造人的“人类活动”状况,是人类活动同他的环境和他的所有制的关系。所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实质,不外就是从“人类活动”的基本方面和其历史发展来研究人类现象的哲学。(5)马克思把“整个所谓的世界历史”,看作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看作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把自然界转化为人类世界的过程,“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明显表示人出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7](P118)。因而,所谓”历史唯物主义“也就不能不是唯物主义地理解的人类活动的理论体系。(6)马克思把“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首先叫做“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历史的研究是以人类生存为本的研究,这也就是说,从基础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关于“人类生存”、“人类发展”、“人类存在”、“人类社会”的唯物主义,是以人类为本体的唯物主义。(7)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地宣告:“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这表明,他直接宣布了他的“新唯物主义”是以“人类”为立足点的唯物主义。换言之,历史不外是人类的历史,人类不能不是历史的主体、主语,因而,归根结底,历史唯物主义不过是关于人类世界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总的来说,马克思强调的是:所谓历史,不过是人类史,是人类的存在与发展史;马克思所说的实践,也只能是人类的实践、人类的生存发展方式。人类是这一切的主体。马克思最看重的物质生产关系,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关系。从这个高度出发,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就上升成了以人类的物质生活实践为基础的关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唯物主义人类观,即关于人类世界的哲学。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为什么看不到或不愿意看到这一点呢?看来,这里出现了巅倒:人们以“人类的历史”遮盖了“历史的人类”,从而以“历史唯物主义”遮盖了人类化的唯物主义。事实上,马克思没有用过“历史唯物主义”这个词。他讲的只是关于“人类活动”的“唯物史观”,即唯物主义地看待的人类活动,以及从人类活动的视角观察世界。马克思虽然没有自觉认识到他的唯物主义的人类学特征,但他认为他的哲学不是“心本主义”,不是“物本主义”,而是关于人类的“实证的人本主义”,这就接近了“唯物主义人类观”这一理念。事实上,历史无非是人类的历史,“历史唯物主义”从更高层次上看也就只能是人类性的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哲学的最高层次的特质。

2.唯物主义人类观的现代哲学性质。由前面的讨论可以看出,马克思的人类性唯物主义哲学,完全摆脱了唯心抽象的主观精神、漆黑一片的客观物质,而进入到了以人类为视点的互为对象、充满关系、生机勃勃地感性地活动着的人类世界。而人与作为“属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这个世界的最有生机的活动者和创造者。这个包含着自觉的、能动的、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在内的、有着重重关系和联系的、特别是包含着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生存掌握关系的世界,就是马克思所开创的哲学新天地。马克思说:“只要这样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即从实际出发———引注),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会被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8](P47)。只有在这个哲学世界观的根基里,马克思才革除了“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即传统物质概念这种哲学的“抽象行为”,代之以“可以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为出发点的哲学[8](P49),实现了从哲学根基开始的革命性的现代哲学转变。其表现是:(1)马克思是从人的感性活动———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及其对象化出发观察世界,把世界的意义看作是通过人的实践、人的创生而形成的“人化世界”。这就排除了在这种哲学中自然主义地研究自然界、研究物质世界和一切存在物的可能。(2)马克思的人类学唯物主义不是以自然为基点,而是以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的人类为基点;不是以自然物质为基点,而是以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点。(3)从生产实践的对象化、从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看待世界、看待一切存在物,也就是从人与世界的关系内部和这种关系的不断创生看待世界,而这也就是现代哲学所强调的从人与世界相互作用内部、从“场内”观察世界。这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人类观,就是建立在人的实践眼界、实践棱镜这一视界之内,从人与世界的关系场内的、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方式把握人类世界的哲学。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合理地理解马克思的话:“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2(]P591)。(4)马克思唯物主义人类观,决定性地使哲学由整个世界转向了人类世界,开创了哲学的人类学时代。(5)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人类观,立足于对人类的社会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是宏观的,是对人类个体及其总和———全人类的关怀,以这一关怀为基础的哲学,如我们在其他文章中所强调的,只能是关于人类的合理生存、健康发展与自由解放的人类性哲学或人类性唯物主义。①而不能简单地、直观地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人学等来界定马克思的哲学。


    更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剖析马克思开创的现代哲学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rlzygl/274491.html

    相关专题: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张谒之


    上一篇:小议中国哲学范式构造文化模式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