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和金融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参与国际金融事务逐渐增多,在国际金融领域话语权也进一步提升。2016年1月,中国正式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股东。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各项配套措施逐步完善,人民币在结算、计价、储备、债券和外汇交易中均取得了重要进展。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SDR篮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官方认可,开启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征程。尽管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并不是一个短期目标,其过程也可能会有所起伏和波折,但展望未来,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币有望继续提升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跨境人民币
自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2009—2014年期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同比增长30%以上,2015年结算量达到7.2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43%[1]。据环球银行间金融电信协会(SWIFT)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1月,人民币首次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2015年8月曾一度跃居第四。目前,人民币在支付领域排名第六,2016年11月的市场份额为2%。“十三五”期末,预计人民币跨境收支占中国全部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例超过1/3,人民币成为一种国际性货币[2]。
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一)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开启了对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银行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得到增强,并为应对经济金融领域的波动打下基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市场主体逐渐产生了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客观需求。为顺应市场需求,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2009年4月,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至此正式拉开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帷幕。2010年6月和2011年8月,试点地区进一步扩大到包括辽宁在内的20个省市和全国所有地区。随着业务的发展,跨境人民币政策逐渐扩展到资本项下,对外和对内直接投资等业务相继铺开。同时,为进一步探索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框架,在上海、福建、天津、广东自贸区和一些试点地区开展了对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个人跨境人民币等业务的先行先试。创新业务试点为政策的全面铺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6年5月,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在全国推广,不仅整合了本外币和中外资机构外债管理方式,而且进一步提高了业务开展的便利化程度。目前,跨境人民币政策已覆盖境外放款、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经常项下集中收付、跨境贸易融资、境外项目贷款、跨境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框架进一步完善。
(二)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
一是涉外经济管理部门在统计核算中开始使用人民币计价。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采用人民币来计价、核算和管理我国涉外经济,体现了我国货币主权[3]。2013年2月,海关总署增加了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及贸易差额的数据发布,并于2014年起全面实行以人民币计价的统计数据。2014年1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始公布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银行结售汇、代客涉外收付款、国际收支平衡表、金融机构直接投资和外债等国际收支相关统计数据。同年3月,商务部增加以人民币计价的方式公布外国对华直接投资和中国对海外投资的金额总额。涉外经济部门以人民币计价公布数据有效引导了市场主体开展本币计价结算业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二是推动大宗商品期货及国际版人民币计价。国际大宗商品以美元定价为主,中国作为主要的大宗商品消费国,提升国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在国际计价领域中的地位也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2013年以来,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一直在筹备原油期货交易。2015年7月,人民银行对境内原油期货交易跨境结算管理做出具体规定,明确了境内原油期货交易以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目前,原油期货的正式上市仍在等待合适的时机。与此同时,黄金国际版交易于2014年9月正式启动交易。2016年4月,全球首个以人民币计价的黄金基准价格“上海金”集中定价合约正式挂牌交易,这将逐步提升中国在国际黄金市场计价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三是离岸市场人民币计价产品不断完善。包括人民币计价的存单、债券、股票、外汇期货、基金、信托、保险、衍生产品等陆续推出。离岸人民币计价产品的推出,有利于提升境外主体持有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也有利于人民币逐步成为全球避险货币。
(三)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
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以来,英国、泰国、南非等国已明确表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2014年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七大储备货币。2015年11月,俄罗斯央行决定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2016年新加坡金管局、坦桑尼亚央行、菲律宾央行先后宣布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与此同时,中央银行间的货币互换交易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潜在的储备货币。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有的国家主动希望与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以提振市场信心,维护金融稳定[4]。至2016年6月末,人民银行先后与35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超过3.3万亿元。同年12月,人民银行与埃及中央银行签署了规模为18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并与突尼斯央行签署谅解合作备忘录。虽然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还很低,但是随着人民币加入SDR篮子,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认可和增强。
(四)人民币债券和外汇交易
一是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对外开放,满足了境外机构对冲人民币利率和汇率风险的需求。2014年以来,银行间市场先后推出利率衍生产品及人民币标准化外汇掉期产品。2015年5月,境外人民币清算行和参加行可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回购交易。同年7月和9月,境外央行(货币当局)、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先后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2016年2月,境外私人机构投资者可以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市场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同年4月,人民银行发布了境外央行类机构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具体操作流程,进一步便利了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二是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熊猫债是指境外(含港、澳、台)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的人民币债券。2005年10月,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首发了人民币债券,并依照国际惯例命名为熊猫债。但近年来熊猫债的发行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推进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2015年下半年,熊猫债又重新焕发了生机。目前,国际开发机构、境外非金融企业、国际性商业银行、外国政府已先后在中国境内发行熊猫债。2014年12月和2016年8月,韩国政府和波兰政府先后通过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30亿元人民币主权债券。三是离岸人民币主权债券发行。离岸人民币主权债券的发行显示了发行国对人民币资产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坚定信心,进一步促进了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2014年10月14日,英国政府发行了首支人民币主权债券,规模30亿元人民币,票面利率2.7%,期限3年,这是西方国家发行的首支人民币主权债券。2015年10月24日,蒙古国政府首次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金额10亿元,票面利率为7.5%,期限3年。四是离岸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2015年10月20日,人民银行在伦敦成功发行了50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期限1年,票面利率3.1%。这是中国央行首次在中国以外地区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央行票据。此举丰富了离岸市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工具、高信用等级的投资产品和抵押品,同时也可视为是中央银行对离岸人民币市场流动性调节的尝试。五是人民币直接交易市场发展。货币的直接交易可以促进我国与相关国家的双边贸易和投资,减少汇兑成本,摆脱美元依赖。2016年,银行间外汇市场陆续推出人民币对南非兰特、韩元、沙特里亚尔、阿联酋迪拉姆等12种货币直接交易。目前,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已经开展了与人民币直接交易的品种已达22个。货币的直接交易将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的汇兑成本,促进与相关国家贸易和投资往来中的人民币使用。
(五)人民币股票及基金交易
一是建立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机制。2011年12月,证监会、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文件,允许符合条件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香港子公司作为试点机构开展RQFII业务。2013年3月,进一步扩大试点机构范围,放宽投资比例限制。2016年9月,单家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度实行备案或审批管理。RQFII业务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投资人民币资产的重要渠道,有利于人民币资金的跨境循环。二是建立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机制。2014年11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境内的合格机构投资者可采用人民币的形式投资境外的人民币资本市场。RQDII机制的正式推出,不仅有利于丰富境内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渠道,也有利于丰富离岸人民币计价产品,促进离岸市场发展。三是开展在岸与离岸股票市场的互联互通。2014年4月,证监会正式批复开展沪港通试点,沪港通率先启动。2015年7月,内地与香港基金实现互认。2016年12月,深港通顺利开通,不仅扩大了上市公司覆盖范围,取消了交易总额的限制,而且扩大了机构投资者范围。目前,上海正在积极研究沪伦通的建立。资本市场的双向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了市场主体使用人民币的积极性。
二、人民币清算网络建设
(一)人民币清算行设立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开展以来,主要依靠清算行、代理行和NRA账户三种渠道开展资金的跨境结算,其中,以清算行模式为主。2003年以来,中银香港作为首家人民币业务清算行,从主要服务与个人跨境结算相关需求逐步扩展至贸易和投资项下,香港作为主要的人民币离岸中心一直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人民币跨境业务的发展,伦敦、新加坡等地出现了新的离岸人民币中心。清算行的设立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离岸市场发展,2012年以来,台湾、新加坡、英国、德国、韩国等地先后设立人民币清算行。2016年9月至12月,美国、俄罗斯、阿联酋人民币清算行相继落地。至此,全球已有23家人民币清算行,覆盖东南亚、西欧、中欧、中东、北美、南美、大洋洲和非洲等地区。
(二)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系统
随着业务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跨境资金清、结算效率,满足各主要时区的人民币业务发展需要,2012年4月,央行组织开发独立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经过3年的建设,2015年10月8日,CIPS一期正式启动,并在上海成立了CIPS的专门运营机构。CIPS参与者分为直接参与者和间接参与者两类,直接参与者在CIPS开立账户,可以通过CIPS直接发送和接收业务,间接参与者通过直接参与者间接获得CIPS提供的服务。CIPS首批直接参与者有19家,均为境内中、外资银行机构。2016年7月,CIPS新增8家直接参与者。经过一年多的发展,CIPS日间业务处理规模及笔数呈现大幅增长,CIPS正在积极向发挥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主渠道的方向努力。
三、人民币加入SDR篮子
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成员国缴纳的份额为基础分配给各成员国的账面资产。国际社会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创设SDR是为了弥补美元及黄金储备的不足。1969年设立初期,其价值与美元等值。然而,随着美元贬值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为保证SDR作为储备资产稳定的购买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用一篮子货币作为SDR的定值基础,1974年为16种货币[5]。但由于计值烦琐,1981年减少为5种,欧元诞生后又简化为4种货币。经过多年发展,目前,SDR仍由一篮子货币计值,并5年审核一次。加入SDR的门槛主要是在IMF5年考察期内一国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和其货币的可自由使用程度。2010年,人民币未能加入SDR,原因是未能满足其“可自由使用货币”的标准。经过了5年的努力,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使用份额逐步提高。同时,为配合人民币加入SDR,相关部门也实行了积极的改革。一是提高了数据透明度,加入SDDS审核标准和COFER官方调查,进一步提高数据透明度。二是明确了SDR的代表性利率。自2015年10月9日起,财政部每周滚动发行3个月期国债。并将其收益率作为人民币的代表性利率,用于计算SDR篮子货币的利率。三是明确SDR的代表性汇率,自2015年8月起,外汇交易中心每个交易日公布5个时点的参考汇率,并以下午4时的汇率作为人民币代表性汇率,用于计算SDR交易的汇率。自2016年1月4日起,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系统每日运行时间延长7个小时至北京时间23时30分,同时相应延长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及浮动幅度、做市商报价等市场管理制度适用时间。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成为SDR篮子货币,并取得了10.92%的权重和1.0174的货币数量。这也是新兴市场国家货币首次加入SDR,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四、人民币国际化展望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虽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并不是一个短期目标。纵观美元、英镑等货币变迁史,既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其背后主权国家经济政治实力的体现。人民币国际化顺应了后危机时代的背景,满足了市场主体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的表现。当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可能会面临波折和起伏。短期来看,我们可能会面临货币政策、汇率、跨境资本流动的“三元选择”;长期来看,也会面临主权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的“特里芬难题”。尤其是近期在面对资本流出、外汇储备下降和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背景下,市场上出现了一些质疑人民币国际化的声音。但是,金融改革本就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不应该否定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的成绩。可以看到的是,人民币国际化仍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一)持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一是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培育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和自律定价机制,并逐步完善利率走廊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提升人民币汇率弹性和透明度。三是继续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按照IMF的标准,中国涉及资本项目可兑换的40个子项中,达到可兑换或部分可兑换的项目已有37项[6],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已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应明确相关法律法规及可兑换后的风险防范措施。四是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便利境外主体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境内股票市场。五是继续在自贸区开展金融改革与创新的先行先试,在辽宁等7个第三批自贸区建设中,进一步复制现有可推广政策,逐步将政策红利释放到全国。
(二)深化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二期建设,CPIS二期系统将实现混合结算,实现与债券结算系统、中央对手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对接,全面支持各类跨境业务。初步估计,CIPS(二期)有望于2017年底投入运营。二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RCPMIS),满足业务发展需要,使其逐步成为人民币跨境交易的统计分析、监测预警及监管协调于一体的系统。三是继续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离岸市场的发展对于货币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近期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有所萎缩,但从长期来看,香港作为人民币最重要的离岸中心的地位不会动摇,随着深港通的开通及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的进一步丰富,离岸市场发展将重新焕发生机。
(三)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加强SDR的作用
尽管SDR作为国际储备资产,还存在发行机制不稳定等问题,但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进一步发挥SDR的作用,减少单一主权信用货币作为主权货币所带来的风险。2016年G20杭州峰会,国际社会对于加强SDR的作用已达成共识。2016年8月31日,世界银行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首发特别提款权(SDR)计价债券,发行规模为5亿SDR。这既是推动SDR金融工具市场化的有益尝试,也是扩大SDR使用的标志性事件,有利于增强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因此,推动和加强SDR在私人交易领域的作用,提升SDR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可以间接提升人民币在储备和计价领域的作用。
(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2016年7月,“一带一路”规划正式公布,沿线国家连接亚太及欧洲经济圈,汇集了融资、投资、贸易等众多国际经济金融合作项目,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倡导者和主要的推动者,人民币必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进一步发挥国际货币功能,加速人民币区域化阶段目标实现。应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配合企业“走出去”步伐,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人民币清算行,完善人民币直接交易机制。与相关国家开展货币合作,推动互换资金用于支持跨境贸易和投资,推动双边本币结算。加强国际金融机构合作,进一步发挥中国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中的作用,利用丝路基金支持人民币结算发展,实现中国金融资产的全球布局。
(五)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为人民币国际化保驾护航
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但过快发展可能会带来风险。跨境资金出于逐利的本质往往会顺应经济周期而波动,这将会导致资金的过度流入或流出,唯有实现跨境资金的双向均衡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对跨境资金流动实行本外币一体化的宏观审慎管理能够有效应对资金波动,为人民币国际化保驾护航。同时,银行机构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参与者和推行者,在开展相关业务中也应切实履行展业“三原则”,加强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审核,并结合反恐怖融资和反洗钱要求,规范经营操作。此外,人民币国际化还需要考虑现钞的跨境调运和反假识别等问题。总之,人民币国际化应统筹兼顾,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曾辉,赵亚琪.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与未来展望[J].中国发展观察,2016(12):12-13.
[2]周小川.深化金融体制改革[N].人民日报,2015-11-25(6).
[3]张新.推动涉外经济采用人民币计价[J].中国金融,2013(6):15.
[4]李波.人民币跨境使用回顾与展望论文发表[J].中国金融,2014(23):17-20.
[5]黄海波,熊爱宗.特别提款权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J].国际金融研究,2009(8):47-54.
[6]中国人民银行.2016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1-2.
作者:白钦先 程鹏 单位:辽宁大学 国际金融研究所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