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考上理工德语专业的多种动机
笔者在对上理工德语专业2012年、2013年毕业的59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中了解到,当年他们报考上理工德语专业时均自觉学习外语有天赋,并对德语和德国文化有兴趣,对将来有可能赴德国留学或工作,有可能工作在有德国文化背景的行业与岗位十分向往。报考之前,他们及其父母通过多种途径,对上理工德语专业的就业前景、市场需求、就业率、薪酬标准等都比较了解,他们甚至还实地考察了上理工和德语系。他们对上理工的校园环境、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社会口碑、人文传统等极为关注。他们最终决定选择上理工德语专业,主要有这样几点考虑与动机:
(一)近年来德语专业持续较高的就业率与薪酬水平首先吸引了这些考生和家长,而且本科毕业后多半都能进入驻在上海的中德合资企业或有德国文化背景的上海企事业单位,这对上海生源考生十分重要。
(二)在诸多的文科专业里,学习德语和学习其他外语一样,不仅能学习到语言文化知识,还能习得一定的外语能力与技能,专业上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
(三)同样都是德语专业,上理工与上外、复旦、交大、同济等校相比,上理工的机械制造实力与沪江大学人文背景不仅独特雄厚,而且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因此一些志愿学习德语但高考分数不很理想的考生报考上理工德语专业是明智之举。综合两届毕业生的其他各项数据与情况,还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女生比例占绝对优势,59人中女生为47人;二是一般左右的毕业生为上海生源,非上海生源有31人,而且这其中还有9人是长三角地区的;三是上理工为第一报考志愿的学生比例不很高。按照学习动机理论的一般分析原则,我们把学生自觉学习外语有天赋,并对德语和德国文化有兴趣等归纳为内在动机;把对将来有可能赴德国留学或工作,把对进入有德国文化背景的行业与岗位工作十分向往以及上述3点报考动机归纳为外在动机。这说明,考生们当年报考上理工德语专业的内在动机相对较少,多是外在动机;也说明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决定报考上理工德语专业时实际上是出于主观无奈与客观所迫。
二、报考动机与毕业去向综合作用下的学习动机
专业报考动机虽不完全等同于入学后的学习动机,但会在很长时期内决定影响学习动机。由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不同,不仅学习动力有强有弱,而且在学习方向、学习兴趣等方面会有不同表现。外在学习动机较多的学生,由于比较关注课程的有用性与功利性,一般来说对语言、文化和文学等课程不会很感兴趣,而且学习动力时强时弱,学习方向与目标会变化不定。内在学习动机较多的学生,由于比较关注课程本身的科学性与趣味性,所以学习动力比较强烈持久,学习方向比较专一,学习状态与学习后效较佳。上理工德语专业2011、2012年两届59名本科毕业生的当年就业率都分别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且多数选择本科毕业后便就业,选择出国、考研的共有13人。毕业去向多是与德国或德语相关的公司,用人单位多为与德国有着经贸与技术联系的中资或中外合资企业。仅10人去了德资企业,少数人去了上海的一些与涉外事务相关的旅游服务业、全职翻译公司、小语种培训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这两届毕业生大都认为,他们目前的这个总体毕业去向,与当年他们选择报考上理工德语专业时往届毕业生毕业时的总体毕业去向基本相当。也就是说,他们当年就是根据仍在校学习并即将毕业的往届学生的毕业去向来推断自己4年后的毕业去向的,并据此选择报考了上理工德语专业。十分明显,由于多届上理工德语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多数选择就业且多数去往与德国有关的企业公司这样一个越来越明显的主流毕业趋向的重复示范与不断影响,再加上他们报考上理工德语专业时的多种动机,大体上决定影响了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方向。一般来说,从大一下半学年到大二的上半学年这段时期,是他们学习动机低迷与学习内在动力不足的敏感多发期。由于高于他们年纪的往届毕业生中少有人出国或者考研,为了在日益严峻的职场中谋求生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得不把时间精力更多地投向一些实用操作型技能课程,因为这些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为这种职业能力深受企业青睐,虽然他们对德语和德国文化依然有兴趣。在他们多数人看来,目前的上理工德语系虽然开设了一些类似的实用技能课程,但是开设的情况没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他们的学习动机没得到全面激发,导致他们的学习动力与热情不是很强。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校开设的课程采取高中时的麻木盲从态度,一味地跟着各科老师的授课进度与考试安排,学习缺乏自主性,动机不明确。当他们中的有些人进一步了解到往届毕业生虽然多数进入了与德国或德语有关的企业,但在实际工作中,在学校学到的那些与德语或德国有关的知识与技能却应用得并不是很多,甚至该工作与德语或德国的相关度并不是很高;而工作中迫切需要的一些知识技能,比如英语沟通能力、德英互译、办公自动化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却相对薄弱。这又使他们对德语专业的主要学习目标感到迷茫困惑。他们在德语学习中自然会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挫折与困难,当这些困难超过他们的预想时,当考试过级等短期学习目标与长远职业规划缺乏衔接过渡时,当他们努力寻找就业实习企业却迟迟没有接收单位时,也会出现学习动力不强,学习方向不明,学习信心不足等问题。
三、通过教学改革激发调动学习动机的策略与建议
(一)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学科为基础,以综合能力为标志的具有上理工特色的德语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改变德语专业培养同质单一的研究型、学术型德语人才的传统培养模式,根据学生多样化的毕业去向与专业需求,为学生设计出能够自主选择的多元专业方向、符合德语专业学科建设发展规律的核心基础课程与适应市场需求的系列应用课程,培养厚基础、强专业、宽背景、多方向的应用型、复合型德语本科人才,突出德语听说能力等特长,逐渐形成上理工德语专业的特色与品牌。
(二)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可否尝试实施“两年打基础、三年分专业、四年定去向”的培养方案与教学安排。入学前两年学生不分专业方向,主要开设德语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课程,强化德语基础知识与听说读写译等基本功。与此同时,依据上理工德语专业本科生的市场需求与学习需求,至少可以设定出德语+机械制造、德语+国际贸易、德语+学术研究等多个专业方向,并使学生充分了解各专业方向的教学培养目标与可能的毕业去向,以便三年级开始时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选修相关课程。四年级在继续选修专业课程的同时,把校内职业实训课程与校外职业实习紧密结合有效衔接,使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入行上岗能力和转岗升级能力。
(三)在形成特色品牌的基础上,开发上理工德语专业的学习需求与人才需求,适度扩大招生规模,以满足或保证不同专业方向的学习规模与学习需求,提高上理工德语专业学生的第一志愿录取率。目前上理工德语专业每年的招生为40人-75人(根据不同的年份分别有1-2个教学班的规模),如果大三以后再细分为几个不同的专业方向,很可能有的专业方向因为选择人数很少或无人选择而被搁置。
(四)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化。积极创造与德国有关的各类文化学术经贸交流的机会与平台,组织赴德短期留学与游学项目,主动与相关企业共同创建联合培养实习基地,建设利用好德语系的校友组织及其相关活动,邀请知名校友与共建企业的主管专家来校进行入学教育与职业教育,邀请生产建设经贸第一线的专家入校讲授实训课程,传授实践经验。每届学生的毕业去向、就业状况包括他们及其家长对学校对专业的满意度,不仅是上理工德语专业面向社会宣传招生的活广告,而且是即将入校或已经在校的德语专业学生的未来毕业去向的生动模板。
(五)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努力转变只注重研究教师如何教授、教什么,转变为更加注重学习的主体、他们如何学习学、学什么。这也是教育教学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需求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的标志。从学生入校后的第一堂课开始,教师就应该关注研究每位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依据观察研究进展情况依次开经济类一级期刊展组织教学,这样才能使教学行之有效,与学生产生互动共鸣,并为学生所接受、所欢迎。
作者:王丹若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相关专题:湛江师范学院 greatimportex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