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高职教育要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的具有综合素质的职业型人才,必须立足现实,立足高职语文课堂,培养技术合格,更是道德合格的人才,帮助学生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赋予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一、点面结合,人性化感化学生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对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情操与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完美的人格。然而,在多数的高职教育中“重技能,轻德育”、德育“边缘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人才的培养,德育教育工作不可缺,在专业技术与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把德育放在第一位,才能降低高职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风险。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课文中德育“点”,人性化引导学生,感化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再通过学校活动“我们的节日”、“校园文化”等“面”的强化,把德育的“点”系统化;实施“点与面”的完美结合,把学生中培养成德育优秀者,通过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全员,使德育“点”的教育发展为类型化,纵深化。
二、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
中国的语言文字,通过文章这一载体,能够很充分地表达某种思想和情感。一个谈吐有质量和有深度的人,一定是个爱读书的人。读书可以明理、拓展胸怀,修身养性、教我们做人。中国文学作品,几千年的民族精神无不在文字中呼之欲出。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屈原,他超乎常人的意识、洞察力和超前意识,能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不妥协、不隐匿、忠于故国,他的爱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九死不悔”的献身精神,从他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李白对自由的向往“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爱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秉公廉洁的无私精神,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勇敢、爱国与坚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独立精神,通过读其作品,都可以提炼出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本国的民族精神,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创造力和凝聚力,都建立在民族灵魂基础之上,高职学生将被培养成为祖国建设的一线人才,只要通过大量阅读,才能准确把握好、继承好民族精神,今后在工作岗位上谱写新的篇章。
三、通过写作,让民族精神升华
语文教学,阅读与写作是两项重要的内容。写作练习,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高的途径。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周都会给学生布置写作内容,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再感悟,实现情感的升华,通过习作,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如笔者在讲第四单元《改造我们的学习》时,毛主席的诗词,气势宏伟,激情盎然,深深的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他通过敏锐视角和犀利语言:“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为不注重深入中国现状与中外历史之人“画像”,强调“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讽刺了不注重马列主义的实际应用者。笔者布置学生结合实际写作,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不断学习的好习惯,在当今的知识爆炸的竞争社会中,把学习作为生活态度和一种生存责任,通过学习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修为,增强能力。让学生在写作中感悟人生,在写作中弘扬“实事求是,力戒空谈”的精神。
四、通过交际,彰显社会主义价值观
育人先育德,我们有了理想信念这一精神支柱,才能在社会中处于不败之地。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得体恰当地口语表达,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人友好沟通,是青年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技能和素质。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口语交际是个有效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让民族精神、文化认同与人格,通过口语交际在语文课上得到再现与强化。如,“应聘和自荐”的口语交际练习,让学生学会充分展示自己,既不吹嘘自己也不过于自负,做到让面试官知道自己并相信自己的实力;将自己自信的精神状态、把握工作有干劲和冲劲的热忱、对自己勇往直前的能力,通过语言,诚信忠恳地表达出来,用自己出众的能力和才华,敲开企业的大门,实现自己人生蓝图和梦想。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与高技能型复合型合格人才的主阵地,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艺术素养与法纪意识,培养出大批的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人才。时代的发展要求“成才先成人,立人先立德”!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是对高职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源头活水”,在高职院校在语文教学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德育教育,优化德育效果,创建校园人文环境,构建民主和谐校园环境,是每一位高职语文教育工作者坚持深入研究的课题。
作者:方观洋 单位:江西省宜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