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中医药联合针灸治疗的效果3篇

第一篇

1教师队伍不甚专业

许多院校的任课教师是兼职的,没有独立的教研室,处于教学的边缘状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任课教师的考核和评价,都游离于学校教务处统规范的管理之外。另外,大都对青年教师培养不够,他们虽然是图书馆或中医药专业毕业,受过中医药文献信息检索的专业教育培训的寥寥无几,不甚了解本学科的教学方法,没有充足的检索实践经验,相关专业检索的基本功较薄弱。学生信息检索意识弱,基本素质差在面向研究生的授课过程中,发现许多研究生知识储备不够,不懂如何选题和立项,而对导师指定的选题,又不知如何制定信息搜集策略,如何动手实施一次检索过程,如何识别或捕捉复杂多变的课题需求,如何对信息进行鉴别、组织和分析。而这些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比检索技能更为重要。

2讨论

2.1加强交流,互通有无

建议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性的中医药文献信息检索教学研讨会。各兄弟院校的相关专家对教学现状做出评述,并对下一步的任务提出合理性建议。取长补短,共促中医药文献信息检索教育的繁荣。

2.2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承担检索课的教师在完成现有教学任务的同时,主动融入到中医药信息学的学科建设中,将学习、教学、科研紧密结合,扩展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2.3开设各学历层次、各专业文献信息检索及相关课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文件中,明确单列一条规定:中医药高等院校本科学生在完成学业时,专业水平应达到“熟练运用计算机,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了解中医药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且目前国际医学专业认证的考核指标中,文献检索能力也作为一项单列的考核指标。足见,中医药文献信息检索教学的意义更加凸显。因此,加强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加强兄弟院校间的交流,创建相对统一的课程设置和具有一定质量的精品课程是极其必要的,增强在校大学生的中医药知识储备,培养其信息检索意识、基本素质、学习及科研思维方式迫在眉睫。

第二篇

1胃火上逆型

症见,呃逆声响惊人,烦渴多饮,胸腹胀满,大便干结,小便黄,苔黄,脉滑数。治疗原则:泄热和胃,降逆止呃。治疗方药:生石膏,麦冬,半夏,太子参,甘草,竹叶,栀子,黄芩,柿蒂,芒硝,大黄。方中,生石膏、竹叶、清泻胃火,太子参、麦冬、甘草养阴益气、和胃止呕;半夏、柿蒂和胃降逆;栀子、黄芩清中焦热;芒硝、大黄通腑泄热。忌重用苦寒之品,以免伤阴;(4)胃阴不足型:症见,呃声短促,口干咽燥,躁扰不安,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疗原则:益气养胃,降逆止呕。治疗方药,生地,麦冬,沙参,玉竹,枇杷叶,柿蒂,知母,黄柏。方中,生地、沙参、麦冬、玉竹滋养胃阴;枇杷叶、柿蒂降逆止呕;知母、黄柏滋阴泄热。临证灵活加减,一日1剂,一剂加水150mL,煎煮20~30min,煎煮3次,分2次口服,5~7d1疗程,1~2疗程。

2运用针灸平补平泻,补泻兼施,疏通经络,调畅气机,降逆止呕

操作过程:患者仰卧位,取中脘,双侧内关,双侧足三里,碘酒消毒皮肤后,用1~2.5寸毫针快速进针,深约5分~1.5寸,根据患者体格胖瘦,掌握进针深度,产生酸麻胀痛感后,留针20~30min,间隔5min捻转行针1次,5~7d1疗程。中脘穴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具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作用;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三焦功于全身气化,内关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阴维脉“维络诸阴”循行上胸膈,遍历胃心胸之间。有调畅气机,宽胸理气之功,为宽中利膈,降逆止呕之要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之功效。三穴合用,攻补兼施,共同起到宽胸利膈,调畅气机,疏理脾胃,和中降逆。对照组单纯运用中医药针对呃逆进行辨证施治,治疗方法同治疗组。疗效判定呃逆临床判断标准[2],痊愈:呃逆症状完全消失,不复发;好转:呃逆症状减轻,或持续时间缩短,或间隔时间延长;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

3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25例中治愈18例(72%),好转4例(16%),无效3例(12%),总有效率88%;对照组25例中治愈10例(40%),好转7例(28%),无效8例(32%),总有效率达6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体会

呃逆病因多为寒邪犯胃,燥热内盛,气郁痰阻,脾胃虚弱等导致邪气蕴藏于胃,循手太阴之脉上袭于肺,肺失肃降,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治疗上分清虚实寒热,以理气舒肝,散寒和胃,滋阴泻火,益气健脾,降逆止呕,有泻,有补,舒经活络,调畅气机,辨清症候,灵活运用。

作者:郝俊凤单位:新疆鄯善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第三篇

1针灸推拿

1.1针灸

针灸是运用中医经络学说,根据腹部术后的主要症状辨证施治,以调节胃肠道功能,促进术后肠蠕动。在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方法有针刺、艾灸、温针灸、电针、穴位注射等[31-35]。常用的穴位有中脘、天枢、内关、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太冲等穴。

1.2推拿

推拿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中医经络学说,以指代针,推拿按摩有关腧穴,达到疏理气机,调和气血,调整胃肠功能,促进术后肠蠕动的方法。由于该法简单、实用、易操作,临床应用广泛,常用腧穴有足三里、脾俞、胃俞、大肠俞等[36-37]。

2其他疗法

除上述疗法外,尚有耳穴、穴位埋线、温水足浴、中药足浴等方法,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起到较好的治疗保健作用。

2.1耳穴

耳穴是耳郭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躯干相互沟通的部位。刺激耳穴能调整经脉,传导感应,调整虚实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到调整,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作用。使用耳穴可有效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常选穴位有胃、大肠、小肠、三焦、内分泌、脾穴等。常用方法有耳穴压豆法、耳穴埋籽、穴位按压法、耳穴磁珠贴压法等[38-40]。

2.2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疗法是在针灸经络理论的指导下,将医用羊肠线埋入相应穴位区域,经过多种因素持久、柔和地刺激穴位,达到疏通经络气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腹部术后常取气海、建里、天枢、水道、足三里、大肠俞等穴进行埋线[41]。

2.3足疗

中医学理论和现代足反射理论认为,人的脚上存在着与人体各脏腑器官相应的反射区。运用不同方法刺激该反射区不仅可促进血液循环,能增强内分泌系统以调节人体各部分的机能,而且反射区相应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也得以改善。常用足疗方法有温水足浴[42]、中药足浴[43]、足底烫[44]、足疗加穴位按压[45]等。

3综合治疗

临床上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本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常用的方法有针刺加中药内服法[46]、针刺加中药灌肠法[47]、针刺加中药外敷法[48]、电针加中药口服及灌肠法[49]、电针加中药热熨法[34]、中药内服加穴位封闭[50]、中药内服加足浴法[51]、推拿加中药灌肠法[52]等。

4讨论

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受到抑制,属祖国医学“痞满”“腹痛”“呕吐”“肠结”范畴。中医学认为,其症为“胀”“闷”“痛”“闭”,乃脾胃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失常,阻滞所致。腹部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早晚,直接关系到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影响患者的主观症状。治疗上,西医目前多采用促胃动力药(胃复安、吗丁啉、西沙必利、依托必利等)以及促排便塞肛制剂(甘油制剂、硫酸镁制剂、甘露醇制剂等),但疗效欠佳。中医药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和独到优势,方法众多,综观古今文献,总体可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包括中药内服,中药胃管注入、中药灌肠,外治法包括针灸、耳针、按摩、外敷、穴位敷贴、穴位缝扎、足浴等。腹部手术大多为急症手术,术前及术后麻醉清醒期常有禁食禁水等禁忌,加上术后胃肠吻合口的存在,限制了术前术后中药内服及早期灌肠用药,临床报道多在术后12小时或术后24小时开始用药,另外中药辨证烦琐,操作不易掌握,口服中药味道苦涩,吞咽时感觉不舒,术后患者多有腹胀、恶心等症状,故依从性差,因此中药内治法在临床上不能很好推广应用。中医外治法具有操作简单、实用易学,患者接受程度高,各级医院容易推广应用等优点。

近年来中医“治未病”作用日益被医者重视,已有学者提出应重视中医药在腹部手术患者术前、术后的干预,中医外治法不受手术前后及麻醉清醒期禁食禁水等禁忌,可以随时干预,出现了中医外治综合治疗的趋势。但在临床研究的治疗方式上,如手术术式、病种与外用药物、穴位选择方面欠缺规划配对,且外治方式种类繁多,缺乏规范化。因此,在未来,有必要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以观察中医外治法在腹部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中的机制,以及不同病种、不同术式各种外治法的配伍组合,并形成一套针对各病种的规范有效的诊治方案,更好地发挥中医外治法的作用与优势。

作者:李双霞 张凤琴 李娜 单位:张掖市中医院


    更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中医药联合针灸治疗的效果3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rlzygl/176165.html

    相关专题:中国老区基金会 学术论文写作


    上一篇:插画在平面设计的应用
    下一篇:室内设计与纺织品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