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制造业集聚与扩散时空特征分析

[摘要]美国制造业中心首先诞生在东北沿海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产业集聚中心依次向中西部地区、西部和南部地区转移,最终形成制造业沿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集聚的“双岸产业带”、沿五大湖地区集聚的“大湖产业带”和沿墨西哥湾集聚的“海湾产业带”。资本和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是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动力机制,运输成本和市场一体化与产业集聚关系密切。决定产业集聚与扩散转移的基础是各区域面临的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的力量对比。由于产业集聚具有惯性和路径依赖,政府的政策干预可以打破这种路径依赖,促进产业转移,推进新产业集聚中心的形成。

[关键词]产业集聚;产业扩散;产业转移;空间经济学

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作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长期以来,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被学者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纳入其研究范围,由此产生了两个并行但不相交的理论体系。产业集聚理论可追溯到韦伯(AlfredWeber,1909)的工业区位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区位选择是集聚力和分散力相互作用的结果,集聚力主要来自于规模经济、企业协作、劳动力组织变化等;分散力则主要来自于伴随工业集聚而不断上升的地租,当集聚获得的利益比运输成本(或劳动成本)节约额大时,工业布局就会倾向于集聚。马歇尔(AlfredMarshall,1890)认为,中间投入品生产的规模经济、知识溢出、专业化劳动力市场共享是产业集聚的根源。佩鲁(FrancoisPerroux,1950)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产业转移理论可追溯到赤松要(AkamatsuKaname,1935)的雁行理论。该理论认为,后进国家要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就应遵循国外进口、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和对外出口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进口替代战略实现对发达国家的产业赶超。弗农(RaymondVernon,1966)则认为,产品生产包括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在创新阶段,产品主要在发达国家生产;到了成熟阶段,产品生产开始转向国外;到标准化阶段之后,发达国家逐渐退出这一产品生产领域,开始新一轮的产品生命周期。小岛清(KiyoshiKojima,1979)认为,对外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失去或即将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通过边际产业转移不仅可以占领国际市场,还能为处于边际产业的边际企业找到生存出路,对产业转出国和承接国均有利。通过对上述两种理论体系的梳理和归纳,我们不难发现,产业集聚理论主要集中于一国内部,探讨产业在一国空间范围内的非均衡布局;而产业转移理论则集中于不同国家,研究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此消彼长。但现实情况是,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在一国内部同时存在,这对现有理论提出了挑战。比如,中国的制造业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但近年来制造业有不断向内陆腹地转移的趋势,这种现象被学者们称为“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①。这种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同时出现在一国内部的现象,迫切需要新的理论体系来指导。有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同时用来分析一国内部的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现象?笔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诞生的空间经济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空间经济学理论是一个典型的“有区域而无国家”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由于历史或偶然的因素,某产业首先在一个地区集中,之后就会在“累积循环因果链”的作用下自我强化,形成路径依赖。但产业集聚并非没有限度,随着中心地区市场拥挤效应和非流动要素(如土地等)价格的上升,部分传统产业会从中心向外围扩散,而中心地区的产业也会转型升级。由于存在路径依赖,产业扩散和转型升级过程缓慢,需要借助外力作用打破均衡,使中心地区产业得到升级,外围地区产业不断发展。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研究美国制造业集聚与扩散的时空特征及其动因。

一、制造业中心首先诞生在东北沿海地区

新英格兰地区位于美国东北部,是美国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在殖民地时期,新英格兰地区的产业主要以烟草种植、捕鱼、捕鲸、伐木为主,但以造船业为代表的木制品制造业已经初具规模。北美殖民地同宗主国四分之三左右的贸易都是由新英格兰地区建造的船舶装运的。到19世纪初期,新英格兰地区已经形成以波士顿为中心的制造业中心,并将制造业拓展至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等大西洋中部地区。大西洋中部地区主要生产肉类、木制品、生铁和钾碱,宾夕法尼亚主要出口生铁,纽约除了出口生铁外还出口钾碱。新英格兰地区和大西洋中部地区一起,构成了美国重要的东北制造业带。美国在殖民地时期,东北沿海是北美殖民地与宗主国英国和大西洋其他国家联系的桥梁,因此制造业首先在这一区域生根发芽。由于这一优越的区位条件,以新英格兰和大西洋中部为代表的东北沿海地区取得了较北美殖民地其他区域的先发优势。按照空间经济学理论,产业集聚一旦形成,其集聚的先发优势就会在规模经济和外部性作用下得以维持和强化,最终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产业集聚具有惯性和路径依赖,形成的初期可能需要外力的作用,但形成后会在累积循环因果链的正反馈作用机制下自行维持,直到集聚产生的市场拥挤效应和非流动要素价格(主要指地价和房地产价格)上涨效应所带来的离心力作用大于本地市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所带来的向心力作用。

二、19世中期形成北部三大制造业中心

进入19世纪,美国制造业中心跨过阿巴拉契亚山脉,进一步向西拓展至五大湖地区,形成了以新英格兰、中大西洋和中西部为代表的美国三大传统制造业带。1860年,上述三大区域城市制造业就业人数占全国的82.2%,其中新英格兰、中大西洋和中西部城市分别占全国的30.6%、40.7%和11.0%。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美国制造业呈现由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和中大西洋地区向中西部的五大湖地区转移的趋势。1860—1920年,新英格兰地区制造业就业人数占三大区域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由37.2%下降至20.4%,中大西洋地区由49.5%下降至44.8%,中西部则由13.3%大幅升至34.8%。1860年,中西部的制造业地理中心还位于匹兹堡以东几英里,到1920年已经向西拓展了几百英里,大致位于俄亥俄州的斯普菲尔德和托莱多之间(Meyer,1983)。中西部地区成为新制造业中心,其重要动力是东北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扩散转移,而产业转型升级与制造业扩散转移又与这一时期伴随美国“西进运动”中的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动力流动有关。一方面,交通条件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和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改变了区域产业集聚与扩散所依赖的要素条件。1825年伊利运河的开通使得中西部的五大湖地区与大西洋沿岸地区紧密连接在一起,不仅加快了货物运输速度,而且运输成本也下降了95%。内战结束后,美国掀起了修建跨州铁路的高潮,进一步促进了要素流动。另一方面,“西进运动”为美国中西部带来了大量外来移民,改善了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供给条件。1840年美国中西部人口只有335.1万,相当于东北部的53.8%;1870年美国中西部人口已经升至1248万,超过新英格兰和中大西洋人口的总和。根据空间经济学理论,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降低了要素流动成本,有利于产业集聚与转移。人口流动则对中西部制造业集聚产生巨大动力,它一方面从供给角度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从需求角度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20世纪制造业中心由东向西、由北向南转移

20世纪后,美国的制造业中心开始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见表-4)。1899年,新英格兰地区制造业在全国的就业份额为17.7%,中大西洋为34.1%,东北中部(即五大湖地区)为23.2%,1992年上述区域制造业在全国的就业份额分别下降至6.1%、14.1%和22.5%,新英格兰和中大西洋的纺织业地区、东北中部(大湖地区)的钢铁和汽车制造业地区成为了“问题地区”。与新英格兰、中大西洋和东北中部地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南部和西部各区域制造业在全国的就业份额一路攀升,1992年南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区形成新的制造业中心,制造业在全国的就业份额分别升至16.4%和13.9%。20世纪,美国制造业集聚与转移的总趋势是从东北、中西部向南部和西部转移,并在南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区形成新的制造业集聚中心。这种变化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因素推动。一是美国各地理区域制造业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对比发生了变化。东北部和中西部等传统制造业地区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面临资源要素约束、市场拥挤效应和非流动要素价格上涨等离心力作用,而南部和西部地区具有土地、资源、劳动力和市场方面的优势,制造业集聚的向心力大于离心力。二是美国鼓励移民的政策导致东部和北部的人口向西部和南部迁移,由此导致南部和西部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见表-6)。三是政府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为摆脱经济大萧条和缩小区际差距,美国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放弃了不干预政策,开始实行区域平衡发展战略,1933年推出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法案,1965年推出阿巴拉契亚山脉开发方案,20世纪70年代又开始大力扶持南部“阳光带”的发展。

四、结论

美国的制造业首先在东北部沿海地区形成集聚态势并不断强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集聚中心率先向距离东北部较近的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接着向西部和南部地区转移,最终形成制造业沿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集聚的“双岸产业带”、沿五大湖地区集聚的“大湖产业带”和沿墨西哥湾集聚的“海湾产业带”。资本和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是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动力机制,运输成本和市场一体化与产业集聚关系密切。决定产业集聚与扩散转移的基础是各区域面临的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的力量对比。向心力主要来自于本地的资源条件、市场潜力、生产和生活成本,以及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和规模经济;离心力则来自于因企业集聚导致的市场拥挤和非流动要素价格上涨等。由于产业集聚具有惯性和路径依赖,政府的政策干预黑龙江职称可以打破这种路径依赖,促进产业转移,推进新产业集聚中心的形成。

作者:柳天恩 吉世虎 赵忆岚 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制造业集聚与扩散时空特征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rlzygl/170750.html

    相关专题:原创文章代写 湛江师范学院


    上一篇:语言交际对英语课堂教学的转变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