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集群的特征
本文认为学科集群具有以下特征:(1)高等院校在产业集群地理空间上集聚,形成学科集群。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产业集群提供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教育培训等诸多条件。高等院校在服务于产业集群的同时,自身也向产业集群地理空间上集聚,通过建立分校、设立实习基地、共建科研院所和研发基地等多种形式进驻到产业集群所在地,因此形成高校集群,进一步发展为学科集群。如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的华北地区高等学校集群和学科集群;以沈阳、大连和长春为核心的东北高校学科集群;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地区高校集群和学科集群,这些学科集群的出现都是与当地老工业基础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2)学科集群是跨地区、跨学科、跨专业的大跨度学科集群。产业集群中企业不是孤立的以个别企业的形式出现,而是企业与企业相互分工协作、紧密联合的形式出现,因此学科集群为了服务于产业集群中的这个需求,出现了不同类型层次高校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和相互配合,实现了跨地区、跨学科、跨专业的大跨度学科集群。这正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如北京中关村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的高度融合。(3)学科集群需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三方结合的创新战略联盟。产业集群具有“链”状结构特征,集群企业通过专业分工,通过产业链将彼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每个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可以通过学科来解决和突破。而在现实中,产业链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汽车产业既涉及汽车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也涉及材料、设计、电子信息等诸多学科。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学科之间打破各自独立的状态,逐渐形成于产业链紧密结合的学科集群和学科链。同时还要求高等院校之间、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之间、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一种稳定关系,以共同利益为基础,通过参股或者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方式来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
二、学科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学科集群是不同学科在一个特定地域范围内集聚,互相融合发展形成的一种稳定关系,对当地人才、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和辐射作用明显,对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1.学科集群促进了区域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同学科在地理空间范围上的聚集和融合,能够加快当地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将不同学校同类学科和专业进行融合和合作之后,首先能减少办公设施重复建设和低效率研究,共享研究成果,集中高素质人才进行前沿项目的研究,形成一种规模效应。二是专业化学科市场的形成。不同学科的交互融合,较好的配合了当地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能够满足不同产业集群对相关学科的技术要求,形成一种专业化的学科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和经验,就有什么样的学科集群与之相配套。三是高素质人才的流入。学科集群需要不同学科内的高素质人才,包括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以及大学生等,通过这些高素质人才的集聚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四是专业科技信息的共享。学科集群的建设具有一种稳定的平台和交流机制,当该学科领域有重大突破时就会立刻在集群范围内传播,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对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阻碍。五是政府或者其他机构在相关公共设施上的建设。不同学科的交织和融合,将会产生新的研究领域,因此相关新的实验室和办公设备的投入将会更加专业有效的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2.学科集群促进了区域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要素中,创新是一个最重要的要素。创新能够带来生产成本的降低,加快企业科技和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学科集群正是一种提高区域创新的有效抓手,不同科技元素和思想的碰撞,将会是创新的不竭源泉。首先,学科集群会促进新学科的诞生,这些新学科是在产业集群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新的技术困难时,如果这些技术困难通过科学研究有重大突破,将会对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改善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次,区域内不同科研机构的相互交流有利于技术创新。在攻克学科领域内的难题时,不同科研人员的相互交流能够避免各自独立研究时信息闭塞和重复研究的弊端,加速技术创新。3.学科集群提升区域竞争能力学科集群为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如在人力资源开发、供给和培训中发挥着教育的作用。高校作为专业知识的承载体和溢出者,对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着重要支撑。其次,产业集群中的产业链发展需要学科集群的链式服务。产业链的上下游供应商、制造商形成优势互补的整体,达到整体竞争优势,需要相关学科之间也要形成一种学科链,而学科集群的建立促进了不同学科的交流和融合,组织学科进行产业链的关键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实现学科创新链和产业链的高度融合能够极大地提升企业群的竞争能力,进而提升区域竞争能力。再次,促进不同学科在更高水平上展开合作,在重大前沿问题上进行研究,对学科的竞争力以及区域竞争力有巨大推动作用。4.高端学科集群和基础学科集群是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根本支撑力量创新是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创新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学科集群则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研究实用性技术,发挥科技创新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帮助企业克难攻坚,实现生产转型升级。同时人才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学科集群通过调整高校相关学科和课程的设置,建设与经济转型需求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并且将企业文化引入到高校实际教学中,使高校学生更快地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理念。通过开展培训活动,如新技术、新工艺、职业技能培训等,培养经济转型升级中所需要的各类人才。通过建立服务平台,增强服务能力。通过建立高端的学科集群和基础学科集群,能够为经济转型升级搭建一个服务平台,利用集群优势和资源,充分发挥产学研作用,为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科技引领、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不断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速度。
三、学科集群在区域内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而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家由弱变强的过程。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而学科集群作为地方产业集群的有力支撑和智力保障,必将促进区域内新型工业化的发展。1.学科集群能增强区域的比较优势不同地域范围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学科的建设力度和深度都有所不同,有强势学科也有弱势学科,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强势学科进行整合,弱势学科进行优化提升,发挥地方学科的比较优势。对当地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整合外部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取长补短,集中尖锐力量促进当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这对于幅员辽阔,地区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区域工业化进程极不平衡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共有13个学科集群,从分布上看,全部位于以南京为中心的苏南地区;从类型上看,分别是8个制造业学科集群,1个农、林、畜牧业学科集群,4个服务业学科集群;从实力和规模上看,制造业学科集群规模大、实力强、种类多;从学科方向及特色上看,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医学、农学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而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一直是江苏省三大区域之首,其制造业发达,工业化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因此形成了8大制造业学科集群,为江苏省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提供强大技术和人力支撑,发挥江苏省的比较优势。2.学科集群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相互协作,实现高度分工,按照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要求,淘汰落后产能和资源消耗大的企业。学科集群则能够集合相关学科,倡导绿色技术,加快开发先进的环保技术,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其次,根据相关学科,建立一套完整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评价体系。严格控制区域内生产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业体系,促进产业生态化升级转型。最后,发挥学科集群的知识外溢优势,制定措施促进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技术和发明专利,鼓励产业集群园区内积极实行生态化生产,创造出有利于工业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制度环境。3.学科集群能够吸引外商投资在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利用外商投资能够弥补经济建设中资金和技术的不足,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科集群,一是对区域创新能力、生产效率和竞争力都有所提升,这对于跨国公司以及外商来说,具有不小的吸引力。投资位于这样地区的产业,能够增强跨国公司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充分利用集群的优势,形成规模效益。二是在空间范围内,外商企业能够利用与学科集群分布的空间上的便利,加强与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联系,使合作更加快捷,提升整个区域内的生产效率。三是外商投资办厂后,带来新的生产技术和创新能力,能够与区域内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交流和学习,进一步促进学科集群的发展,相互促进,实现双赢。4.学科集群有利于传统工业园区的改造和效率提升传统的产业园区多是地方政府追求政绩,进行相同产业的重复建设,产业集聚效果差,只能算是产业集中,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聚。产业多半属于资源消耗型,位于价值链底端,低水平恶性竞争严重,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严重。学科集群的建设,能够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技术和组织上的保障,加强员工的培训,改进生产技术,为传统企业提供一对一的服务,逐步改变传统产业的不利地位,增强产业科技含量,使产业根植于本地区,相互分工发展和紧密联系。并且促进工业园区内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增强集群成员的创新能力和知识水平,从而改变传统园区的运行绩效,提升传统园区的生产效率。学科集群通过建立前沿学科,并将之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一种新兴产业,如光伏太阳能、生物制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并为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提高园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之掌握核心技术,加快园区改造和升级。
四、学科集群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学科集群能够增加城市的吸聚能力,促进小城镇的建立和发展,对增强城市的辐射和扩散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学科集群将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人口向城市聚集学科集群通过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促使产业分工细化,扩宽了企业的生存空间,延长了产业链,这就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学科集群的发展壮大需要建设相关服务设施和城市公共事业,这就拉动了城市投资和消费,加快了城镇化的发展速度。2.学科集群促进了城镇功能服务体系的建立,提高了城镇的运行效率学科集群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城镇金融、邮政、电力、水力、保险、零售和电子商务等产生强大需求,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运转,这会刺激相关服务设施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促进城镇功能完善,提高城镇运行效率,加快城镇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3.学科集群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学科集群通过不同学科的交流和合作,对于解决大城市病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具有资源整合能力的学科体系,不断地促进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城市集聚,保证了维持城市运行发展的要素不断输入,这就使城市发展具有了不竭动力。同时通过学科创新,发展新能源技术,逐渐取代和淘汰化石能源,改变城市生存环境,节约资源,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4.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大都市经济圈的产生不同城市通过产业发展,逐步扩大地理界限,形成了以产业集群为特点的城市群。城市群是通过优势产业的发展来控制和影响周边地区的发展,各城市之间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分工协作体系,提高了城市的辐射和吸纳能力。而学科集群是服务于产业集群的,在学科集群的发展壮大中,促进了城市的产业优化升级,不同城市产业之间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加强和彼此之间的协作和联系,提高了城市间生产和生活效率,促进了以城市群为特点的大都市经济圈的形成。5.学科集群促进了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学科集群意味着学科人才的集聚和学科专业人才辐射作用的发挥,通过专业教授或者科研人员的讲授、演讲、培训等活动有利于促进市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优良环境。同时学科集群对人才的辐射作用能够提高城市的消费能力,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繁荣,对城市的教育和卫生将会产生积极影响,这都会促进城市文明的提高。
五、结语
学科集群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2013年2月22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的资料显示,已有300余所高校按照“2011计划”的要求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协同创新,150所高校成立了协同创新中心。2/3以上的中科院研究所、60%的行业骨干研究院所以不同方式参与到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当中。[4]按照“2011计划”,未来国内一批高校将组建协同创新中心,打造学科集群,提高科研能力,这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较好增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学科集群的建设能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优化和壮大,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应该明确学论文发表期刊科集群建设的战略地位,完善相关机制体制建设,以进一步促进学科集群的发展。
作者:沈琼 董伟 单位:郑州大学 商学院